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操规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操规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操规

五、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操规

目的

确定重复接触化妆品及其原料对哺乳动物就是否可引起变态反应及其程度。

范围

本操规用于动物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的基本方法。

本操规适用于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安全性毒理学检测。

1 依据

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第二部分第6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家标准《GB/T16886、10-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

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2 设备与耗材

2,4-二硝基氯代苯,肉桂醛,2-巯基苯并噻唑或对氨基苯酸乙酯,弗氏完全佐剂、无

菌水、80%乙醇、丙酮、刮毛器、脱毛膏、EP管外科手套、口罩、手术服、不同规格无

菌注射器、一次性无菌纱布等。

3 受试动物

3、1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3、2 动物种类:白化豚鼠20只:300~500 g,2~3月龄,雌雄兼半,雌鼠无孕。

3、3 饲养条件:全价营养颗粒饲料喂食,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室温21±2℃,相对湿度40~70% 。

4试验步骤

4、1材料制备

受试物浓度为不能引起皮肤刺激反应的最高浓度。水溶性受试物可用水或用无刺激

性表面活性剂作为赋形剂,其它受试物可用 80%乙醇 (诱导接触)或丙酮(激发接触)作

赋形剂。

4、2试验方法

4、2、1 试验准备

a、取白化豚鼠20只,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0只),试验组(10只)、。适应环境一周后,

正式试验前一天,每只豚鼠背前区备皮4cm×6cm。

b、无论在诱导阶段或激发阶段均应对动物进行全面观察包括全身反应与局部反应,并作完整记录。

c、试验方法可靠性的检查:实验开始前选两只备用豚鼠,使用4、2、1的局部诱导阶段方法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的可行性。

4、2、1 试验过程

(1)试验前约 24h,将豚鼠背部左侧去毛,去毛范围为 4cm2~6cm2。

(2)局部诱导阶段

对去毛区域采用75%酒精消毒,覆盖5层约8cm2的滴加适量样品浸提液的擦镜纸,使其贴敷在肩胛骨内侧皮肤上,再依次覆盖3*3cm大小的塑料薄膜、纱布,再用医用无刺激胶带固定使其不脱落封闭固定 6h。。观察记录敷贴后动物异常情况,第 7d 与第 14d 以同样方法重复一次。(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进行)

(3 )激发阶段

末次诱导后 14d~28d, 将约 0、2mL 的受试物涂于豚鼠背部右侧 2cm×2cm去毛区(接触前 24h 脱毛) ,然后用二层纱布与一层玻璃纸覆盖,再以无刺激胶布固定 6h。(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进行)

(4)动物观察

激发接触后 24h与 48h 观察皮肤反应,按照表1给出的分级标准对每一激发部位与每一观察时间皮肤红斑与水肿反应进行描述与分级,将观察结果填写至表2、

表1变态反应实验皮肤反应评级

表2试验结果

5结果判定

当受试物组动物出现皮肤反应积分≥2 时,判为该动物出现皮肤变态反应阳性,按表 3 判定受试物的致敏强度。按表 3 判定受试物的致敏强度。

如激发接触所得结果仍不能确定,应于第一次激发后一周,给予第二次激发,对照组作同步处理

表3致敏

强度

注:当致敏率为0时,可判断为未见皮肤变态反应

6、豚鼠最大值试验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 ,是指 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 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变态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 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变态反 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 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 (一)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为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变 态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 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变态反应.其基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 织细胞损伤. 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 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 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 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 (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 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 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

头孢类药品皮肤过敏试验方法

头孢类药品皮肤过敏试验方法 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前是否需要做皮肤过敏试验,长期以来始终存在着争议。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青霉素类药物,所以在临床上多不做皮试,对一般青霉素过敏者也可慎用。多数头孢菌素类药品在《中国药典》也无明确规定必需做过敏试验,但在有过敏史或是过敏体质者等,可根据情况做皮肤试验,但皮试液浓度现无统一规定。参考有关资料提供以下皮试液的建议配制方法,仅供各医疗单位参考。 1、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皮肤过敏试验方法 规格皮试液配制步骤 1.0g (1)取本品1.0g一支,加10ml生理盐水制成100mg/ml的溶液A。 (2)用注射器取溶液A0.1ml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0mg/ml的溶液B,(3)然后推出0.9ml溶液B,再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mg/ml的溶液C。(4)然后推出0.5ml溶液C,再加0.5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0.5mg/ml的溶液D。 2.0g (1)取本品2.0g一支,加16ml生理盐水制成125mg/ml的溶液A。 (2)用注射器取溶液A0.1ml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2.5mg/ml的溶液B,(3)然后推出0.9ml溶液B,再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25mg/ml的溶液C。(4)然后推出0.6ml溶液C,再加0.6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0.5mg/ml的溶液D。 2、注射用头孢硫脒皮肤过敏试验方法 规格皮试液配制步骤 0.5g (1)取本品0.5g一支,加5ml生理盐水制成100mg/ml的溶液A。 (2)用注射器取溶液A0.1ml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0mg/ml的溶液B,(3)然后推出0.9ml溶液B,再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mg/ml的溶液C。(4)然后推出0.5ml溶液C,再加0.5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0.5mg/ml的溶液D。 1.0g (1)取本品1.0g一支,加8ml生理盐水制成125mg/ml的溶液A。 (2)用注射器取溶液A0.1ml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2.5mg/ml的溶液B,(3)然后推出0.9ml溶液B,再加0.9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1.25mg/ml的溶液C。(4)然后推出0.6ml溶液C,再加0.6ml生理盐水混匀制成0.5mg/ml的溶液D。

如何判断皮肤过敏

如何判断皮肤过敏 年龄增长,长期暴露在阳光或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劣质化妆品或不当药物伤害,天气转变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皮肤过敏,稍微不注意就会看到脸部红、肿、脱皮、瘙痒等症状。大家不要不把这些症状当一回事,要学会自我判断是否过敏? 如何判断自己的皮肤是否过敏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实用的诊断方法。如果在下列情况中你符合其中的两条以上,则你的皮肤有可能过敏,应及时到医院确诊治疗: 1.不明原因出现红斑或大范围的潮红现象; 2.身体局部有很明显的风团现象; 3.照镜子时发现皮肤上有小疙瘩,可看起来却又不像粉刺; 4.皮肤痒,局部溃烂。 几种常见过敏症状 换季性皮肤过敏。指每逢气候转换、温差悬殊大或温热潮湿之季节,许多人常会发生皮肤过敏的现象。比如现在正值春季,是很多花朵开放的季节。空气中散布的细菌孢子和花粉等致敏物质便会大量释放出几乎遍布人体所有组织的化合物组织胺,引起鼻塞、打喷嚏、流涕、喉咙发痒、眼皮肿胀等现象。致使人们出现全身皮肤奇痒、起疹块和鳞屑、脱皮、面部红白不一、斑驳陆离等过敏症。 化妆品过敏。这种现象一般是由于自己使用的化妆品中的的一些成分使得我们的肌肤有过敏现象产生,这种成分会对于自己对皮肤细胞产生刺激:这个时候的皮肤细胞会产生抗体,导致的肌肤产生粗糙,色斑等过敏的现象。这种过敏一定要进行专业的检查,才可以进行很好的治疗,同时避免在以后使用含有这种成分的化妆品。 神经性皮炎。其产生一般认为是与自己的精神因素有关,在一个人有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情绪焦虑这些表现的时候,自己的肌肤就会有剧烈瘙痒的现象产生。专家表示,患上神经性皮炎,患病处皮肤隆起,皮纹加深。瘙痒剧烈时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多发于脖子周围、胳膊肘后面或小腿的侧面。 还有就是湿疹,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可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瘙痒剧烈,其皮损通常表现为多形性。

变态反应分类

Ⅰ型变态反应 即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与IgE抗体结合,就会引发细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启动两个平行发生的过程:脱颗粒与合成新的介质。①肥大细胞与嗜碱粒细胞产生脱颗粒变化,从颗粒中释放出许多活性介质,如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趋化因子等;②同时细胞膜磷脂降解,释放出花生四烯酸。它以两条途径代谢,分别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A2;和白细胞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于皮肤、粘膜、呼吸道等效应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浸润,可引起皮肤粘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消化道过敏症(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过敏性休克),小结:由于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I型多引起粘膜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 即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1)抗体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IgG/IgM类抗体同靶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最后形成膜攻击单位,引起膜损伤,从而靶细胞溶解死亡。(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补体活化产生的过敏毒素C3a、C5a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这两类细胞的表面有IgG Fc受体,故IgG与之结合并激活它们,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水解酶和细胞因子等从而引起细胞或组织损伤。(3)免疫调理作用: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IgG 抗体Fc片段同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以及C3b促进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作用。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靶细胞表面所结合的抗体的Fc段与NK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它们活化,发挥细胞外非吞噬杀伤作用,使靶细胞破坏。 Ⅲ型变态反应 即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大多数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如果因为某些因素造成大量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则引起组织损伤和出现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1)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大小:这是一个主要因素,一般来讲分子量为约1000kD沉降系数为8.5—19S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沉积在组织中。(2)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它同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的沉积程度呈反比。(3)抗原和抗体的理化性质:复合物中的抗原如带正电荷,那么这种复合物就很容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带负电荷的成分相结合,因而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卿工---189--3394--6343 手和皮肤消毒剂:除按第一类、第二类或第三类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毒理学试验外,还必须进行完整皮肤刺激试验。如果偶尔使用或间隔数日使用的消毒剂,采用一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如果每日使用或连续数日使用的消毒剂,采用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接触皮肤伤口的消毒剂,还必须增做一次破损皮肤刺激试验;接触创面的消毒剂,应增做眼刺激试验。使用过程中,必需接触皮肤的其它消毒剂,也应增做完整皮肤刺激试验。根据消毒剂的成分,估计可能有致敏作用者,还需增做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一、检测项目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二、检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皮肤刺激试验,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三、检测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公司送检的样品(对新西兰兔多次完整皮肤刺激强度为是否具有刺激性。 (本页以下无正文) 四、检测方法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1)试验前动物皮肤准备同2.3.3.3.1 (1)。 (2)次日将受试物[浓度同 2.3.3.3.1 (2)]0.5ml(g)涂在一侧皮肤上,另一侧涂溶剂作为对照,在涂抹后4h,用水或无刺激的适宜溶剂清洗,除去残留物。每天涂抹一次,连续涂抹14d。在每次涂抹后24h观察结果,按表2-11评分。为了便于受试物的涂抹和结果观察,必要时应剪毛。对照区的处理方法同试验区。 2.3.3.4 评价规定 2.3.3.4.1一次皮肤刺激试验 在各个观察时间点,按照表2-11对动物的皮肤红斑与水肿形成情况进行评分,并分别按时间点将3只动物的评分相加,除以动物数,获得不同时间点的皮肤刺激反应积分均值(刺激指数)。取其中最高皮肤刺激指数,按表2-12评定该受试物对动物皮肤刺激强度的级别。 2.3.3.4.2多次皮肤刺激试验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 北京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会议于2008年6月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常务副所长金少鸿教授、抗生素室主任胡昌勤教授、解放军302医院感染科姜素椿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李大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邵荣光教授、蔡年生教授、北京药学会冯国安理事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张哲峰教授、北京海军总医院孙忠实教授、空军总医院李忠东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志刚教授等参加了此次论坛。金少鸿、胡昌勤、李忠东、赵志刚分别就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质量与过敏反应的关系、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研究进展、国外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情况介绍、全国部分地区医疗机构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调查报告做了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针对学术报告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在以下几方面达成了共识。 1 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原因是过敏反应的抗原一主要决定簇一青霉噻唑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一青霉烯酸决定簇已非常明确。皮试符合率可达70%;皮试液的浓度与皮试方法均已规范。 2 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尚存在争议。原因在于引发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半抗原一主要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尚不明确,可能有Cephalosporoyl、Cephalosporanyl和

产品中的杂质等;皮试符合率<30%;皮试液浓度与皮试方法未统一(国内皮试液和国外皮试液的种类、浓度和皮试液用量相差很大)。目前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不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而日本和北欧的一些国家仍规定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需要做皮肤过敏试验,在我国药品说明书和参考书中现有多种描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和卫生部2004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均未要求头孢类抗菌药物做皮肤过敏试验。本次论坛达成的共识是:如果药品说明书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则必须做;如果药品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3 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皮试液的浓度国、内外的差距较大,国内目前推荐的浓度为300~500 g〃mL ,注射量为0.1mL。 4 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 5 头孢类抗菌药物的产品质量与临床上发生的过敏反应有相关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 2014-4-24 摘编 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中文名变态反应别称超敏反应应用学科生物适用领域范围医学适用领域范围生态学表现皮肤过敏 目录 1概述2发生条件3特点和常见病4流行病学 5分类?Ⅰ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 6鉴别?疥螨?肠阿米巴病?隐孢子虫?分型免疫成分损伤机制寄生虫感染举例 1概述 若机体已被某种寄生虫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增强,或长期受染,早期过去后的机体反应相似于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免疫病理变化),即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reaction)。1963年起Gell与Coombs按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近代知识,首先提出四型分型法,即Ⅰ型——速发型(immediat type),Ⅱ型——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细胞溶解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immunecomplex type),以上3型均由抗体所介导;而Ⅳ型——迟发型(delayedtype)或细胞介导型(cellmediated type),由[1]所介导。 2发生条件 变态反应[2]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 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率遵循遗传法则; 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3特点和常见病 变态反应的是伴有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05年,在世界首个过敏性疾病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公布对30个国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 千万人)患有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结膜炎、湿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

急性皮肤刺激性或腐蚀性试验.doc

四、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Dermal Irritation/Corrosion Test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皮肤刺激性或腐蚀性试验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安全性毒理学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OECD Guidelines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 (No.404, July 1992) USEPA OPPTS Harmonized Test Guidelines (Series 870. 2500, Aug. 1998 ) 3 试验目的 确定和评价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对哺乳动物皮肤局部是否有刺激作用或腐蚀作用及其程度。 4 定义 4.1 皮肤刺激性(Dermal irritation):皮肤涂敷受试物后局部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4.2 皮肤腐蚀性(Dermal corrosion):皮肤涂敷受试物后局部引起的不可逆性组织损伤。 5试验的基本原则 将受试物一次(或多次)涂敷于受试动物的皮肤上,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观察动物皮肤局部刺激作用的程度并进行评分。采用自身对照,以评价受试物对皮肤的刺激作用。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观察期限应足以评价该作用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 6 试验方法 6.1 受试物 液体受试物一般不需稀释,可直接使用原液。若受试物为固体,应将其研磨成细粉状,并用水或其它无刺激性溶剂充分湿润,以保证受试物与皮肤有良好的接触。使用其它溶剂,应考虑到该溶剂对受试物皮肤刺激性的影响。 受试物为强酸或强碱(pH值≤2或≥11.5),可以不再进行皮肤刺激试验。此外,若已知受试物有很强的经皮吸收毒性,经皮LD50小于200mg/kg体重或在急性经皮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剂量为5000mg/kg体重仍未出现皮肤刺激性作用,也无需进行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6.2 实验动物和饲养环境 多种哺乳动物均可被选为实验动物,首选白色家兔。应使用成年、健康、皮肤无损伤的动物,雌性和雄性均可,但雌性动物应是未孕和未曾产仔的。实验动物至少要用4只, 如要澄清某些可疑的反应则需增加实验动物数。实验动物应单笼饲养,试验前动物要在实验动物房环境中至少适应3d时间。 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房应符合国家相应规定。选用常规饲料,饮水不限制。 6.3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步骤 6.3.1 试验前约24 h ,将实验动物背部脊柱两侧毛剪掉,不可损伤表皮,去毛范围左、右各约2cm×3cm。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操规

五、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操规 目的 确定重复接触化妆品及其原料对哺乳动物就是否可引起变态反应及其程度。 范围 本操规用于动物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的基本方法。 本操规适用于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安全性毒理学检测。 1 依据 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第二部分第6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家标准《GB/T16886、10-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 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2 设备与耗材 2,4-二硝基氯代苯,肉桂醛,2-巯基苯并噻唑或对氨基苯酸乙酯,弗氏完全佐剂、无 菌水、80%乙醇、丙酮、刮毛器、脱毛膏、EP管外科手套、口罩、手术服、不同规格无 菌注射器、一次性无菌纱布等。 3 受试动物 3、1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3、2 动物种类:白化豚鼠20只:300~500 g,2~3月龄,雌雄兼半,雌鼠无孕。 3、3 饲养条件:全价营养颗粒饲料喂食,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室温21±2℃,相对湿度40~70% 。 4试验步骤 4、1材料制备 受试物浓度为不能引起皮肤刺激反应的最高浓度。水溶性受试物可用水或用无刺激 性表面活性剂作为赋形剂,其它受试物可用 80%乙醇 (诱导接触)或丙酮(激发接触)作 赋形剂。 4、2试验方法 4、2、1 试验准备 a、取白化豚鼠20只,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0只),试验组(10只)、。适应环境一周后, 正式试验前一天,每只豚鼠背前区备皮4cm×6cm。 b、无论在诱导阶段或激发阶段均应对动物进行全面观察包括全身反应与局部反应,并作完整记录。

c、试验方法可靠性的检查:实验开始前选两只备用豚鼠,使用4、2、1的局部诱导阶段方法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的可行性。 4、2、1 试验过程 (1)试验前约 24h,将豚鼠背部左侧去毛,去毛范围为 4cm2~6cm2。 (2)局部诱导阶段 对去毛区域采用75%酒精消毒,覆盖5层约8cm2的滴加适量样品浸提液的擦镜纸,使其贴敷在肩胛骨内侧皮肤上,再依次覆盖3*3cm大小的塑料薄膜、纱布,再用医用无刺激胶带固定使其不脱落封闭固定 6h。。观察记录敷贴后动物异常情况,第 7d 与第 14d 以同样方法重复一次。(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进行) (3 )激发阶段 末次诱导后 14d~28d, 将约 0、2mL 的受试物涂于豚鼠背部右侧 2cm×2cm去毛区(接触前 24h 脱毛) ,然后用二层纱布与一层玻璃纸覆盖,再以无刺激胶布固定 6h。(对照组按照同样方法进行) (4)动物观察 激发接触后 24h与 48h 观察皮肤反应,按照表1给出的分级标准对每一激发部位与每一观察时间皮肤红斑与水肿反应进行描述与分级,将观察结果填写至表2、 表1变态反应实验皮肤反应评级 表2试验结果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 ,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变态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变态反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 (一)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为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变态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变态反应.其基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 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 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 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 (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 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 4.参与的生物活性介质及生物效应: (a)颗粒内储存的介质: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引起痒感;激肽原酶使血浆中激肽原变为缓激肽,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收缩,引起痛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在反应局部聚集。(b)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持久收缩导致痉挛,且其作用不能被抗组胺药物阻断;前列腺素E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双向调节组胺释放,使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能凝聚,活化血小板,使其释放组胺和5-羟色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5.反应过程:(1)机体致敏阶段:变应原通常经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和皮肤初次入侵过敏体质机体,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变应原的特异性IgE.该抗体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Fc 受体(FcεR)结合,形成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细胞,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此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不等.(2)发敏阶段: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变应原,则变应原与体内早已存在的致敏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两个相邻的特异性IgE分子交联结合,使胞膜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使致敏细胞脱颗粒,释放储存的介质,同时合成新的介质.这些

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

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专家共识 (广东省药学会2008年10月30日印发) 一、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原因是:过敏反应的抗原—主要决定簇-青霉噻唑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青霉烯酸决定簇非常明确;皮试符合率可达70%;皮试液的浓度与皮试方法均已规范。 二、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世界上尚存在争议,原因在于:引发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半抗原—主要决定簇与次要决定簇尚不明确,可能有Cephalosporoyl、Cephalosporanyl和产品中的杂质等;皮试符合率<30%;皮试液浓度与皮试方法未统一(国内皮试液和国外皮试液的种类、浓度和皮试液用量相差很大)。目前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不进行皮肤过敏试验,而日本和北欧的一些国家仍规定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三、头孢类抗菌药物是否需要做皮肤过敏试验,在我国药品说明书和参考书中现有多种描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和卫生部2004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均未要求头孢类抗菌药物做皮肤过敏试验。目前达成的共识是:如药品说明书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则必须做。如药品说明书上未明确规定,则需临床根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既往药物过敏史、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四、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一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皮试液的浓度国、内外的差距较大,国内目前推荐的浓度为300-500μg/ml,注射量为0.1ml。 五、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严重过敏,应禁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果患者对青霉素类一般过敏,可根据病情慎重地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现有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与一代头孢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代、三代和四代,因此,宜选用二、三、四代头孢,特别三、四代头孢更为安全。 六、头孢类抗菌药物的产品质量与临床上发生的过敏反应有相关性。现已经从头孢噻肟等头孢类抗菌药物中收集到了能引发动物过敏反应的基本无抗菌活性的高分子聚合物。说明控制产品中高聚物的含量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之一。 七、临床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必须仔细询问病人药物过敏史,不管是否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或皮肤过敏试验阴性,在首次使用后的0.5-1小时内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征兆,应迅速处理。过敏反应是难以预测的,过敏反应的发生不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但发生后处理不当或没有相应的救治措施,医院则要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第一节湿疹 【病史采集】 1.急性湿疹:表现为泛发性及多形性皮疹,皮损对称分布,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扩展至全身。瘙痒剧烈,有灼热感,可阵发加重,尤以晚间为甚,影响睡眠及工作。 2.亚急性湿疹:湿疹在急性发作后,红肿、渗出减轻,皮损逐渐愈合,瘙痒及病情渐好转。有的可因再次暴露于致敏原、新的刺激或处理不当及搔抓过度再呈急性发作。可时轻时重,经久不愈将发展为慢性。 3.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成,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1.急性期湿疹:常在红斑基础上有针尖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有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损害的外周,上述多形性皮疹逐渐稀疏,瘙痒较严重时,可因搔抓形成糜烂并有浆液性渗出及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脓液,相应浅表淋巴结可肿大。 2.亚急性湿疹: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呈暗红色,水疱和糜烂逐渐愈合,可有鳞屑。 3.慢性湿疹:有散在红斑或皮肤瘙痒所致抓痕,久之患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或部分色素减退区和鳞屑等。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表现也有所异。如手部湿疹、肘部湿疹、乳房湿疹、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小腿湿疹等。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湿疹,如钱币状湿疹、汗疱症等。 【实验室检查】 怀疑有接触因素者,应做斑贴试验寻找过敏原。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急性期皮损原发疹的多形性、易有渗出液、瘙痒剧烈,对称发作及慢性期的浸润、肥厚等特征诊断不难,但要分清类型。 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鉴别,手足湿疹需与手足癣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防治原则: (1)尽可能寻找疾病发生原因,对患者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及 思想情绪作深入了解,查找患者有无慢性病灶及内脏器官疾病。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暴力搔抓、过度洗拭等。 (3)避免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 2.内用疗法:可选用抗组胺类药、镇静安定剂。急性期可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对用各种疗法效果不明显的急性泛发性患者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 3.局部疗法: (1)急性湿疹;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渗液减少后可选用含皮质激素的霜剂与湿敷交替使用。 (2)亚急性湿疹:一般常选用糠馏油、黑豆馏油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氧化锌糊剂。 (3)慢性湿疹:常用皮质类固醇类软膏、霜剂或肤疾宁硬膏。皮损明显肥厚者可用液氮冷冻疗法等。 【疗效及出院标准】 1.临床治愈:症状消失、皮损消退。 2.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病情减轻。 3.无效: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1、本指导意见所指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以及头孢菌素类复方制剂,并适用于头孢素类、氧头孢烯类抗生素;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未规定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前需进行皮试; 3、医护人员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应注重对患者及其家族过敏史的询问,包括过敏药物、食物及过敏时的临床表现等,并详细记载于病历中; 4、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皮试有增加患者过敏,甚至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不宜采用青霉素皮试或头孢菌素皮试筛查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 5、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对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预测作用循证证据不充分,且阳性率远高于过敏性体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实际发生率,因此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进行皮试普遍筛查; 6、医护人员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和使用期间,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如发现皮、心慌、胸闷、呕吐、呼吸急促等过敏现象,及时予以相应处理,必要时立即停药,同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7、鉴于不同头孢菌素不一定存在交叉过敏,皮试阳性的虑者不应在病史记中统表达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应具体记录其品名如为“头孢XX(受试药物化学名)皮试阳性” 二、皮试指征 患者个体差异、药品的理化性质、药品的质量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从药品的理化性质未看,一般认为头孢菌素C7位侧链对于预测氨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反应性很重要。第二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幕素类链相似,第一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类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4%,第二代头孢素与青素类的交又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1%: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霉素类侧链不同,交叉过敏反应罕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全身性一般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07-2.8%,过敏性体克罕见(0.0001-0.1%),与临床所用几千种药物(尤其是抗菌药)过敏反应发生率相近。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目前缺乏明确的循证依据,皮试阳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低,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建议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无须进行皮试。 但是与无青霉素过敏史者相比,有过敏史者对头孢菌素类过敏的发生危险增加8 倍;且考虑到具有相似或相同侧链的头孢菌素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过敏反应,建议如下: 1、有以下3 种情况者需要皮试 1)药品说明书明确要求进行皮试的; 2)既往有明确?-内酰胺类抗生素速发型过敏反应史的患者; 3)既往有头孢菌素过敏史的患者,因临床情况确需使用时,应尽量选用化学结构侧链差异大(参考附表)的其他头孢以减少或避免交叉过敏反应的发生,而且使用前应用拟用药品做皮试;皮试和使用前应知情告之并请患者填写相关知情同意书。

皮肤用药毒性试验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一.试验目的观察动物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短期内接触受试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动物:选用成年健康家兔(2kg)、白色豚鼠(300g)、白色小型猪(7kg)或大鼠(200g)。家兔 或小型猪每组4只,豚鼠或大鼠每组10只。受试动物应皮肤光滑、无损伤、无皮肤病。 2.受试物:膏剂、液体或粉末。前两者可直接试验,后者需用适宜赋形剂(如羊毛脂、凡士 林等)混匀,以保证受试物与皮肤良好接触。 三试验方法 1 受试动物皮肤制备: ①完整皮肤制备:动物在给药前24h,将背部脊柱两侧去毛,可采用剪、剃或适宜的脱毛剂,如8%Na2S等。去毛范围约相当于体表面积的10%左右,即家兔约150cm2左右,豚鼠、大鼠约40cm2左右,小型猪约300cm2。去毛后24小时检查去毛皮肤是否因去毛而受伤,受伤的皮肤不宜做完好皮肤的毒性试验。 ②破损皮肤准备:按上述方法将受试动物去毛,消毒皮肤后,用消毒手术刀做井字形划破表皮,或用砂布纸摩擦打毛皮肤等,以皮肤出现轻度渗血为度。 2 剂量选择和分组: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应设赋形剂组或空白组。试验组分为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各2~3个剂量组。每组动物数为家兔或小型猪4只,大鼠或豚鼠10只,雌雄各半。低剂量组以临床用制剂(含辅料)用量不低于1g或1ml,高剂量组为低剂量组的2~4倍,或各剂量组间间距根据受试物毒性大小和预试结果而定,一般以0.65~0.85为宜。根据中药具体特点,可以提高浓度或增加24小时内用药次数。若用受试物剂量超过有效浓度20倍以上,仍未出现异常反应或死亡,则只设一个高剂量组 3 给药方法及观察时间:试验时,将受试物均匀的涂敷于动物背部脱毛区,破损皮肤则在脱毛区划破皮肤后再涂敷受试物,并用无刺激性砂布、胶布或网孔尼龙绷带加以固定。给受试物24小时后,可用温水或适当溶剂去除残留的受试物或赋形剂,每日观察,连续观察7天。给受试物时应注意,若受试物是固体粉末或中药散剂,则需加适量水或赋形剂(如羊毛脂、凡士林、橄榄油等)混匀,以保证受试物与皮肤的良好接触。如受试物时液体,除用纱布固定外,还应在其覆以聚乙烯薄膜,然后再包扎固定,以防止液体挥发。给药后,要防止动物舔食受试物。 4. 观察内容:观察动物全身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包括动物体重、皮肤、毛发、眼睛和粘膜的变化,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等的变化。若有动物死亡则需进行尸检和肉眼观察。当有肉眼可见病变时,则需进行病理学检查。 四结果判断及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进行判断。试验报告应详细论述实验方法,列表说明分组、剂量、动物数、每日用药次数、中毒表现及死亡动物数,有死亡动物时,应报告病例解剖学及病理组织学检验报告,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评价。

实验诊断练习题汇总

实验诊断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可致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 A高原生活 B严重心肺疾患 C急性呕吐腹泻后 D肾癌 E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血红蛋白减少比红细胞数量减少更为显著的贫血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肾性贫血 E生理性贫血 3.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A新生儿B急性大出血 C伤寒 D急性中毒 E 严重组织损伤 4.引起白细胞总数增高的病因,不包括: A急性感染 B 急性大出血 C急性中毒 D 剧烈劳动后 E 流行性感冒 5.下列哪种疾病白细胞总数可不增高或甚至减少: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 C 严重败血症 D 急性心肌梗死 E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6.核左移常见于: A恶性肿瘤晚期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D溶血性贫血 E急性化脓性感染 7.极度核左移见于: A急性化脓性感染 B恶性肿瘤晚期 C白血病D大出血、大手术 E巨幼细胞性贫血 8.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可见于: A严重感染B巨幼细胞性贫血 C伤寒D败血症 E急性失血 9.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是指白细胞计数: A <2.0×109/L B <3.0×109/L C <4.0×109/L D <10×109/L E <3.5×109/L 10.某患者Hb 80g/L,Hct0.26,RBC 3.80×1012/L,则这位患者的红细胞可描写 成: A 正常细胞性 B 单纯小细胞性 C 小细胞低色素性 D 大细胞性 E 细胞形态不整

11.某患者MCV 75fl、 MCH 26pg、 MCHC310g/L,见于: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巨幼细胞性贫血 C尿毒症 D 急性失血 E 缺铁性贫血 12.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寄生虫病时,下列哪种细胞常增加: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嗜碱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1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A肺结核B菌痢 C 支气管哮喘 D 伤寒 E 过敏性鼻炎 14.某贫血患者,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为8%,应首先考虑: A 巨幼细胞贫血 B 缺铁性贫血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溶血性贫血 E 失血性贫血 15.全血细胞减少并有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溶血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大出血 16.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的最早指标: A面色红润B头晕减轻 C血红蛋白升高 D 网质红细胞上升 E成熟红细胞升高 17.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儿童血沉常比老年人增快 B妇女月经期的血沉略减慢 C贫血时血沉增快 D男性血沉比女性血沉增快E急性心梗发病后血沉变慢 18.关于血沉的临床意义,下列哪项意义不大: A 判断有无感染B判断结核有无活动性 C 区别恶性与良性肿瘤 D判断风湿有无活动性 E区别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19. 下列检验结果那项是错误的: A 正常男性周围血红细胞数4.0~5.0×1012/L B 正常人周围血白细胞数4~10×109/L C 正常人红细胞沉降率<20mm/1h D 正常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 胞之比为20:1,粒/红比例为3:1 E 正常成年人周围血网织红细胞0.5~1.5% 20.凝血因子多数由下列哪一脏器合成? A 肺脏 B 肝脏 C肾脏 D 心脏 E脾脏 21.下列哪项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系统的凝血过程有无障碍:

皮肤过敏有几种,三大种类分清楚【健康小知识】

皮肤过敏有几种,三大种类分清楚 文章导读 皮肤过敏是一种很尴尬的疾病,不仅会使你的颜值大大降低,而且还很容易反复,一直不能根治。最好的办法是找到过敏原,然后少接触那类物品。不过,对于特殊的 过敏,如遇冷过敏就是体质问题了,要多加锻炼。 皮肤过敏是一种很常见的过敏形式,有20%的人有皮肤过敏现象。很多敏感肌肤的人 都很苦恼,因为在生活方面和使用护肤品方面都必须小心谨慎,否则就会带来很多不必要 的麻烦。专家介绍: 1、海鲜过敏经常有人吃海鲜后出现一种特殊的中毒,表现为类似过敏的症状如皮肤 瘙痒、发红、水肿等,这很可能就是海鲜过敏。常表现为脸红、头晕、头痛、心跳、心慌、胸闷、呼吸急迫,脸、唇肿胀,口舌及四肢发麻,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海鲜过敏是一种过敏性疾病,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海鲜过敏患者应严格注意饮食,忌食辛辣、海 鲜等食物;慢性海鲜过敏患者在吃了某些食物后病情会加重。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包括:海鲜、辣椒、香菇、竹笋、酒、芒果、草莓、香菜等。慢性海鲜过敏患者应该及时进 行过敏源脱敏治疗。此外,患者避免强烈抓搔患部,避免热水烫洗和外用刺激性药物,忌 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 2、化妆品过敏化妆品过敏是由于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对皮肤细胞产生刺激,使皮肤 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导致过敏。化妆品致敏源最多的是香料、防腐剂、重金属。发生化妆品过敏,只要马上停止使用所有种类的化妆品并及时到医院确诊,先控制病情,一般来说 1-2天症状就会消除,除非病因不能及时发现,或者又在使用其他种类的化妆品,这样就 会发生交叉过敏,或转化为慢性、迁延不愈。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很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一出现过敏就用药膏,当化妆品过敏长期反复发作,那么就不能依赖激素药膏了,

急性皮肤刺激试验

急性皮肤刺激试验 1 目的 确定化学品对哺乳动物皮肤局部是否有刺激作用及程度,为制定化学品对皮肤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2 制定依据 《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 3试验方法 3.1受试样品处理 液体受试物一般不需稀释,可直接使用原液。若受试物为固体,应将其研磨成细粉状,并用水或其它无刺激性溶剂充分湿润,以保证受试物与皮肤有良好的接触。使用其它溶剂,应考虑到该溶剂对受试物皮肤刺激性的影响。需稀释后使用的产品,先进行产品原型的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如果试验结果显示中度以上刺激性,可按使用浓度为受试物再进行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受试物为强酸或强碱(pH 值≤2 或≥11.5),可以不再进行皮肤刺激试验。此外,若已知受试物有很强的经皮吸收毒性,经皮LD50 小于200 mg/kg 体重或在急性经皮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剂量为2000 mg/kg 体重仍未出现皮肤刺激性作用,也无需进行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3.2实验动物和饲养环境 多种哺乳动物均可被选为实验动物,首选白色家兔。应使用成年、健康、皮肤无损伤的动物,雌性和雄性均可,但雌性动物应是未孕和未曾产仔的。实验动物至少要用4只,如要澄清某些可疑的反应则需增加实验动物数。实验动物应单笼饲养,试验前动物要在实验动物房环境中至少适应3d 时间。 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房应符合国家相应规定。选用常规饲料,饮水不限制。 3.3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步骤 3.3.1试验前约24h,将实验动物背部脊柱两侧毛剪掉,不可损伤表皮,去毛范围左、右各约3cm×3cm。 3.3.2 取受试物约0.5mL(g)直接涂在皮肤上,然后用二层纱布(2.5cm×2.5cm)和一层玻璃纸或类似物覆盖,再用无刺激性胶布和绷带加以固定。另一侧皮肤作为对照。采用封闭试验,敷用时间为4h。对化妆品产品而言,可根据人的实际使用和产品类型,延长或缩短敷用时间。对用后冲洗的化妆品产品,仅采用2h 敷用试验。试验结束后用温水或无刺激性溶剂

实验诊断练习题上课讲义

实验诊断练习题

实验诊断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可致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 A高原生活 B严重心肺疾患 C急性呕吐腹泻后 D肾癌 E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血红蛋白减少比红细胞数量减少更为显著的贫血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肾性贫血 E 生理性贫血 3.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A新生儿 B急性大出血 C伤寒 D急性中毒 E 严重组织损伤 4.引起白细胞总数增高的病因,不包括: A 急性感染 B 急性大出血 C 急性中毒 D 剧烈劳动后 E 流行性感冒 5.下列哪种疾病白细胞总数可不增高或甚至减少: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 C 严重败血症 D 急性心肌梗死 E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6.核左移常见于: A恶性肿瘤晚期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急性化脓性感染 7.极度核左移见于: A急性化脓性感染 B恶性肿瘤晚期 C白血病 D大出血、大手术 E巨幼细胞性贫血 8.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可见于:

A严重感染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伤寒 D败血症 E急性失血 9.外周血中白细胞减少是指白细胞计数: A <2.0×109/L B <3.0×109/L C <4.0×109/L D <10×109/L E <3.5×109/L 10.某患者Hb 80g/L,Hct 0.26,RBC 3.80×1012/L,则这位患者的红细胞可描写成: A 正常细胞性 B 单纯小细胞性 C 小细胞低色素性 D 大细胞性 E 细胞形态不整 11.某患者MCV 75fl、 MCH 26pg、 MCHC 310g/L,见于: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巨幼细胞性贫血 C 尿毒症 D 急性失血 E 缺铁性贫血 12.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寄生虫病时,下列哪种细胞常增加: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嗜碱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1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A 肺结核 B 菌痢 C 支气管哮喘 D 伤寒 E 过敏性鼻炎 14.某贫血患者,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为8%,应首先考虑: A 巨幼细胞贫血 B 缺铁性贫血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溶血性贫血 E 失血性贫血 15.全血细胞减少并有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溶血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