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所藏竹书札记

合集下载

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校释四则

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校释四则

“ 从 亡 得声 , 者音近 可通 , 二 文献 中 “ ” 亡 可 《 相邦之道》 一篇简文是反映孔子和鲁 国的某位 国君就“ 邦” 相 的一段 对 其必然结果 。于音论之 , ” “ ”
荒” 而“ 亦 荒” 《 泰》 “ : 包荒 ” 《 , 释文》 “ 本 :荒 话。整理者张光裕 先生注释“ 告子贡 日: 吾见于君。 说 : 君 ’ ‘ ”’ … 虽未 明指 与“ 通用 , 亢” 可与“ 通用 , 易 ・ 为何君 。 然揆诸 先秦文献 , 多有鲁哀 公问于 孔子 之记载 , 问答之 间 , 子 亦作 ” 书 ・ 且 孔 。《 微子》 “ : 天毒 降灾荒殷 邦” 史记 ・ 《 宋微 子世 家》 “ 笃 作 天 亦有径称 ‘ 哀公 ’ ‘ ’ , 苟 子 ・ 为 君 者 如《 哀公》 ‘ : 鲁哀公 问于孔子 日: 寡人 下茁亡殷国” “ 。按 : 亡” “ ” “ 读 慌 似亦可 , 葸” 因“ 而慌乱 , 况军 队有军 队严 明
四十九虽之后 ;L 子周游回到鲁 国之后 , 力于教学 和《 致 春秋 》 的编纂 , 再 不 四月》:秋 日凄凄。 释文 :凄本 亦作栖。 于 意义论 , 栖” “ ” “ ” “ 有止息于 高处 过问政事 , 知其事当发生 在孔子周游 之前 , 故知 其事 当发生 在孔予 四十九 之意 , 国语 ・越语上》: 越 王勾践栖 于会稽 之上 ” 韦昭注 : 山居 日栖。 《 “ , “ ” 虽和五十 六岁( 是年 , 孔子去鲁周游 ) 间 , 之 即公 元前 52一 4 5年 , 时 《 0 前 9 其 山海经 ・ 大荒西经》 “ 山之南栖 为吉” :江 郭璞注 : 山居为栖。 《 “ ” 读书杂 志
在《 曹沫 之陈》 的第 四十三 简有“ 星凄壁 ” 行 整理者读 为“ ” 陈剑 、 济 , 李

读上博简《子羔》札记

读上博简《子羔》札记

读上博简《子羔》札记读上博简《子羔》札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如期出版,整理者的功绩有目共睹。

最近,简帛网上也发表了陈剑等先生的补释文章,对个别地方提出了商榷意见,颇能给人以启发。

于此我们仅就《子羔》的两处简文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为求方便,简文改用通行文字。

释“占卉” 《子羔》篇第一简:“以有虞氏之乐正囗(上宀下占),囗(上宀下卉)之子也。

子羔曰何故以得为帝。

……” 按:“囗(上宀下占)”径可释作“占”,“囗(上宀下卉)”可释作“卉”。

增繁偏旁“宀”为楚系简帛文字习见,多数为无意增繁。

如,“中”增繁作“囗(上宀下中)【包山简二?一五七】”,“保”增繁作“囗(上宀下保)【包二?二一二】”,“集”增繁作“囗(上宀下集)【天星观一号墓出土卜策】”,等等。

故而我们认为“囗(上宀下占)囗(上宀下卉)”径可释作“占卉”。

“占卉”即“质夔”,也就是舜的父亲瞽叟。

理由整理者将“占”与“卉”之间断开,以“占”为“卉”之子,对此,陈剑先生有论: “子羔曰:何故以得为帝”承上文“有虞氏之乐正囗(上宀下占)囗(上宀下卉)之子”而来,“有虞氏之乐正囗(上宀下占)囗(上宀下卉)之子”应即“何故以得为帝”的主语,从下文孔子的回答来看,此人当当是“舜“。

原注释断句为“以有虞氏之乐正囗(上宀下占),囗(上宀下卉)之子也”,理解为判断句,不确。

[i] 陈说至确。

“占卉”即“质夔”,整理者曾给予简单地解释,但一者语焉不详,另者又模棱两可,未予明断。

今试作申述。

占,古音为章母侵部;质,古音为章母质部,二者双声,可通。

卉,古音为晓母微部;夔,古音为群母微部,二者声近叠韵,可通。

所以“占卉”通为“质夔”是没问题的。

“质”为尧的乐正,见于《吕氏春秋?古乐》: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

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又以麋革各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磐之音,以致舞百兽。

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

以祭上帝。

舜立,命廷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魏慈德提要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的《孔子诗》简提出几点看法,包括简的排序问题,认为今日对《孔子诗》简重排的学者中以学勤所排较合。

又指出第10至16简中,12,13简和11,16简,必须各自排在一起。

在引用《诗经》篇目方面,指出《孔子诗》有直引篇名者,也有称者,及截取诗以为名者。

其中还引用诗者,如《诗》中曾引〈宛丘〉,〈猗嗟〉,〈鳲鸠〉,〈文王〉,〈文〉,〈清庙〉,〈昊天有成命〉的诗,其中〈昊天有成命〉所引为《诗》,可推测《孔子诗》与《诗》的关系。

国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助教授魏慈德: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与《诗经》研究琐记48而在述诗旨方面,指出《孔子诗》〈兔罝〉,同於《韩诗》求贤之诗旨。

此外,还认为《诗》中有关孔子对《诗》的述,除於处标举「孔子曰」的地方外,以「吾」为开端的诗语也可视为孔子自称,内容包括16,24,20三简,所涉及〈葛蕈〉,〈甘棠〉,〈杕杜〉。

在错释字方面,指出《孔子诗》中多处把「也」字写成「已」形,可能是一种通用现象。

关键词《孔子诗》,《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诗经》《东华汉学》第二期,20045月49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前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出版后,对於其中《孔子诗》部分学者们已经作少研究,基本上认为该篇是孔子弟子就孔子授诗内容的追记。

而管是早期有学者主张《诗》中的「孔子」要作「卜子」,1还是可否把这一篇《诗》视作一篇《古诗序》,2学者们也都有定。

然对於篇简的排方式,《诗》中所引《诗经》篇目及与齐韩三家和阜阳汉简《诗经》的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第一简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月),页123。

何琳仪〈沪简《诗》选释〉《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3月),页243。

读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札记(一)

读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札记(一)

读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札记(一)《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二)》终于出版了。

1]承蒙上海的友人代购一册,并以快递寄到。

这几天寒流来袭,气温陡降,地处亚热带的台北竟也颇有几分寒意。

然而灯下捧读,顿觉满室生春,处处洋溢着友情的温暖。

感谢!感谢!日来匆匆翻阅一遍,觉得各篇的说明、释文与注解都十分深入,整理者的努力与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敬佩。

对于简文的考释,个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这里先就《从政(甲篇)》提出浅见,敬请整理者与海内外方家不吝赐教。

为求行文方便,简文都改为通行字,古文通假字直接破读,竹简缺文、疑难字或整理者缺释的字以方块(□)表示。

1简一:“闻之曰:昔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余也,而□取之,民皆以为义,夫是则守之以信,教”【札记】:“莫之余也”的“余”,简文作余下口形,是“舍”字。

舍,给予,见《鄂君启车节》:“见其金节则毋征,毋舍李食。

”2]意思是说,凭此金节可以不征税,但也不提供粮食给持有金节的人。

简文“莫之舍”,指三代不以土地予人,可能是不实行封建制度的意思。

此字又见简十四:“有所有舍而不敢尽之,有所不足而不敢弗”,则通假为“余”。

“有余”是“不足”的反义词。

以下缺文可能是“舍”或“予”,意思是说,有所给予而不敢尽取,有所不足也不敢不给,应当也是说封建制度。

“取”上一字,整理者以为“笔画模糊,暂不可释”,故其“语意有欠明确”。

按,细看残余笔画与简十四“尽”字十分接近,所缺可能是“尽”。

简文“昔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舍也,而尽取之,民皆以为义。

”意思是说,上古明王尽取天下,不以土地予人,人民以为其所行正当。

“三代”泛指上古,不是夏、商、周三代,西周封建制度是人所共喻的。

2简二:“之以义,行之以礼也。

其乱,王余人邦家土地,而民或弗义,□”【札记】:整理者于“乱”字读断,于是上文“其乱”与下文“王余人邦家土地”二句皆不成文理。

按,简一、简二的文意贯串,这两枚竹简应当连读。

简一说“三代之明王”云云,简二接着说“其乱王”云云,分别由正、反两面申论。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字用研究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字用研究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字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以下簡稱上博九)的問世,引起了學術界的熱烈關注,掀起了楚簡文字研究的熱潮。

就其竹簡内容而言,涉及到文學史、文化史、思想史等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學者們在竹簡編聯、文字釋讀等諸多方面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然而對通假字或異體字進行全面考察的卻不多見。

本文以此爲突破口,試圖通過梳理上博九中的通假字、異體字,進一步分析其用字現象,從而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楚簡文字的使用規律。

本篇論文共包括三章:第一章爲緒論部分,主要對本文的选题缘由、材料範圍、研究目的、研究意義、寫作思路、文章結構等作簡要介紹,回顧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字用學研究方面的相關成果。

第二章全面系統地梳理了上博九中的異體字,根據異體字所屬性質的不同,做了分類:(1)因形體簡化而形成的異體字;(2)因形體繁化而形成的異體字;(3)因義符、聲符替換而形成的異體字;(4)因結構性質不同而形成的異體字;(5)因受類化影響而形成的異體字;(6)因偏旁易位或變動而形成的異體字。

第三章對通假字的定義、確定標準在總體上做了一些交代,並根據“本字”與“借字”之間的聲韻關係加以分類:(1)雙聲疊韻通假,即聲母和韻部完全相同;(2)雙聲通假,即聲母相同而韻部不同;(3)疊韻通假,即韻部相同而聲母不同;(4)聲韻相近通假,聲母和韻部雖不同,但有通轉、旁轉、對轉等關係,或屬於同一聲系。

結語部分對文章的總體内容做一個高度的概括,以總說異體字和通假字的特點為主,從整體上把握上博九中異體字和通假字的形體變化規律。

最後再淺談幾點個人的看法,以及在整理材料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論文在探討上博九字用現象規律時,以相關楚簡材料和考釋成果為基礎,從文字學的角度動態分析上博九中字形與詞的對應關系,并借助相關文獻加以佐證。

力求使每一組通假字和異體字都有據可循、有理可證,以達到内容豐富、說理充分的目的。

本文對上博九字用的研究,以總結通假字和異體字的規律爲著眼點,從形音義三個角度進行分析論證。

上博竹书(七)札记二则

上博竹书(七)札记二则

林文华先生读 “ 州徒”为 “ 周土”或 “ 周都之乐” ,指周王朝之乐舞或周王畿之乐舞 【。 l 0 】
;盅 §
李天虹先生认为 “I J徒之乐”大概是贵贱各色人等都可享用的音乐 [。陈伟先生怀 、 、 I 1 1 1 疑“ 州徒”可能与楚国名胜州地、云杜有关,其地兼为楚人祭祀、游乐之所 [。 1 2 1
的 关 系 ,与 简 文 中两 个 “ ”字 与 “、 ” 的 关 系相 同,可 以参 照 。据 此 来看 , 上引 其 J徒 II I 、 诸 家 说 法 都 难 以完 全 满 足 这个 要 求 。我 怀 疑 “ 徒 ” 当读 为 “ 雩 ” 州 祷 。上 古音 “ ”属 州 章 母 幽 部 ,“ ”属 端 母 幽 部 ,韵 部 相 同,声母 都 是 舌音 ,读 音相 近 。 古书 中 “ ”声 祷 州 士
K yWo d : hn hi s m bmb ospJ n e h i n a ( e rs S a gaMue a o i;u n e B A i君人者何必安哉) Z o u ( u l R Z He Z ;“ h u ” 州徒)W T ;u Mi 吴命) G i 古 n g( ;“ uZ” 姊)
徒’ ’读为 ‘ ‘ 优徒’4 ’] 【。董珊先生认为指州里一般徒众的娱乐活动 io张崇礼先生的看法与董珊 先生 5 ) 类似 [ 6 1 。凡国栋 先生认 为是伶州 鸠之 徒所传之 乐 。孟蓬 生先生读 “ 1 州徒”为 “ 州土” 州土之 ,“ 乐,指游观田猎之乐 。黄人二先生亦读 “ , 州徒”为 “ 州土” “ , 州土之 乐”指天下各处 的地方音乐 [ 9 1 。
ri ta uul vl s s n ac. e ha ‘ 每大配”nW n 吴命)h u e n rre s ‘ 姊 a t say no e muiaddneTh r e姑 n h li v c p s i u g( Mi so l b t pe da 姑 d ie t 大姬” a ooici t D J ( ,nh nritl O a i大姬) i o te r l o te hns t ite alWeenZ o y a y f t e , f f fsr e fh C e a n h r w e h i tu r te e y s r h uD ns . t t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十九种校释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十九种校释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十九种校释
上海博物馆藏有楚竹书的十九种校释。

楚竹书是我国古代竹简文献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依据。

这些竹简文献是出土于湖北、湖南等地的楚国古墓中,经过专家的整理和研究后,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这十九种楚竹书的校释是指对竹简上的文字进行解读和校对,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校释工作需要依据古代文献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竹简上的文字进行解读和解释。

通过校释工作,可以还原楚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对研究楚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上海博物馆藏有的楚竹书校释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楚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学等。

这些校释成果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参考,也为学术界和公众提供了更多了解楚国古代文化的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楚竹书的校释工作还在不断进行中,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楚竹书的解读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上海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楚竹书的研究工作,为保护和传承楚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恒先》文本考察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恒先》文本考察
气 。 气 是 自生 自作 。 恒 气 之 【 2简 】 , 独 第 生 不
有 与也。或 , 焉 , 恒 生或 者 同焉 。 昏 昏不 宁 , 求
其 所 生 。 翼 生 翼 , 生 畏 , 生 悻 , 生 悲 , 生 畏 悻 悲 哀
庸或【 l 第 2简】 之 , 或 失之 。举 天 下之名 无 得 庸
谓性 。 音非音 , 谓 音。 言非 言 , 谓言 。名 非 无 无
理 与研究 , 对该文 本 竹简顺 序 的编连 , 如 以及文字 释 读、 句读 、 文 、 字等情 况进 行 重新考 察 , 重 夺 以求得 最
大 限度地恢 复其 原貌 。

【 6简】 , 谓名■ 。 事非事 , 谓事 。详 宜 第 名 无 无
言名 先■ 者 有 疑 , 言之 后 者 校 比焉 。举 天 下 荒
之名虚 树 , 习以不可 改也 。举 天下之 作 强者 , 果 天下【 1 第 O简】 大 作 ■ , 之 其嫘 龙 不 自若 作 ■ , 庸有果 与 不果 。两者 不废 , 天下之 为也 , 举 无舍 也 , 与也 , 能 自为 也。【 1 无 而 第 l简】 天 下 之 举
大 虚 。 自厌 不 自忍 , 作 。 有 或 焉 有 气 , 气 焉 或 有 有 有 , 有 焉有 始 , 始 焉有 往 者 。未 有天 地 , 有 有
柔 , 第 8简】 刚。 先 有 圆, 有 方 。先 有 焉【 有 焉 晦, 焉有 明 。先 有 短 , 有长 。 天 道 既 载 , 一 焉 唯 以犹 一 , 复 以犹 复 。恒 、 唯 气之 生 , 第 9简】 因【
做 的工 作 。
关键词 : 秦 ; 家;恒先》出土楚简 先 道 《 ;
中 图 分 类 号 :2 3 文 献 标 志 码 : B 2 A 文 章 编 号 : 6 1 4 6 2 1 ) 6 0 7— 4 1 7 —9 7 ( 0 0 0 —0 3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美矣,宏矣,大矣<?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民之父母》9号简说:“矣,宏矣,大矣。

”第一字整理者释为“败”而读作“快”,又说或疑为“”字误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168页,此书以下简称《竹书(二)》)。

简文与《礼记·孔子閒居》“大矣,美矣,盛矣”相互对应。

何琳仪先生说“‘败’可读‘美’,二字双声可通。

具体而言,‘败’与‘美’属音近通假,‘宏’与‘盛’属义近互换”(何琳仪《沪简二册选释》,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4日)。

我们认为,所谓“败”读“快”或“美”,在语音上都不可取。

同篇2号简“败”字作,与9号简此字在形体上的确只是繁简的不同,但以看作是“”字受影响的变体。

郭店楚墓竹简用作“美”的“”字凡三见,作<?XML:NAMESPACE PREFIX = V /> [!--empirenews.page--]等形(参看张光裕主编《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149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容成氏》14号简作,前者左旁中间的横笔与上部的竖笔没有连成一笔,后者则相连一笔,使其上部变成近似“目”字形,与字左上部相近。

楚简中颇多因为受其他字影响而改变字形的例子。

比如,本篇8号简“命”字下部写法显然是受下文“又”字影响所致(参程燕《上海楚竹书(二)研读记》引徐在国先生意见,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3日);《子羔》篇13号简“稷”字,右旁中下部的写法应该是受上文11号简“燕”字的影响造成的。

本篇6号简“得”字,7号和12号简的“得”字写法相同,其上部的“目”字形与2号简“败”字所从的“目”字形相同。

受“败”字和“得”字写法的影响,本应作的“”字改写作就毫不奇怪了。

因此,应该是“”字的误写,在简文中读作“美”。

二协而和《子羔》8号简说:“……而和,故夫舜之德其诚贤矣。

”第一字上部略残,但还可以看出其轮廓和基本笔画;9号简用作“久”的“舊”字作[!--empirenews.page--] ,所从的“臼”旁与它相近。

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认定它是“臼”,因为“齿”字楚简作、、等形,《说文》古文作,也都与它相近。

我们怀疑此字上部应该看作“齿”,与下部的“口”同为意符,而中间部分从“日”从“火”的“炅”是音符。

“日”又是“炅”的音符。

“日”字古音在日母质部,质部字与缉部字关系密切。

如“执”为章母缉部字,而以它为声旁的“挚”、“贽”、“鸷”等字却在章母质部。

再如《庄子·人间世》:“执粗而不臧。

”《经典释文》:“执,简文作热。

”(参看高亨《古字通假会典》630页,齐鲁书社,1989年)而从“日”得声的“炅”是“热”的异体(如《老子》第四十五章“静胜热”的“热”,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作“炅”;《素问·举痛论》:“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王冰注:“炅,热也。

”)。

“燮”字古音在心母缉部,“协”字在匣母缉部;《尔雅·释诂》:“谐、辑、协,和也。

”“勰、燮,和也。

”我们怀疑简文此字读作“燮”或“协”。

《说文·劦部》:“协,众之同和也。

”“协”字异体作“叶”或作从“曰”从“十”。

先秦文献有“协和”一词,如《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协和”又作“叶和”,如《论衡·齐世》:“既得天下,无嘉瑞之美,若‘叶和万国’、‘凤凰来仪’之类。

”“燮和”的意思与协和一样,也见于先秦文献,如《书·顾命》:“燮和天下,用答文武之光训。

”协作能力是能否成就帝业的重要因素。

《左传·宣公三年》载王孙满回答“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说:“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而根据文献记载,舜是能协同上下的。

《书·舜典》说:“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

”简文所说舜有“协而和”的贤德与这些记载是一致的。

[!--empirenews.page--] 三而终取之《从政(甲篇)》1号简说:“昔者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予也,而□取之,民皆以为义。

”这段话周凤五先生在《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0日)一文中作过考释:为了讨论的方便,现将其转录于下:“莫之馀也”的“馀”,简文作余下口形,是“舍”字。

舍,给予,见《鄂君启车节》:“见其金节則毋征,毋舍李食。

”意思是说,凭此金节可以不征稅,但也不提供粮食给持有金节的人。

简文“莫之舍”,指三代不以土地予人,可能是不实行封建制度的意思。

此字又见简十四:“有所有舍而不敢尽之,有所不足而不敢弗”,则通假为“馀”。

“有馀”是“不足”的反义词。

以下缺文可能是“舍”或“予”,意思是说,有所给予而不敢尽取,有所不足也不敢不给,应当也是说封建制度。

“取”上一字,整理者以为“笔画模糊,暂不可释”,故其“语意有欠明确”。

按,细看残馀笔画与简十四“尽”字十分接近,所缺可能是“尽”。

简文“昔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舍也,而尽取之,民皆以为义气。

”意思是说,上古明王尽取天下,不以土地予人,人民以为其所行正当。

“三代”泛指上古,不是夏、商、周三代,西周封建制度是人所共喻的。

简文中的“三代”是泛指上古还是指夏、商、周三代,似乎不好判断。

“舍”字可以解作舍予,也可以直接读作“予”。

“昔者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予也”,大意是,过去三代明王拥有天下,不是谁给予的。

下面一句的缺文,上引考释提出了“舍”、“予”、“尽”三种可能,王中江先生则怀疑是“顺”字(《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二〈从政〉试编》,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1日)。

此字原文上部虽然有些模糊,但下部为“日”字形笔道还是清楚的。

“冬”字《容成氏》22号简作,《性情论》2号简作[!--empirenews.page--] ,前者白色的竖画和后者右边的墨长竖画都是竹简的裂痕;经比较,简文此字应该是“冬”字。

“冬”读作“终”。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冶致其邑于季氏,而终不入焉。

”简文“而终取之,民皆以为义”的意思是,最终取得(或夺取)天下,老百姓都认为是正义的。

四志气不诣《从政(甲篇)》9号简说:“志气不旨,其事不……”。

“旨”字整理者以为“或读作稽,用为启”(《竹书(二)》223页)。

周凤五先生指出,“志气不稽”或“志气不启”都迂曲难通,认为此字是“达”的省体,字义为“通也”,因此简文“志气不达”就是“志气不通”,也就是情志不畅(周凤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甲篇)〉札記》,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0日)。

“旨”字简文作,原释“旨”是很对的。

虽然此字不能改释为“达”,但以“达”释此简文在文义上还是比较好。

我们认为“旨”应该读作“诣”。

“诣”是到的意思。

《史记·孝文本纪》:“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

”简文虽然残缺,但大概意思还是可以揣摩的,就是如果志气不到,所做的事则不会顺利成功。

五其德輶清《容成氏》1号简:“皆不受其子而受贤,其德酋清”。

“酋”字整理者未作解释。

何琳仪先生读作“酒”,黄德宽先生释作“尊”,认为可能是“尊”字省写。

(参程燕《上海楚竹书(二)研读记》引徐在国先生意见,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3日)黄人二先生怀疑“其德酋清”读为“其德庄靖”,意为“其德庄且安。

”(黄人二《读上博藏简容成氏书后》,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5日)我们认为“酋”应该读作“輶”。

《说文·车部》:“輶,轻车也。

”这是“輶”的本义。

古文献中常以“輶”形容德。

《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郑玄笺:“輶,轻。

”《礼记·中庸》:“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郑玄注:“言化民常以德,德之易举而用其轻如毛耳。

”南朝梁王筠《昭明太子哀策文》:“仁器非重,德輶易遵。

”[!--empirenews.page--] 六以柄四海之内<?XML:NAMESPACE PREFIX = O />[1][2]下一页《容成氏》41号简说:“汤于是乎征九州之师,以<?XML:NAMESPACE PREFIX = V /> 四海之内。

”“以”后之字整理者隶定作,说“或可读为‘批’”(《竹书(二)》282页)。

我们认为,此字下部隶定作“匕”是对的,但上部隶定作“雨”却有问题。

比较“丙”字楚简作(参看《楚系简帛文字编》1058、1059页),金文或作和(参看《金文编》963页),可见此字从“丙”从“匕”。

“匕”作为舀取食物的器具,“柄”的作用比较重要,其特征也比较显著(通常比较长),所以此字应该是个从“匕”“丙”声的形声字,很可能就是“柄”字的异体。

“柄”的本义为器物的把儿,是名词,可以引申为动词的“执掌”、“掌握”、“控制”,如《战国策·韩策二》:“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

”“柄”又可读作“秉”。

《诗·小雅·节南山》:“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忧心如酲,谁秉国成?”汉陆贾《新语·怀虑》:“失道者诛,秉义者显。

”《汉书·孔光传》:“君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简文“以柄四海之内”就是以求控制四海之内。

[!--empirenews.page--] 七自为娭为恶《容成氏》42号简说:“受不述其先王之道,自为为於。

”字整理者隶定作从“艹”从“巳”而“待考”。

刘钊先生将此字释作“芸”,读为“溷”或“昏”,皆为“昏乱”、“溷浊”之意;将“於”字读为“污”或“恶”,指邪秽、不廉洁。

(刘钊《〈容成氏〉释读一则》,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3月15日)。

这可以说是比较精到的一种解释。

下面提供另外一种可能的释读。

我们怀疑此字从“巳”得声,与训作嬉戏的“娭”相通。

《楚辞·九章·惜往日》:“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娭”意为游乐玩耍。

(参金开诚等《屈原集校注》下册585页,中华书局,1996年)《汉书·礼乐志》:“神来晏娭,庶几是听。

”颜师古注h:“娭,戏也。

”关于商王受(纣)“自为”之“娭”与“恶”,44、45号简说:“于是乎作为九城之台,视盂炭其下,加圆木於其上,思民道之,能遂者遂,不能遂者入而死,不从命者从而桎梏之。

於是乎作为金桎三十。

既为金桎,或为酒池,厚乐於酒,溥夜以为淫,不听其邦之政。

”古文献中也多有记载。

如《书·泰誓上》:“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

沉湎冒色,敢行暴虐。

”《史记·殷本纪》:“好酒淫乐,嬖於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