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有信仰传统的

合集下载

中国的民俗文化习惯与信仰

中国的民俗文化习惯与信仰

中国的民俗文化习惯与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中国的民俗文化习惯与信仰既包括节日庆典、饮食习俗、服饰传统,也涵盖了民间信仰、祭祀仪式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的民俗文化习惯与信仰,揭示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节日庆典中国人民拥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每逢节庆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庆祝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被誉为“华夏第一节”,人们在这一天会走亲访友,共聚一堂,品尝美食,观赏花灯,燃放烟花爆竹,渡过一个欢快而热闹的节日。

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有各自的习俗和庆祝方式,让人们沉浸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二、饮食习俗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讲究“色、香、味、形”四位一体,不仅让人口福,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智慧。

中国人多数视食物为天,吃有仪式感,餐桌上往往会有许多讲究,比如年夜饭必不可少的团圆味鲜的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过生日吃寿面,象征长寿;喝酒敬酒要有礼等等。

这些饮食习俗不仅体现了对食物的尊重,更流露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服饰传统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穿着风格各异,但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

汉族的传统服饰多以“襟、领、袖、襠、衽”五个单元为基础,有着悠久历史和艺术价值,柔美端庄,被誉为“华夏礼仪之邦”的重要体现。

而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更是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让人惊叹于中国服饰文化的多样与美丽。

四、民间信仰中国的民间信仰广泛而深刻,包括神祇信仰、风水迷信、先祖崇拜等,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人们会祭拜神灵、祖先,参加庙会、祈福活动,祈求平安健康、事业顺利、家庭美满等。

即使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仍在不经意间传承着这些古老的信仰与习俗,虔诚而坚定,展现出中国人对神灵与命运的敬畏与探寻。

中国人有宗教信仰吗?

中国人有宗教信仰吗?

中国人信教。

中国人的信仰是复杂的,多元化,多层次的。

对于大部分的汉民族而言。

第一,中国人信佛教。

佛教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鼓励人们多做好事。

走进寻常百姓家,一眼看见的可能是观音像。

每逢过年过节,长辈都会聚集起家人在观音面前拜奉。

如果家中出现意外,在观音面前祈祷庇佑也是一种精神的安慰。

第二,中国人信“儒教”。

儒家是一个学派,但是儒学中传达的精神却影响世代子孙几千年余年,无形中已成为我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

儒学其与政治,文化紧密相关。

但我并不是将这两者等同起来。

儒家崇尚孝,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听候兄长。

一个人,即使威高权重,但是他不具有孝顺的美德,那么,民众将对他口诛笔伐,这个人的仕途人生也将因此沉沦。

由此看出,儒家的精神对我们的影响是深之又深。

第三,中国人还有许许多多民间信仰,比如还信封土地神。

远古至今,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土地神的神话。

我国在封建社会主要以农耕经济为主,因此天时地利对农民的耕种尤其重要。

自然,人们希望通过祭拜土地神得到庇佑,让农田年年取得丰收。

第四,中国人信仰道教。

为什么说中国人的信仰是复杂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祭拜是一种祈祷的方式。

观音是普度众生的化身,关公是忠义的化身。

中国人在信封一个宗教的同时,还兼信几个宗教,宗教信仰可以并存。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家庭里既拜观音又拜关公,两者可以共存。

这些都是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

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包容的民族。

反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却是一神教。

早在古希腊时期,传说每个城邦都有一个守护神,比如雅典娜,赫拉,阿波罗等,后来演变为一个城邦只能有一个守护神。

基督教的教徒只允许信上帝。

AMAN,是在祈祷上帝时的用语,后来演变为阿门。

我们拆开来看,A MAN,也就是一个男人,因为在以前,女人的地位是卑贱的。

伊斯兰教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两个宗教都不能同时信奉两个宗教。

不然,那就是不忠。

但是怎样才算忠诚,还得经过上帝的考验。

在圣经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信仰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种力量,它可以给予我们安慰、指引和勇气。

然而,在中国,我们常常听人们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一种对人生、宇宙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看法和信念。

它可以是宗教信仰,也可以是对道德价值、科学理念或个人规划的信任和坚守。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并不是没有信仰,只是我们传统的信仰方式和思维模式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哲学体系。

尽管宗教信仰在中国受到了一些限制,但人们仍然可以自由地选择相信佛教、道教或其他形式的宗教。

不过,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更多地关注实际问题和现实生活,他们更加追求物质和经济上的成功,而不是纠结于超自然的存在和意义。

这也是中国人较少谈论信仰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变得忙碌而疲惫。

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现实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无暇顾及精神层面的需求。

因此,信仰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没有太多的关注和讨论。

另外,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对信仰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注重灌输学生知识和技能,重视实用主义和功利导向。

虽然宗教和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但在学校中并没有被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这导致了许多年轻人对信仰和哲学类话题的陌生和冷漠。

然而,尽管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谈论信仰,但我们不能忽视信仰在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中的存在。

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强调道德倫理和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

此外,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常常会寻求宗教或心灵层面的支持和庇护。

在当代社会,中国人对信仰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内心的宁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的信徒也在逐渐增加,年轻一代也把信仰作为探索更深层次生活意义的一种方式。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迄今见到的论点中,大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入世的世俗文化,缺乏超验的宗教神学,因此中国人也就没有信仰。

如果说没有神学,笔者是认同的。

就是道教也不能称为神学,因为他信仰的对象是生命,而不是高于生命的神。

但不能就此就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信仰,这种信仰甚至也达致了宗教的高度。

信仰的核心是一方面信,另一方面仰。

信,就意味着不怀疑,意味着笃信、坚信;仰,表面含义是用仰起得头来看,其内在实质是从内心的敬仰,而敬仰的本质是畏,即敬畏。

一切的宗教,从根本上讲都是对本教中信仰对象的敬畏,因为,宗教起源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的弱小、无助和畏惧。

西方人认为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这个精神本质就是人们信仰的对象。

的确,中国人似乎把这个宇宙缩小化了,把人与自然看成了一体,自然地存在价值归根结底只是在于人,因此人所组成的社会就成了整个的宇宙了。

于是,中国人自然也就不相信有什么超自然的神能拯救自己,解救人的力量也只能来源于人本身。

孔子对神的认识是:“敬神如神在”、“子不语怪力乱神”。

但并不能因此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信仰问题,只是他们信仰的不是超验的神,而是做人的道、理、法则和底线。

这些道、理、法则、底线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慈、恕、和、耻等。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人的社会存在,而为了社会存在的人不是做人的底线,就必须、必然地十分注重人格的修养,并十分注重人与畜生的区别。

而要使人真正与畜生区别开来,就必须坚守底线,这些底就是中国人信仰的内容,敬畏的内容,不敢突破的内容。

是不是就此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信仰属于浅层次的,是没有得到提升到终极意义上的水平呢?也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把这些做人的底线法则神圣化、超验化了。

他们认为,信奉并实践这些法则,守牢这些底线,人的灵魂、心灵就可以得到救赎,就可以庇荫后世,灵魂就可以大致永恒,就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似乎,这也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了,对此的关怀也就成了中级的关怀了。

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信仰与风俗习惯

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信仰与风俗习惯

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信仰与风俗习惯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以及日常行为习惯。

其中,民俗信仰和风俗习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神灵、自然和社会的态度与理解。

本文将从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信仰和风俗习惯,并介绍一些富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民俗信仰民俗信仰是民间传承和积淀下来的对神明信仰、宗教仪式、道德准则的一种信仰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俗信仰贯穿于各个方面,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仪式、节日和习俗来表达。

其中,最为典型的民俗信仰可以归类为祭祀、拜神和祈福。

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民俗信仰之一,民间常常通过祭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和神明的尊敬与敬畏之情。

比如,清明节时,人们会踏青祭扫祖先墓地,烧纸、磕头,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这一传统的背后,承载着对家族传承、尊老爱幼和强调家庭纽带的价值观。

拜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民俗信仰形式。

人们常常在庙宇或家中供奉神像,通过祈祷、烧香、献花等方式与神明交流。

诸如拜财神、拜关帝等民间信仰都体现了人们对于财富、官职、安全等方面的祈求。

这些民俗信仰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和对于安全、幸福的追求。

祈福作为民间传统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安康的期望。

例如,在农历新年期间,人们会点燃鞭炮、放鞭炮,以驱逐邪祟,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而在婚礼、升学考试或者事业上,人们也会前往寺庙祈福,以期获得神灵的庇佑。

二、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范和习惯。

在传统文化中,风俗习惯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规范,展示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标志。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风俗习惯之一。

在中国,吃饭时讲究“齐桌”的风俗,即一个家庭或者一群人共用一张餐桌,共享一锅菜。

这种习俗体现了亲情、友情和家庭团结的价值观,强调整个家庭的和谐和富足。

婚俗习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婚礼通常需要按照一定的仪式进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信仰。

这些传统信仰凝聚着人们对宇宙、生命、道德等重要问题的思考和追求,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主要传统信仰,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以及民间信仰。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一,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

在儒家思想中,人们被要求尊重长辈、忠诚孝顺、以及遵守道德规范。

儒家的核心教义是“仁”,强调的是人们应该具备的善良品质和道德责任。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已经有所演变,但其影响仍然深远,对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在的力量。

道家强调“道”与自然的融合,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法则是获得真正力量和智慧的途径。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艺术、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思维方式。

佛教是中国传统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来自印度的一种信仰体系。

佛教强调的是人们对于生死轮回的思考和超越。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四大真理:苦、集、灭、道。

佛教提倡内心的冥想与修行,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智慧。

在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对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这些正统的宗教信仰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包括对神灵、祖先、自然界神秘力量的崇拜和祭祀。

民间信仰起源于古老的土地信仰和自然崇拜,以及对超自然现象的崇敬和祈求。

民间信仰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农民、城市居民还是知识分子,都可能会参与其中。

民间信仰的传统仪式和节日活动丰富多样,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信仰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以及民间信仰。

这些传统信仰构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对塑造中国社会和个人形成了独特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宗教与信仰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1. 儒教——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强调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通过“仁爱”、“孝道”、“礼仪”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儒教的信仰源自于尊崇先祖和思考人类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这种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佛教——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广泛,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强调修行,通过正念和禅修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苦、集、灭、道”,即人们必须面对人生的苦难,了解苦难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八正道来达到解脱的道路。

佛教的信徒追求解脱和慈悲,并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3. 道教——追寻自然与长生道教是中国特有的宗教与哲学,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应该与自然亲近并融合于其中。

道教的信仰源自于“道”的概念,即大道至简、无为而治。

信徒通过修炼内丹、炼气养生和修习道德行为追求超凡入圣的境界。

道教也倡导个人修养、自我反省和内心的宁静,以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自由。

4. 神话与民间信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和民间信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神话包括对山川河流的崇拜、对花草植物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和神明的敬仰。

人们通过祭祀和礼仪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并寻求神明的庇佑和保护。

此外,中国民间信仰也与传统医学、占卜和风水等实践密切相关,它们为中国人带来希望、信心和安慰。

综上所述,宗教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教、佛教、道教以及神话和民间信仰等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宗教体系,包括道教、儒教和中国民间信仰。

这些传统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从古至今,信仰与仪式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核心要素,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与仪式。

一、信仰1. 道教信仰道教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强调追求长寿和超越人世的境界。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即宇宙之原始力量和规律。

道教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心性之道。

信徒常常参与道教寺庙或道观的活动,聆听道教经典,修炼内丹等。

道教的信仰子宜内心修炼,追求身心合一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 儒教信仰儒教,中国传统宗教的另一支柱,强调人伦道德和治理之道。

儒教的信仰围绕着尊孔、崇尚孔子的学说展开。

儒教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提升,推崇忠、孝、仁、义等传统价值观。

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孔庙和孔子文化等都是传统儒教信仰的表现。

3. 中国民间信仰中国民间信仰是一种融合了道教、儒教和其他一些宗教元素的信仰体系。

中国人对祖先崇拜、守护神、灵魂轮回等有着独特的信仰观念。

中国民间信仰包括祭祀、祈福、求神问卜、祭拜山川和自然灵物等仪式和习俗。

许多民间信仰的元素融入了农耕文化和自然崇拜,反映着中国人对神灵存在的敬畏和需求。

二、仪式1. 道教仪式道教的仪式充满神秘色彩,常常在道观或道教寺庙中进行。

道教仪式包括祈福仪式、道观的仪式活动、神仙庆典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比如道教界盛大的庆祝活动——“三月三”踏青节,信徒们会穿上盛装,燃烧香烛,祈求好运和福祉。

2. 儒教仪式儒教的仪式主要表现在祭祀活动中。

尊孔祭孔是儒家的代表性仪式,每年农历的第二十四日举行。

仪式中,供奉孔子的神像,燃香祭拜,奏乐舞蹈,共同缅怀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

此外,还有祭拜祖先和先贤、先圣的活动,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记忆。

3. 中国民间信仰仪式中国民间信仰的仪式多样而丰富。

比如,春节时举行的祭祖仪式,家人们聚在一起,烧香祭祀祖先,感恩祈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有信仰传统的作者:水如田文璐来源:《记者观察》2010年第21期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社会学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

主要著作有:《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平等论》《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合著)《中国单位现象研究》《黄河边的中国》《中国七问》《如何研究中国》等。

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中国的传统社会是有一个信仰体系的,主要就是儒释道三家相互交替,互相补充。

所以这个信仰不是单一的。

不同的时代,它的信仰体系也在发生转换。

记者观察: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信仰问题确实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我们想知道的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态?你能不能分析一下目前现状,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有什么信仰?曹锦清:关于信仰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到底还有没有信仰,可以这样说,既不能说没有信仰,也不能说有信仰,但是现在出现了多元的信仰。

比如说传统的佛教,我们也能够看到各大寺庙的香火,能够看到不断增多的各种佛学院,各大寺庙的和尚也多,各个年龄段的教徒也都有。

但信徒里面也是不一致的。

核心的信仰估计是和有求必应有关系,这是佛教里面本来就存在的问题,是佛教本身的内涵的问题。

佛教本来讲究的就是无所求,因为有所求就是苦。

佛教里面讲的是“八大苦”,生老病死可以说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任何生物都会有生老病死,然后有社会属性的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聚,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有表现。

其原因当然与欲望有直接的关系。

在小型的静态社会,人的欲望不是没有,而是小一些,像最基本的欲望就是吃饱喝足。

个体生命的存在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吃饱了就要繁衍,总还得有性吧,那么性就要通过婚后家庭生活来保证,用婚姻制度来防止男性之间争夺异性的战争。

这就是婚姻制度的两大功能。

在这个竞争的社会里面,有一定的婚姻制度,有一定的小的生产制度,有一定的分配制度,基本上就稳定下来了。

在一个不流动静态的社会里面,各种欲望都习惯被习俗所规范的话,这个社会就比较稳定。

之后才可以产生各种艺术形态和宗教信仰体系。

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讲,就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岁岁平安。

记者观察:也就是说这样一个社会,一般的老百姓生活就比较平安,也就心满意足了。

曹锦清:是的。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有一套信仰,这个信仰体系的作用,主要就是规定人们生活的意义。

你活着是干吗的,他就回答了,勤劳节俭,家和万事兴,繁衍后代,传宗接代,光宗耀祖,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而且每一代年轻人的婚姻都这样规定了,婚姻制度就是合两性,合两家之好。

这个意义就是指挥棒。

在意义指导下的各种规范就可以具体到任何一个角色:做父亲该怎么做,母亲该怎么做,孩子该怎么做,兄弟该怎么做,妻子该怎么做。

把这种观念政治化了之后,那么你当君主的该怎么做,做官的该怎么做,儒家就很概括地总结为“修齐治平”,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

而佛教叫你看破红尘,叫你进一步地压制欲望,它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所求,无欲则刚,你不会求别人了,你也没有那么多的苦恼了,所以佛教的核心是要消灭欲望。

在秩序崩溃的封建社会里面,如何来消除恐惧消除苦难,最彻底的方法就是无欲。

它主要是这个意义。

而道教规定生命本身,肉体的存在是最有意义的,讲身体要保养得好,延年益寿,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履历当中,形成不同的需要,所以它注重养生。

对待人的肉体,道教和佛教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个有信仰的社会是没有错的。

传统社会的主体有两类人物,一个是纳粮当差的农民,再一个就是为国家服务的士大夫。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传统的社会它有一个信仰体系是没有错的。

这个信仰也不是单一的,不同的时代,它的信仰体系也在发生转换。

进入近代社会,中国知识分子尽管忧患意识很浓,但基本上没有丧失信仰,还没有到了那种无信仰状态。

这个信仰很具体,就是国家、民主,其目标就是复兴。

曹锦清:但是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国被列强瓜分,处处挨打,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可能在传统信仰、传统知识体系里面,寻找到应对工业化之后的那种武器,所以转而向西方学习。

他们以救国救民为目标,从西方输入不同知识,主要就是两大派,一个是自由主义派,另一个是马列主义派,当然还有无政府主义派。

各种派别都进来了,主要的就是自由主义和马列主义派,他们都成为近代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理论。

如何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寻找中国改革之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

这样一种知识体系,也可以叫做信仰体系,近代以来知识分子总的来讲就是在这个主旋律下面活动的。

他们信仰国家民主,目标是为了振兴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然后寻找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拯救它,老办法不行就用新办法。

新办法哪里来,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所以近代史总的来讲,尽管忧患意识很浓,但基本上没有丧失信仰,还没有到了那种无信仰状态。

这个信仰很具体,就是国家、民主,其目标就是复兴。

各种西方公认的主义,在中国只是作为一个复兴的工具而已。

自由主义观念认为,一个人要独立,就需要发达,在发达的基础之上,组成一个民主的国家,这就是国家强大的基础。

自由主义和进步主义结合起来,就是进化制。

进化论认为中国需要经过若干阶段才能够达到目标。

这时候马列主义进来了。

马列主义中包含了历史发展论。

经过了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改造,变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趋势,尤其它的历史观,它告诉你中国人民现在处于何地——半殖民半封建;告诉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从封建社会转化而来的,到了鸦片战争被西方国家打了以后,原来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它告诉你中国的历史是什么——鸦片战争之前也经过奴隶制,再以前就是原始社会;然后再告诉你我们将到哪里去——现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那么第一步任务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先是反帝然后就是反封建,然后建立起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再通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最后就是大同社会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这就成为那个时代救国救民的年轻的知识分子共同的信仰。

其实国民党也不能说没信仰,三民主义就是信仰。

但这个信仰没有完成,最后腐败了。

尤其抗战胜利以后,它的整个信仰体系土崩瓦解,所以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记者观察:这个我们都很熟悉,记忆犹新。

曹锦清:当时在相互竞争的集团里面共产党最有信仰,所以它没人有人没钱有钱,没有群众有群众,因为它赢得了民心,最起码满足了农民的要求——对土地的渴望,也满足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统一国家的要求。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知识分子支持共产党,选择留在大陆,因为他们认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所以在内战期间许多知识分子脱离国民党,投向共产党——80%都留在大陆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首先要解决挨饿和挨打问题,所以中国共产党把所有的人都组织起来,首先就是奉献。

奉献对象是人民、国家,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这个时候,奉献、牺牲作为一个主题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这个信念把当时中国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甚至到了狂热的程度,而且持续时间很长。

但10年文革把这个信仰破坏了。

曹锦清:在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之后,中国政府努力解决长期以来的两大问题,就是挨饿和挨打问题,共产党优先解决挨打问题——一般人都赞同,知识分子也赞同——主要就是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这就是信仰的一个内容。

所以新中国建立以后把所有的人都组织起来,首先就是奉献。

奉献对象是人民、国家,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这个时候,奉献、牺牲作为一个主题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这个信念把当时中国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甚至到了狂热的程度,而且持续时间很长。

一直到了1968年,在一片混乱中,上山下乡运动来了,怀疑起来了。

到了1976年四五运动的时候,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就觉悟了,人民群众对阶级斗争已经厌恶,对斗争的意义也怀疑了,这就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民族的心理基础,使得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改善民众生活,满足人民更多自由,少点斗争多点和谐成为普遍的情绪,所以20世纪80年代的歌曲都充满着劫后余生的庆幸,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旋律是明朗的,昂扬向上的。

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后,市场对配置生产要素的调节、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加财富总量方面确实是有效的,这一点必须肯定。

但同时也确实对原有的信仰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为原来的目标是整体的、未来的——整体是中华民族,未来是实现共产主义。

这个信仰体系是以牺牲和奉献为主题的。

但这个信仰体系在“文革”的中晚期已经背离了很多人的生活经验,所以文化大革命的许多东西被指责为假大空,而“文革”本身就成为破坏这个信仰的一个运动——对某种信仰放弃的运动。

所以人民要求更多地返回个体,返回生活,返回自由,这个要求是和市场经济开始时一致的,所以上世纪80年代整个农民还是乐观向上的,交给国家的,留给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人民要求改善生活的愿望是急切的。

高考恢复了,许多冤假错案彻底平反了,所以20世纪80年代整体都是比较和谐和乐观的,热切期盼的那种情绪基本是那个年代的主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顺乎天应乎民的。

市场经济把所有的人从过去整个社会是一个共体型,肢解为一个个为自己谋利益的个体,由原来的“铁饭碗”,相对平等、安全的体制进入了一个逐步展开的自由的体制,所有家庭都被迫进入到市场经济的漩涡中,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风险,所有人都必须为自己的当下和未来而努力工作。

这个时候信仰就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信仰是和某个群体的共性有关、和某个群体的利益有关,是关于整体性的信仰,是指向未来的信仰。

而现在,这样的一个信仰体系不可能维系了,而且这个体系要重建的可能性不大了。

记者观察:那么为什么后来却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分裂?曹锦清:市场经济一旦展开以后,就产生了现实问题,20世纪80年代的“官倒”,知识分子要求自由民主,老百姓也切实感受到了官倒带来的腐败。

这是市场带来的一些问题。

到了20世纪90年代,私人经济发展起来了,招商引资也加快了,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了,贫富分化、区域分化、城市分化开始了,农民负担越来越重了。

因为市场经济使所有家庭所有个体都从原来所属的单位即对生老病死有保障的那个安全的体制中自动地跑出来,或者被动地驱逐出来了。

农民首先从大集体那里被抛出来了。

原来那些有病的人,被大集体抛弃之后就面临生存问题,他们留恋那种集体生活——只要合作化和公有制体制搞得好的,就有人留恋;搞得不好,就有人要砸破这个体制。

所以市场经济就是一步一步地把这个缺乏自由,缺乏选择职业的自由,缺乏获得更多货币的自由,甚至也缺乏选择两性关系自由的体制打破。

由原来的“铁饭碗”,相对平等、安全的体制进入了一个逐步展开的自由的体制。

但这个时候人们却感觉到不安全了,所有家庭都被迫进入到市场经济的漩涡中,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风险,所有人都必须为自己的当下和未来而努力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