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操规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方法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方法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的方法为皮内注射法,这是国际通用的标准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方法,该方法反应比较敏感,注射剂量准确(一)操作前准备1. 物品准备(1)测量卡尺(或小塑料尺);(2)标记硬结边缘的圆珠笔;(3)1ml一次性蓝芯注射器;4~5号针头;(4)75%消毒酒精及消毒棉签;(5)结核菌素试剂;(6)便携式冰桶或冰包;(7)健康教育材料;(8)结核菌素测试记录表等;(9)应急处理器材及药品等。
2. 操作者准备(1)核对结核菌素试剂品名、剂量及有效期,如有沉淀、安瓿破损及过期者不得使用,用时应记录批号;(2)结素的保存应冷藏,不可直接放在冰上或泡在冰水中;(3)操作者洗手并戴上手套;(4)应在室内进行注射,避免日光直接照射;(5)确认受试者信息,向受试者解释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的目的;(6)告知受试者注射后不要在注射部位洗、擦,并保持局部干燥、清洁;(7)告知受试者局部出现瘙痒、红肿、水疱时的处理方法,在注射后48~72小时返回看结果;(8)安瓿打开30分钟未用完应该废弃;(9)应严格执行无菌造作;(10)注射前注意儿童健康状况,禁忌与卡介苗和其他生物制品同时注射。
(二)皮内注射操作步骤1.注射部位选择:位于左前臂掌侧中下1/3交界处,避开瘢痕,血管和皱褶。
如近期(2周内)已做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则选择在第一次注射部位斜上方3-4cm处,或取右前臂;2.局部消毒:用75%酒精消毒皮肤;3.皮内注射:待酒精蒸发干燥后,用1ml注射器吸取0.1mlPPD,刻度和针孔斜面一致向上;托住被试验者的前臂并绷紧皮肤;将针尖平放在绷紧皮肤上,稍向下压,呈5°~10°角刺入皮内,不见针孔即可;一手固定针头,一手推药,缓慢准确地注射0.1ml (含5IUPPD或2IUPPD),以局部出现7~8mm大小的圆形橘皮样皮丘为宜,不要揉摩,将针稍转后退出;4. 每注射一人一针一管,需要更换注射器和针头;5. 注射后观察:注射后嘱受试者原地休息,观察30分钟后,如无不适方可离开。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1目的检测消毒剂重复接触后,实验动物产生皮肤变态反应的可能性及其强度。
2实验动物选用皮肤完好的健康白色豚鼠,雌雄各半,体重200g~300g.3试验分组将豚鼠随机分为试验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动物至少16只。
4操作程序(1)对试验组豚鼠,给予受试物诱导和激发处理。
阳性对照组给予阳性致敏物(如:2,4・二硝基氯苯)诱导和激发处理。
阴性对照组仅给以受试物激发处理。
(2)诱导处理浓度允许引起皮肤轻度刺激反应。
激发浓度低于诱导浓度,不得引起原发性刺激反应。
如果原液不引起皮肤刺激反应,诱导和激发均使用原液。
(3)于试验前24h将豚鼠背部左侧3cmx3cm范围内去毛。
取诱导浓度的消毒剂溶液(或原液)0.5ml(g),直接涂在2cmx2cm左侧去毛皮肤上或滴于同样大小的2层~4层纱布上,再将其敷贴在左侧去毛区。
用一层无刺激塑料膜或油纸复盖,再以无刺激胶布固定,持续6ho第7d和第14d以同样方法重复一次。
(4)在末次诱导后14d,将激发浓度的消毒剂溶液0.5ml(g)直接涂在2cmx2cm右侧脱毛皮肤上或滴于同样大小的2层~4层纱布上,敷贴于豚鼠背部右侧3cmx3cm去毛区。
然后,用一层塑料膜或油纸和无刺激胶布固定,6h后将敷贴的受试物洗去。
24h和48h后观察皮肤反应,按表2/7对皮肤反应评分。
(5)实验室开展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初期,或使用新的动物种属或品系时,需同时设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物可使用2,4.二硝基氯代苯。
为保证试验方法的可靠性,在进行该类试验时,每隔半年应使用阳性对照物检查一次。
若检测报告中需用非本次阳性对照组的实验数据时,应注明其实验日期。
阳性对照组的操作程序同试验组,以阳性致敏物替代受试物。
(6)阴性对照组,仅对动物给予受试物的激发接触,每次试验必须设置。
5评价规定化学物质引起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属迟发型变态反应。
对于动物,仅见皮肤红斑和水肿。
根据表2/8标准,将出现皮肤反应(评分21)的动物数除以该组实验动物数,求得致敏率(%),按表2-19评定致敏强度。
医学知识之皮肤试验

皮肤试验皮肤试验(skintest)简称皮试,是在皮肤的体内免疫学试验。
当试验抗原进入致敏者皮肤时,皮肤中结合有IgE的肥大细胞或致敏T细胞就会与试验抗原结合,引发即刻型或迟发型的皮肤超敏反应。
试验抗原也可从注射部位进入微血管,与循环中的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在局部沉积,激活补体引起炎症。
所以皮肤试验主要用于检测型和型变态反应,有时也用于检测Ⅲ型变态反应。
一、试验准备首先应当制备试验用抗原,如有合格商品可直接购买。
可以作为变应原的物质种类繁多,例如动物皮毛、家禽羽毛、鸽粪、昆虫、螨类、真菌、花粉、杂草、物理粉尘和各种食品等都可能成为变应原。
不同抗原的制备方法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收集原料;②粉碎与匀浆;③脱脂与提取;④过滤与分离;⑤分装保存。
分装保存之前应对提取产物进行鉴定。
首先必须经过无菌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和热原检查,保证提取产物无明显的毒副作用;还要测定产物的蛋白含量,用凯氏定氮法或磷钨酸沉淀法标定出总氮单位或蛋白氮单位。
变应原的范围很广,难以做得完全,所以查找变应原需依靠患者的病史和医师的经验以将可疑范围缩小,学样成功的机会就大得多。
一般医院和卫生所都能做药物过敏试验,多在注射室完成;防疫部位在一些免疫接种之前有时也要做皮肤试敏;其余的均在变态反应科或检验科的专门实验室。
实验室应有专人负责,除具备各种专用试验器材之外,还应备有意外抢救的药品及设施。
试验部位应清洗干净,严格消毒,以免皮肤的不洁物引起非特异性反应或感染。
当皮肤患湿疹、感染、皮炎或外伤时不宜进行皮肤试验。
正在或近日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组胺药物者也不宜进行皮肤试验。
二、试验类型及方法皮肤试验的最常用部位是前臂曲侧,因此处皮肤较为光滑细腻,而且便于试验操作和结果观察。
按正规作法,左右两臂一侧作试验,另一侧作对照。
需要时也可选用上臂或背部皮肤。
具体试验方法可分为皮内试验(intracutaneoustest)、挑刺试验(pricktest)和斑贴试验(patchtest)。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方法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方法是一种用于诊断皮肤光变态反应的常规实验方法。
皮肤光变态反应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紊乱和遗传因素有关。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方法的目的是通过刺激皮肤细胞,观察皮肤的反应情况,从而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方法主要包括光致变态反应试验、超敏原刺激试验和皮肤光变态原位试验等。
1. 光致变态反应试验光致变态反应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方法,主要用于诊断阳光过敏和药物过敏等病症。
在试验中,首先在受试者的皮肤上施加一定量的待测物质(如药物或化学物质),然后利用特定波长的紫外线光照射皮肤,观察反应情况。
光致变态反应试验的原理是在光照的刺激下,待测物质与皮肤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引起皮肤的炎症反应。
通过观察皮肤的红肿、瘙痒、脱屑等变化,可以判断皮肤的光变态反应程度和类型。
2. 超敏原刺激试验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可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治疗皮肤光变态反应和过敏病症。
通过此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完善此项诊断技术,造福广大患者。
【2000字】.第二篇示例: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是一种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用于检测患者对某些物质的过敏反应。
这种试验基于皮肤对特定过敏原的光敏反应,通过观察皮肤在光照下的反应情况,来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反应。
在临床实践中,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被广泛应用于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进行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患者在进行试验前要告知医务人员自己的过敏史和用药史,以便医务人员能够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
试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感染引起的不良反应。
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确保试验操作准确无误。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的结果通常会在试验后的12-24小时内出现,医务人员会根据患者皮肤的反应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过敏反应。
皮肤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斑贴试验技术【适应证】1. 用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查找可疑接触变应原。
2. 用于化妆品皮肤的诊断并查找可疑致敏化妆品或其可疑过敏成分。
3. 用于新化妆品使用前的安全性测试。
4. 高倍镜观察时注意保护镜头,勿使镜头接触氢氧化钾溶液。
【术前准备】向就医者交待检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用75%乙醇消毒背部皮肤。
【操作要点】1. 基本设备及试剂 市售斑试器、低敏胶布、记号笔、市售专用标准筛变应原。
2. 方法(1) 准备试剂:将标准变应原从注射器或小瓶内挤出,置斑试器内,量以能够使变应原接触到皮肤又不溢出斑试器为度。
液体变应原需先在斑试器内放置一滤纸片,然后滴加1或2滴变应原。
(2) 贴敷:受试者坐直,上背部皮肤消毒,待自然干燥后,将已加变应原的斑试器贴敷于上背部,压紧后,用低敏胶布粘贴,用记号笔作好标记。
(3) 结果判读:采用用两次判读法。
在贴敷后48h ,去除斑拭器,20~30min 后,做第1次判读;18~96h 后,做第2次判读。
斑拭试验的结果制定及记录方法见【注意事项】1. 本试验应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起家行。
2. 变应原低温、密闭保存,但不可冰冻。
3. 容易引起反应的变应原,应分开置放,不可集中在一起。
4. 测试部位首选上背部,也可选上臂外侧,勿选前臂。
5. 贴敷后应告知就医者勿抓、勿洗澡、勿做剧烈运动以减少出汗。
6. 如贴敷过程中有疼痛或烧灼感,应立即就医。
7. 皮炎急性期不宜测试。
8. 孕妇不宜做测试。
9. 就医者如内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在停药2周以上方可做本试验。
10. 抗组胺类药物应停用3d 以上方可做实验(如服用阿司咪咪则需停用3周)。
11.就医者曝晒后4周内勿做本试验。
12.非标准变应原的斑贴试验应慎重。
其浓度选择必须参照已有文献进行。
无文献可参考者,一般可自0.1%浓度开始,在密切观察下测定。
代号 中文含义 皮肤表现- ± + ++ +++ IR NT 阴性 可疑 弱阳性 阳性 强阳性 刺激性反应 未试验无任何反应仅有轻度红斑红斑、浸润、可有少量丘疹 红斑、浸润、丘疹、水疱红斑、浸润明显、大疱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适应证】瘢痕疙瘩、肥厚性瘢痕、囊肿性痤疮,环状肉芽肿、结节性痒疹、盘状红斑狼疮、顽固性肥厚性湿疹、硬斑病及玟秃等小面积皮肤损害。
变态反应检测操作流程

变态反应检测操作流程As the world grapples with the ongoing COVID-19 pandemic, the need for accurate and efficient testing for various diseases and condition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particular, the detection of allergic reactions and intolerances has become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many healthcare practices.随着全球对持续的COVID-19大流行的挣扎,准确和高效检测各种疾病和病况的需求变得日益重要。
特别是,过敏反应和不耐症的检测已经成为许多医疗实践的关键组成部分。
The process of detecting abnormal immune responses, or hypersensitivities, involves a series of steps that aim to identify specific triggers and understand the body's reaction to them. This typically involves evaluating a patient's medical history, conducting physical examinations, and administering various tests to pinpoint potential allergens or intolerances.检测异常的免疫反应或过敏反应的过程涉及一系列步骤,旨在识别特定的触发因素并了解身体对它们的反应。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方法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方法
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是一种用来检测人体对光敏感的试验方法,通常用于诊断光过敏症等光敏感性皮肤疾病。
这种试验方法可以通
过暴露受试者的皮肤于特定波长的紫外线光线,然后观察皮肤在暴
露后的反应情况来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进行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
波长和光照强度,以及确定暴露时间。
然后将受试者的皮肤暴露在
这些条件下,通常在背部或手臂等较为敏感的部位进行暴露。
在暴
露后,需要对皮肤进行定期观察和评估,记录任何可能出现的红斑、水疱、瘙痒等反应。
在进行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时,需要注意保护受试者的安全,
避免过度暴露造成皮肤损伤。
同时,也要注意控制实验条件,确保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
析和解释,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
除了传统的紫外线暴露方法,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皮肤光
变态反应试验方法,例如使用特定波长的LED光源进行暴露,或者
结合皮肤生物学标志物来评估光变态反应。
这些新方法在一定程度
上提高了试验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总的来说,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方法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实验方法,对于诊断和研究光敏感性皮肤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试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这一试验方法。
SNT1084-2002副结核病皮内变态反应操作规程

副结核病皮内变态反应操作规程Procedure of intradermal test for paratuberculosisSN/T 1084—2002前言本标准是按照GB/T 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要求编写的。
本标准参考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制定了适合我国出入境动物检验检疫的操作方法,在操作方法和判定标准上与OIE 《动物疾病诊断方法和疫苗使用标准手册》(1996年版)等效。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燮政、张悦。
本标准系首次发布的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副结核病皮内变态反应的操作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牛副结核病的检验。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6682—199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3 试剂和器材3.1 试验用蒸馏水为GB/T 6682中的三级水。
3.2 副结核菌素(PPD):由指定单位供应,使用前用生理盐水稀释使其最终浓度为0.5 mg/mL。
3.3 灭菌生理盐水。
3.4 灭菌注射器:1 mL,适配针头为4号~5号。
3.5 卡尺:工业用或测量动物皮厚专用。
3.6 70%酒精棉球。
4 接种在下列部位择一接种:4.1 颈部接种4.1.1 在颈左侧中部上三分之一处将毛剪净,剪毛区直径不小于10 cm,若该处皮肤异常,可选右侧相应部位。
4.1.2 将接种部位皮肤捏起,用卡尺测量捏褶皮肤的厚度,并做记录,皮厚单位用毫米表示。
4.1.3 用酒精棉球消毒接种部位。
4.1.4 用注射器吸取0.1 mL副结核菌素,待接种部位酒精挥发干燥后注入皮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操规
目的
确定重复接触化妆品及其原料对哺乳动物是否可引起变态反应及其程度。
范围本操规用于动物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的基本方法。
本操规适用于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安全性毒理学检测。
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第二部分第 6 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886.10-200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 10 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2 设备与耗材
2,4- 二硝基氯代苯,肉桂醛, 2- 巯基苯并噻唑或对氨基苯酸乙酯,弗氏完全佐剂、
无菌水、80%乙醇、丙酮、刮毛器、脱毛膏、EP管外科手套、口罩、手术服、不同规格
无菌注射器、一次性无菌纱布等。
3 受试动物
3.1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3.2动物种类:白化豚鼠 20只:300〜500 g , 2~3月龄,雌雄兼半,雌鼠无孕。
3.3饲养条件:全价营养颗粒饲料喂食,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室温21 ±2C,相对湿度40~70% 。
4 试验步骤
4.1 材料制备
受试物浓度为不能引起皮肤刺激反应的最高浓度。
水溶性受试物可用水或用无刺激性表面活性剂作为赋形剂,其它受试物可用 80%乙醇(诱导接触)或丙酮(激发接触)作赋形剂。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准备
a. 取白化豚鼠 20 只,随机分成 2 组,对照组( 10 只),试验组(10 只)、。
适应环境
一周后,正式试验前一天,每只豚鼠背前区备皮4cm X 6cm。
b. 无论在诱导阶段或激发阶段均应对动物进行全面观察包括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并作完整记录。
c. 试验方法可靠性的检查:实验开始前选两只备用豚鼠,使用4.2.1的局部诱导阶段方
法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的可行性。
4.2.1 试验过程
(1 )试验前约24h,将豚鼠背部左侧去毛,去毛范围为 4cm2~6cmf。
(2)局部诱导阶段
对去毛区域采用75%酉精消毒,覆盖5层约8cm2的滴加适量样品浸提液的擦镜纸,使其
贴敷在肩胛骨内侧皮肤上,再依次覆盖3*3cm大小的塑料薄膜、纱布,再用医用无刺激胶带
固定使其不脱落封闭固定 6h。
观察记录敷贴后动物异常情况,第7d和第14d以同
样方法重复一次。
(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进行)
(3 )激发阶段
末次诱导后14d~28d ,将约0.2mL的受试物涂于豚鼠背部右侧2cm x 2cm去毛区(接触前24h脱毛),然后用二层纱布和一层玻璃纸覆盖,再以无刺激胶布固定 6h。
(对照组
按照同样方法进行)
(4 )动物观察
激发接触后24h和48h观察皮肤反应,按照表1给出的分级标准对每一激发部位和每一观察时间皮肤红斑和水肿反应进行描述和分级,将观察结果填写至表 2.
5结果判定
当受试物组动物出现皮肤反应积分》2时,判为该动物出现皮肤变态反应阳性,按表3判定受试物的致敏强度。
按表 3判定受试物的致敏强度。
如激发接触所得结果仍不能确定,应于第一次激发后一周,给予第二次激发,对照
组作同步处理
表3致敏
注:当致敏率为时,可判断为未见皮肤变态反应
6.豚鼠最大值试验
6.1采用完全福氏佐剂(FCA皮内注射方法检测致敏的可能性。
6.2实验方法
6.2.1 试验过程
(1)动物数
试验组至少用10只,对照组至少5只。
如果试验结果难以确定受试物的致敏性,应增加动物数,试验组 20只,对照组10只。
(2 )剂量水平
诱导接触受试物浓度为能引起皮肤轻度刺激反应的最高浓度,激发接触受试物浓度为不能
(3)皮内诱导阶段
按下图所示(A B、C),在每只动物去毛的肩胛骨内侧从头向尾成对皮内注射0.1mL, 共注射6个点。
1*
4*
—头部扌工4」加匚皮两注射点* 3 •去毛的廣M鶯收側郁陰4 ■厘部d *
圈皮商注対点部位界
三个对称点,每点皮内注射0.1mL下述溶液。
试验组:
A点1 : 1 (v/v)FCA冰或生理盐水的混合物。
B点耐受浓度的受试物。
C点用1: 1(v/v)FCA冰或生理盐水配制的受试物,浓度与第2点相同。
对照组:注射部位同实验组。
A点1 : 1 (v/v ) FCA冰或生理盐水的混合物。
B点未稀释的溶剂。
C点用1: 1( v/v)FCA冰或生理盐水配制的浓度为 50%( w/v)的溶剂。
(4)局部诱导阶段
将涂有0.5g ( mL受试物的2cm X 4cm滤纸敷贴在上述再次去毛的注射部位,然后用两层纱布,一层玻璃纸覆盖,无刺激胶布封闭固定48h。
对照组仅用溶剂作诱导处
理。
(5 )激发阶段
将豚鼠躯干部去毛,用涂有 0.5g (mL受试物的2cmx 2cm滤纸片敷贴在去毛区,然后再用两层纱布,一层玻璃纸覆盖,无刺激胶布封闭固定24h。
对照组动物作同样处
理。
如激发接触所得结果不能确定,可在第一次激发接触一周后进行第二次激发接触。
对照组作同步处理。
(6 )动物观察
激发接触后24h和48h观察皮肤反应,按照表1给出的分级标准对每一激发部位和每一观察时间皮肤红斑和水肿反应进行描述和分级,将观察结果填写至表4,当试验组动
物皮肤反应积分》1时,应判为变态反应阳性。
应判为变态反应阳性,按表3对受试物
进行致敏强度分级。
表1变态反应实验皮肤反应评级
注:当致敏率为时,可判断为未见皮肤变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