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医药临床研究方法的思考
藏药研发的几点思考

床用药经验和配方 、 配伍 、 殊制 剂方法 的藏 医药前辈 们 特
观点 不 一 , 展 迟 缓 。直 到 公 元 73 8 发 7 ~7 3年 时 西 藏 名 医
作《 月王药诊 》 中收载了 7 0种药物 , 8 后来 在《 四部 医典 》 中
纠正并再次整理后 收载 了 10 0 2种 , 目前通 常采用 的是《 晶
宇妥 ・ 云丹衮布所著的《 四部 医典》 问世 后很大程度上统 一
心健康 、 推动 民族事业发展 的古老 医学和其 不可分家 的藏
药学渐渐 的遗 忘。甚至在上世 纪 7 0年代把 藏医药学 当牛
鬼蛇神来排斥 、 消灭 , 但有 科学 理论 基础 和具 体 实践 的藏
医药学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 笋般的开始 发展 , 在人们 预 测人类进入后抗生 素时代 , 藏药更会得 到推崇 。 短短的几年间藏药厂一座座耸立 起来 了 , 于藏药 的 关 研究与发展对 策 制定 起来 了, 可是 由于科 研 队伍 力 量薄
药, 很多人对这门 曾经 承载 着一 个 民族繁 衍 、 系 民族 身 维
现代文化转型 , 才 的培养也 远 远超越 了师徒 传、 人 带的模
式, 在全 国范 围 内现约有 培 养藏 医药 人才 的高 等学府 l 0 余所 , 针对藏药研 究与 开发设 置 了藏药 分离与 提取 、 植化 与栽培 、 传统理论研究 等专业 。可是这些 院校大多数都建 在经济、 文化相对落后 的西部 地区 , 加上很多教材 、 备 再 设 还是雏形未能完善 , 资力量 薄弱无法实现教 材中边缘学 师 科的交叉和相互利用 , 能完全 做到藏药现代 化和与高科 不 技相结合 的教学 。并且 一些 热衷 于藏药 研发掌 握现代 科
藏医药学是祖 国医学 的重要组成 部分 , 民族医学宝 是 库 中一颗璀璨 的明珠 , 是藏民族和周边 先 民在 漫长的历史 中与恶劣的 自然灾 害 、 魔做 斗 争形 成 的优秀 文化 遗产 。 病 它凝聚着历代藏医药工作者 的聪 明才 智 和辛勤血 汗 , 防 在 病治病维护 民族的 身心健康 与 民族 的繁 衍发 挥着 巨大 的 作用 。藏 医药 以其科学 的方法 、 特 的疗效 、 大精深 的 独 博 文化 内涵 、 辨证统 一的人体观以及源远 流长 的历 史享誉海
临床应用藏药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临床应用藏药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作者:尼玛央金来源:《收藏界·名家探索》2018年第06期藏药是以藏药材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西药产生的毒副作用比较重视,而对藏药的毒副作用了解甚少。
为规范应用藏药,我们对临床应用藏药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藏西药合用藏西药合用临床上是一种非常普遍现象,在临床上,藏西合用现象达70%以上,藏西药合用增加了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机会,一些反应尚不能预测,因而容易出现毒副反应。
2.用药时间过长某些藏药,特别是含有毒性成分的,长时间服用可造成毒素在体内蓄积,造成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3.适应证把握不准藏药的应用很多是根据藏药理论要求辨证用药,如辨证不准,药物与治疗病证不符,不但贻误病情,还有可能出现毒副作用。
4.个体差异人体存在明显的个体特异性,服用同一种藏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些患者甚至会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应注重个体的差异。
同时,藏药在妇女妊娠期、儿童、老年病患者使用时应特别注意毒副作用的发生。
5.药品的质量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是否安全有效,是否有毒副作用,与药品质量与药房工作技能关系极大。
而且由于技术原因,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加入的稳定剂及内包装材料等也可引起过敏等毒副作用。
二、解决措施1.合理配伍合理配伍有利于治疗,但应注意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增加毒副作用的发生率。
藏药之间配伍功能相似的,可以增加原有药物的疗效,功能不同的藏药配伍,可以互补治疗兼证。
总之,配伍要遵循药效互补及增效减毒的原则。
2.藏西药结合应用应当谨慎藏西药结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为避免藏西药之间的相互拮抗作用及配伍禁忌,服用藏西药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藏西药结合应用必须要慎之又慎。
随着藏医药事业的发展,合理应用藏西药的问题越来越重要。
临床医师和药学人员一定要充分了解藏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避免使用不当引起毒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
藏医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藏医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罗藏东珠本考拉毛加仁青当知加羊加措羊措吉(甘肃中医学院藏医学院730000)【摘要】本文对藏医药的国际国内研究的现状较深刻地分析和研究,目前藏医药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杂藏医药发展的方向等方面做全面做了较全面论述。
【关键词】藏医药研究现状发展方向藏医药学显著的治疗效果和医学内涵与优势,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藏医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藏医药学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也在逐步加大,藏医药产业现代化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传统藏成药的研究及新药开发稳步推进,藏医药学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特别是作为培养高级藏医药学专门人才的高等藏医药教育机构,在不断提高办学条件下的基础上,广大藏医药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已先后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藏医药人才,教育的层次规模扩展到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教育并举的多元化格局,迎来了藏医药教育发展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成为传统民族医药学现代化发展的一大亮点。
随着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步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十一部委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中医药发〔2007〕48号)精神,甘南州甘南发展的实际制定了《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药发展条例》,提出要坚持藏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藏医药作用。
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架起了平台。
不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层面上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从事业发展经费上予以单列,保证一定的事业经费用于藏医药事业发展。
同时规定要在相关卫生规划中要将民族医药纳入其中,并将各藏区藏药产业已经作为资助产业,作为民族地区卫生资源和藏医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扶持、大力发展。
因此,藏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大好发展机遇。
藏医药临床研究意义和思路

藏医药临床研究意义和思路
今天,藏医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以独特的疗法赢得了世界各地患者的青睐。
随着国家对藏医药政策的支持,藏医药的发展有了显著的提升。
藏医药的临床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普及有效的藏医药疗法,同时还可以探索深层次的理论原理,繁衍出更多的科学研究。
藏医药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证明藏医药的疗效,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此外,藏医药的临床研究可以为藏医药的应用提供技术指导,解决一些复杂的疾病。
还可以方便管理和规范藏医药疗法的应用,避免出现不规范的状况。
在开展藏医药临床研究时,应该注意几个方面:首先,确立研究的目的,从宏观的角度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的;其次,采用相关的研究设计方法,结合实验室和临床,构建科学的研究过程;第三,进行充分的质量控制,加强对临床处方执行情况的管理;最后,评估研究结果,对检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以证实研究结果。
此外,临床研究不仅仅只是科学上的探究,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力,可以帮助全面普及藏医药疗法,提高藏医药的影响力。
临床研究还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和开发出更有效的藏医药方剂。
有效的实施有利于改善藏医药的药效,将其纳入医保范围,从而提高藏医药的应用水平。
总之,藏医药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关系到藏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
藏医药的临床研究既需要在理论研究上做出深入的探究,也要注重临床应用,以致藏医药在实践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为了充分
发挥藏医药的疗效,未来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
藏医医疗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藏医这一独特的医学体系,我便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所吸引。
在我国,藏医与中医、蒙医并称为三大民族医学,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
作为一名从事藏医研究的人,我有着许多关于藏医医疗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
一、藏医的起源与发展藏医起源于古代印度,后传入我国西藏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体系。
藏医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界密切相关,治疗疾病需要顺应自然规律。
藏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针灸、按摩、拔罐等,其中药物疗法尤为突出。
二、藏医的治疗理念1. 藏医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界密切相关,治疗疾病需要顺应自然规律。
在治疗过程中,藏医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地域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藏医强调阴阳平衡,认为人体内的“三因”(龙、赤巴、培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当“三因”平衡时,人体健康;当“三因”失衡时,人体出现疾病。
因此,藏医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三因”的平衡。
3. 藏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治疗疾病需要从整体出发。
在治疗过程中,藏医会关注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力求全面调理。
三、藏医的药物疗法藏医的药物疗法是其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
藏医药物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经过炮制、配伍后,具有独特的疗效。
以下是我对藏医药物疗法的一些心得体会:1. 藏医药物具有广泛的药效,可治疗各种疾病。
如:龙胆草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的作用;红花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等。
2. 藏医药物炮制工艺独特,注重药材的品质和疗效。
在炮制过程中,藏医会根据药材的性质、功效进行合理的处理,以确保药物的质量。
3. 藏医药物配伍讲究,强调“君臣佐使”的原则。
在配伍过程中,藏医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选用合适的药材进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藏医的实践感悟1. 藏医治疗注重个体化,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藏医药的研究与发展

藏医药的研究与发展藏医药是西藏地区传统的医疗体系,其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自古以来,藏医药一直扮演着西藏地区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藏医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并且吸收了现代医学的一些成果,深受广大群众和学者的关注和喜爱。
一、藏医药的历史和文化特点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源远流长。
古代的藏医学典籍《四部医典》是藏医药的起源,它包括了《丹珠尔》、《罗布沙》、《尼沙》、《玛依》四部书,是藏医药学的经典之作。
藏医药学是从藏族文化和哲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科学,它以自然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为基础,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医学体系。
藏医药的特点是重视整体观念,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在藏医药的理论体系中,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外感、内伤、六情六欲、五气六味以及同病异治等因素都能引起疾病的发生。
藏医药强调疾病的防治,重视平衡调和,提出了“调和平衡”作为治疗原则。
二、藏医药的临床应用藏医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表现出了其的独特优势。
例如,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中,中药的组方和药物选择都是根据疾病的表现和病情分型来实施的,在药物组合的过程中注重治疗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在对抗癌症等危重疾病时,藏医药疗法的综合性和个性化特点也表现出了重要的地位。
在同样的情况下,与成药相比,病人更愿意选择藏药中医疗卫生药的口服制剂,这些藏药中的中药具有化瘀散结、行气化痰、清热解毒等功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三、藏医药的科学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藏医药的研究也获得了巨大的进展。
目前,在藏医药学的研究中,社会热点问题和关注的重点基本集中在药物资源开发、药物活性成分、中药制药技术及药物安全性等方向。
例如,藏药中含有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如多糖、黄酮、皂苷、蒽醌等,它们对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肿瘤等多个方面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因此,如何提取、鉴定、纯化和利用这些活性成分以获得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是藏医药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藏医药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医并 重 , 扶持 中医药和 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 的战略方针 , 国务院 《 关于扶持和促进 中医药事业 发展 的若干意见》对中医药和民 族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提 出了新的要求 。 2 0 1 0 年1 月召开的中共 中央国务 院第 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 开启 了中 国特色 、 藏区特
点发展路 子的新征程 , 这必将 推动 民族地 区政治 、 经济 、 社会实 现跨越 式发展 , 藏医药事业也 将迎来新 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 国
藏医药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杨 乐 , 阿 达
( 甘南州卫校, 甘肃 合作 7 4 7 0 0 0 ; 甘肃 中医学院藏 医学 院, 甘肃 合作 7 4 7 0 0 0 )
摘
要: 藏 医药学是理论性和 实践性很 强的传统 医药学学科。藏 医药学 高等教 育起 始于 2 0世纪 8 O年代后 期, 没有较 系统
强现有民族医药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 鼓励 和扶持 民族地 区举 办高等民族医药教育 ,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 民族 医药学
院、 民族医药系 。 或设立相应 的专业 、 专业 方 向, 鼓励有条件 的 民族 医药院校积极开展 民族 医药专业研究生教育 ; 高等 医学院
注: 本文系甘肃中医学 院教学改革项 目( 甘 中教研 2 0 1 2 -F Y 0 9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家中医药管理局等 1 1 部委制定的 《 关于切实加强 民族医药事 业发展 的指导意见= 》 ( 国中医药发[ 2 0 0 7 ] 4 8号 ) 中提 出: 继续加强
民族 医药院校教育工作 , 教育行政部 门要会 同中医药等部 门加
慢, 教育现代化 程度低 。实习教学医院大多为地 、 县级藏 医医 院, 其中不少 医院病种 较单 一 , 毕业实习整体质量不高。然 而 ,
试论藏药的研究开发及现状分析

、
藏 药 的 特点
藏 药 的 使 用 与 藏 医 理 论 体 系
紧 密 结 合 。 由 于 藏 医 诊 断 最 终 将 “ ” “ 巴” “ 根 ”三 症 归 龙 、 赤 、 培
汇 集 了古 中 医 、古 希 腊 、古 波 斯 、 技 术 较 为 混 乱 [3 4 ,剂 型 简单 ,使 结 为 “ 症 ” “ 症 ” 两 大 类 型 , . 5 寒 、热 古 印 度 等 几 大 传 统 医 学 的 精 华 , 用 方 法 因人 、因地 而 异 。
所 使 用 研 制 的 药 物 。 藏 药 是 我 国 草 》 被 奉 为 藏 医 药 的 经 典 巨 著 , 鉴 和 应 用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和 研 究 手 传 统 药 学 的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目前 , 中常 用 3 o 种 ,植 物 类 2 0 种 , 0多 0余 占7 % ,动 物 类 4 余 种 , 占1 % , 0 0 2
在 指 导 藏 医 药 发 展 上 发 挥 了 重 要 段 是 推 动 藏 药走 向 现代 化 的关 键 。 我 们 就 藏 药 的研 究 现 状 提 出 几 点 疡 、 十 二 指 肠 溃 疡 、 胃下 垂 、关 看 法 。 节 炎 、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 “ 母 八
一
虫 药 、止 泻 药 等 ,剂 型 有 汤 剂 、 丸 剂 、糖 浆 剂 、浸 膏 剂 、 药 油 、 药 粉 等 ,其 中 ,以药 丸最 为常 用 ,
柳 碱 、红 古 豆 碱 、 山 莨 菪 碱 ;雪 樟 柳 碱 ,广 泛 用 于 微 循 环 障 碍 性 莲 花 类 分 离 出 多 糖 单 一 组 分 ;红 藏 药 治 病 多 采 用 复 方 ,很 少 使 用 疾 病 。还 用 獐 牙 菜 、 花 锚 治 疗 肝 景 天 类分 离 出红 景 天 甙等 成份 。 单 方 ,许 多 药 方 都 在 2 种 以 上 , 炎 ,杜 鹃 油 、茶 绒 油 、沙 棘 膏 治 5 三 、藏 药 研 究开 发 面 临的 问题 有 的 高 达 7 ~ 0 ,1 0 种 ,如 疗 慢 性 气 管 炎 , 红 景 天 抗 缺 氧 、 0 8种 0多 ‘ 纳 桑 培 ’ ( 7 味 珍 珠 丸 ) 然 即 0 , 多 达7 味 。另外 ,是一 药 治多 病 。 0 1 .质 量 标 准 有 待 提 高 在 藏 湿 性 关 节 炎 等 等 。第 四 ,积 极 开 医 药 古 典 著 作 《 四部 医 典 》 《 、 晶 藏 药 在 医 理 和 组 方 方 面 都 带 展 藏 药 的植 物 化 学 和 药理 学 研 究 , 珠 本 草 》 中 ,仅 有 经 验 识 别 即外 抗 疲 劳 、抗 衰 老 ,祖 师 麻 膏 治 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藏医药临床研究方法的思考作者:任小巧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3年第01期关键词:藏族;藏医药;临床研究;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R2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08-03藏医药学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以其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临床疗效及用药特色,为本民族的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随着人们医疗观念的转变,藏医药以其来自高原、纯天然,及天文历算与医学结合等独特的诊疗技术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笔者拟对藏医药临床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研究现状目前,藏医药在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保障西藏人民群众健康、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西藏政治局势稳定中越来越发挥出自身独特和应有的作用。
一个以藏医医疗机构为主体、藏医药教育和科研为基础、藏药产业为依托的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并辐射到国内许多省份和地区,影响波及海外。
1.1 临床疗效显著提高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民族医药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显示,“十一五”规划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藏区大力推进藏区藏医药工作,藏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各地区藏医院也加大了专病专科建设力度,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设立专病专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心脑血管专科、山南地区藏医院外治科、林芝地区藏医院心脑血管科和昌都地区藏医院肝病科等多个专科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据县以上藏医院有关统计表明,藏医治疗以常见病为主,其中对乙型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骨髓炎、皮肤病、风湿病疗效甚佳,门诊的治愈率一般在80.7%,住院的治愈率则可达85.2%,说明藏医在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症方面临床疗效显著。
1.2 藏医特色疗法得到临床推广应用藏医具有很多特色医疗技术,如药浴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均甚满意,深受患者的欢迎;艾灸、火罐、药浴、放血等[1]也很有特色。
目前,县级及以上藏医院基本上能够运用藏医艾灸、火罐、药浴、放血和牛角吸等特色和适宜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诊治。
1.3 藏药制剂特色明显,基本满足临床用药需求研究报告还显示,部分县级藏医院及藏医科利用本地藏药材能够自制100多种常用藏药制剂,不仅满足本院(科)的临床用药需求,还可满足本辖区内的乡镇及村里的部分藏药需求。
1.4 藏医药临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研究报告显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胆疾病、风湿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按严格的科学要求做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其疗效显著,大大降低了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不愈而发展为胃癌的发病率。
这项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这也是西藏卫生战线上首次获得的最高国家级奖励。
不少藏草药及藏成药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
由青海金诃藏药集团和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攻关课题——“七十味珍珠丸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
传统经典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是藏医临床治疗各种肝胆疾病,特别是乙型肝炎的必备药品[2]。
二十五味珍珠丸也是一种传统的藏药,对多年的中风、偏瘫、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极佳,不但被藏民誉为溶解血栓的“疏通机”,而且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此外,还有很多传统藏成药的药理和应用也得到进一步研究。
如仁青常觉、仁青芒觉、二十五味珊瑚丸、坐珠达西、九味牛黄丸、智托洁白丸、藏汴宝补肾丸、七味散、冰片九味散、檀香八味散、诃子十味散、熊胆七味散、石榴八味散等。
当前,还有大量药方散落在寺院和民间,既无标准也不规范。
很多藏药研究开发机构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远赴牧区、民间、寺院,搜集挖掘、整理藏药秘方、验方、组方,积极抢救保护传统藏药的民间宝藏,但仍有许多未发现的药方,值得进一步发掘。
2 存在的问题2.1 临床研究基础薄弱,名词、术语缺乏规范从现有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藏医药的名词、术语、诊断等缺乏规范,导致沟通、交流的困难和研究结果的公信度较低。
2.2 研究层次和水平偏低藏医药的疗效显著,凝结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对藏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藏药浴疗法、尿诊法、高原藏药等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皮肤病等方面作用显著,深受群众欢迎。
但由于藏医药形成的文化背景、区域环境等的复杂性,藏医药临床研究基础薄弱,藏医药临床研究论文很大一部分属于个案报道或未进行随机对照研究[3-4];部分设随机对照的文献没有记载具体的随机方法和组间基线的情况,即使个别有记载也过于简单,甚至将随机、半随机和随意混淆。
多数没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甚至部分没有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
疗程不规范、缺乏统一性、样本含量小、可控因素差、缺乏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等问题的存在,常干扰藏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结论,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和提供最佳证据,阻碍了藏医药临床医学治疗性研究水平的提高。
2.3 临床特色技术缺乏规范藏医特色医疗技术作为藏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藏族人民群众乃至一些特殊人群的欢迎,确实解决了一些难治性疾病,为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解决了现代医学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火灸、油脂擦涂、放血、金针、药浴、敷缚、藏医熨敷、药蒸等疗法,这些藏医特色核心技术为藏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其中不少技术由于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其推广应用存在困难,极大地限制了藏医药走出藏区,服务海内外。
2.4 现行的临床指导原则有悖藏医药理论特性目前,藏药尚无基于藏医药理论制定的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只能参考现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制定藏药成方临床试验方案,而这种做法在藏药研究实践中造成了诸多矛盾。
①藏医在长期的医药实践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在药物认识和用药习惯上与中医药存在很大的差异;②藏药的药性理论及功效主治与中药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一些药物的独特效用与中医药认识完全不同;③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设计的研究方案和套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藏药临床疗效严重违背了藏医理论体系,也无法完全用所得的试验数据验证藏药临床的治疗作用。
没有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藏药的发展只能削足适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3 藏医药研究方法思考3.1 指导思想3.1.1 继承是基础藏医药是藏族人民几千年防治疾病的结晶,认真继承才能有发展的底蕴。
藏医药千百年的发展证明其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基础,藏医药的内容包含一些现代科学的前沿研究内容,如藏医认为人体内“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在一年四季或者一日24 h的量或盈亏是不同的,即人体内环境是处于动态的,因此,对具体疾病的用药时间也是不同的,有些药物必须在凌晨服用,有些药物必须在中午服用,有些药物必须在傍晚服用,这与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时间药效学”、“时间治疗学”等新的学科内涵不谋而合。
研究藏医药,首先要继承藏医药的理论和特色,但继承不是唯一目的,在传承藏医药的规律和自身特点的同时不断创新,在解决当前生命科学中的一些问题中,发挥藏医药的作用,从而促进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发展。
3.1.2 突破影响藏医药发展的瓶颈藏医药的特色优势在于藏医药系统的理论、独特的治疗手段、特殊的用药理论、无法替代的药物资源;但同时必须看到,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恰恰是藏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薄弱和落后之处。
这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支撑藏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技术标准和评价方法不能被现代医学理解和接受,已成为制约藏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瓶颈,解决这些关键技术问题,才可能在短期内使藏医药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3.1.3 以藏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藏医药研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藏医学与其他任何传统医学一样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如现代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西药在许多疾病治疗上取效迅速以及西医外科手术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等令藏医专业人员在很多情况下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
如在诊断疾病的方法上,有了西医的检验、影像等定性定量的检验方法后,许多医生屈就西医诊断,藏医本身的脉诊、尿诊等内容慢慢淡化,趋于形式;又如,藏药的研究有些按照中药的研究方法研究,有些按照西药的研究方法研究等,均有使藏医药失去特色优势的危险。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藏医药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保持和发展藏医药的特色。
3.1.4 多学科融合是实现藏医药发展的重要条件藏医药是本民族历代祖先长期以来在西藏高原上同各种疾病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以博大的藏族文化为背景,融合了藏族古代哲学、天文历算、生物学和化学等知识,并同藏传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同时吸收其他兄弟民族及外来医学的许多精华,不断地予以补充、提高,进行创造,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
它从社会、心理、环境的协调中去探讨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因此,从现代的角度看,藏医学本身包含许多学科的知识,对藏医药只有应用多学科知识、手段、方法进行研究,才有利于揭示藏医药的内涵,促进藏医药的发展。
3.2 藏医药临床研究特点3.2.1 以藏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藏医临床研究离不开藏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作用。
必须充分认识、理解藏医学理论体系的自身特点及其防病治病的独特方法,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开展藏医临床研究工作。
3.2.2 在藏医临床实践中提出并且检验假说临床研究要在临床实践中完成,不仅如此,藏医临床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的设计也大多来源于藏医临床的诊疗实践过程。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藏医临床研究的假说很少是来自动物实验的结论,这一点与西医临床研究有显著的不同。
直接的临床研究结论避免了结论外推过程中从动物到人的种属差异,但同时由于研究因素不似实验研究中易于控制而可能增加人为的误差,也由于医学伦理的原因,有些从临床观察中提出的假说无法通过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3.2.3 临床研究操作的复杂性①人群选择的复杂性:临床研究诊断标准多建立在疾病诊断和证候判断基础上,疾病诊断多是参照西医的诊断,证候诊断遵照中医诊断,因此给临床研究带来操作上的双重要求;②治疗措施的复杂性:不同于现代医学,藏医治疗多数是复方、多途径给药、结合一些藏医药特色治疗技术,往往是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如内外治法合用、针药并用等才能取得最大治疗效果,单纯的治疗措施很少;③疗效评价的复杂性:治疗效应的综合表现给评价带来困难,单个指标的效应并不突出,评价指标往往是多重的,在多个指标上体现出治疗的持久性弱效应可以说是藏医药的特点,因此,评价终点指标和生存质量被普遍认同;④安全性研究的复杂性:迄今为止,藏医治疗措施仍是以植物、动物、矿物的天然药物为主,在藏医理论指导下,考虑药物的炮制使毒副作用降到最低,因此,安全性评价重点应该针对引起安全性问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