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三语文《古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古诗鉴赏学案(教师版)-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语文三轮复习

古诗鉴赏学案(教师版)-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语文三轮复习

2020届高三古诗鉴赏三轮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命题规律2.明确解题思路3.规范答题语言学习过程:一、回顾历年高考题重温江苏近五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总结选诗特征、命题角度、答题方向。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2015江苏高考)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⑵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⑶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参考答案:(2015年)(1) 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开颜”的原因,是诗中一定提到的,只要发现和加以概括便可,这就要善于捕捉信息了。

题目中有“新居”,说明朋友刚刚乔迁新居;前三联写了新居周围的景色,要加以概括,不可一一俱到——新居周围景色迷人;前三联都是写景,景有衬心的作用——作者很是悠闲愉悦;最后一联是直写友人的,说房中堆满了书,无立足之地,但从中能看出友人来,说明友人是爱书的,是情调高雅的;诗人能对友人如此高的评价,心情又是如此的“开颜”,说明其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爱好相同的。

(2) 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写景艺术,直话为“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景,有什么样的效果”;多样景物的叠合,便可称之为铺陈——这是一个难点,估计不少考生未能答出此艺术来。

(3)【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意味深长之“意”,是要好好体悟的,诗就像一块玉,需要仔细认真用心地把玩,方可领受其中的意味。

白话翻译:秋日的一天,诗人长久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到窦员外新居之处突然喜笑颜开。

高三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教案

高三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教案

高三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经典诗歌的诗句或者朗诵一些优秀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讲解。

(1)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以节奏和韵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抒发情感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裁。

(2)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和意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导学生如何从这些方面去理解和鉴赏诗歌。

3. 分析。

选择一首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去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4. 练习。

让学生阅读若干首诗歌,进行诗歌鉴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热情。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诗句、音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

2. 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3. 诗歌朗诵。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诗歌教学的目标得到了达成。

但是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不够高,课堂氛围有些冷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创设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诗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从表达形式特点入手读懂古诗——江苏省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课设计

从表达形式特点入手读懂古诗——江苏省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课设计

备课参考142019·4从表达形式特点入手读懂古诗———江苏省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课设计李冬梅 【课堂背景】在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读懂诗歌”板块是诗歌鉴赏复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面对高考题型变化,一轮复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诗歌阅读的浅层次理解上,仅做整体感知能力的要求,学生后期复习乃至高考,就很难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高分。

笔者就一轮复习“读懂诗歌”板块,做如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具体含义,学会快速读懂诗歌。

【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语言表达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懂诗歌是阅读古典诗歌的基本要求。

如何读懂,我们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有哪些表达形式。

二、进入复习(一)提问:纵观历年江苏省高考试题,疏通下列诗句的句意,并总结诗歌在语言表达上(如句式、修辞、多义词、生僻字等)有哪些特点。

(目的:紧扣江苏省高考试题,围绕诗句,挖掘诗歌存在的一些语言表达特色)1.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2011年江苏省卷杜甫《春日忆李白》)参考句意:(李白的诗)清新俊逸如庾信鲍照一般。

特点:侧重、互文、省略。

2.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2014年江苏卷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参考句意: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

特点:省略、颠倒(宾语前置)。

3.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2014年江苏卷韦应物《休闲日访王侍御不遇》)满山。

参考句意:难怪友人的诗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来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能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呢!特点:多义、省略。

4.恨灞陵尉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2016年江苏省卷辛弃疾《八声甘州》)参考句意:我痛恨灞陵尉喝醉了出言侮辱他,虽然来时匆匆,灞陵尉可能还不认识李广将军,但李将军闻名天下,桃李树虽不会说话,树下自然成了小路。

李将军在南山半山腰里,一人一马去射猎,误把草丛里的石头当作老虎,弓弦发出惊人的响声,箭簇射裂了石头。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

一、诗歌鉴赏专题——如何读懂诗歌切入点一看标题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题材、情感等,是解读诗作主旨的重要切入点。

为什么要读标题?标题有哪些作用呢?练习:请根据标题推测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劳停驿》欧阳修(2015湖北)《月圆》杜甫(2015安徽)《雨过至城西苏家》黄庭坚(2015天津)《秋夜纪怀》陆游(2015福建)《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2015江苏)《醉翁操》苏轼(2015北京)《桃夭》诗经(2014湖南)《残春旅舍》韩偓(2015全国2)《含山店梦觉作》韦庄(2014全国2)《春日秦国怀古》周朴(2011全国)《咏山泉》储光羲(2011山东)《春日忆李白》杜甫(2011江苏)《晓至湖上》历鹗(2011福建)《清明》黄庭坚(2011江西)《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2011四川)《月》杜甫(2009广东)拓展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切入点二看作者(知人论世)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论世: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

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

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拓展训练2:(09四川)阅读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读懂诗歌导学案zyxzdoc.doc

读懂诗歌导学案zyxzdoc.doc

《读懂诗歌》导学案张英秀【学习目标】总结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走好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学法指导】1.结合历年全国卷高考真题示例,教师把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去,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在看教师示范操作的过程中懂得方法要领,学会独立操作。

2.完成预习内容,并整理存在的问题。

3.师生合作,自主探究。

一、【自主预习案】(一)梳理基本信息:阅读《春夜洛城闻笛》(2002年全国卷)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抓关键词语: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全国卷真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合作探究案】《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年全国卷真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整改周练卷答案:。

【固学案】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宋)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

(6分)赏析:。

市公开课--读懂诗歌学案

市公开课--读懂诗歌学案

《读懂诗歌》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2、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品读诗歌【例1】于长安道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江总①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例2】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例3】送魏十六还苏州①皇甫冉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释:①皇甫冉:唐代诗人。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

②阴虫:指蟋蟀。

【例4】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小试身手】请大家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品读下面几首诗歌。

1、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2、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3、寒食①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后世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

②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选做题】如果你学有余力,看看能否读懂这首诗。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琴名。

②客:诗人自称。

流水:《列子·汤问》:“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三章《诗歌鉴赏》中的第一节“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构成要素。

2. 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诗歌美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语言特点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诗歌,讲解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推荐一些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和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概念2. 诗歌的构成要素3. 诗歌的语言特点4. 诗歌鉴赏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和鉴赏活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实践情景引入的安排;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1)难点解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解和鉴赏时面临挑战。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九单元“诗歌鉴赏”章节,详细内容为《登鹳雀楼》、《钱塘湖春行》两首古诗的学习。

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意境、韵律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登鹳雀楼》和《钱塘湖春行》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分析、品味诗歌意境和韵律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通过学习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和人生哲理,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韵律的分析。

重点:掌握《登鹳雀楼》和《钱塘湖春行》两首古诗的背景、意境和韵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科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登鹳雀楼》和《钱塘湖春行》两首古诗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创作意图。

3. 诗歌解析:a. 逐句解析《登鹳雀楼》,分析诗句中的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b. 讲解《钱塘湖春行》的韵律特点,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 例题讲解:针对两首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解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登鹳雀楼》与《钱塘湖春行》诗歌鉴赏2. 板书内容:a. 《登鹳雀楼》:背景、意境、意象、哲理。

b. 《钱塘湖春行》:背景、韵律、意境、自然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所学,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象,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b. 请从韵律角度分析《钱塘湖春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诗歌鉴赏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梳理9年来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总体感知江苏高考诗歌鉴赏
2.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3.读注释
注释是对诗歌中相关内容解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关注注释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江苏高考卷)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

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⑤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江苏高考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1],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1]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小试牛刀: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4.读意象
有些意象,还有着传统的文化象征意义,它们的意义较为固定。

例如,梅花象征不屈和高洁,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浮云象征游子或小人,梧桐象征凄凉和悲伤,菊花象征清高和坚强等等。

如果,我们懂得这些意象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对我们理解诗歌有较大的助益。

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2年全国高考题)
春夜洛阳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评论此诗时认为“折柳”是全诗关键。

“折柳”是何意。

这一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是,则对在哪里?
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2012年湖南卷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分)
边塞诗
5.读关键词句。

在诗歌中有一些词语表达作者的思想,是这首诗词的“诗眼”我们要特别关注。

另外还要留心一些抒情议论性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尾句。

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后抒情议论,“卒章显志”。

⑧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江苏高考卷)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6.读题干
题干是答题的指向,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题目,答对题,答全题。

⑨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江苏高考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答: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2011年全国高考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
笔者经过整合,认为可以保留以下几种,分成两个角度:一是从情与景如何展现这个角度,有这样几种:①触景生情②借景抒情③寓情于景④因情造景⑤情景交融;二是从情景的乐或哀这个角度,有这样几种:①乐景写哀情②乐景写乐情③哀景写乐情④哀景写哀情。

(三)方法总结(教材凤凰台P103页“阅读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