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体系

合集下载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它通过空气、水或固体传播,让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沟通交流。

在初二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声音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当物体振动时,就会向周围媒质传播机械波,从而产生声音。

常见的声源有乐器、人的声带、汽车引擎等。

声音通过空气、水或固体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声波会在媒质中以波的形式传递,并经历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

二、声音的特性声音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 频率:频率是指声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高,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低,声音就越低音调。

2. 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度,可以通过声级来衡量。

声级的单位是分贝(dB)。

响度与声音的能量有关,能量越大,声音就越响。

3. 声速:声速是声音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单位是米/秒(m/s)。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

三、媒体对声音的影响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不同媒质对声音的传播会有不同的影响。

1. 固体:在固体中传播,声速比在空气中更快。

这是因为固体的分子间距离小,分子振动传递速度快。

2. 液体:在液体中传播,声速比在空气中更快。

但液体分子间距离相较固体较大,所以声速会比固体中稍慢。

3. 空气:在空气中传播,声速相对较慢。

空气的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振动传递速度相对较慢。

四、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当声音波到达障碍物时,部分能量会被障碍物吸收,部分能量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声音的反射和回声进行定位和判断。

比如在山谷中发出声音,可以通过回声来判断山谷的深度和位置。

五、声音的干涉和共振当两个或更多声音波同时传播到同一地点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干涉可以是增强或减弱声音的效果。

共振是指当一个物体的自然频率与外界声音的频率接近时,物体会产生共振现象。

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精选全文

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章:声现象晨禾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1产生声音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振动可以发声,液体、气体振动也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声音在传播时需要通过介质传递声波。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慢,而且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在25℃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6m/s。

特殊:软木500m/s。

声音进入橡胶速度会变慢。

声音其实就是震动,而橡胶本身有弹性还有一定的强度,会吸收声音震动的动能,也即阻尼大,所以变慢了。

例题:1、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组建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小C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D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放生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3、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钢铁总声音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

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图1 C、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播声音。

D、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的结果5、小强在暑假跟爸爸到峨眉山旅游,在一座古寺院里,有一座小亭子,亭子里挂了一口钟,善于观察的小强用重锤敲响古钟后发现,停止对钟得敲击之后,大钟任“余音未止”,其中的主要原因是()A、这是钟声在寺庙原子里的回声B、敲击之后,大钟任然继续振动C、大钟停止后空气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在大脑神经中“暂留”现象4、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此时的发声体是()A、风B、空气C、树叶D、以上都是5、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产生这种声音振动的是()A、手指B、琴弦C、空气D、弦柱6、2009年春晚的小品《不差钱》,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欢。

物理声现象的知识归纳

物理声现象的知识归纳

物理声现象的知识归纳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深刻的学问。

本文将对物理学中与声音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现象进行归纳和介绍。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被振动,产生了一系列的纵波。

这些振动的压缩部分和稀疏部分形成了声音的波形,从而传播到周围的空气中。

这种波动也可以通过其他介质如固体和液体传播。

二、声音的特性1. 频率和周期: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周期是指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

频率和周期成反比关系,即频率 = 1 / 周期。

2. 声速:声音传播的速度被称为声速,它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速大约为343米/秒。

在固体和液体中,声速通常更高。

3.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表示声音的能量。

它以分贝(dB)为单位进行衡量。

强度与声音的振幅和频率有关。

4. 声音的音调和音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三、声音的传播和反射声音传播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现象。

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会被反射回来,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回声。

声音也可以被物体表面反射,从而影响声音的传播方向和强度。

四、共振现象共振是指当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外加振动的频率相同时,物体将发生共振现象,振动的幅度将增大。

共振现象在乐器和无线电等领域中有重要应用。

五、声音的干涉和衍射当两个或多个声源同时发出声音时,它们的声波会相互叠加,这就是声音的干涉现象。

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时的弯曲现象,它使声音能够绕过物体传播到阻碍的区域。

六、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描述了当声源和听者相对运动时,声音的频率和声调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当声源和听者接近时,声音的频率增加,音调变高;当声源和听者远离时,声音的频率减小,音调变低。

结论以上是对物理声现象的知识进行的简要归纳。

初中物理声现象

初中物理声现象

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发声靠声带,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
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

2 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

如空气、木、铁等。

3 声音的场速度是 340米/秒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4 人要能分辨出回声,则回声要比发声晚0.1秒以上。

最少也要0.1秒。

5 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6 音调:人们所感到的声音的高低。

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7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8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9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它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0 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1 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噪声是物体杂乱无章的振动产生的。

从环境保
护的角度上讲,噪声是妨碍正常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或者干
扰人们听的声音。

12 减小噪声的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13 噪声等级:小于40分贝安静,超过50分贝影响睡眠休息,70分贝以上干扰谈话,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会引超疾病,150分贝以上就损坏人的听觉器官。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物理现象。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的。

以下是初中物理中关于声音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使周围的空气分子发生振动,形成了密度的周期性变化,从而产生了声音波。

声音的产生需要有进行振动的物体,振动物体越快,产生的声音频率越高。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的,一般来说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有关,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340米。

二、声音的特性1.频率和音调:频率是声音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1Hz代表每秒振动一个周期。

2.声量和音量:声音的强弱程度被称为声量,也称为音量。

声音的声量与声音波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大。

声音的声量的单位是分贝(dB)。

3.回声:回声是指当声音遇到一个障碍物后,一部分声音被反射回来形成的现象。

回声的产生需要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回响时间。

4.声音的直接传播和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传播方式不同。

在固体和液体中,声音通过分子振动传播;在气体中,声音通过分子的碰撞和压缩传播。

5.声音的衰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衰减,衰减的程度取决于传播介质和距离。

声音的衰减是因为振动物体的能量逐渐被介质吸收和散射。

三、声音的利用2.舞台上的声音:舞台上的声音利用了声音的传播和干涉原理。

舞台中的声音设备如音箱、麦克风等可以放大和调节声音的强度和方向,使演员的声音可以传到听众的耳朵中。

3.声纳:声纳是利用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反射原理来判断目标位置的装置。

它广泛应用于水下探测和导航领域。

4.音乐乐器:音乐乐器利用振动产生声音,包括弦乐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

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和音色不同。

5.声波的反射和折射:声音在遇到不同介质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这种现象在声学中被广泛应用,比如声纳、雷达等。

初中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

初中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声的传播:1、介质:●定义: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空气●分类水木头●形式:声波340m/s●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慢,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温度影响。

(气<液<固)三、人耳的构造:●鼓膜——听小骨及其他组织●骨传声: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四、声的特性:●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音调就低。

●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是赫兹(赫、Hz)✓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因为它们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因为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大自然的许多活动有次声波的产生,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

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

✓有些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响度:声音的强弱。

物体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就越大。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它们。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五、噪声的危害:1、来源: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强弱等级:分贝(dB)0dB—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 ~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保证休息和睡眠:50dB】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保证工作和学习:70dB】90dB以上—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保护听力:90dB】150dB—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六、控制噪声:七、声的利用:雷声、敲击钢轨、听诊器、回声、蝙蝠(声纳)、B超八、声与能量: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汇总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声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将对初中物理的声学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空气中的分子也会随之振动,产生一系列的压缩和稀疏,从而形成声波。

常见的声音的产生包括人的声带振动、乐器的发声和机械的震动等。

2. 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一般是通过空气传播。

声波是横波,它通过压缩和稀疏作用传播。

声音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一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3.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

-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程度,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弱程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 音色:音色是声音的质地,不同乐器和声源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音色是由声波的谐波组成决定的。

4.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 反射:当声波遇到光滑的障碍物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即声波返回传播的过程。

声音在反射时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定律,同时声音的强度也会随着反射时的距离增加而减弱。

- 折射: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即声波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折射是由于声波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不同而引起的。

5. 声音的吸收和干涉:- 吸收:当声波遇到吸声材料时,会被材料吸收,这会导致声音的能量转化为材料内部能量,从而减弱声音的强度。

- 干涉:当两个或多个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干涉分为构造干涉和破坏干涉。

构造干涉发生在声波波峰和波峰相遇,波谷和波谷相遇时声音增强;而破坏干涉发生在波峰和波谷相遇时,声音减弱或消失。

6. 声音的传感和应用:声音是人类重要的感知信息来源之一,人类通过耳朵接受声音信号并解读。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二、声音的特征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体系
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物体振动时,一定有振动产生,但是不一定有声波产生)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特征:音调:声音的音调受物体振动频率决定。

(频率: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的是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一般情况下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响度:声音的响度受物体的振幅决定。

(振幅:物体的振动幅度。

即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程度。

一般情况下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

响度一般用声音的强度衡量)音色:由于发声体不同引起的声音的特征不同。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噪声: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的防止: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初中物理光现象知识体系
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要发生折射)现象:产生影子(光不能射到不透光物体的后面);
发生小孔成像现象(成物体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有关:物距>像距缩小;物距<像距放大)。

光速:c=3.0X10 m/s
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分类: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只向某一方向。

(明亮刺眼,晃眼睛…)
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

(不同方向都能看到某一物体)特点:反射光线
和入射光线都在同一介质中。

应用: 1.改变光路(法线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角分线)
2.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经过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对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