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应用差异的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肿瘤体外药敏检测

肿瘤体外药敏检测

Incubation for 3-5 days
ATPLuminescence
Construction of dose-response plots
Software Evaluation
国内外研究历史回顾
1. 1982年,Moyer等首先提出内源性ATP的含量可以反映细胞活性;随 后Kangas 等相继证实生物荧光技术是一种敏感、可靠的确定各种 细胞活性的检测方法。 2. 自1988年,Sevin首先将此方法用于新鲜肿瘤组织的药敏检测,在 欧洲和美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应用研究。
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荧光强度与活细胞数量的关系
10000000
1000000
È (RLU) ¿ ¶ â Ç « ¹ Ó
100000
r£ ½ 0.9986
10000
1000
100
80 15 8 31 2 62 5 12 50 25 00 50 00 10 00 0 20 00 0 40 00 0 80 00 0 10 20 40
3. 1998 年,Kurbacher 等人报道了 ATP-TCA 辅助化疗与传统化疗比较 的临床Ⅱ期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 ATP-TCA 指导的化疗治疗 复发性卵巢癌较传统化疗模式更能提高临床疗效,延长病人总生 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 4. NIH 的 GOG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项目组认为 ATP-TCA 是 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药敏试验方法,已纳入重点科研项目 (1998)。


肿瘤化疗药敏方法发展及简介
化学治疗是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近 30 年来,虽然 某些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有明显改善,但多数肿瘤,特别是 实体瘤疗效仍不理想。这与肿瘤存在个体差异性,以及多重 耐药性(MDR)等因素有关。 因此如何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早已成为化 疗界所关注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已有报告,用卵巢癌组织进行药敏检 测,该组病人中位生存期有明显延长。化疗药敏检测已发展 成为体外(in vitro)与体内(in vivo)两类,成为“当今 癌症研究的主攻课题”之一。

临床抗菌药效差的原因分析

临床抗菌药效差的原因分析

临床抗菌药效差的原因分析【关键词】抗菌药;效差;原因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感染中起的作用愈来愈大,但也时常出现治疗效果差而达不到治疗目的的情况。

现就此作一概述和讨论。

1 临床及菌谱误诊临床和细菌学诊断,对抗菌药的选择应用非常重要,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与实际符合率相当低,并且有时因病情危急或条件限制,不能等到培养报告后才用抗菌药物。

这样就要靠临床经验初诊感染菌种及感染部位选药,一般情况下可以收到好的效果,但特殊情况时有发生,如:将病毒或非感染性发热、结缔组织病、肿瘤、药热或功能性发热等误认为是细菌感染而使用抗菌药无效。

结核菌感染的患者特别是结核性胸膜炎,起初往往使用对结核菌并不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而延误病情等。

临床及菌谱误诊是临床使用抗菌药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应严密观察分析及早更换药物。

2 抗菌药物的质量抗菌药物的疗效高低与药物本身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如药物本身的含量不足,原辅料选择不当,硬度、溶出度、微生物检查不合标准,制备工艺不过关或运输保管不妥,失效变质等均可影响药品效果。

如某药厂生产的螺旋霉素处方量为每片0.1 g,而实际含量只有0.06 g,按常规量服用应不可能起效。

目前市场售假劣药品还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治疗效果,使用中应加强警惕。

3 病原微生物的变异随着大量抗菌药物用于临床而诱导病原微生物的品种、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对许多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失效。

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国内金葡菌对青霉素类耐药率达70%,伤寒杆菌对氯霉素耐药率达90%以上,四环素、庆大霉素和红霉素及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亦愈来愈严重,随各种新型抗菌药物进入临床治疗,细菌可能还会通过各种途径产生抗药性作用,便治疗失效。

4 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4.1 抗菌药物的选择临床治疗细菌感染应该根据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吸收分布、作用特点及感染部位首选杀菌性抗菌药物,杀菌抗菌药物又分繁殖期杀菌药(如β-内酰胺类)和静止期杀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

药敏试验的原理

药敏试验的原理

药敏试验的原理药敏试验原理药敏试验是一种用于确定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的检测方法,主要用于指导临床上的抗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药敏试验的原理是通过将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与细菌进行反应,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来确定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或耐药性。

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细菌药敏试验前需要先从患者的样本中分离出目标细菌,并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使其生长到所需的数量。

通常使用的培养基包括莫乃基、大肠杆菌平板以及血琼脂等。

2. 制备药物药敏试验所使用的药物通常是常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等。

这些药物需要提前配置好,以确保其浓度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稀释药物将药物稀释成不同的浓度,这些浓度范围从最小浓度开始,逐渐递增至最大浓度,通常会制备8个不同的浓度。

4. 加入细菌将药物加入到已经培养好的细菌中,让其在固定时间内进行吸收。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案,如将药物加到固定体积的培养基中,或是通过切开莫米德瓶,在其中加入药物溶液来进行。

5. 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将稀释好的药物加入细菌中后,将其分配到不同的培养基上,通常使用微量进针或是延伸半硬质琼脂板法进行。

然后,将培养基放到恒温箱中进行培养,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和形态。

6. 解读结果并进行分析根据细菌的生长情况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或耐药性。

根据不同的药物浓度、细菌生长情况和形态,可以简单地确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

药敏试验不仅可以指导临床上的抗菌治疗,而且可以在重要疾病爆发时,对于了解不同城市/城镇之间的细菌耐药率变化有帮助。

在药敏试验中,测定细菌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中国临床上主要采用两种常规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进针法。

纸片扩散法纸片扩散法是一种常见的药敏试验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各种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

该方法将已经稀释好的药物加在一个标准莫莫尼格琼脂板上,然后在细菌感染区域中放置一张含有药物的纸片,在培养室中孵化。

肿瘤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实用研究进展

肿瘤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实用研究进展
性 和 化 疗 的疗 效 。 A P— C T T A是 通 过 测 定 细 胞 内 源 性 A P 的 含 量 从 而 反 T
映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 的杀伤能力 , 在肿瘤 细胞数量很 少 的 时候也能检测 到较 高数值 , 有高 敏感 性 、 具 技术检 测结 果 与 体 内治疗反应具有 高度 的一致性 。成 为除 M T 法之 外在 临 1r 床上也较 多用 的肿瘤体 外药 敏试 验方法 , 已被 制成试剂 盒 并 在 国外应用较多 ] T 。A P是活细胞 的基本能 量单位 , 当细 胞 的代谢 受损时 , T A P合成 下降 , 细胞 死亡 时受 酶 的作用 A P T 迅速水解 消失 , T A P水 平与活 细胞数 量呈正 相关 , 故通过 测 定其水平可反 映生物 体 的增 殖 活性。A P体 外药敏 试验 的 T 原理是细胞 内 A P与荧光 素酶 复合 物作用产生可测定荧光 , T 检测 荧 光 值 计 算 出 A P量 可 反 映 活 细 胞 数 。1 8 T 9 8年 Svn等 选择 2 ei 4孔培养板 , 采用 软琼脂半 固相底层 与液相 上层 为基础 的双层 培养法 , 2 将 2例 卵巢癌 细胞在体 外与不 同化 疗药物培养 5天 一 7天 , f 缓 冲液中和后 加入 A P抽 rs i T 提液 , 置于发光仪 中计数 , A P荧 光值下 降的 比值来 判断 据 T 其对化疗药物 的敏感 性 , 出该试 验方法 敏感性 为 8 . % , 得 95 特异性为 10 , 性 预 测 值 为 10 0 , 性 预 测 值 0% 阳 0 .% 阴 为 6 . % 。多数研究认为 , 67 对乳 腺癌手术后组织的可评价率
技术 ;9 0年 K r 19 e n和 Wesnh 临床试 验 表 明体外 药 敏试 i ta e l 验可用 来 预测 病人 对药 物 的治疗 反应 ;9 3年 Fu hu 19 reaf和 B s q e 临床试验 表明肿瘤体 外药敏试 验 的结果 和患者 生 oa u t n 存率有 显著关 系 ;00年在国外一些 国家抗癌药物敏感性试 20 验 进入了医疗保 险 ;0 1年 K rah r 道肿瘤 体外 药敏 试 20 ubc e 报 验 指导下的化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

某三甲医院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用药结局相关性分析

某三甲医院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用药结局相关性分析
临 床 合理用药 202丨年 7 月第 14 卷第 7 期上 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July 2021,Vol. 14 No. 7 A
• 159 •
关于进一步加 强 抗 菌 药 物 临 床 应 用 管 理 遏 制 细 菌 耐 药 的 通 知 : [ 7 ] 李 翠 翠 ,胡 同 平 ,张利霞.2018年内蒙古包头市细菌耐药性监测
[ 5 ] 李占结,曹 洋 ,张 永 祥 ,等.碳青霉烯类药物信息化专档管理及干
布 及 耐 药 性 分 析 [J ].检 验 医 学 与 临 床 ,2020,17(3):392-393.
预效果[J ]• 中 华 医 院 感 染 学 杂 志 ,2019,20(29 ):3159-3164.
D0 I :10. 3969/j .issn.1672-9455.2020.03.031.
资料以频数/率 (% )表 示 ,组 间 比 较 采 用 x2 检 验 。 P <〇. 〇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 1 临床用药结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的 7 2 4 例 ,总 有 效 率 为 96. 4 1 % (698/724);未 根 据 药 敏 试 验 结 果 选 择 抗 菌 药 物 的 5 6 例 ,总 有 效 率 为 37.50% (21/56),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X2 =250. 221, P = 0.000)。见表 1。 2 . 2 危 险 因 素 分 析 基 础 疾 病 、住 院 时 间 、人 住 ICU、侵袭性 操作和既往使用抗菌药物等危险因素影响临床用药结局。见 表 2 和表3。 3 讨论 3 . 1 危 险 因 素 对 临 床 用 药 结 局 的 影 响 基 础 疾 病 、住 院 时

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试验

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试验

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试验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试验(药敏试验)各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种细菌的不同菌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有差异,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可筛选最有疗效的药物,用于临床对控制细菌性传染病的流行至关重要。

此外,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可为新抗菌药物的筛选提供依据。

药敏试验的方法很多,普遍使用的有滤纸片扩散试验(Kirby-Baueer Dice Diffusion);最低抑菌浓度试验(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试验(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目的要求]1、熟悉体外抗菌试验操作技术。

2、掌握药物抗菌能力体外测定的常用方法及其用途。

[实验原理]常用的体外测定药物抑菌能力的方法有两大类:琼脂渗透法与浓度系列稀释法。

琼脂渗透法时利用药物能够渗透至琼脂培养基的性能,将实验菌混入琼脂培养基后倾注成平板;或将试验菌均匀涂于琼脂平板的表面,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将药物置于已含试验菌的琼脂平板上。

根据加药的操作方法不同而有滤纸片法、打洞法、管碟法及挖沟法等。

经适宜温度培养后观察药物的抑菌能力。

浓度系列稀释法时把药物稀释成不同的系列浓度,混入培养基内,加入一定量的试验菌,经适宜温度培养后观察结果,求得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1、细菌:所用细菌应包括主要致病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与不产酶菌株)、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球菌如淋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流感杆菌、肠杆菌科细菌8~10种,绿脓杆菌与其它假单孢菌属及不动杆菌属等,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

对临床应用有代表性的菌株数量,创新药应不小于1000株。

其它类新药根据新药抗菌谱宽窄可作200-500株。

药敏试验结果与用药效果不相符原因的初步分析(下)

药敏试验结果与用药效果不相符原因的初步分析(下)

药敏试验结果与用药效果不相符原因的初步分析(下)
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为了保持药敏纸片中的药物活性,药敏纸片的pH一般要求为中性;同时药敏纸片应放低温下(-10℃)保存,避免潮湿。

盛装药敏纸片的容器自低温处取出时,应放置在室温条件下平衡至少10分钟后再打开包装容器,避免冷凝水影响到药效。

【总页数】1页(P85)
【作者】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河南新乡 453700;河南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河南新乡 453700;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2年我院药敏试验结果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相符性情况调查 [J], 贾文洁;黄桂菊;廖润玲;周萌;刘维
2.马铃薯枝蔓徒长不结薯或极少结薯的原因及控解措施 [J], 敖礼林;宋孝才;饶卫华
3.药敏试验结果与用药效果不相符原因的初步分析(上) [J], 孟思好;孟长明;陈昌福
4.药敏试验结果与用药效果不相符原因的初步分析 [J], 陈昌福;李景;胡明
5.细菌性鱼病的药敏试验与用药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J], 魏志宇[1];曲玉虎[2]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敏试验的实验报告

药敏试验的实验报告

药敏试验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药敏试验是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制或杀灭作用的方法。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了解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二、实验材料1、菌株本次实验所采用的病原菌均来自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液、脓液等。

经过分离培养和鉴定,确定了菌株的种类。

2、培养基采用 MuellerHinton 琼脂培养基,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制备和灭菌。

3、抗菌药物纸片选用了常见的多种抗菌药物纸片,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这些纸片的含量和质量均符合相关标准。

4、实验器材无菌镊子、无菌培养皿、移液器、恒温培养箱等。

三、实验方法1、菌液制备将经过培养和鉴定的病原菌接种于无菌生理盐水中,调整菌液浓度至 05 麦氏浊度标准,相当于 15×10⁸CFU/ml。

2、接种用无菌棉签蘸取调整好浓度的菌液,在培养基表面均匀涂抹 3 次,每次旋转 60 度,最后沿平板边缘涂抹一周。

3、贴纸片用无菌镊子将抗菌药物纸片均匀贴在已接种菌液的培养基表面,纸片之间的间距应不小于 24mm,纸片距平板边缘应不小于 15mm。

4、培养将贴好纸片的培养皿倒置放入 3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8-24 小时。

四、实验结果1、结果判断根据抑菌圈的直径大小来判断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抑菌圈直径越大,表示病原菌对该抗菌药物越敏感;抑菌圈直径越小,表示病原菌对该抗菌药物越耐药。

判断标准参照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标准。

2、具体结果以下是部分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示例:菌株 1:大肠埃希菌头孢曲松:抑菌圈直径 22mm,敏感。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抑菌圈直径 18mm,敏感。

环丙沙星:抑菌圈直径 15mm,中介。

庆大霉素:抑菌圈直径 12mm,耐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应用差异的原因分析
作者:孟伟桑俊军段玉东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08期
[关键词] 药敏试验;临床价值;局限性;局限性的弥补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120-01
细菌的天然耐药性是相对稳定的,而获得性耐药是多变的。

由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象的普遍存在,致使感染细菌的耐药性逐年增强,为有效避免对细菌耐药性的诱导,结合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规范性用药势在必行。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应用,许多医生对药敏试验的结果提出了质疑,有时临床有效但药敏报告是耐药,临床治疗无效但药敏报告是敏感。

针对这种差异,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

1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应用差异的原因
1.1致病菌判断有误
有菌部位标本如痰,咽拭子,前列腺液,粪便,尿液,阴拭子等,在培养出细菌时都面临判断该细菌是致病菌或携带菌的问题,而这些标本的釆集很难不污染携带菌。

由于低免疫人群在医院内的大大增多,条件致病菌,非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增多。

因此,有些检验医师很难判断出真正的致病菌,如果按不是感染菌的药敏结果去治疗感染菌,是不会获得一致结果的。

1.2 CLSI药敏标准制定中的局限性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药敏标准是依不同药物进入体内后血液中最高浓度与该药物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间的关系所制定。

一般情况下,最高血药浓度(Cmax)高于待检菌最低抑菌浓度(MIC)4~8倍为敏感(S);Cmax/MIC=1~2倍为中介度(I);Cmax/MIC
1.3体外药敏判断标准未考虑药代学因素
某些药物判断折点与剂量不协调。

抗菌药物体内疗效与以下的PK/PD参数有关:对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如β-内酰胺类的药物,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糖肽类等以T>MIC,即在两次用药间隔的时间中应有大于50 %时间的血药浓度高于MIC值,才可达到临床疗效;而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属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与疗效有关的参数是AUC/MIC,即曲线下面积。

当药敏报告为敏感(S),表示用常规剂量治疗可获得临床疗效;药敏报告是中介度(I)表示加大剂量或药物浓缩部位可有疗效;药敏报告耐药(R)表示该药无疗效。

但对β-内酰胺类的药
物只有当剂量达到T>MIC大于50 %时临床疗效才可达到85 %以上。

目前制定的折点和剂量的关系中某些药物并不能达到折点、剂量和疗效的统一:如头孢噻肟,CLSI的判断MIC标准是≤8、16~32、>64,敏感等级分别为S、I和R。

研究表明,如果按CLSI判断标准常规用药不能达到T>MIC大于50 %的标准,而只有把判断MIC标准修改为≤1为S、2为I、4为R,剂量为1 g/q8h时可达到T>MIC大于50 %的标准,才可有临床疗效。

其他β-内酰胺类的药物如头孢唑肟、头孢曲松、氨曲南等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在近年的ECCMID(欧洲微生物和感染疾病年会)有很大呼声要求CLSI改变药物判断标准的折点,有些国家建立自己国家的标准,目的就是达到折点、剂量和疗效的统一。

2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差异
2.1规范实验室的操作
实验室建立药敏试验的标准程序并严格执行,包括药敏纸片的保存条件,药敏试验的室内质量的控制频率,培养基的pH值、厚度和培养条件等。

2.2找到真正的致病菌
要想达到体外试验与体内疗效的一致性,找出真正的致病菌是基础。

对于致病菌和携带菌的判断,仅依靠实验室是不够的,实验室要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共同找到致病菌。

3标准制定中的补充
CLSI的文件中有很多脚注,这些内容包括对不同抗菌药物存在的交叉耐药或协同耐药,并要求实验室体现在药敏报告中;由于耐药机制而导致的耐药谱,如当报告MRSA药敏时,应报告全部β-内酰胺类药物为耐药,这些内容有助于体外药敏结果接近体内疗效。

4制定新的PK/PD折点,统一折点、剂量及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如头孢吡肟要保持CLSI制定的标准(8/16/32)同时要保证临床疗效T>MIC要>50 %的前提下,必须修改剂量由1 g,q8h改变为2 g,q12h。

如不改变剂量,应修订折点为
(4/8/16),才能使临床疗效在85 %以上。

而头孢他啶应用时,如果仍以CLSI的折点
(8/16/32),就必须按2 g,q8h的治疗剂量,而采用常规剂量1 g,q8h,就必须修正折点为(4/8/16),才能使PK/PD参数T>MIC大于50 %,才能使临床达到应有的疗效。

上述例子表明MIC和用药剂量是决定临床疗效的一对参数,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对折点和临床疗效严重不能统一的标准要提议CLSI作出修正。

临床实验室要规范地操作药敏试验,报告含MIC的药敏结果。

[参考文献]
[1]张秀珍,宣天芝,陶凤蓉.1993-1998年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监测分析[J].首都医药,1999,61:27-29.
[2]Nccls Document M100-S14.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Four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2004,24(1):85-87.
[3]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335.
[4]王睿.临床药理学角度谈抗菌药物优化治疗[D].第二届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与临床专题学术会议汇编.2005-08-12.
(收稿日期:2007-1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