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武汉发改委主任郭胜伟构建大武汉综合交通枢纽

今日,武汉举办第三届大城市交通高层论坛,来自海内外的著名交通专家将为大城市交通拥堵把脉开方。
武汉市发改改革委员会主任郭胜伟,在会议现场畅谈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现场动态——郭胜伟: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下午好,我代表市发改委给大家做报告,我们结合武汉市发展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作为研究来说,有些东西没有对外,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分为三个方面:一、武汉交通发展历史与现状;二、武汉发展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三、武汉交通“十二五”发展目标及未来展望。
一、武汉交通发展历史与现状。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这是武汉的交通图(PPT对照讲解),武汉是大江、长江和汉江,有大量的湖泊,大量的水面积把这个城市隔绝开来,所有的规划和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些地理特点进行设计的。
总面积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0万,未来“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常住人口是1040万,但根据北京发达城市走过的历史来看,往往人口规划赶不上经济变化,比如说原来设计1500万,提前五年就达到了,人口规划有时滞后于经济发展。
武汉在全国的交通位置,武汉地处华中腹地,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
国务院给武汉市定位是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目前几个直辖市都是中心城市,目前中部地区还没有一个城市定位于国家中心城市,昨天阮市长在人大报告中,努力建设中心城市,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气概。
一个城市兴衰往往与交通有紧密的关系,交通越发达,城市就越兴盛。
古代在明清时,武汉就是四大名城之一。
“十里帆墙依市力,万家灯火彻夜明”正说明了当时的兴旺。
在2 0历史初的时候,仅次于上海,是第二大城市,被西方称之为“东方芝加哥”。
民国时期的一些图象,有些是照片,可以看出武汉是非常繁荣的,运输工具主要是船运,船运对武汉市影响非常大,这是城市兴旺的表现。
交通与城市发展非常有规律,水运发达,交通发达,城市就兴旺。
武汉的兴旺从二十世纪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的水运包括铁路运输,到了一个峰值之后,慢慢地有一个降温的过程和减速的过程。
2024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2024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引言: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武汉市在全国乃至全球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武汉市人民始终坚定地与疫情进行抗争,并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全面胜利。
2024年,武汉市将继续努力,致力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经济发展:1.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重点推进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建设,进一步缩短城市交通拥堵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2.创新科技产业: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
鼓励创业创新,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落户武汉市。
3.优化营商环境:武汉市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4.发展现代农业:武汉市将加大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
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事业:1.提升教育质量: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改善教育设施条件,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加强职业教育的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2.强化医疗卫生体系: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资,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均衡性。
3.加强社会保障:武汉市将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保障范围,提升保障水平。
加强对特殊群体、困难群众的帮扶,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4.加强环境保护:武汉市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监测和治理。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三、文化建设:1.丰富文化活动:武汉市将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江夏区十二五规划

江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思路(草稿)**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O 一O 年四月目录第一部分“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与背景一、“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一)主要成就 1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重大跨越,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 、经济结构调整得到实质性进展,产业发展明显优化 3 、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4 、城乡一体建设档次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5 、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全面实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6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二)基本经验 1 、坚持发展战略2 、坚持比较优势 3 、坚持改革创新 4 、坚持项目支撑 5 、坚持民主为本 6 、坚持统筹兼顾(三)存在问题一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
二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过大。
三是改善民生还需要加大力度。
四是经济平稳运行压力增加。
五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提出并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全面启动“两型”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各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改革开放最有成效、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时期之一,多项指标增幅创历史新高,为全省“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比规划目标高3.9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3.6∶49.1∶37.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全省粮食连续7年增产,油菜和淡水产品产量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
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5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25∶1。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
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取得重大进展,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食品、装备制造等7个产业的销售收入先后跨过千亿元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8万家,完成增加值6136.5亿元。
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激光器、维生素、生物农药、电动汽车等高科技领域技术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8%。
硚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汉市硚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硚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印二〇一一年元月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1)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5)(一)发展新机遇 (6)(二)面临新挑战 (6)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7)一、指导思想 (7)二、发展目标 (9)第三章优化产业结构 (12)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2)二、转型发展都市产业 (14)三、集约发展房地产业 (15)第四章完善功能分区 (16)一、全力建设汉正街商贸旅游区 (17)二、全面优化宝丰商务区 (19)三、大力提升汉西中央采购区 (20)四、精心打造古田生态新区 (21)五、深度开发汉江生态商务带 (23)第五章提升城市功能 (24)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24)(一)道路系统 (24)(二)水务设施 (26)(三)园林绿化 (26)(四)环卫设施 (27)(五)输电系统 (27)(六)信息网络 (27)(七)燃气设施 (28)(八)人防工程 (28)二、优化城市综合管理 (28)三、改善生态环境 (29)四、加快城区改造步伐 (30)第六章构建和谐社会 (30)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31)(一)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 (31)(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1)(三)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32)(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33)(五)统筹做好人口工作 (33)二、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34)三、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 (35)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6)第七章深化体制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 (37)一、深化两型配套改革 (37)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8)三、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39)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0)第八章保障规划实施 (41)一、加强规划协调 (41)二、强化项目支撑 (41)三、扩大公众参与 (42)四、严格评估考核 (42)武汉市硚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市硚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创造更好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
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展概述与展望

(ffl《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年第11期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展概述与展望黄忆琦肖凯朱敏朱嬪埴(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5)摘要: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几乎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同时起步。
本文重点概述了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发展历程。
总结了每个发展阶段生态环境规划的特点及取得的成绩,在分析现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对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升规划新格局、建立规划管理体系、推进环境规划能力建设等3个方面的发展展望。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展历程;武汉市1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武汉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深入推进。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性规划,起到了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性作用;经过了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编制、实施、评估、考核体系叫1・1“六五"(1981-1985年)计划:武汉市起步编制的第一个环境保护五年规划规划提出重点解决位于生活居住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的工业企业的严重污染问题,也要抓好区域性的治理。
“六五”期间,武汉市在以“三废”(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处理为主的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这一时期,武汉市逐步强化环境管理,积极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在全市环保系统实行环保工作目标管理,同时开始建立污染治理项目、治理设施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制度。
1.2“七五"(1986-1990年)规划:第一个方法科学的环境保护五年规划1984年,武汉市“七五”环境保护科学规范论证小组通过《武汉市“七五”环境保护科学规划》,形成了一个内容相对全面、指标相对齐全、方法相对科学的生态环保五年规划。
“七五”期间,武汉市认真贯彻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总方针。
但由于历史原因,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工业结构及其布局不尽合理,加之其他诸如资金、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污染环境的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有所增加,大气污染物有所控制,水污染还在蔓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成绩显著,交通噪声污染还比较严重。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论文题目:谈谈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你认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把科学发展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具体的是”富民”。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
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
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做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
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便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
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
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
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
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主线: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建议提出的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0.09•【字号】鄂政发[2013]45号•【施行日期】2013.10.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鄂政发〔2013〕45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3年10月9日湖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目录序言一、“十二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及面临的机遇(一)发展基础(二)面临的机遇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主要目标三、基本公共教育(一)重点任务(二)基本标准(三)保障工程四、劳动就业服务(一)重点任务(二)基本标准(三)保障工程五、社会保险(一)重点任务(二)基本标准(三)保障工程六、基本社会服务(一)重点任务(二)基本标准(三)保障工程七、基本医疗卫生(一)重点任务(二)基本标准(三)保障工程八、人口和计划生育(一)重点任务(二)基本标准(三)保障工程九、基本住房保障(一)重点任务(二)基本标准(三)保障政策十、公共文化体育(一)重点任务(二)基本标准(三)保障工程十一、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一)重点任务(二)基本标准(三)保障工程十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促进人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三、规划实施(一)健全财力保障机制(二)创新供给模式(三)明确责任分工(四)加强监督问责序言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的公共服务。
当前,全社会快速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加快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正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目录一、发展新起点二、发展新环境(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机遇1、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来历史新机遇。
2、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
3、外部经济环境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4、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5、绿色产业革命给武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
(二)“十二五”时期武汉面临的挑战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剧。
3、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将加剧。
4、在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三、发展新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主要指标四、发展新任务(一)把结构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二)把城乡大建设作为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三)把改革大推进作为率先崛起的强大动力。
(四)把民生大改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五、发展新举措(一)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城市核心竟争力。
3、加大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亚友基础没施、新农村建没、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的推进力度。
4、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按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架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注重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3、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4、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城乡一体化主迁程。
1、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
2、继续坚持都市农业取向,全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4、深化城乡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村个面发展。
(四)按照生态宜居的新内涵,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1、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塑造城市特色魅力。
2、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
3、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宜居环境。
(五)按照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好服务型政府。
2、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赢取市场发展空间。
(六)按照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力化解就业压力。
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更是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攻坚时期。
谋划好“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新起点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历史平台,迈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从经济发展看,经过“十一五”的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预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00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预汁为3:46:51。
从城乡建设看,经过“十一五”的大量投入,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国内率先开展“三维数字地图系统”建设,铁路枢纽、武汉新港、航空枢纽、高速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等重点项目建设加紧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完善,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
武汉通往周边城市的8条高速出口公路基本建成,青山、东西湖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国家园林城市成功创建。
从体制机制看,经过“十一五”的开拓创新,体制环境不断完善,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新突破。
制定并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和3年行动计划。
深化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升到46.9%。
区域金融中心建没加快推进,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外包服务中心初现雏形,汉口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9家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全国性后台服务中心。
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创建。
对外开放逐步深化,一批重大项项目相继落户,美驻汉领事馆成功开馆。
从社会发展看,经过“十一五”的全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深人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和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
深人开展“四城同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全民创业,人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预计到2010年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2万元、8000元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4.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内。
二、发展新环境进人“十二五”,武汉将进人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的关健时期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机遇1、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来历史新机遇、成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是我市“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的最大机遇,我市可以在重大项目、资金投人等方面,在打破常规、改革创新等方而,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
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效应的逐步显现,海内外资本与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态势日渐明晰,项目和资本聚焦我市的态势正逐步显现,政策、体制与资本的叠加效应将逐步释放出来,为我市发挥比较优势,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全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3、外部经济环境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我市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整体较适应内需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市经济发展依然能逆势而上、成为全国亮点的重要原因。
利用这一自身内需型经济特征优势,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祸合,将加速我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4、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国在内需的扩大上将保持较高水平,这为武汉等以内需为主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投资、出口拉动的作用不会减弱,这为包括我市在内的中西部地区,继续推进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积累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期。
5、绿色产业革命给武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
当前,以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为主体的“低碳经济”正方兴未艾。
我市在绿色产业技术上的现有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将为我市依托自主创新,促进创新能力与产业化能力同步、技术创新机制与产业转化机制匹配,加快实现“弯道超越”、跨越式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武汉面临的挑战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从过度依赖外需向扩大内需方向转型。
这将使武汉等内陆城市占得发展先机,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东部沿海地区也会主动利用新的发展趋势,在继续保持外向型经济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内需型经济,带来更大的区域竞争压力。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剧。
“十二五”时期,我市能源、土地等重要资源将面临长期偏紧的严峻局面,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口益突出,两型社会建没的任务更加艰巨。
3、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将加剧。
社保基金仍存在较大收支缺口,部分失地农民、困难企业下岗人员仍然游离在社保之外: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够合理,优质教育资源缺少等,将给我市“十二五”日寸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增添新的压力。
4、在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十二五”时期我市有可能成为中西部地区的要索集聚地,形成具有区域带动能力的新增长极。
但我市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合作和产业关联带动不强,与自身周边城市群间的合作还没有形成体化,在区域发展竞争上面临新的压力。
三、发展新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动力,以深层次推进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开放先导战略,坚持利学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和谐发展,注重以人为本,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竟争力,为我市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进而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抢抓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乘势而上,在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龙头城市、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成为全国两型社会会建设和自主创新典型示范区(三)主要指标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进入“万亿元GDP俱乐部”,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卜城市中争取进人前9强。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万亿元,财政收人过2000亿元,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
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乖超过50%。
物流业、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明显提升,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从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
工业增加值到2015年突破4000亿元,占到GDP的40%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建设创新型、外向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大都市。
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知识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到2015年R&D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国家级出口基地地,大幅提升外贸出口率。
城市核心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社会发展全而进步。
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
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城镇化水平提高到70%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城市人均可支配收人、农民人均纯收人持续增加,基本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节能减排有新的进展,单位GDP能耗在“十一五”基础上再降低20%,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发展新任务(一)把结构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推进增长结构大调整。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在稳步提高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着力培育消费新热点,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构建内需型经济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