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代数分配法-成本会计 教案

合集下载

成本核算方法:代数分配法【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成本核算方法:代数分配法【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确定 x=36 956.52元,y=17 391.30元。由此可知服务部门的费 用总额应按下列方法分配给各有关部门: 维修部门费用的分配: 动力部门 36 956.52×0.20= 7 391.30 机械加工部门 36 956.52×0.60=22 173.91 装配部门 36 956.52×0.20= 7 391.31 合 计 36 956.52 动力部门费用的分配: 维修部门 17 391.30×0.40= 6 956.52 机械加工部门 l7 391.30×0.20= 3 478.26 装配部门 17 391.30×0.40= 6 956.52
代数分配法举例
【例】设某企业有维修和动力两个服务部门,本期完成的服务工作量 是:维修部门共完成维修小时 5 000小时,为各部门提供的维修服务分别 为:动力部门 1 000维修小时(占总量的 20%),机械加工部门 3 000维修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小时(占总量的 60%),装配部门 1 000维修小时(占总量的 20%);动力部 门共提供动力 10 000单位,其中:维修部门耗用 4 000单位(占总量的 40%),机械加工部门耗用 2 000单位(占总量的 20%),装配部门耗用 4 000单位〈占总量的 40%〉。已汇集于服务部门的费用分别为:维修部门 30 000元(不包括动力费),动力部门 10 000元(不包括维修费)。 设维修部门包括动力费在内的费用总额为 x,动力部门包括维修费在内 的费用总额为 y,则: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成本核算方法:代数分配法【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中一个比较复杂的部分,所谓代数分配法,是运用 代数中的多元联立方程式计算辅助生产劳务的单位成本‚然后再根 据受益单位耗用劳务的数量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方法。采用代数分配 法,其费用成本分配结果最正确。但在辅助生产车间较多的情况下,未 知数较多,计算复杂,因而这种分配方法适宜在计算工作已经实现电算 化的企业采用。中华会计网校小编整理了该成本核算方法的一些要点供 大家学习。 代数分配法计算步骤 首先根据各服务部门记录的服务量及服务费用,计算交互分配前的单 位服务成本,并在各服务部门之间进行交互分配;(只在服务部门内分 配) 其次,将本部门的费用加上耗用其他部门应分摊的费用额,减去其他 服务部门耗用本部门应分摊的费用额,求得各服务部门交互分配后、对 外分配前得服务费用总额; 最后,将交互分配后得服务费用总额及扣减交互分配后得服务量,计 算出单位服务成本,并对外分配。(只在生产性部门分配) 可见,“代数分配法”实质上反映了服务部门之间连续多次进行交互 分配的情况。

2.3-计划成本分配法-成本会计 教案

2.3-计划成本分配法-成本会计 教案
《成本会计》 教案
-----------------------------------------------------------------------------------------
教案
教学课题
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计划成本分配法
学习目标
理解计划成本分配法的含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掌握计划成本分配 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一、根据各产品、车间、部门实际耗用的劳务数量和事先确定的计
划单位成本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框架
. 重点 (*)
二、计算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成本和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出去的计 划成本的差异,进行调整分配。
二、计划成本分配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计划成本分配法简化和加速了分配的计算工作;便于考核和分析
各受益单位的经济责任;能够反映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的实际成本
脱离计划成本的差额;
适用于辅助生产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必须比较正确的企
业。
三、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的步骤
1.辅助生产成本总账及明细账;
2.本月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
3.择分配方法,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4.生产费用明细账。
作业 练习题
1
能力目标 掌握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
一、计划成本分配法的含义
计划成本分配法是对辅助生产车间和基本生产车间、管理部门一律
按实际耗用数量和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分配辅助生产成本,计划分配额与
实际费用之间的成本差异直接转入管理费用,是一种“先分配费用,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调整差额”的分配方法。
具体计算时,分两步进行。

《成本会计》教案

《成本会计》教案

《成本会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学会成本计算和分析的基本技能4. 能够应用成本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1. 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步骤4.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计算5.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和计算6. 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的计算7. 制造费用的分配和计算8. 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计算和分析9. 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比较和分析10. 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的策略和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知识和技能。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应用成本会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成本会计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成本会计》教材2. 教案: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3. 课件:教学幻灯片和图表4. 案例材料:实际案例和数据5. 练习题: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情况2. 练习和作业:学生完成练习和作业的情况和质量3. 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和质量4. 期末考试: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5. 综合评估: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和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给予综合评估和反馈。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第5-8课时: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9-12课时: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步骤第13-16课时: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计算第17-20课时: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和计算第21-24课时: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的计算第25-28课时:制造费用的分配和计算第29-32课时: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计算和分析、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比较和分析、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的策略和方法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方法。

《成本会计学》教案完整教学版

《成本会计学》教案完整教学版

《成本会计学》教案完整教学版教案:《成本会计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成本会计学》教材的第四章,主要内容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计算,生产成本的计算,制造费用的分配,以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计算。

2. 学生能够理解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学生能够理解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并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费用的分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间接成本的计算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

2. 教学重点: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计算,生产成本的计算,制造费用的分配,以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的企业生产成本计算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成本会计学的兴趣。

2. 讲解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讲解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4. 讲解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5. 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

3. 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并给出一个实例。

答案: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追溯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如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直接制造费用。

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追溯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2. 请解释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一个实例。

答案: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包括直接材料成本加直接人工成本加制造费用。

3. 请解释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给定的制造费用进行分配。

答案: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包括直接分配法、间接分配法和作业成本法。

具体的分配方法选择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大学成本会计教案2018

大学成本会计教案2018

标题:成本会计教案课程概述: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企业成本的计算、分析和控制。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实务操作的深入理解,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成本会计知识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教学目标:1. 理解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目标和任务。

2. 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学会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基本技巧。

4. 能够熟练运用成本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目标和任务。

2. 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4. 成本会计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成本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务操作:通过模拟成本会计实务操作,使学生熟悉成本会计的日常工作。

教学安排:课时:3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阶段: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目标和任务(2课时)1. 成本的概念和分类。

2. 成本会计的目标和任务。

第二阶段: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6课时)1. 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

2. 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3. 成本核算的实务操作。

第三阶段: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8课时)1. 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

2. 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

3. 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实务操作。

第四阶段:成本会计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4课时)1. 成本会计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2. 成本会计在企业定价决策中的应用。

3. 成本会计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第五阶段:实务操作(4课时)1. 成本会计实务操作的流程和步骤。

2. 成本会计实务操作的注意事项。

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占总成绩的70%。

《成本会计》全套教案

《成本会计》全套教案

《成本会计》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成本会计》教材第3章至第6章的内容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1. 成本概念与分类:研究成本的定义、特性、分类及成本与利润的关系。

2. 成本核算要求与程序:介绍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一般程序和具体方法。

3. 成本计算方法:讲解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应用及优缺点。

4. 成本控制与分析:分析成本控制的原理、方法,以及成本分析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成本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与程序。

2. 培养学生运用成本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进行成本控制与分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成本控制与分析。

2. 教学重点:成本概念与分类、成本核算要求与程序、成本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以一家制造型企业为例,让学生了解成本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知识讲解:a. 成本概念与分类b. 成本核算要求与程序c. 成本计算方法d. 成本控制与分析3. 例题讲解:针对每种成本计算方法,给出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成本概念与分类2. 成本核算要求与程序3. 成本计算方法a. 品种法b. 分批法c. 分步法4. 成本控制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成本的定义及其分类。

b. 列出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与程序。

c. 运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计算成本,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d. 简述成本控制与分析的方法。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了解其他成本管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

成本会计概述教案

成本会计概述教案

教案首页
课题:成本会计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成本会计的形成与发展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
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难点:成本会计的运用。

授课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参考书及教具(含电教设备):教科书、电脑、PPT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教案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时间分配
旧知复习回顾新课讲

开篇成本会计概述
提问:什么是成本会计?什么是财务会计?两者有区别吗?
一、成本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先进管理思想的诞生及
应用,成本会计的对象也正发生着变革。

战略成本会计对象是价值流,它强调顾客是否满意,同时
关注其价值贡献和价值流的横向联系。

传统的成本会计对象是现金流,它强调现金流入流出,预
算是否完成并向上一级负责。

成本会计学是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学科巧妙地融为一体
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管理科学和会计科学相结合的产
物。

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依据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可以将成本会计形成概括为三个
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战略成本分析、目标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以及平衡记
分卡
20世纪50年代至今
成本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完全分离
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标准成本制度与预算控制制度
二、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
(一)职能
教师讲授20分钟预测职能
预测职能是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执行
其他职能的基础。

教案成本会计实务

教案成本会计实务

教案成本会计实务教案目标:1.了解成本会计的定义和目的。

2.了解成本要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理解和应用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术。

4.掌握成本分析和决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案步骤:第一步:引入(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企业为什么需要进行成本会计?”2.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第二步:成本会计概述(30分钟)1.介绍成本会计的定义和目的。

2.引导学生了解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3.介绍成本要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三步:成本核算方法(40分钟)1.介绍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并运用案例进行实例分析。

2.介绍全面成本核算和差别成本核算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3.解释和实例说明作业成本法和过程成本法的应用。

第四步:成本分析与决策(40分钟)1.介绍成本-利润-针对性定价的关系和决策分析方法。

2.解释成本-体积-利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3.运用案例进行成本分析和决策模拟。

第五步:案例分析和讨论(30分钟)1.提供一个实际企业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成本分析和决策。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讲解自己的分析方法和结论。

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六步:课堂练习(20分钟)1.提供若干成本会计的练习题,包括计算成本要素、核算成本和分析决策。

2.学生进行个人答题,并进行批改和讲解。

教学方法及手段: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图表演示法:通过图表、示意图等形式,结合文字说明,直观形象地表达成本会计的概念和方法。

3.讨论与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参与讨论的态度和深度、案例分析和决策的质量等方面。

2.课后作业评估: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计算成本要素、核算成本,进行分析决策等,检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数分配法计算结果正确,但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一般应用在实现
会计电算化的企业。
二、运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程序
1. 设置辅助生产成本总账及明细账;
2. 归集本月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
3.选择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4.登记生产费用明细账 。
作业 练习题
1
(2)列联立方程的表达式;
(3)解联立方程;
框架
. 重点 (*)
(4)计算各受益单位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 按照 某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或劳务数量×该产品或该辅助生产劳务 的单位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耗用其
他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的数量×某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或劳务
的单位成本 方程式。
《成本会计》 教案
-----------------------------------------------------------------------------------------
教案
教学课题
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理解代数分配法的含义,掌握运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能力目标 掌握运用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
一、代数分配法的概述
代数分配法是按照数学中解联立方程的方法,计算辅助生产劳务的
单位成本,然后根据各受益单位(包括辅助生产车间)耗用的数量和单
位成本计算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一种方法。
具体计算时,程序是:
(1)设各辅助生产提供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为未知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