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法欣赏1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经典书法作品《草书五律诗帖》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经典书法作品《草书五律诗帖》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璧),字徴仲,号衡山、衡山居士、停云生等,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
文徵明的经典书法作品《草书五律诗帖》,书于1530年(嘉靖九年),纵36厘米,横446厘米,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1、湖光披素练,野
2、色涨
3、青烟。
一雨树
4、如沐,千林花欲
5、燃。
僧归白莲社,
6、人载木
7、兰船。
8、行乐须春
9、早,山头响杜鹃。
10、笠泽雨初收,
11、沿洄弄小舟。
浦
12、穷天
13、忽展,日出水争流。
14、窈窕穿梅坞,纵
15、横见橘洲。
16、浮来青百叠,
17、仿佛镜中沤。
18、嘉靖己丑春尽日,
19、书于停云馆中。
20、徴明。
明代书法欣赏26

王铎报寇葵衷书《报寇葵衷书》是明末清初书法大家王铎中年得力之作,作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恰近40岁,使转清晰,纸墨相发,不象晚年作品狂乱不羁,偏于怪熟之误。
王铎一觉庵铭王铎,楷书《一觉庵铭》,1646年,拓本,现存河南孟津县王铎故居。
倪元璐杜牧《赠李秀才》杜牧《赠李秀才》,明,倪元璐书,纸本,立轴,纵128.5cm,横93.1cm,行书,4行,35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骨清年少眼如冰,凤羽参差五色层。
天上麒麟时一下,人间不独有徐陵。
元璐似千岩辞丈。
本幅钤“倪元璐印”、“鸿宝氏”印。
收藏印有“师守玉印”、“蒯寿枢家珍藏”、“师氏春德堂藏”。
此为倪元璐书唐代诗人杜牧七绝诗《赠李秀才是上公孙子》。
在明代末年书坛上,倪元璐与黄道周的书法共具奇倔特色。
首先,结构安排上欹斜交错,险峻恣肆,多姿而奇伟。
其次,在运锋的流转、顿挫中融入了更多的沉郁和涩拙之笔。
点画亦支离而诡异,颇具风骨凌厉之气势,风格独标。
清末康有为曰:“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
”陈洪绶画赞斗方陈洪绶《画赞斗方》,行书,金笺。
纵28厘米,横24厘米。
倪元璐行书谢翱五律诗轴绫本,纵157.1厘米,横41.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书为行书录宋代谢翱五律诗。
倪元璐行书五律诗轴行书五律诗轴,纵177.8厘米、横48.2厘米,绫本,广东省博物馆藏。
倪元璐行书尺牍行书尺牍,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陈洪绶五言绝句陈洪绶《五言绝句》,纸本,纵114.6厘米,横32厘米。
陆师道题仇英《仙山楼阁图》陆师道题仇英《仙山楼阁图》,楷书,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释文】仙山賦。
馳藻思兮何間關。
搆圖繪兮非人間。
將神遊之恍惚兮。
抑倒景之曾攀。
山莫妙於九疊屏風。
又九九而無窮。
水莫妙於三十六曲。
又曲曲而愈通。
示白雲之懸路兮。
叩靈關而莫從。
但見山產不凋之木。
地茂常青之草。
桃李榮萬年之春。
羽毛翔不死之鳥。
巖幽幽乎葉飛。
洞聒聒兮泉鳴。
非金膏之餘液。
則璚樹之弱英。
雙朱楣以為門。
忽青林之隱隱。
明代书法艺术精选 课件

明代各个时期有名的书法家 简介及其作品赏析
• 1、明初期的“三宋二沈”
• 2、明中期的“吴中三子”
• 3、明晚期的艺术大师
明初的“三宋二沈”
• 1、“三宋”即宋克、宋璲、宋广 • 2、“二沈”即沈度、沈粲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号南宫生,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初期闻名于 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宋克处 元末明初,少年英俊,磊落清爽,常以李 太白、苏东坡自比,任侠使气,闻鸡起舞。 其聪慧过人,博涉经史,长于丹青,尤善 画竹。宋克学书取法甚高,楷宗钟繇,行 书慕二王,章草学皇象之《急就章》,笔 力清峭劲拔,笔意圆融洒脱,尤其是他的 小草和章草,冠绝一代,擅长楷书、草书, 尤精工章草,为当时第一。他的章草,延
明中期书法
• 明朝中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繁 荣的都市随之不断出现,并成为书法核心 地区,书法艺术得倒长足发展。这一时期 的书法家们纷纷欲摆脱“台阁体”的束缚, 就将兴趣转移到古代法帖上,深入学习传 统书法,并从中汲取营养,加之他们自身 都具有较深的文学修养,所以他们在继承 传统书法的基础上更讲究形式美和抒发个 人情怀,书坛开始活跃。
草书
明中期的“吴中三子”
• 1、天真纵逸---祝允明 • 2、虚和舒缓---文徽明 • 3、疏宕雅拙---王宠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 人称“祝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 生”,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 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并与唐寅、文徵明、徐 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 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书法 造诣很深,各体兼能,蜚声艺坛,与文徵明、 王宠并称“三大家”。他的草书师法李邕,黄 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 烂熳。人称:“枝山草书天下无,妙酒岂独雄 三吴!其表作是<太湖诗卷>、<箜篌引>、<赤 壁赋>等。
明代书法作品欣赏

明代书法作品欣赏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明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书法不仅继承了前代的精髓,还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和创新精神。
在这个时期,众多书法家各显其能,创作出了许多令人赞叹的作品。
明代初期,书法主要延续了元代赵孟頫的书风,追求规整、秀逸。
其中,宋克的书法独具特色。
他擅长章草,将草书的灵动与章草的规整相结合,笔画刚健有力,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
其作品《急就章》堪称经典,用笔沉着痛快,线条粗细变化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到了明代中期,吴门书派崛起,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
祝允明的书法博采众长,楷书端庄严谨,草书则狂放不羁。
他的草书作品《草书诗卷》气势磅礴,笔画飞动,自由洒脱,尽显其豪迈的个性。
文徵明的书法以小楷和行书著称,其小楷工整秀丽,笔法细腻,如《离骚经》;行书则流畅自然,韵味无穷,像《滕王阁序》。
王宠的书法以拙取巧,别有一番风味,其小楷《南华真经》古朴典雅,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明代晚期,董其昌成为了书坛的领军人物。
他主张“以禅喻书”,追求淡远、空灵的意境。
董其昌的书法笔法轻盈,用墨淡雅,布局疏朗。
他的行书作品《白羽扇赋》风神潇洒,韵味十足,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此外,徐渭的书法也是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常常打破常规,充满了强烈的个性和情感。
其草书笔势奔放,纵横跌宕,如《自题诗卷》,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激情与狂放。
在欣赏明代书法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明代书法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探索,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他们注重笔法的运用,讲究线条的质感和力度,同时也注重结构的布局和整体的气韵。
从用笔方面来看,明代书法家们对笔锋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笔法,使线条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
比如祝允明在草书作品中,常常以中锋为主,使线条厚实有力;而董其昌则善于运用侧锋,使线条显得轻盈飘逸。
在结构方面,明代书法家们追求变化与和谐的统一。
【明代书法】王守仁《自赣州上海日翁手札》行书(局部)

【明代书法】王守仁《自赣州上海日翁手札》行书(局部)王守仁《自赣州上海日翁手札》行书25.7×48.5cm 正德十三年(1518)浙江余姚博物馆藏王守仁《自赣州上海日翁手札》行书(局部)释文:寓赣州男王守仁百拜书上父亲大人膝下:久不得信,心切悬悬,间有乡人至者,略问消息,审知祖母老大人、大人下起居万福,稍以为慰。
男自正月初四出征勦贼,三月半始得回军,赖大人荫庇.盗贼略已底定。
虽有残党百余,皆势穷力屈,投哀告招,今亦姑顺其情,抚定安插之矣。
所恨两广府江诸处苗贼,经年彼处三堂,虽屡次征勦,然贼根未动,旋复昌炽,今闻彼又大起,若彼中兵力无以制之,势必摇动远近,为将来之忧。
况兼时事日难,隐忧日甚。
昨已遣人具本乞休,要在必得乃已。
男因贼巢瘴毒患疮疠诸疾,今幸稍平。
数日后亦将遣人归问起居,因诸仓官便,灯下先写此报安。
四月初十男守仁百拜书。
钤印:守仁私印(朱文)此帖笔意清新、瘦劲坚挺、虽随意却无漂浮之嫌。
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余姚博物馆。
王守仁书法初师“二王”,但不为古法所囿,“拟形于心”,达到了高远境界。
其行笔风格端庄稳健,骨挺神骏,笔势飘逸,流畅清丽。
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称:“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
”附录:明王守仁《寓赣州上海日翁书札》卷作者:鲁怒放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杰出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一生文治武功、勋业卓著,创立了以“致良知”为核心的、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心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士人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传统人生追求方面,均建立了卓越的建树。
作为王守仁的故乡,余姚博物馆收藏了一封他自赣州写给父亲王华(海日翁)的家书。
该书纵25.7厘米,横48.5厘米,共十八行,全文内容如下:“寓赣州男王守仁百拜书上父亲大人膝下:久不得信,心切悬悬,间有乡人至者,略问消息,审知祖母老大人、大人下起居万福,稍以为慰。
明代书法欣赏24

陈永年五律诗轴陈永年《五律诗轴》。
陈盟自书文轴陈盟《自书文轴》。
王铎五行草自书诗王铎《行草自书诗》,书自作诗六首,纸本,纵26.9厘米,横16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首署“君宣年家兄翁判南康赠以六首”,末款“己卯正月弟王铎具草”。
左钤“王铎之印”、“烟潭渔叟”印。
“己卯”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王铎时年47岁。
本幅无藏印,亦未见著录。
王铎的行草书不以势重,信笔挥洒,极具自然之态。
此卷书法笔势连绵,字间虽连带不多,但笔断意连,行气贯通,运笔流畅。
此卷为王铎中年时所书,恰是其书风形成时期,故颇具苍郁雄畅之风,“兼有双井天中之胜”,属王氏中年时期之典型作品。
王铎行书诗卷王铎《行书诗卷》。
王铎赠张抱一草书诗卷王铎《赠张抱一草书诗卷》自署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
绫本。
草书。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自作诗七律五首·凡七十五行,共3636字。
横469厘米,纵26厘米。
明崇祯十五年,王铎流寓怀州,受到张公祖的款待,并有诗作赠他,一是《赠张抱一行书诗卷》,一是《赠张抱一草书诗卷》。
款署“崇祯十五年三月夜”,可知与“壬午春莫书於怀州公署”的行书五律长卷乃同时所书。
张抱一,名培,浙江平湖人,擅写山水,兼通医道。
卷中以“公祖”称之,此人应是怀州的地方官。
本卷的书写时间既与上述两幅巨制相吻合,落款内容又与当时王铎与张公祖频繁往来的经历一致,可被视为此卷确系王铎真迹的佐证。
崇祯十五年王铎五十岁,经历过对二王、东晋和米芾长年累月的执着学习,终于完成了“自化”。
其此前的作品,对二王与米芾“如灯取影,不失毫发”(钱谦益《牧斋全集·有学集》),到《赠张抱一行书诗卷》和《赠张抱一草书诗卷》时,已摆脱了“仿”的痕迹,有了主体性较强的跌宕雄逸的意态。
而《赠张抱一草书诗卷》亦是王铎草书长卷迄今所见较早的一件。
附图释文:……锦瑟琪华待醍醐。
汴京南楼夷门萧瑟俯晴空,万事欷献向此中。
梁苑池台新萑苇,宋家艮岳老苔丛。
牧人壕外时驱犊,猎骑天边晚射鸿。
明代解缙书法【草书诗帖】圆转纯熟气势奔放

明代解缙书法【草书诗帖】圆转纯熟气势奔放解缙草书书法开晚明狂草先河,狂草名一时,纵荡无法。
解缙在书法上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用笔精妙。
解缙书法以二王为基础,流露出圣教序的韵味,书体草中有行,行中有草,线条流畅,体势舒展,显得很坦荡。
解缙《草书诗帖》下笔圆滑纯熟,精彩的笔墨贯穿于全帖始终。
与《自书诗卷》相比,虽略逊于纵荡,但亦见具草门本色。
解缙书法作品【草书诗帖】1解缙《草书诗帖》书唐代杜甫、李白、杜牧、王维、刘禹锡、贾至、岑参诸家诗文十八首。
款署“解缙绅书”,钤“解缙”(朱文)印。
幅后清方廷瑚现款一则。
解缙《草书诗帖》册,纸本,十七开半,每开30.7×22.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鉴藏印记:“唐翰题审定”(朱文)、“吴郡顾沅审定书画” (朱文)、“景行维贤”(白文)等。
解缙书法以“二王”为基础,流露出《圣教序》的韵味,书体草中有行,行中有草,线条流畅,体势舒展,显得很坦荡。
解缙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擅长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用笔之精妙,出人意表。
其草书开晚明狂草先河,明何乔远《名山藏》曰:“缙学书得法于危素、周伯琦。
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倍。
”足见解缙书法的成就。
解缙所写的《自书诗卷》,从整个书法作品来看,流露出中锋用笔,圆转纯熟,行笔迅急,气势奔放,犹如泉涌,一泄到底,极富于抒情的特点。
笔画粗细不一,曲折多变。
有时笔画颠狂翻腾,错综复杂,特别是竖画的纵笔,毫不迟缓,一蹴而就。
尤其到了卷尾“付于有识者自辨之”几个字,狂放不羁,气势升华到了极致,很像《自叙帖》的笔意,显得很浪漫。
这件佳作,是作者长期艺术追求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
(《自书诗卷》,章草,纸本墨迹。
纵34.5厘米,横470.8厘米,藏故宫博物院。
此卷是在永乐八年(1410)解缙被贬官后,于南京寓居处信笔而成。
)解缙书法作品【草书诗帖】2明吴宽《匏翁家藏集》称:“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士解公为首,下笔圆滑纯熟。
”所书小楷《黄庭》,全摹临右军,笔婉丽端雅。
明代王宠草书《千字文卷》欣赏

明代王宠草书《千字文卷》欣赏王宠《千字文卷》纸本行书27.8×460.6cm嘉靖六年(152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略【款署】丁亥(1527年)嘉平月廿又一日。
雅宜山人王寵書於石湖草堂。
【题跋】乾隆:明王寵行楷全法右軍。
此卷尤極熟之候。
晴窗載展。
猶睹瓣香。
予向愛臨閣帖。
愧未津逮也。
乾隆己巳御識。
詹景凤:明興弘正而下。
法書莫盛於吳。
然求其能入晉人格轍。
則王履吉一人已矣。
是卷遒勁疏爽。
翩翩幾為大令。
而行草千文又希有矣。
鳳麓先生書法與之齊驅。
而雅好此卷。
然履吉往矣。
先生年方壯。
後數年軼履吉而上之。
此書不又以先生鄭重哉。
時萬曆甲戌七夕前二日。
新安詹景鳳敬題。
黎民表:晉人真蹟。
世所罕見。
所傳者倣書耳。
諸體混淆。
若出一手。
不辨其為誰也。
近世吳人王履吉氏獨能追蹤大令。
蕭散俊逸。
敻出流輩。
雖不見晉人書。
知其為絕藝也。
金陵姚君敘叔所藏千文。
用金粟紙書者尤為合作。
觀者大為愉快。
敘叔雅擅臨池。
駸駸度驊騮前。
其寶此固宜。
神授獨得。
將進於是。
因書以徯之。
萬曆丁丑夏五。
黎民表惟敬甫題於燕邸。
▸美国,再对法国下手!▸中国外交天团,这一年高能场面合集▸地球到底有多大,看完睡不着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书法欣赏于谦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自幼聪颖过人,青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著名诗篇。
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
明正统十四年(1436年),北方瓦剌人侵犯边关,明英宗驾御亲征,却让太监王振任总指挥,50万明军在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俘,京师动摇。
瓦剌以“送驾还朝”为名,长驱直入,并侵占京师门户紫荆关。
社稷危机万分。
于谦临危受命为兵部尚书,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统率军民抗敌,瓦剌大败,终于认输献出英宗,取得北京保卫战全胜。
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于谦被诬陷而遭杀害,时年59岁。
七年后始得昭雪,遗体归葬故乡,墓侧建祠堂。
墓与祠在文革中被毁,1982年重修。
于谦善书法,其书静穆高雅,气韵盈沛,遗墨《题公中塔图赞》帖,为普朗和尚题其师所遗公中塔图及赞语。
用笔劲峭有力,畅达清丽,意如行云流水。
此手迹曾经安岐、顾崧等人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于谦题公中塔图赞于谦《题公中塔图赞》,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信文信,明洪武初人,号雪山,永嘉人。
工书,楷、行俱佳。
文信野秀轩记文信《野秀轩记》,楷书,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文信跋赵孟頫《人骑图》,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信跋燕肃《春山图》,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宇初张宇初(1359-1410),明代正一派道士,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
有道门硕儒之称。
字子旋(音XUAN,别字),别号耆山。
是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长子,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嗣教,为第四十三代天师。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敕受“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总领天下道教事。
二月,特召入朝,勉励修节以格神明,诰封其母包氏为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命建斋设醮于(南京)紫金山和神乐观。
庚午年(1390)入觐,降敕重建大上清宫。
著作遗世者有《岘泉集》十二卷(见《道藏》,《四库全书》录为四卷),《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及诗文序论等文章,为方内方外之士所敬重。
并擅画墨竹,精于兰蕙,兼长山水。
曾画《秋林平远图》,洪武三十一年(1398)所画的《夏林清隐图》轴传世,现存日本。
张宇初自幼喜读书,除熟谙其世传的符箓斋醮术外兼博揽众家之长,尤善于词墨,为当时名人雅士所重。
苏伯衡称其“形峻而学广,灵仙飞化之变”,梵祝禳祈之灵异。
“儒经释典……诸子百家,多所涉猎……”宋濂亦赞曰:“颖悟有文学,人称为列仙之儒”。
“……国初名僧辈出,而道家之有文者独宇初一人……”。
张宇初书札明张宇初《书札》,行草。
释文:清微之谓道中之法也。
以其非复天神霄酆岳者比焉。
而非功行圆融。
心法贯妙者。
其于元降先天之机。
会万于一之理。
信能造也乎。
或冒其名。
托其说。
以高出众妙以自夸。
以驱惑流俗以自蔽。
而世之盲聋幻妄者。
因倚和而鼓倡之。
亦岂不深可哀叹哉。
苟知夫先天不假有为。
不事符咒。
而彼感此应。
若叩孚鼓。
以全己之天也。
岂彼碌碌之足语哉。
然世称传自雷渊黄公者皆然。
学者尚必审其真伪。
则于道得矣。
嗣天师无为识。
胡俨题洪崖山房图胡俨《题洪崖山房图》纸本,行书,纵27.3cm,横45.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所书七律三首,系为“洪崖山房图”而题。
胡俨《颐庵文集》中均未收录,应属集外之作。
洪崖山位于江西南昌城西山之中,峰峦秀拔,林壑深窅。
胡俨自24岁领乡荐便宦游南北,至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已达30年。
“既衰且老,不能不慨然追念畴昔,望洪崖之山,悠然兴其倦归之思。
”遂将所作数篇及当时阁僚为洪崖而作者合为一卷,请中书舍人画家陈宗渊绘《洪崖山房图》。
此三首即为题画而作,表达了内心对归隐洪崖、耕桑读书、为太平之民的向往之情。
第一首末两句“陈郎胸次如摩诘,丘壑能令画里传”是称赞陈宗渊绘画技艺之高妙。
此篇书法笔画矫健而苍劲,精神外露,具有俊爽雄放的风度,是胡俨56岁时的翰墨佳构。
(撰稿人:华宁)释文:忆着洪崖三十年,青青山色故依然。
当时洞口逢张氲,何处人间有傅颠。
阴瀑倚风寒作雨,晴岚飞翠暖生烟。
陈郎胸次如摩诘,丘壑能令画里传。
忆着洪崖三十年,梦中林壑思悠然。
天边拔宅神游远,树杪骑驴笑欲颠。
风动鹤惊苍竹露,月明猿啸绿萝烟。
觉来枕上情如渴,此意难将与俗传。
忆着洪崖三十年,几回南望兴飘然。
展图每觉云生席,握发还惊雪上颠。
梦入碧溪唫素月,手攀丹壁出苍烟。
求田问舍非吾事,欲託诗书使后传。
款署“永乐十四年春正月颐庵重题”。
钤“胡若思”、“三乐居士”、“琴清轩”、“颐庵图书”印。
鉴藏印有“安仪鉴赏”、“伍元蕙俪荃甫评书读画之印”、“顾崧之印”、“张珩私印”等共计8方。
(资料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胡俨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胡俨《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克急就章宋克《急就章》,章草。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洪武二年(1369年)宋克四十岁时临皇象的得意之作,但与皇象的《急就章》又“貌合神离”,章法严密,气势相连,首尾相顾,给人以“结意优美”的感受。
宋克草书韩偓七绝条幅《草书韩偓七绝条幅》,100X32cm,山西省博物馆藏。
宋克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纸本,纵46.7厘米,横37.7厘米。
北京文物局藏。
此幅作品参用楷、行、章草诸书体,录唐代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书体变化适意,用笔自如,圆劲飞动,韵致朴茂。
释文: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
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
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
峰峦起伏:谓起笔蹙衄,如峰峦之状,杀笔亦须存结。
真草偏枯:谓两字成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须求映带,字势雄媚。
邪真失则:谓落笔结字分寸点画之法,须依位次。
迟涩飞动:谓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
射空玲珑:谓烟感识字,行草用笔,不依前后。
尺寸规度:谓不可长有余而短不足,须引笔至尽处,则字有凝重之态。
随字变转:谓如《兰亭》“岁”字一笔,作垂露;其上“年”字,则变悬针;又其间一十八个“之”字,各别有体。
宋克章草急就章章草急就章(局部)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宋克《急就章》,章草。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洪武二年(1369年)宋克四十岁时临皇象的得意之作,但与皇象的《急就章》又“貌合神离”,其用笔流畅,行、草相杂,结构多变,笔意健峭,古雅微存。
粗犷的波脚与瘦劲的笔画巧妙结合,相映成趣,较之赵孟頫所临《急就章》更为生动精采,富有感染力,又具有今草的灵性、跌宕的艺术情趣。
这是章草发展到宋、元以后而形成的新风格。
沈度敬斋箴册《敬斋箴册》为沈度的小楷作品,属典型的“馆阁体”作品。
1418年(永乐十六年)书,其笔力劲道,气格超迈,通篇结字匀停,行列齐整,形貌丰润淳和,端雅雍容。
《敬斋箴册》代表馆阁体最高水准。
宋广太白酒歌宋广草书太白酒歌轴,纸本,草书纵,87cm,横33.6cm。
现藏故宫博物院。
款署“昌裔为彦中书”。
鉴藏印有“休宁朱之赤珍藏图书”、“仪周鉴赏”、“冯公度家珍藏”及乾隆内府收藏印共10方。
诗录唐代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二。
宋广此篇笔画精熟,流利飞动,风度洒脱,是其草书的典型面貌。
但线条多连绵圆婉,缺乏筋节转换,笔力稍逊,字态亦少变化,故内蕴与劲道略显不足。
古人论及草书方圆之道称:“书一于方者,以圆为模棱;一于圆者,以方为径露。
盖思地矩天规,不容偏有取舍。
”此作在《墨缘汇观》、《朱卧庵藏书画目》等书中有著录。
释文: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谓醒者传。
宋广风入松词《风入松词》,明,宋广书,纸本,立轴,纵101.7cm,横33.7cm,草书,7行,147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有徐学烜、陈骥德等鉴藏印5方。
这首《风入松》词是元代著名文人虞集所作,清新流丽,脍炙人口。
宋广将它录与友人陆德修。
作品创作于1379年,笔法秀劲流畅,体势翩翩,代表了宋广草书的最高成就。
释文: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底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又泥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椷。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洪武十二年夏五月,余于钟山挈累还吴。
明年春又处长徙家湖南昆丘。
友人陆君德修颇爱眷之,将行,德修出此纸俾余书,遂录《风入松》二阕,以为复会张本云耳,匊水外史宋广昌裔识。
解缙草书宋赵恒殿试佚事《宋赵恒殿试佚事》,解缙书,纸本,草书。
纵20厘米,横8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解缙游七星岩诗沈粲书应制诗沈粲《书应制诗》,行书。
此书是沈粲得到皇帝的恩准,遊览宮苑,並以藻丽的词句,歌颂皇家园林之美。
此幅楷书与章草二体並用,楷书精整,草书古朴华丽。
末一行出現较放纵的连笔草书,好像逐渐从拘谨的笔法中,解脫出來。
沈粲诗书沈粲《诗书》行书纸本。
纵25.9 厘米,横861厘米。
沈粲梁武帝草书状《梁武帝草书状》沈粲书,草书。
通篇章草与今草夹杂,洒脱奔放,挺劲峭拔,自然天成。
因章草捺脚的率出,形成字字独立,很少连绵,但行气极为流贯。
沈藻楷书橘颂沈藻(生卒年不详),字凝清,一字仲藻,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官至中书舍人,迁礼部員外郎。
沈度子,承家学,以書法知名,擅长楷书。
张电楷书王维诗轴张电《楷书王维诗轴》,纸本,183×94cm。
上海博物馆藏。
归昌世行草书扇面归昌世《行草书扇面》。
归昌世行书七律诗轴归昌世《行书七律诗轴》,洒金笺,纵117.3厘米,横30.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陈鎏行草韦应物陪元侍御春游诗陈鎏《行草韦应物陪元侍御春游诗》,水墨金笺,扇面,17×51cm。
钤印:陈氏川西人□□。
题识:陈鎏。
释文:何处醉春风,长安西复东。
不因俱罢职,岂得此时同。
贳酒宣平里,寻芳下苑中。
往来杨柳陌,犹避昔年骢。
陈璧临张旭秋深帖轴陈璧《临张旭秋深帖轴》,纸本,草书,107.7×33.9cm。
上海博物馆藏。
此幅临唐张旭《秋深帖》,凡五行,共七十四字。
与古帖比较,字体变得稍为娟秀姿媚,具有自己的草书面貌。
陈谦书杂诗陈谦《书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