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打印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S版11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 诗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S11这一课中的两都们、创作年代8 10七律·长征一的心情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1种子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
同时结合文本特点,借助其语言形式,关注情感,重视感悟,注重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1.认识“槐、掺、涩、兜、俊”等 5 个生字,会写“略、涩、裤、惭、愧、掠、唯、恐”等 8 个字,掌握“羞涩、惭愧、掠一下、唯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从小女孩儿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儿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从小女孩儿交树种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体会小女孩的心情。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小女孩交的树种少,“我”却很感动?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1.生词卡片2.实物投影3.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S ---11 教学过程:S ---1111(三)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评。
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一)板题,读题。
(二)复习生词。
(三)自由朗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精读感悟(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听边画出描写种子的语句。
(展示课件第三屏)(1) 交流。
(2) 再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二)学习第 2—8 自然段。
1.默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小女孩交的树种句子。
(1) 指名说。
(展示课件第四屏)(2) 再读句子,与大家交来的种子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展示课件第五屏)2. 小女孩交来的树种粒粒饱满,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那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交来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 2—8 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交树种时的动作(展示课件第六屏)、神态(展示课件第七屏)、语言(展示课件第八屏)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心情, 并简单写写批注。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11(教案) 诗词两首 1

11 诗词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S版1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总序:第1-2课时第一单元童话世界1、小麻雀教学要求: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和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童话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谈话引入。
三、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本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的成长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发了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好好的劝告。
第二段(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尾巴上的羽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第三段(19 ):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五、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麻雀》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教案标题:《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五年级上册《小学语文S版》教材中的课文内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通过课文阅读,了解文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教学准备:1.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3. 教学课件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通过课件展示课文的标题和作者,并进行简要介绍。
2.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
3.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情节和人物,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课文学习(20分钟)1.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地方。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进行课文理解训练,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四、拓展活动(15分钟)1.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主题或情节展开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
2.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班级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文相关的练习,包括词汇填空、句子翻译等。
2.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解答问题,及时纠正错误。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课文默写、写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等。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完成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完成。
教学反思:教案中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与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的要求相符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1 诗词二首教案

1七律·长征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句导读:“不怕”二字概括出了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①这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pánɡ bó)走泥丸(wán)。
3[句导读:“跨五岭,越乌蒙”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翻山越岭时的大无畏精神。
“腾”与“走”的拟人化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使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②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4乌蒙山是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试分析“万水”“暖”“寒”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更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以“尽开颜”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译文:金沙江两岸悬崖陡峭,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覆盖着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清平乐·六盘山5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①以“天高云淡”开头,有什么作用?]1☜2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3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五岭山脉”比作“细浪”,把“乌蒙山”比作“泥丸”,写出在红军眼中山之渺小;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山势雄险,突出表现了作者与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坚强意志。
4 ③这两句承接首句的“万水”,既实写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急流险滩。
一“暖”一“寒”,既写天气情况,又写心理感受。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1 诗词二首:七律 · 长征|语文S版 (11)

《七律·长征》“自主—导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设计者: 王兵林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语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另外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7字。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中间四句要对仗工整。
每两句为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这是本篇文章的特点。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诵全诗,理解诗意,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充分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1、搜索有关认真查阅与长征相关的知识及文字、图片、数据、音乐、视频等。
2、运用搜集到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中适时呈现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提前预习,完成预学案,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前导部分学生自主活动流程设计教师导学操作预设设计意图或补充资料个性分析一、课前预习。
1. 学生完成预习。
课前预习指导::一、朗读诗歌。
(七言绝句诗的节奏是“二二三或者四三”,这首诗怎样读准它的节奏?请先标出来,再试着读一读,最好能背诵下来)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逶迤..()磅礴..()泥丸..()岷.山()二、读懂诗意。
1、如果遇到不懂的可以借助课文下注释、查字典或借助工具书。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 诗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首先让学生弄清能说会道 的要求和什么是转述,这样学 生才能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学习。
说的,怎么做的。
3.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一名 代表向全班转述组内每个人发言中最精彩的
内容。
4. 评一评:是否语句通顺,内容是否清 楚
明白,是否达到本次习作要求。
(二)学习转述。
11
4.说一说,还有哪些表示“看”和“说”
的意思的词语。
(二)读词语,找规律。1.词
语:(展示课件第四屏) 落落大
方
窃窃私语 源源不断
让学生感悟词语的结构特 点,激发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 的兴趣。
滔滔不绝 栩栩如生 翩翩起舞
2.读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从结构上看,都是四个字的词语,前两个
多彩的寒假生活至今还历历在目,让人回味无
穷,这节课我们就来把自己最难忘的事情在这
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里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我们哪一组表现最出色。
二、出示教学目标,学习转述
(一)出示本次能说会道的要求,指名读,
弄清能说会道的要求。 1. 让我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共同分享 那 美好的时光。 2. 认真回忆事情的经过,注意别人是怎 么
的路程。
去湖滨公园的路很近,大约需要走十分 钟。
去湖滨公园的路很近,前面路口向左一拐
就到了。
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明 白:横线上的词语,用不同的
9
S
-
- -11
● 风真厉害,水面上涌起了波浪。
说法把前面的意思说的更具
风真厉害,碗口粗的大树被它连根拔起。 体,更清楚。
风真厉害,逆风行走很费劲。 (2)讨论与交流这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1诗词二首:七律长征语文S版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诵全诗,理解诗意,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情感目标:充分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课前活动:一分钟速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一)初读文本——知晓“长征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来一起了解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胸怀。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同学们预习了这首诗,那么读的怎样了呢?来,一起来试试。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是的,漫漫长征,千难万险;红军将士,英勇无畏。
诗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一点。
这两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只等闲”是什么意思?(把什么都看得很平常。
)红军战士把什么看得很平常呢?对呀,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看路线图)这其中不知遇到了多少艰险,可他们把这一切都看得平平常常,多了不起啊!来,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句诗。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1、自由读全诗,小组合作交流: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诗中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吗?(生汇报,板书))2、选其中最让你震撼的一幅,说说感受。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下面我们就结合着诗句去感受那些令人震撼的历史画面: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指名读)请学生板画:五岭乌蒙(2)结合板画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你们看(出示相关图片)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总序:第1-2课时第一单元童话世界1、小麻雀教学要求: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和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童话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谈话引入。
三、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本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的成长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发了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好好的劝告。
第二段(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尾巴上的羽毛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第三段(19 ):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五、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2、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麻雀》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个段的段意是什么?二、学习新课。
(一)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二)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1、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
生怕孩子有危险。
普季克——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
同时又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2、分角色朗读。
(三)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1、创设情境: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
终于有一天,他蹲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
一不留神,掉到窝下边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
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2、默读14~18自然段。
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3、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异牺牲自己的生命,保住自己的孩子,爱孩子气超过爱自己。
(四)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好好的语句。
1、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昊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2、朗读,展开想象。
3、谈感受,朗读。
(1)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2)让我们一次感受那母爱。
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4、学习第19自然段。
普季克为什么鼻子酸酸的?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创设新的情景。
2、想象场景,动笔写人物之间的对话。
注意提示语三种不同位置的使用。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续写这个童话故事。
板书设计:小麻雀教导、救普季克妈妈感激、悔伤吓害唬大花猫总序:第3-4课时2、金奖章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抓住名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懂得荣誉不是靠“争”得来的,只有踏踏实实做好,默默为大家做贡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最受人尊敬。
2、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句认读本课生字。
(2)理解词语。
三、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读分段朗读课文:1~14,15~25。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老师为什么让同学这样读?3、引导学生认识到: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进行朗读。
4、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4):当听到地球环保组织要派使者来鸟国颁发金奖章时,群鸟纷纷争着说奖章应该归自己的,乌鸦在一旁收拾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第二段(15~25):使者代表地球环境保护组织把金奖章颁给乌鸦,乌鸦受到大家的尊敬。
四、自主学习课文。
1、同桌互相朗读。
自主学习课文。
2、、同桌互相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出主要的问题。
五、小结。
1、课文写一件什么事情?2初读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懂得荣誉不是靠“争”得来,只胡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做贡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最受人尊敬。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听写生字新词。
二、细读课文,明白道理(一)以读代讲,学习1—14自然段。
1、过渡:群鸟开始怎么争奖章,乌鸦为什么受到群鸟的尊敬得到金奖章呢?2、默读课文,在金奖章面前,乌鸦与群鸟有什么不同?画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的理解。
(1)群鸟:群鸟围绕奖章给谁而争论不休。
①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他们在得知有金奖章后争论。
注意按提示语的提示读出相应的语气。
②指名读。
③评读。
谁读得好?通过他的读,你知道了什么?(黄莺、百灵以自己的唱歌好争,喜鹊以自己给人报喜争,老鹰凭自己力气争,喜鹊为争到荣誉讨好鸟王……)④小结:(2)乌鸦:齐读第1自然段:天已经亮了,可鸟国的王宫大厅里依然静悄悄的。
昨天鸟王孔雀过生日,鸟儿们喝得酩酊大醉,现在都还在梦里呢!只有喜鹊一声不响地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①重点体会:只有乌鸦一声不吭地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对比:乌鸦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只有乌鸦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残渣碎屑。
只有乌鸦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大家吃剩的殘渣碎屑。
体会到什么?(体会乌鸦踏踏实实做事、默默为大家做贡献)②如果让你给乌鸦不声不响劳动这幅画起个名字,你又会叫它什么?3、小结,你能概括说说为什么金奖章给了乌鸦吗?(二)学习15~25自然段,品悟重点词句。
1、学习总结。
2、学习新知,明情悟理。
为什么金奖章颁给乌鸦?默读课文,思考并画出相关语句。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说的吗?2、如果还有一个枚奖章,你还打算给谁?说明理由。
四、作业布置。
1、将课文改成课本剧。
2、写一写,你想对乌鸦说的话。
板书设计:2、金奖章喜鹊话语动听黄莺百灵歌声动听群鸟吵闹争章乌鸦净化环境防止疾病地球清道夫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总序:第5课时3、“没头脑”和“不高兴”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如果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长大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认识“咒、暂”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如果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长大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童话吗?为什么?(故事吸引人。
我们不仅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还受到教育,知道为人处事的道理。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二、新课:1、自学课文: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三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细读课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①初读了课文之后,谁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文章分为三段?起因:(“没头脑”和“不高兴”是好朋友。
“没头脑”做事总想不周全,丢三落四。
“不高兴”做事总和大家相反,经常闹脾气。
他们在仙人的帮助下长大了,“没头脑”作了建筑师,“不高兴”作了演员。
)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这个内容?(1——11)经过:他们给别人带来了很大的烦恼,请求仙人把他们变回来。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12——20)结果:最后结果呢?(“没头脑”明白了要从小养成好习惯,并开始改正自己的毛病。
)②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你能把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一说吗?(引导同学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刚才同学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以事情发展为序的课文,同学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探究明理①提出探究专题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它就藏在文章中呢,看谁长着火眼金睛,一下子找到它?浏览课文,画出来。
(文章最后一段:“他说不管是不是梦,从小养成好习惯总是对的!”)“没头脑”为什么这么说?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谈谈你对要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
②分段汇报A、第一段,体会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
谁从第一段中,找到答案?(引导学生从“没头脑”和“不高兴”名字的由来——“没头脑”记什么都打折扣,想什么都想不周全,经常丢三落四;“不高兴”脾气古怪,做事与别人反着干,经常不高兴而吃尽苦头,体会小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
)B、第二段,体会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社会带来危害。
“没头脑”和“不高兴”认为小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没什么,长大照样能干大事。
是不是长大就能改好呢?我们快看看第二段,谁从第二段中,找到答案?(引导学生从“没头脑”设计的少年宫是三四百层高的大楼群,而且忘记设计电梯和指示牌,观众要想找到剧场,就得像行军露营那样背着行军袋,穿着运动鞋,带着锅碗瓢盆、蚊帐被褥;“不高兴”演《武松打虎》因为不高兴死,就不顾剧情要求,以致于一连演了好几天,这些都是小时候养成的坏毛病惹的祸。
)③角色换位,明道理。
此时,你就是这个“没头脑”,看着自己设计的大楼、看着台上不肯倒下的“不高兴”,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明理:知道从小养成好习惯,没有好习惯长大会给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给大家带来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