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理解这三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孟浩然的《宿建德江》2.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介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讲解法:对每首诗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创作法: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创作一首与这三首诗相关的诗。

5.角色扮演法: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诗,扮演诗人,用朗诵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讲解每首诗的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描绘了一幅宁静、孤独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雨为线索,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喜悦心情;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创作一首与这三首诗相关的诗,然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提示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创作任务。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意义。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诗,扮演诗人,用朗诵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个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诗歌的魅力。

五、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然后由每组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和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学习三首古诗词及其内容,理解其含义。

3.掌握易错字和词语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4.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人和古诗词的基本概念。

2.《静夜思》、《登高》和《将进酒》三首古诗词及其内容、传说。

3.易错字和词语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三首古诗词的传说、含义及易错字和词语的使用。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老师介绍古代诗人和古诗词的基本概念。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重要性。

2. 学习古诗词(35分钟)1.《静夜思》–能够朗读《静夜思》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静夜思》的传说。

–分析易错字和词语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2.《登高》–能够朗读《登高》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登高》的传说。

–分析易错字和词语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3.《将进酒》–能够朗读《将进酒》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将进酒》的传说。

–分析易错字和词语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3. 练习(15分钟)1.学生在课本上查找相关内容,撰写自己的感悟和分析。

2.学生自己朗读诗词并介绍传说。

3.老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古代诗人和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内容和传说。

3.学生掌握易错字和词语的正确使用。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分析,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义与韵律;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教授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帮助学生了解古诗中的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善于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朗读古诗时的发音和节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视听法;3.探究法。

教学准备1.电脑及投影仪;2.PPT课件;3.打印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制作PPT课件,展示《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谈论古诗的经典意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演示环节1.老师现场朗读古诗,并分段解释古诗的意义;2.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发音。

探究环节1.分组讨论古诗的情感表达;2.学生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3.整合分组讨论的成果,分享给大家。

练习环节1.按照小组分配,学生进行分组朗读;2.让学生反复练习,提高朗读效果;3.让学生自由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总结环节1.总结古诗的经典意义;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下一次探究做出思考。

课后作业1.家长与孩子一起探究三首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学生每天朗读和背诵一首古诗;3.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古诗有了全新的体会,不仅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制作PPT,做好多样化的教学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主动地投入其中,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三首古诗词。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登鹳雀楼》: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2.《望庐山瀑布》: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3.《江雪》: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教学目标1. 熟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韵味。

2. 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3. 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首古诗词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3. 讲解:分析三首古诗词的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鹳雀楼》为例,让学生想象站在高楼上俯瞰远方,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讲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古诗词,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三首古诗词的全文(2)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3)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别以《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为题,仿写一首古诗词。

2. 答案:示例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示例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示例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篇一:《独坐敬亭山》(一)导入课习题,揭习题。

⑴今天,教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习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⑵揭习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⑶解习题:“独坐”是什么意思?标题是什么意思?齐读课习题(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⑴学习生字。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

)怎样记“亭”字?(简笔划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局部,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

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⑴听音朗诵,初识古诗。

⑵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诵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心得诗意。

⑴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⑵集体交流词的意思。

(“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独的云;“独”单独;“闲”悠闲;“相看”相互看;“不厌”不满足;)⑶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⑷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⑸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独寂寞)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渐渐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好像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衬托出诗人心灵的孤单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注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沉感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学习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

3.掌握《古诗三首》的背诵。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共同探讨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喜爱。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对优美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品读和背诵。

2.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揭示《古诗三首》深层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内容,唤起对古诗的兴趣。

二、呈现1.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向学生发放《古诗三首》的文本材料。

三、品读1.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逐句进行朗读。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意境。

四、讨论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感悟。

五、作业布置1.布置《古诗三首》的背诵任务。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互相朗读《古诗三首》,巩固前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是怎样一种文学形式?为什么古诗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三、分析1.分析《古诗三首》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比较多首古诗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

四、练习1.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诵练习,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

五、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古诗鉴赏方面仍存在困惑,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下一步将强化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挖掘,并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词三首,借助线索理解诗意。

2.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和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严谨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古诗词对学生智力和情感的独特感染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鉴赏能力。

2.学生在阅读诗歌过程中,如何运用线索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词的语言和艺术特点,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加强连续性的教学,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到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2. 学习《古诗词三首》(30分钟)1.教师先朗读三首古诗词,简要讲解诗歌背景及内容。

2.学生自读古诗词并分组讨论场景、意象、境界等感受,全课共同探讨。

3.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关注关键句、词,并使用线索帮助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4.在分析具体的诗句和词语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情感、内涵,并帮助他们找到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3. 感悟体验(15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分享对古诗词的感受,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古诗的体验。

2.学生可以组合词句进行表达,以传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评价学习(5分钟)1.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动态调查。

2.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老师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评价。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成功点本次课,学生在听老师朗读并讲解古诗词中,充分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关注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抒发的情感以及体现的思想,进一步感知了诗词的艺术魅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和分析,增强了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此外,学生在体验分享和自我评价中,能较好地完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2. 教学失败点在课堂中,有一部分的学生因为掌握不好技巧或者没有体验过诗词的韵律,对诗词的理解和认真阅读有些困难。

也有一些学生对于分享和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收效不甚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需在备课中针对性强,增加练习数量并加强学生反复训练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

“蓑”读 su ō,“遮”读 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1、学习第一首诗:
⑴“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⑵“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⑶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
⑷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
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⑴“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⑵“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⑶朗读诗句:
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⑴介绍作者辛弃疾。

⑵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⑶村居,词的题目。

“居”什么意思?
(居住。

)
“村居”呢?
(居住在乡村。

)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
把它读正确,流利。

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

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

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
⑴“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知道。

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

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
学生朗读。

⑵“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⑶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⑷追问: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
⑸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⑹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
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
1、想一想:
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