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回眸135相机镜头卡口进化史
七剑!值得收藏的七款日系135旁轴相机

《七剑》是香港导演徐克的电影作品,讲述古代七把宝剑和七位侠客的故事,这七把宝剑分别有各自的名字,它们是:莫问、由龙、青干、竞星、日月、天瀑、舍神,这七柄宝剑削铁如泥,精美绝伦,并且各自有着各自的性格与特点,令天下英雄无不为之景仰。
今天借用这个标题,说说1970年代相机生产大国日本曾经制造过的很有代表性的,值得收藏和拥有的七种135机械式旁轴照相机。
七剑序篇在数码时代的今天,拍摄的简单与便捷无疑已经令摄影成了方便的快餐,相机、手机,甚至电脑上的摄像头都可以用来拍照,这些拍摄方式固然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科技与效率,但却令到很多保守或者说传统的摄影人士唏嘘不已,特别是一部分喜欢手动旁轴相机的爱好者和收藏家,他们仍旧怀念胶片时代构图取景的过程、对焦时的镜头手感、快门释放时的声响。
对他们来说,哪怕等待胶卷和照片冲印的过程都是种小小幸福。
顺应这种怀旧的风潮,2005年德国蔡斯公司重新启用一个已经多年不用的相机品牌ZEISS IKON(蔡斯·伊康)用于重新制造旁轴平视取景135相机,而日本尼康公司2005年限量发售的复刻版旁轴相机尼康SP 以及由确善能制造的Voigtlander (福伦达)BESSA旁轴系列也在全世界范围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按照快门类型的不同,135旁轴相机分为可换镜头的幕帘快门类型和不可换镜头的镜间快门类型,现今仍旧在生产和销售的135旁轴相机属于前者的都是名贵机种,例如徕卡M系列、蔡司·伊康、柯尼卡Hexar RF(巧思RF)、福伦达BESSA系列等等,而本文讨论的对象则属于后者,这一系列的七种135手动旁轴取景镜间快门相机可以说得上是日本曾经制造过的该类型相机的颠峰之作。
它们分别是佳能Canonet GIII QL17、柯尼卡AUTO S3、美能达HI-MATIC 7sII、奥林巴斯35SP、奥林巴斯35RC、奥林巴斯35RD、百丽Color 35。
1970年代是旁轴相机的全盛时期,那一时期的德国相机以及日产单反相机价格高昂,属于奢侈品,并非寻常百姓能够拥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家庭消费以及普通摄影爱好者都使用价廉物美的、不可更换镜头的日本产旁轴相机。
德国爱克山泰127单反和爱克山泰135单反两款世界首创小型化单反照相机

德国爱克山泰127单反和爱克山泰135单反两款世界首创小型化单反照相机从古至今,在各类产品的设计中,从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汽车、建筑等,优秀设计师首先要考虑的是产品的美观和精致。
一旦新产品推出上市,如果造型精美,外包装美观,往往会明显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如果产品的质量过硬和不断的推出新花样,很快就可能成为一个著名的品牌。
当前,包罗万象的各种老物件所散发出的文化内涵已经无处不在,用老物件和历史老照片等来装点各种不同的环境已成为一种时尚。
做得好,也会成为你所在的公司和企业一种吸引人的标签,可起到提高单位知名度的良好效果。
古董相机、经典相机等,已不单单是相机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所散发出的文化、艺术价值已成为今天供人们欣赏、研究和装点美化环境的主要展品之一。
德国的徕卡、蔡司;美国的柯达、格拉菲克;日本的尼康、佳能、富士等不但是广为人知的世界知名相机品牌,而且它们在相机的外观造型、内部结构、加工制作的精细、精致方面所呈现出的文化艺术价值,早已得到广泛的认知。
一台制作精良的精品相机就是一件工艺品的有关报道,常常见诸于相关的报刊、杂志。
此外,历史上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外观造型新颖、奇特和昙花一现、深受相机爱好者收藏的那些老相机,它们在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上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也成为相机收藏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但是有些老相机当年一上市,它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就已经大于它的使用价值。
创建于1887年的德国依哈格公司成立之初就宣示在自己生产的各种相机产品上,坚持独立自主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不走仿制和改制的老路,创新成为企业精神。
因此,该公司生产的各种相机产品特色鲜明、制作精良、工艺先进、独树一帜,也成为欣赏和文化特征很好的体现。
德国徕兹公司1925年上市的徕卡35mm相机是世界首创的平视旁轴取景的135相机的始祖,而依哈格公司在1933年首创的爱克山泰127单反相机和1936年首创的爱克山泰135单反相机则是中、小画幅单反相机的始祖,在世界照相机发展史被公认为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从此开启了经典相机发展的新时代。
相机演变

概述:从1839年达盖尔发明照相机,到2012年的今天,相机已经经历了173年的历程,如果今天就是“终结之日”,那么相机的历史也到此为止了,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相机是怎么走过这173年的吧。
摄影之父——法国人尼埃普斯早期的摄影器材,这个巨型暗箱还不能称为照相机1825年,人类第一张被保存下来的感光影像人类对于摄影的尝试,从19世纪初就开始了,但是最早被留下的影像,要到1825年,法国人尼埃普斯用感光的方式复制了一个17世纪的荷兰版画——牵马人,这是最早的可保存感光影像。
2002年,这张照片在巴黎苏富比(Sotheby)拍卖会上以330,000欧元的价格被法国国家图书馆获得。
尼埃普斯1826年的作品,人类第二张可保存的照片在尼埃普斯拍摄照片的试验成功后,尼埃普斯与达盖尔等人成立了小组继续探索摄影术,无奈尼埃普斯于1833年逝世,接下来的任务就落在了达盖尔的身上。
相机之父——法国人达盖尔----达盖尔相机1839年,达盖尔终于试制成功了银版照相机,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就这样诞生了。
银版让曝光时间从8小时缩短到了20分钟。
达盖尔相机的肖像作品达盖尔拍摄的街景,已经比尼埃普斯的漂亮多了1850年的达盖尔相机,已经开始使用皮腔了19世纪的“套机”当时的套机,类似于现在摄影师的一摄影包装备,不过当年要是没有辆马车的话,就别指望拿这个出去照相了。
这个时期的摄影师-----James Clerk Maxwell1861年,彩色照片。
虽然彩色胶片到20世纪才被发明,但是早在1861年,James Clerk Maxwell 就成功拍摄了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1年,最早的彩色照片1878年,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成功研制了早期的胶片不管双轨还是单轨,大画幅相机到现在也没有什么变化最初的单反相机20世纪:胶片全盛可以手持的大画幅相机1914年,柯达口袋相机,相机终于可以装进口袋了---奥斯卡·巴纳克1924-1925年,徕茨公司的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发明了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徕卡照相机。
经典的进化

经典的进化要评论理光GRD这个被誉为经典的相机,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祖先GR1相机,更不能不说的是著名的GR镜头。
135胶片相机理光GR1是理光公司在1996年推出的,它揉合了高级性能和高画质表现,以及轻便照相机的简单操作和方便携带特性。
它的出现在旁轴相机领域造成的轰动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无论是专业摄影人士还是发烧友都给予其非常高的评价,这不仅仅因为它的性能与便携,还因为它的那颗堪称完美的广角镜头。
独特的设计使这只GR镜头可以做到几乎无暗角、无失真,画质超群,推出之后甚至获得了徕卡相机“粉丝”的青睐和热捧,以至于理光顺应民意,推出了限量版的徕卡M卡口的GR镜头。
一款便携机的镜头,居然能单独做成一只镜头来卖,而且是配备给代表顶级素质的徕卡相机,GR镜头的魅力与品质之高不言而喻。
即使是今天,在胶片相机的发烧友当中,GR系列相机也已经成为了标志身份和品位的可遇不可求的收藏品,价格还逐年上涨。
不过,传奇在进入数码时代后仍在续写,理光公司在2005年9月推出了第一代GRD数码相机,仍然是28mm的广角定焦镜头,成功继承了GR1相机的优点与性能。
随后,2007年11月GRD II面世, 2009年7月GRD III发布。
前后四年的时间里,理光GRD系列相机经历了三代的演变,每一次的发布都吸引了无数摄影人的眼球,因为每一次演变都是经典血脉的传承,都是一次技术的进化。
那么,理光GRD、GRD II、GRD III这三代相机,它们突出的优点在哪里,每次的演变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改进与强化?我们就在这里为大家解说。
外观的演变在外观上去对比这三代的产品,最明显的进步是,GRDIII的显示屏大了,相比GRD的21万像素2.5英寸LCD、GRD II的23万像素2.7英寸LCD,GRD III 采用的是顶级的3英寸92万像素LCD,显示效果细腻自然,即使在强光下显示效果也非常出色,这对在LCD 显示屏上进行对焦和菜单操作、浏览图片很有帮助,这点GDR III的变化是明显的。
法国Angenieux安琴(爱展能) 镜头传奇之路

法國Angenieux安琴(爱展能)镜头传奇之路法國Angenieux/安琴(爱展能)镜头传奇之路原帖地址:/showtopic-95.aspxAngenieux這家法國公司由Pierre Angenieux於1935年在巴黎創立. 相對於英國德國的百年老字號鏡頭廠, Angenieux算是後起之秀. 它真正展頭露角是在二戰結束後, 先是以135SLR相機用的廣角鏡繼之以電影及電視攝影機Zoom鏡頭揚名立萬. P. Angenieux分別在1964及1990得過兩次奧斯卡金像獎. 第一次是因為25-250mm十倍變焦鏡的技術創新, 第二次則是表彰P.Angenieux對電影工業貢獻的終身成就獎.Angenieux的產品橫跨照相機, 電影電視攝影機, 醫療, 航太及軍事用鏡頭及光學儀器. 成立以來一直維持著小而美的營運型態. 即使是最高峰時期員工都不超過500人. Angenieux曾做過兩支長三米, 放大倍率100倍的Zoom鏡頭用來觀察愛國者飛彈的彈道模擬. Angenieux大概也是太空任務最常搭載的鏡頭, 包括早期的游騎兵(Ranger),Apollo 11, 太空實驗室, 和平號太空站及哥倫比亞太空梭都可以發現Angenieux鏡頭的蹤跡.可惜的是由於本身並非相機製造廠, 1960年代135SLR相機開始風行以來, 日本五大廠幾乎囊括的90%以上的市場. 到了1970年代, 像Angenieux這樣的專業鏡頭廠幾無棲身之處. 雖然Angenieux在80年中推出幾支Zoom鏡及大光圈APO定焦長鏡,以高素質的鏡頭搭配Nikon, Canon, Leica, Contax等相機接口, 企圖在這個市場留有一席之地. 可惜時不我與, 終於在1994年全面退出135相機市場. 彼時Angenieux的員工已不到兩百人. 該年Thomson-CSF集團收購了Angenieux公司, 並於2000年春天改組更名為" Thales Angenieux ", 此後專注於外科醫療, 雷射工業及電視攝影機鏡頭的生產. 135相機的世界裡, Angenieux這個名字已是昨日黃花, 雖是典範長存卻不無遺恨.從1936年至1994年將近六十年的時間裡, Angenieux只生產了大約一百五十萬支鏡頭. 其中86%的產量集中在1946~1975年這三十年的黃金年代, 每年的年產量約為45,000支. 1976年之後每年的產量大約只有6,000支. 接著來談兩個Angenieux楊名立萬的鏡頭設計. 雖然這兩個設計理論都非Angenieux原創, 卻是由Angenieux將其商業化並發揚光大.Angenieux有名的兩個鏡頭設計Retrofocus Lens這個設計應該稱做Reversed Telephoto. Retrofocus的名稱是Angenieux自己取的, 當成這類鏡頭的商標. 後來因為太成功了, Retrofocus很快就變成這類鏡頭的通稱. 這個設計於1929年由Ball & Bowen提出, 設計理念來自電影放映機. 在放映機鏡頭前加上一片凹鏡, 藉此放寬銀幕並縮短投影距離. 想像一下, 如果光線倒過來反向進行, 這不就是一個攝影機的廣角鏡嗎?1950年之前, 135相機所能選用的廣角鏡實在少的可憐. 不管是給ranger finder相機(Leica, Contax)或reflex相機(Exakta, Alpa)用,彼時的設計大都採用Tessar或對稱式設計. 針對廣角鏡的應用, 這些設計一直沒有較好的方式來解決下面的問題: 角度愈廣邊角失光愈嚴重, 導致可用光圈無法做大. 例如當時的Tessar 28/f8 for Contax, Hektor 28/f6.3 光圈實在小的可憐. Reflex相機用的廣角鏡後鏡組至底片的距離至少須騰出35mm的距離, 以免反射鏡打到鏡頭. 有了這個, 當時Reflex相機用的最廣鏡頭只到40mm, 最大光圈還只到f4.5. 而Retrofocus的設計正好可以一舉克服上面的問題. 但是在實際的生產上, Retrofocus的設計也有本身的問題要克服. 由於要增加鏡頭的進光量, 第一片的鏡片體積及曲度都較大, 製作不易. 成本較高. 另外, 由於鏡組的排列方式極不對稱, 更是大輻地增加了變形矯正的難度. (使用ASPH非球面鏡是可行的方式之一, 例如Leica現代廣角M鏡). 這些問題Angenieux都一一克服了. 1950年Angenieux推出了第一支單眼相機用的廣角大光圈鏡頭- Retrofocus Type R1 35mm/f2.5. 1953年接著推出Type R1128mm/f3.5. 1957年又推出Type R51 24mm/f3.5. 這些鏡頭不管是焦段或是光圈在推出當時都是創紀錄的.從此135SLR廣角鏡進入一個新紀元. 東德Zeiss在1952年推出第一支Retrofocus鏡頭- Flektogon 35mm/f2.8, Flekotogon也成為爾後這一系列鏡頭的商標.(25mm/f4-1960, 20mm/f4-1961, 20mm/f2.8-1971,35mm/f2.4-1975, 28mm/2.8(FE) -1977). 西德]Zeiss則遲至1960年以後, 配合Contarex相機, 才推出Retrofocus設計的系列鏡頭(Distagon)設計完成了135相機定焦鏡頭四大基本設計的最後一環- Cooke Triplet , Double Gauss Symmetrical, Telephoto, Retrofocus.現代新材料及技術的引進, 例如多層燻膜, 稀土元素高折射玻璃, 螢石異色散鏡片, 非球面鏡及浮動鏡片的使用, 基本上並沒有帶來原創性的設計, 祇是再進一步完善這些基本設計而已. 1930年代起已經有設計給16mm電影機使用的Zoom鏡頭. 當時的變焦倍率都只有3倍左右. 由於二戰的關係, Zoom鏡頭開發要到1950年後期才有長足的發展. Angenieux於1958初推出第一支16mm電影機用的4倍變焦鏡頭.(17-68mm/2.2). 該鏡頭在市場上極為成功. 前後大約生產了七萬支. 此後變焦倍率不斷往前推移. 1960年推出10倍鏡, 1967年18倍, 1976年42倍,1994年更達到72倍! 雖然第一支量產給135相機用的Zoom鏡頭(Zoomar36-82mm/f2.8)早在1958年就由Voigtlander推出, 但Angenieux要到十年之後才生產了第一支給135相機用的變焦鏡(for Leicaflex, 45-90mm/f2.8). 爾後要等到1980年代才又推出三支. 這幾支鏡頭我留待後面再介紹.Angenieux鏡頭命名法Angenieux不像Leica, Zeiss或其他鏡頭廠流行給不同的鏡頭設計取名字. 所有定焦鏡一律用"Type XX" 標示, 從不同的Type很容易就可以辨識出該鏡頭的基本設計. 以下介紹幾個常見的types:R: Retrofocus typeP: Ernostar-6 type(5片4群)長鏡頭Y: Ernostar-4 type(4片4群)長鏡頭S: 雙高斯對稱式(6片4群)標準境X: Tessar type (四片三群)Z: Triplet 三片式談Angenieux生產的135相機鏡頭...切入主題前先交代一下時空背景. 對歐洲的照相機及光學工業而言, 1945年終戰後的五年間是一個空窗期. 一方面戰敗的德國百廢待舉, 無力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 戰勝的英法兩國一時也沒有像樣的相機廠來填補市場空缺. 然而, 許多戰前德國有關相機製造及光學設計的智慧財產權因戰爭被充公了. 導致戰後許多Leica, Contax仿冒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加上Kodachrome的推波助瀾, 1950年後相機工業十年的黃金時代於焉展開。
相机的发展史

3. 新概念单反
第三种是数码单反相机(Single Lens Reflex),即单镜头反光数码照相机,该技术就是在胶片平面的前面以45°
角安装了一片反光镜,反光镜的上方依次有毛玻璃、五棱镜目镜等。五棱镜将实像光线多次反射改变光路,将影
像其送至目镜,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一样,也使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这种棱镜的
10
索尼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 了纯物理操作方法
在DC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款相机同样出于索尼 之手,由此可见,该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场地位绝非“浪得虚名”。 1986年索尼发布了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 方法,能够在2英寸盘片上记录静止图像,像素分辨率也已扩展到 了38万像素。
1995年,尼康、富士两巨头联手推出了全新设计 的E2/E2s,它不再照搬老掉牙的传统机身,采用 了一体化设计风格,从而很容易就能让人产生耳 目一新的感觉
12
尼康D1——尼康首台自行研制的数码单反
1999年6月,尼康终于推出了该 公司首部自行研制的数码单反-D1, 这款数码单反所采用的机身是在传 统相机F5基础上经过改装完成的, 依然保持了极具魅力的专业气质。 它内置274万像素CCD,ISO感光度 200-1600,采用CF卡/IBM微硬盘作 为存储介质,支持的文件格式包括 JPEG、TIFF、RAW 三种,售价5580 美元
9
1975年,柯达公司用CCD制 造了可操作的电子相机。 相机从此进入电子数码时 代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开始了 “电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断 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它于1981年推出了 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 机——静态视频“马维卡 (MABIKA)”。该相机使用了 10 mm×12 mm的CCD薄片,分辨率仅 为570× 490(27.9万)像素,首次 将光信号改为电子信号传输。
USM、微型USM、STM、NanoUSM,佳能镜头自动对焦马达进化史

USM、微型USM、STM、NanoUSM,佳能镜头自动对焦马达进化史1987年,佳能USM马达诞生1987年对于佳能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放弃了FD卡口并转为EF 卡口。
随着佳能EF卡口的引入,全电子连接器允许自动对焦电机从相机主体移动到镜头本身,从而使每个自动对焦电机都有可能根据其安装的镜头进行定制,从而提供更快的自动对焦。
镜头上的对焦马达要求快速、平滑和安静。
1987年,EOS系统启动时发布的EF 300mm f/2.8 USM镜头率先使用USM马达,它的特点是既快又几乎静音。
USM是UltraSonic Motor的缩写,超声波马达的意思。
1990年,用于APS-C/EF-S镜头的微型I/II USM马达1990年,新的制造技术使得降低制造成本成为可能,环形USM 马达以消费者价格水平进入佳能镜头。
佳能在2003年推出了佳能EF-S系列镜头和300D,随之搭载的是改进型的微型USM马达。
2012年,STM无噪音步进式自动对焦马达佳能650D是佳能第一款搭载2400万像素第一代混合CMOS AF 传感器的单反相机。
但是,USM马达的噪音很大,很容易被相机内部的麦克风记录下来。
为了解决镜头AF噪声问题,佳能工程师开发了步进电机。
2012年6月,佳能推出了一种新的镜头马达设计,以解决使用EOS单反相机拍摄电影时镜头噪音的问题,这种新的镜头马达技术称为STM。
STM步进马达是一种自动对焦驱动马达,可根据脉冲信号的增减控制马达转动的动作,启动、停止的反应性良好。
特点是可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实现驱动。
更易实现驱动单元的小型化。
由于抑制了自动对焦时的动作音,更适合视频拍摄。
左:丝杆型STM;右:齿轮型STM有两种类型的STM电机:•齿轮型(紧凑型,价格合理,例如用于佳能50mm F1.8 STM,佳能18-55mm IS STM);•丝杠型(体积较大,快速和无声,例如用于佳能EF 24-105mm F3.5-5.6 IS STM)2016年,NANO USM马达2016年,佳能推出了另一项新的镜头技术——NANO USM。
德国PRAKTICA F.X3型、mat型和EDIXA FLEX型、

/ 2022.08德国PRAKTICA F.X3型、mat型和EDIXA FLEX型、mat reflex s型四款系列化135单反相机图文|雨晨倩世界照相机的发展,从早期的古董相机时代到经典相机时代。
1970年前后,开始进入到现代相机流行的新时代,其主要的标志是平视旁轴35mm相机逐渐淡出了相机市场,代之而起的是135、120单反相机和彩照热的兴起。
现代135单反相机流行的初期,以全金属、全机械、结构复杂、功能完善、品牌众多、机型众多为主要特征,这些相机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德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
135单反相机成为当时流行的机种,它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图1 宾得135单反相机图2 普拉提弗莱克斯135单反相机现代135单反相机的确立和流行,应该始于1957年日本旭光学公司(宾得公司的前身)首推上市的ASAHI PENTAX(图1)。
该机的主要特点是:全金属全机械制造;五棱镜眼平取景器;布帘快门B、1s~1/1000s;标准的M42螺纹接口;安装有Takumar 55mm F2高素质大口径镜头;有手动M和自动A光圈转换;反光镜可以瞬时复位。
日本宾得公司首创的这台设计先进、功能完善、结实耐用的135单反相机,也就成为世界M42螺口135单反相机具有标志性和结构、功能标准化的基本模式。
此后,宾得公司生产的系列化M42螺口135单反相机深受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欢迎,风行多年、历久不衰,时至今日,M42螺口135单反相机已成为经典135单反相机收藏、研究和使用的热门。
现代化135单反相机标志性和标准化的模式是由宾得公司推出的ASAHI PENTAX M42螺口单反相机所确立,时间是1957年。
追根溯源,这款宾得螺口135单反相机可以认为它是1938年德国KW公司推出的普拉提弗莱克斯135单反相机的延续和一脉相承(图2)。
这台采用腰平取景设计的普拉提弗莱克斯135单反相机,其外观和结构既不同于1936年世界第一款德国依哈格公司的爱克山泰,也与苏联1936年的斯波特135单反相机的外观和结构有本质上的不同,这是一款全新设计的135单反相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回眸!大话135相机镜头卡口进化史 【IT168 学堂】1913年,德国中西部一个叫威兹勒的小镇,徕兹公司(Leitz,徕卡的前身)的首席光学技师奥斯卡•巴纳克按人眼的视角设计了24mm×36mm底片画幅的小型相机,这台采用42mm定焦镜头、1/40秒固定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的相机是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也是徕卡的第一部照相机,总共生产了两台,后来人们称之为“原型徕卡”(Ur-Leica),135相机的历史由此展开。
徕卡公司收藏的第二台Ur-Leica,价值超过5000万欧元,是目前价值最高的胶片相机。
不过,135单反相机的历史则直到20多年后的1935年才拉开帷幕。那一年,前苏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135胶卷的单反相机斯勃特(Sport)。这种相机影像左右倒置,需要俯视取景,使用非常不便。1936 年,德国Ihagee的Kine-Exakta单反相机诞生,这台相机在技术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包括第一次实现了闪光与快门的同步,使用卷片把手上弦和过片等,很多资料都视这台相机为世界上第一部135单反相机。1949年,东德蔡司发表了Contax S单反相机,它首先采用了五棱镜取景技术,彻底解决了反射式相机取景影像左右倒置的关键性问题,成为相机发展史上第一架名副其实的单反相机。它基本实现了无视差取景,并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单反相机产品。这台相机采用42mm直径的螺丝接口系统(通常称M42口,为标准螺丝接口),从此拉开了M42螺口时代的序幕。
M42螺口单反相机从1949年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末结束共经历了近30年的历史,直到宾得放弃螺口转而改用K型卡口才终止了 M42 的命运(尽管潘太康等采用M42螺口的单反相机直到80年代末仍有生产,且近几年Cosina生产的复古福伦达同样采用M42螺口,但这毕竟已经不是时代的主流)。在M42螺口盛行期间,康泰时、宾得、潘太康、百佳、雅西卡等厂家总共生产了上百部机身,镜头更是不计其数,至今仍是市场保有量极大的体系。M42螺口的机身可以接上任何厂家生产的M42螺口镜头,而所有的 M42螺口镜头几乎全部都是全金属设计,做工考究,成像出色。不过,因为螺口镜头需要像螺丝一样拧在机身上,必然带来拆卸的不方便。而且,随着单反相机的不断发展,镜头需要传递的数据越来越多,螺口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终被抛弃。
Zeiss Ikon相机 与之相反的是卡口。卡口因为有技术专利,通用性不如螺口,所以早期没有螺口繁荣。1959年,在135单反相机的发展史上也是值得浓墨重彩抒写的一年。这一年,尼康、佳能、美能达这三大日本相机厂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款135单反相机。Nikon F是尼康第一台135单反相机,也是尼康第一台专业单反相机,从此开始建立了尼康神话,也拉开了尼康F卡口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序幕。佳能第一台135单反相机是Canonflex,相比尼康大F要逊色不少,因为佳能当时的重心仍然在专业旁轴,对单反相机的发展估计不足,也没投入太大精力。SR-2是美能达第一款135单反相机(当时美能达宣称“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光圈自动与卷片杠杆连动,过片的同时可以自动调整光圈的相机”),也是美能达40多年单反相机生产历史的起点(也有资料称SR-2是1958年发布,1959年首次亮相)。这三台相机都采用的是各自的卡口,而非通用性更好的螺口。
到目前为止,135单反相机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从螺口到卡口,从手动对焦到自动对焦,从传统单反相机到数码单反相机,135单反相机的卡口可谓是几经变迁。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主要的135单反相机生产厂家卡口、镜头的类型,及其演变历史。 佳能(Canon) 佳能是一个锐意进取的厂商,在单反相机的发展初期并不如尼康和宾得,不过一次次的技术创新终于把佳能送上了单反王者的宝座。当然,其为此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单单相机卡口就经历了4次改口。
上面已经提到,佳能早期的精力主要放在生产旁轴相机上,赶超徕卡是它的目标。不过当徕卡M3发布以后,连佳能都觉得赶超徕卡的目标太不现实,不过佳能在旁轴相机领域限得太深,以致于一开始研发单反相机时远远落在了后面。佳能单反相机的卡口也经历了多次改变,直至目前的EF卡口。
首先,伴随佳能首款单反相机Canonflex登场的是R卡口。这是一种三爪式的卡口,它通过镜头一侧套管式的固定圈旋紧来固定。R卡口是佳能最早着手的大口径化卡口,其将旁轴照相机的39mm内径一下子扩大到单反相机的48mm。从镜头设计的角度看,R卡口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进步,毕竟大口径给了镜头设计师更大的设计自由度。佳能这种持续增加单反相机卡口口径的做法使得它可以设计很多大口径的镜头,比如后来的50mm F1.0L, 85mm F1.2L和200mm F1.8L等。不过,三爪式R卡口安装的便利性不如插刀式,而且无法适应全自动开放光圈TTL测光也是它最大的硬伤。
所以,1963年佳能用可以收缩光圈进行TTL测光的FL卡口取代了R卡口。FL卡口采用其他厂家普遍采用的设计,也就是利用镜头内弹簧拉动光圈页片联动机身上的拨杆随时可以收缩到设定光圈,这是为对应TTL收缩光圈测光而开发设计的。FL卡口还将镜头内所带的自动光圈收缩机构进行了简化,镜头本身可以做的更小。然而,FL卡口也没有获得成功,以至于当时佳能在单反相机领域远不如尼康,甚至落后于美能达,在照相机业界的底层苦苦煎熬了8年。
1971年,佳能再一次改口,用先进的FD卡口取代了FL卡口。FD卡口在以往自动光圈拨杆的基础上增加了光圈值信号拨杆、开放F值信号触点、AE切换触点。所以,FD卡口不仅仅适应TTL开放测光,而且从设计伊始就立足于对应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 佳能FD卡口 我们不得不佩服佳能的远见卓识,依靠FD卡口,佳能夺回了以前所丢失的单反市场份额,并逐渐与尼康平起平坐。时间到达1979年,佳能将双卡式的FD卡口进一步改成插刀式的NEW-FD卡口,不过这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改口。
1987年,当遭遇了1985年的美能达α-7000的冲击波之后,佳能拿出了EOS 650机身,并对自己持续了近28年的卡口做了一次最彻底的清算,也就是用EF卡口取代了FD卡口。EF卡口这是一个完全电子化、大口径化的先进卡口,它没有任何机械式信号传递机构,只靠机身上8个、镜头上7个电子触点就可完成所有的信号传递并提供电力,因此镜头内可以安装驱动马达。另外,为了不给以后的发展留下祸根,佳能还采用了当时业界单反相机中最大的卡口口径——54mm,这不仅可以尽情开发各种大光圈镜头,同时也可以通过转接环接驳其它厂家、其它卡口的镜头。 佳能EF卡口 需要说明的是,佳能为APS-C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专门开发了新的EF-S镜头,不过EF-S算不上一个新卡口,只是新的镜头类型而已。
尼康(Nikon) 大家都知道尼康F卡口已经历经40多年的风风雨雨,从MF时代一直跨入AF时代,贯穿了从单反相机“刀耕火种”到“数字化”的时代。F卡口的内径是44mm,近似于35mm胶卷对角线的长度(43.27mm),其意义是可以将从镜头射入的光线完全投射到35mm胶片上。
尼康MF卡口 自1959年Nikon F单反相机问世以来,F卡口以其稳固的姿态被继承下来。到目前为止,它以其独特的方式稳步地完成了TTL开放测光、开放光圈值的自动补正、程序模式的对应以及AF的实现等等进化。不过,尼康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譬如F卡口的内径只有44mm,差不多是135单反相机里最小的,相比佳能EF卡口的54mm内径整整小了10mm,这一方面使得尼康机身很难转接其他品牌的镜头,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生产超大光圈镜头的难度。否则,以尼康的造镜工艺,我们今天可能就会看到F1.0光圈的尼康单反镜头了。
Nikkor镜头的惊人之处在于它不但保持了卡口形式的不变,而且通过增设机械性的信号传递机构不断丰富功能。为此,包含在设计上的变更和镀膜方式的改良,版本的升级在不断进行,即使是同一焦距的镜头也有数种版本同时存在。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尼康主要有哪些类型的135镜头吧。 尼康AF卡口 Nikon F采用插刀式镜头卡口,这种结构也一直保持不变沿用至今。随Nikon F机身一同发布的那些镜头,只是简单地称为Nikkor镜头,一般镜头上都带有“Auto” (指的是光圈叶片自动收缩)、焦距(早期的镜头以cm显示,后来才改成mm)和系列号。
发布于1977年的AI(开放光圈值自动补正方式,Automatic Maximum Aperture Indexing)镜头是NikonF卡口的第一次大变动。它采用了一种新的测光联动技术。过去是当镜头接到机身时,必须手动将光圈设到最大,或者先将光圈拧到最小,然后开到最大,才能实现自动光圈收缩。而新系统则能自动指示机身,使得镜头更换更加快捷。
1981年,为了用机械方式实现光圈优先(以至程序模式)的功能,AIS镜头取代了AI镜头。AIS和AI镜头的光学结构、甚至外观都没有太大变化,区分两者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刻度上最小光圈值的颜色,AIS镜头呈橙色,在AI镜头上则是蓝色。
1978年,伴随尼康EM机身的上市,尼康还发布了低价位的E系列镜头(Series-E)。这些镜头性能都很高,但整体不能和对应的Nikkor镜头相比,不过有些E系列镜头却受到高度评价,如75-150/3.5E,在停产很长时间以后的今天仍然非常抢手,50/1.8也被证明极其优秀,后来更是以AI-S和AF形式出现。
1983年,Nikon第一台自动聚焦相机F3AF上市,这台相机其实是在F3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自动聚焦组件,保留了F卡口。伴随这款相机发布的还有两支镜头:AF80mm F2.8和AF200mm F3.5 IF ED。某种程度上,F3AF是个实验系统,无论是机身还是镜头。
AF卡口首发于1986年,大多数早期镜头都是基于AIS和E系列镜头设计,但后来的镜头则在光学系统上为自动聚焦进行了优化,逐渐演变出D型和G型镜头。D型镜头是在1992年随F90上市的,这些镜头采用新的电子设计,可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