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举措二选择押题6-4__“生物与环境”离不了
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生态环境》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训练及解析

专题09 生态环境目录一、题型解读二、热点题型归纳【题型1】措施思路类【题型2】原因分析类【题型3】说明依据类三、最新模考题组练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也随着而来,生态安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命的延续等,因此高中阶段培养生态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是成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真实科研、生产生活情境为载体,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工程项目研究”等核心知识,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必考的热点。
非选择题常见的考查形式有措施思路类、原因分析类和说明依据类。
【题型1】措施思路类【典例分析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
回答下列问题:(5)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答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提分秘籍】措施思路类方法突破: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措施是……”、“方案(方法)是……”、“思路是……”、“设想是……”。
其中措施方案类答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但要求简洁明了。
思路设想类答案开放性比较大,创新性比较强,不用写出具体操作,只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想法就行。
【变式演练1-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
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山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
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生物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生物与环境

解析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 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A项错误;对于限 制性环境资源的竞争,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时会发生竞争,且生态位重 叠越多,竞争越激烈,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有可能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 最终导致一方濒临灭绝,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B项正确;群落中每种生物都 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项正确;环境资源非 常丰富的情况下,生态位有重叠的两种生物也会因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给 对方带来损害,D项错误。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45678
5.(2023·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模拟)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 享同一猎物,而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称为集团 内捕食者,另一种天敌称为集团内猎物。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寄生蜂、蚜 虫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 蚜虫吸取植物汁液为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瓢虫通过寄生蜂获得的能量要比蚜虫多 B.瓢虫与寄生蜂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C.题中所述食物网中,瓢虫占据第三、四营养级 D.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寄生蜂属于集团内猎物
12345678
6.(2023·山东济南三模)科学家在黄河流域盐碱地开展“上粮下藕、藕鱼套 养、鸭鹅混养”的立体种养模式。在盐碱地开挖鱼塘,挖出的泥土在鱼塘 边堆成台田种植作物,鱼塘中养殖咸水鱼并种藕,台田经雨水浇灌后盐碱含 量降低,田间杂草可以喂鱼和家禽,动物的排泄物能为莲藕和作物提供肥料。
12345678
12345678
3.(2023·浙江联考三模)为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以桫椤植株高度划分其生 长期各阶段,调查各生长期的株数,构建了桫椤种群年龄金字塔,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绘制桫椤种群年龄金字塔时, 需用随机取样的样方法 B.由上图可知该种群正迅速增 长,属于增长型种群 C.桫椤种群密度可以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若生长环境不发生显著变化,桫椤种群的这种年龄结构情况可以较长时 间保持
新高考新教材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10生物与环境

专题突破练10 生物与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2024新课标Ⅱ卷)为了探讨和疼惜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疼惜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探讨人员接受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疼惜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探讨供应了相关依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疼惜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接受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接受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疼惜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该技术能调查疼惜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2.蝗虫适合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壤中产卵,无翅蝗蝻到有翅成虫发育天数(发育历期)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植树造林可降低蝗虫诞生率B.70%的相对湿度有利于蝗虫的发育C.温室效应加剧会缩短蝗虫的发育历期D.通过喷洒农药可彻底消退蝗虫的危害3.(2024全国甲卷) 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质量和种群总质量随时间的变更趋势如左下图所示。
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质量、种群总质量的曲线分别是( )A.甲、丙、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4.科研团队以华北某地区樟子松、云杉和落叶松作为探讨对象,进行了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的调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树种樟子松12 58 210云杉8 46 208落叶松460 464 568A.该群落中樟子松、落叶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增长型、稳定型B.落叶松是该群落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 1 492 株/hm2C.表中数据是多个样方调查数据的平均值,要求每个样方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D.针叶树和阔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上升呈现不同变更,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5.化感作用指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
现利用入侵植物薇甘菊及本地物种葛藤和鸡矢藤的叶片制备叶片水提取液(供体),然后用制备的水提取液分别处理三种植物幼苗(受体),然后计算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R=处理组干重/空白比照组干重-1)。
(新高考适用)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非选择题规范练4生物与环境

非选择题规范练四生物与环境(2022·浙江6月)科研小组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开展了研究工作。
回答下列问题:(1)对某种鼠进行标记重捕,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该鼠的种群密度。
同时对适量的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绘制该种群的年龄金字塔图形。
(2)在不同季节调查森林群落的组成与季相的变化状况,可以研究该群落的时间结构。
(3)在不考虑死亡和异养生物利用的情况下,采取适宜的方法测算所有植物的干重(g/m2),此项数值称为生产者的生物量。
观测此项数值在每隔一段时间的重复测算中是否相对稳定,可作为判断该森林群落是否演替到顶级群落阶段的依据之一。
利用前后两次的此项数值以及同期测算的植物呼吸消耗量,计算出该时期的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 。
【解析】(1)标记重捕法是研究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适用于鼠这种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通过对捕获个体进行年龄鉴定,可以绘制种群的年龄金字塔图形。
(2)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昼夜变化、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季相就是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
(3)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就是生物量,故测得所有植物的干重即为生产者的生物量。
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生物量不发生增减就可称为顶级群落。
单位时间内的净初级生产量加上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就是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
1.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如图甲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a~e代表过程)。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草原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 d (填图甲中字母),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这一过程中,生产者对CO2的吸收量将大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
草原周边少量生活垃圾并未对该生态系统产生明显影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或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
(2)如图乙是对该草原某种生物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制的曲线,λ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则bc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下降 (填“下降”“不变”或“上升”)。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6-2b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重访好题名师力推做了不后悔的名校名题1.(2014·海南卷)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都生活在水的上层,具有竞争关系;根据“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可推出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有变化,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有变化,B正确;同一地方由于食物等原因而出现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
2.(2014·甘肃金昌一中考前诊断)低碳生活已成为许多人的共同选择,下面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乙图为碳循环示意图。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乙图中过程③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B.甲图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多途径利用农作物,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D.要减少温室效应,应调整图中的过程①⑤答案:C解析:能量不能循环利用,故C错误。
3.(2014·江苏押题卷Ⅰ)A、B两个湖泊原来生态系统基本相似,但其中一个湖泊因附近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
下图表示目前两个湖的光合作用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B湖光合作用速率远低于A湖,所以受到污染的湖是B湖B.A湖和B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C.A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所以A湖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D.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答案:D解析: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的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故D正确。
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考前强化练 热考情境专项练 热考7 生物与环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第4题,乌兰布统草原上森林多分布在平坦洼地和北向坡地,平坦洼地 地势较低,容易汇积地表水,地下水易出露,北向坡地为背风坡,蒸发较弱,土 壤水分条件较好,故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南向坡地热量、光照条 件较北坡好,森林生长在北坡说明主导因素不是热量和光照;森林生长主要 受到水热条件影响,土壤影响较小,不是主导因素。 第5题,乌兰布统草原地形平坦,多曲流发育,河流凹岸因为流水侵蚀,河道后 退,导致白桦林屹立在此,生长也受到影响;白桦林明显分布在凹岸处,河流 凸岸处并未分布,说明成因并非“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河流凸岸以流水沉 积为主;“地形平坦,光照充足”在河流凹岸与凸岸相差不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第(1)题,相比于热带雨林而言,温带雨林所在地区纬度偏高,热量不足, 植被的垂直结构更为简单,植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低/多样性较少),且在植 被类型上,多为耐寒性更强的针叶林。 第(2)题,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该区域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 界地带,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地壳运动活跃。从外力的角度来讲,该区域受海 浪、风浪、波浪等侵蚀影响强。同时,纬度较高,受冰川侵蚀作用强,使得 海岸线蜿蜒曲折。 第(3)题,主要分析该区域适合罕见或濒危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该区域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冬季气候温和,为动物的生存发展 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该区域为温带雨林,
成8~10题。
距水面距离/m 群落植被特征
0(水边)
芦苇单优群落,伴生罗布麻、西伯利亚蓼等
30
芦苇优势群落,伴生盐爪爪、鹅绒藤等
800
盐爪爪群落,伴生芦苇、白刺、黑果枸杞等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1关:基础知识——判一判提示:如果在涉及某个知识点时,你不记得,或不能确定,或判断错误,请一定要通过查阅、梳理课本相应内容,自己得出答案或进行纠错。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等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 )2.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是通过计数所有样方内的个体数除以面积(或体积)得到的。
( )3.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用标记重捕法。
( )4.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自然界中一定空间存在一定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 )2.在种群的“S”形增长曲线中,达到K/2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 )3.“J”形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常表示为λ,“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少。
( )4.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 )5.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综合性的。
( )6.气温、干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等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三、群落的结构和类型1.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 )2.草地无群落的水平结构。
( )3.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 )4.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 )5.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共存。
( )6.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7.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的区别是两种生物分开后是否能独立生活。
( )8.能挖洞或快速奔跑的动物适合在森林中生存。
( )四、群落的演替1.群落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热点押题训练(四)生物与环境和谐发展是目标

开躲市安祥阳光实验学校考前热点押题训练(四) 生物与环境——和谐发展是目标1.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解析:选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可反复利用;“退耕还林、还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消耗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过度消耗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
根据这一观点和生态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喜光的桉树下栽种半阴性植物菠萝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B.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一定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一定不利于其生存D.森林中狼和兔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选C 喜光的桉树下栽种半阴性植物菠萝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一定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某有翅昆虫种群中出现的无翅类型不一定不利于其生存,如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利于无翅类型生存;森林中狼和兔间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下列有关雾霾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B.雾霾天气影响环境温度、光照时间、pH等条件,从而破坏物种的生育与繁殖环境,导致种群数量的减少甚至物种灭绝C.长时间、大面积、高污染的雾霾天气,易导致不同生态系统的趋同D.有些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雾霾物质而减弱雾霾影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解析:选D 生物多样性是物种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押题6-4——“生物与环境”离不了1.在一个面积为0.7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生存着近二万条某种剧毒蛇,它们一年只捕食几次就可存活下来,这种极强的生命力使它们在岛上生存繁衍了几千万年。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近二万条”不是对此种毒蛇的种群密度的描述
B.对毒蛇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使用样方法
C.几千万年来毒蛇种群的基因频率只有微小改变,因此没有发生进化
D.毒蛇可躲藏在树上和水中进行捕食,这体现了群落垂直分布的特征
解析:选A “近二万条”描述的是此种毒蛇的种群数量,并非种群密度。
由于蛇的体积较大,运动能力也强,故对毒蛇种群密度的调查不宜采用样方法,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基因频率只要发生改变,种群就发生了进化。
垂直分布是群落的特征,与毒蛇可躲藏在树上和水中进行捕食无关。
2.某一食用螺引进河流人工养殖,结果迅速蔓延至稻田,疯狂吞噬水稻,现用一种能捕食该螺的鳖进行生物防治,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螺和鳖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取相同的方法
B.7~8月份螺的种群密度下降最大
C.从种群特征分析,8~9月份螺种群密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鳖的大量捕食
D.螺与鳖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解析:选A 由于螺的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鳖的活动范围大,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据图中曲线斜率分析,螺的种群密度下降最大应在6月份前后;从种群特征分析,8~9月份螺种群密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死亡率较大,捕食为种间关系,不属于种群特征;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螺与鳖不能构成完整的食物链。
3.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所有树木等植被,2015年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区域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结果如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B.山坡最早出现的树木是栎树,在25年间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停滞增长的是松树,种群密度最大的树种是赤杨
D.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变高
解析:选C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栎树最大树龄是13~14年,因此在山坡出现得最晚,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松树1~6年树龄的个体数为0,故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停滞增长的是松树,种群密度最大的树种是赤杨;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某水库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一起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甲的光合作用能推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C.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无机环境
D.丙与乙之间的个体数量比值就是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选C 群落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集合,该水库中的甲、乙、丙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甲是生产者,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光照;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并不是个体数量的比值。
5.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A.①和②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B.②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C.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②表示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①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选B 分析曲线可知,增长型种群的死亡率应小于出生率;②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到达K值前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②表示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①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
6.甲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种植食性昆虫单位面积内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乙图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该种群的情况。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该昆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B.甲图曲线表明昆虫与该病毒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乙图中通过①储存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
D.据该研究成果,在家蚕养殖上应注意合理控制家蚕种群的养殖密度
解析:选D 该昆虫为植食性昆虫,为初级消费者;病毒与昆虫之间为寄生关系;通过①储存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由题图可知,种群密度较大时,病毒感染率也较高,故家蚕养殖上应注意合理控制家蚕种群的养殖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