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概念(1)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影响和塑造传统文化的基本信仰、道德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等。
这些核心价值观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特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塑造了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核心价值观的介绍:1. 仁爱(Ren Ai):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这种价值观认为人类是亲密相连的社会群体,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友善。
仁爱也可以被理解为关心他人、懂得分享和慷慨的品质。
2. 和谐(He Xie):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视为天地之道,追求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和睦。
和谐准则也可以引申为个人心灵的平衡和内外平衡的追求。
3. 忍耐(Ren Nai):忍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品质,被视为人类智慧和道德力量的体现。
忍耐教导人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镇定和耐心。
忍耐也强调个人意志的节制和社会中的稳定性。
4. 孝顺(Xiao Shun):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对父母和长辈的尊敬和关心。
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被视为家庭和社会道德的基石。
孝行也扩展到对祖先、长辈和先贤的尊重和纪念。
5. 善良(Shan Liang):善良是中国文化中通行的价值观,强调善良和仁慈的道德品质。
善良指的是做善事、待人友善、善解人意、有同情心和关怀他人等。
善良是社会的基本需求,也积极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6. 信仰(Xin Yang):信仰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对宗教、哲学和道德准则的尊重和追求。
信仰可以包括对神灵、祖先、宗教仪式和道德行为的崇拜和尊敬。
它也提醒人们在人生的旅程中寻求内心的指引和力量。
除了以上列举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还涵盖了其他众多的价值观,如荣誉、诚实、谦逊、审美、智慧等。
这些核心价值观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道德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间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间信仰古代中国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信仰的世界,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信仰源远流长,丰富多样,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结构。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间信仰,涉及神灵崇拜、祭祀仪式和巫术等方面。
一、神灵崇拜神灵崇拜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核心之一。
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天地万物都有灵性。
因此,人们崇拜和祭祀各种神灵来祈求保佑和指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神灵,比如天神、土地神、山神、河神等。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定的神灵,人们会为了获取神灵的庇佑而举行各种仪式和祭祀活动。
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祭祀活动是人们向神灵致敬和表达敬意的形式,也是人们与神灵进行沟通的媒介。
在古代中国,祭祀仪式通常包括设坛、献祭、奠酒和焚香等环节。
人们会认真准备、庄重而神圣地进行祭祀,以期获得来自神灵的庇佑和指引。
同时,在一些特定的节日和纪念日,人们会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三、巫术巫术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的重要一环。
巫术是以巫师(巫婆)为主导的祈福和治疗活动,巫师(巫婆)被认为是具有特殊能力和与神灵沟通的人。
在古代中国,巫师通常通过祭祀和祷告等方式与神灵联系,并为人们提供咨询、指引和祈福等服务。
巫师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需求,也为古代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
四、影响与传承古代中国民间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尽管科学和现代思想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信仰系统发生了变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间信仰仍然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影响。
许多传统节日和仪式仍然保留着古代的祭祀和崇拜的元素,而一些地区的巫术传统也在某种程度上被保留和继承。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间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信仰与风俗习惯

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信仰与风俗习惯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以及日常行为习惯。
其中,民俗信仰和风俗习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神灵、自然和社会的态度与理解。
本文将从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信仰和风俗习惯,并介绍一些富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民俗信仰民俗信仰是民间传承和积淀下来的对神明信仰、宗教仪式、道德准则的一种信仰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俗信仰贯穿于各个方面,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仪式、节日和习俗来表达。
其中,最为典型的民俗信仰可以归类为祭祀、拜神和祈福。
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民俗信仰之一,民间常常通过祭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和神明的尊敬与敬畏之情。
比如,清明节时,人们会踏青祭扫祖先墓地,烧纸、磕头,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这一传统的背后,承载着对家族传承、尊老爱幼和强调家庭纽带的价值观。
拜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民俗信仰形式。
人们常常在庙宇或家中供奉神像,通过祈祷、烧香、献花等方式与神明交流。
诸如拜财神、拜关帝等民间信仰都体现了人们对于财富、官职、安全等方面的祈求。
这些民俗信仰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和对于安全、幸福的追求。
祈福作为民间传统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安康的期望。
例如,在农历新年期间,人们会点燃鞭炮、放鞭炮,以驱逐邪祟,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而在婚礼、升学考试或者事业上,人们也会前往寺庙祈福,以期获得神灵的庇佑。
二、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范和习惯。
在传统文化中,风俗习惯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规范,展示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标志。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风俗习惯之一。
在中国,吃饭时讲究“齐桌”的风俗,即一个家庭或者一群人共用一张餐桌,共享一锅菜。
这种习俗体现了亲情、友情和家庭团结的价值观,强调整个家庭的和谐和富足。
婚俗习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婚礼通常需要按照一定的仪式进行。
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

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言。
一个人的信仰,就是这样的力量,能让他在艰难险阻中破浪前行,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信仰是人类灵魂深处最原始的追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信仰的来源人类信仰事物的本质,是因为它给人带来了安全感和指引,使人感觉自己隶属于一种更高级的存在。
在宗教信仰中,人们会因自己对某种神灵的崇拜而感到内心纯净,产生责任心和向上的力量。
在道家思想中,信仰则表现为“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信仰是一种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行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悠久深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它强调道德伦理和稳定秩序。
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提倡“中庸之道”,即平衡思想,主张人的合理行为和心态,并通过“礼、乐、诗、书、春秋”五经,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道家思想则强调个人自由和自我修养,主张“无为而治”,以此来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佛教的传入则为中国文化注入了“证悟”、“菩萨”等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赋予了更加纯粹的内涵。
三、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信仰是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既贯穿于文化的骨髓中,更润泽着生民百姓的生活。
中华民族有着高度开放的心态与不局限于国际上的宽广视野,正是因为信仰的存在,传承了千年不衰的中华传统文化。
也因此,中华民族在历经多次曲折与演变之后,仍能够保持其独特性与创造性。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文化的发展依然遵循着信仰的方向。
无论是“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亦或是“证悟”,信仰渗透其中,在时刻指引着我们的前进方向。
总之,信仰是保护人类精神生命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在遭遇困难时能够支持自己坚韧不拔的背后动力。
有信仰的人,不论幸福还是痛苦,都能在平静中找到自己的信仰,在信仰中积累更多的力量。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民间信仰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民间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民间信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宗教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民间信仰则反映了百姓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宗教信仰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中佛教、道教和儒教是最为重要的三大宗教。
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它强调通过修行来达到解脱和觉悟。
道教则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和融入宇宙之中。
儒教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致力于提升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修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道教和儒教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宗教信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并在文化、政治、艺术和哲学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传统中国社会,宗教信仰通过寺庙、道观和文化节日等形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民间信仰的多样性除了正式的宗教信仰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民间信仰是指百姓对神明、祖先和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
它包含了很多方面,如对土地神、水神、山神、财神和疾病神的信仰,以及祭祀祖先和宗族神的风俗。
在中国农村地区,许多民间信仰的传统依然延续至今。
比如,在一些农民家庭中,每年会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家族的繁荣。
另外,许多地区还有庙会和传统节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与庆祝。
民间信仰中还存在许多独特的神话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被广为传唱并且内化为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故事和信仰,人们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感悟和理解,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三、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民间信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许多情况下,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是交叉和融合的。
比如,一些佛教寺庙中也供奉着民间信仰中的神明,而民间信仰中的某些仪式和神祀活动也受到宗教仪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信仰。
这些传统信仰凝聚着人们对宇宙、生命、道德等重要问题的思考和追求,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主要传统信仰,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以及民间信仰。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一,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
在儒家思想中,人们被要求尊重长辈、忠诚孝顺、以及遵守道德规范。
儒家的核心教义是“仁”,强调的是人们应该具备的善良品质和道德责任。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已经有所演变,但其影响仍然深远,对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在的力量。
道家强调“道”与自然的融合,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法则是获得真正力量和智慧的途径。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艺术、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哲学思维方式。
佛教是中国传统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来自印度的一种信仰体系。
佛教强调的是人们对于生死轮回的思考和超越。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四大真理:苦、集、灭、道。
佛教提倡内心的冥想与修行,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智慧。
在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对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这些正统的宗教信仰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包括对神灵、祖先、自然界神秘力量的崇拜和祭祀。
民间信仰起源于古老的土地信仰和自然崇拜,以及对超自然现象的崇敬和祈求。
民间信仰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农民、城市居民还是知识分子,都可能会参与其中。
民间信仰的传统仪式和节日活动丰富多样,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信仰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以及民间信仰。
这些传统信仰构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对塑造中国社会和个人形成了独特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宗教与信仰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是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
1. 儒教——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强调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通过“仁爱”、“孝道”、“礼仪”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儒教的信仰源自于尊崇先祖和思考人类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这种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佛教——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广泛,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强调修行,通过正念和禅修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苦、集、灭、道”,即人们必须面对人生的苦难,了解苦难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八正道来达到解脱的道路。
佛教的信徒追求解脱和慈悲,并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3. 道教——追寻自然与长生道教是中国特有的宗教与哲学,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应该与自然亲近并融合于其中。
道教的信仰源自于“道”的概念,即大道至简、无为而治。
信徒通过修炼内丹、炼气养生和修习道德行为追求超凡入圣的境界。
道教也倡导个人修养、自我反省和内心的宁静,以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自由。
4. 神话与民间信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和民间信仰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神话包括对山川河流的崇拜、对花草植物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和神明的敬仰。
人们通过祭祀和礼仪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并寻求神明的庇佑和保护。
此外,中国民间信仰也与传统医学、占卜和风水等实践密切相关,它们为中国人带来希望、信心和安慰。
综上所述,宗教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教、佛教、道教以及神话和民间信仰等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伦理。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瑰丽繁盛,其中宗教与信仰观念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与信仰不仅仅是信仰体系和仪式活动的集合,更是人们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一、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具有重要地位。
尽管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神教的国家,但道教、佛教和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之一。
道教注重个人修身养性、追求长寿和神祇信仰;佛教强调解脱和修行,通过修行实现涅槃;儒教则侧重于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三个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相互影响。
二、信仰观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表达宗教与信仰观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达。
其中,传统祭祀是最为直接和常见的体现方式。
古代中国人民相信家族祖先和自然界的神灵能为他们带来好运和保护,所以进行祭祀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其它形式的信仰观念,如拜神、参拜庙宇等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广泛存在。
三、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社会关系在传统中国文化背景下,宗教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具有整合社会、凝聚人心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佛教寺庙和道教观寺曾经在中国社会起到教育和扶贫的重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也推动了社会伦理的发展。
宗教的存在不仅是正式信仰的标志,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仰手段和精神支持。
四、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与艺术的结合宗教与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紧密,相互影响。
传统宗教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发展扩大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力,同时宗教题材的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也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宗教的内涵。
例如,佛教艺术的壁画和青铜佛像深受人们喜爱,道教书画作品和道教音乐也赋予了宗教文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现代社会对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与信仰观念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面临着新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8年第5期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概念刘建军[内容摘要] 中国历史上虽没有西方那样激烈的宗教冲突和信仰论争,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信仰精神和信仰概念。
儒家的许多范畴都包含有信仰的涵义,它们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揭示出信仰的完整内涵。
“信”体现了信仰的执著精神,“忠”体现了信仰的献身精神,“敬”体现了信仰的行为外观,“诚”体现了信仰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诚”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信仰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信仰的独特理解。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信仰 信 忠 敬 诚[作者简介] 刘建军,1963年生,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我们现在使用的“信仰”一词,最初来源于佛经,但在近代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学者们把“信仰”一词对应于西方的信仰概念,从而使它成为一个通用的。
这种情形使人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没有信仰精神和信仰概念。
本文认为,尽管中国历史上没有像西方那样激烈的宗教信仰的冲突,从而没有像西方那样集中的关于信仰的争论,但中国人也有信仰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信仰的精神和相应的表达信仰的概念。
在儒家的许多重要概念中都这样或那样地包含着“信仰”的涵义,如“信”、“忠”、“敬”、“诚”等,它们可以说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信仰概念,或者至少可以说是信仰的相关概念。
它们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揭示出信仰的完整内涵。
一、“信”——信仰的执著精神“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频繁地出现于中国古代的各种文献中。
《论语》中就数十次地提到它,后来的圣贤和文人也多有阐发。
信是四德(孝悌忠信)之一,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还是五材(勇智仁信忠)之一等等。
“信”是一个与信仰很相近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联系和相通之处。
其不同之处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延和范围不同,二是侧重点不同。
“信”作为一个普泛性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多样化的涵义。
中国古人认为,在社会生活所有的领域中都要贯彻“信”的原则。
君臣之间要有信,官民之间要有信,夫妻之间要有信,朋友之间要有信,人神之间要有信,人与事业之间也要有信。
在这里,信具有相信、信任、信实、信用、信守、信靠、信仰等多种含义。
相比之下,信仰一词内容确定得多,范围也狭窄得多。
可以说,信仰是一个比信更为具体的概念,它的内容更为确定,对象更为专一。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所说的信是一个比我们现在所说的信仰更为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含有信仰的意思,而且也包含有一些并不属于信仰的内容。
尽管在信中也包含着信仰的含义,但在古人的用法中,其着重点则不在此,而在于人际关系中的信用、信实。
可以说,信主要地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一种道德准则,意思是说话做事要诚恳守信,讲信用,值得别人信赖。
在这里,人与人的信任并不具有某种神圣性,而是一种平等的、可以相互对待的关系。
地位相同的人之间自然要讲信用,地位不同的人之间也要讲信用。
而且这里指的主要是地位相近和相同的人之间的关系,如朋友之间、国人之间。
《论语》中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反省,在《大学》中则把“信”与一些带有明显尊卑色彩的道德规范加以对比:“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当然,传统的“信”有时也用于人与神之间,表示人对神的态度,比如著名的《曹刿论战》中就认为对神要“必以信”,但这主要地不是人对神的信仰和崇拜,而仍然是指对神要讲信用,许诺给神的祭品要按时献上,不要失信于神。
相比之下,信仰则侧重于尊卑两极之间的关系,如人与神的关系。
在“信”与“信仰”两个概念之间除了有不同之处,还有相同、相近和相通之处,否则前者就不会成为后者的相关概念了。
首先,在“信”和“信仰”中都包含有相信、可信、确实的涵义。
这一点从字面上就可看出来,双方都带有一个“信”字,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汉语的“信仰”一词。
信仰是一种相信,即对那种能成为信仰对象的客体的相信,信也可以说是一种相信,它既是相信别人,又是使自己值得别人相信。
同样,在信和信仰中也都具有“可信”、“确实”的含义,因为相信的依据就是可信。
二者都要求人的心诚,要求人内心相信和真诚无欺。
可以说,信和信仰都是在相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
其次,在“信”中也以萌芽的或简单的形式包含有信仰的意思。
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概念,尽管其主要的含义或内容的侧重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美德,但在信字的许多其他用法中,还表现出某种与信仰相近甚至相同的意思。
比如信有时也指人对事业和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坚定持守,指对更高的人格或事物的依赖之情。
在《论语・子张》中,孔子的学生子张说:“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意思是,固守仁德不坚决,信仰道义不虔诚的人,没有什么生存的价值。
在此,信指的是对道德理想和价值的追求和践履,也就是信仰。
这一点甚至从朋友之信中也可以看出来,因为在中国古代,所谓朋友并不单指人际关系密切的人,而主要指志同道合、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的人,所以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中也具有某种共同信仰的潜台词,就像两个基督徒之间的相互信任常常源于对耶稣的共同信仰一样。
再次,在“信”的引申和发展中,有向“信仰”概念转变的可能和意向。
信字的某些用法与宗教中的信仰有相近之处。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民无信不立。
”这句话与基督教旧约《圣经・以赛亚书》中所说的“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稳”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不只是字面上的,而且也是内涵上的。
孔子说的“民无信不立”指的是人民对政府、君主和国家的信任,这种信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是一种信仰。
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有对皇帝、对国家的信仰,我们不论把它看作是皇帝崇拜还是看作爱国主义,都是一种中国式的信仰。
尽管这种信仰与西方对于上帝的信仰有很大不同,但都是信仰。
上面这种巧合可以看作一个提示,它提示出“信”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向信仰接近和转变的意向和趋势。
这也可以从中国佛教中对信字的用法上看出来。
在佛经中,“信”也是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对佛经的信仰,即对佛教教义的坚信不疑和追求。
《大乘义章》中说:“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
”这里,三宝指的是佛、法、僧。
这句话的意思是,“信”就是对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教教义、宣扬佛教的僧人的深信不疑。
《华严经》中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
”这是讲信仰的重要性。
佛教认为,只有具备了对佛教根本原理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才能除去一切杂念,并经过不断的修行,使内心清净,一意追求真谛。
最后,从根本上说,“信”作为一个与“信仰”相近的概念,是信仰的执著和固守精神的体现。
信字在古代就有固、持、守等含义,体现的正是信仰的坚定性。
“信守”、“守信”等的说法表现了这一点。
《左传・文公元年》中说:“信,德之固也。
”东汉学者班固在《白虎通义》中也有“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的说法。
这种“专一不移”之“诚”不就是信仰的执著精神吗?二、“忠”——信仰的献身精神“忠”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种影响深广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准则。
忠的本义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无私的态度,它要求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尽职尽责。
像“信”一样,忠也是一种较普泛的概念,是一种广泛的道德原则,但不同的是,它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地具体化和确定化,定格于君臣关系,并专指臣对君的单向性关系。
在《论语》中孔子就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说法,但还不仅仅局限于此,到战国中晚期,尤其是在墨子那里把双方负责之忠变成单向效力的政治伦理原则。
后来的韩非子干脆把忠君作为唯一正确的价值选择。
不论从最初含义还是从后来的含义来看,“忠”都是一个与信仰相近的概念,尤其是后来的明确含义更是如此。
首先,“忠”作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而且具有极大稳定性的感情和态度,不仅与信有相同之处,而且与信仰有相同之处。
就其发自内心而言,它不能被强迫,就像一个人的信仰不能被强迫一样。
就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言,它是颇为执著不渝的,就像一个人的信仰是执著不渝的一样。
而且忠是专一的,针对着明确的对象的,从对一个对象的忠诚变成对另一个对象的忠诚,是相当困难和费力的。
这一点也正是信仰的特点。
在基督教中,就非常强调信仰的单一性,并用“一仆不能侍奉二主”来说明这一点。
其次,“忠”作为一种由下而上、由卑向尊的单向的绝对化的态度,与信仰非常相似。
信仰是一种处理至上与至下之间、至尊与至卑之间的单向要求和态度。
我们只能说人信仰神,而不能说神信仰人。
同样,忠也是这样一种单向态度,只能说臣下忠于君主,而不能反过来说。
中国封建社会中,臣民对君主的忠也是一种信仰态度和要求,尤其是随着封建帝王的被神化,更是如此。
这不是一般的忠诚,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忠诚,实质上是一种准宗教的崇拜。
在“文革”的个人崇拜中,“忠”的信仰特征再次以非常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三忠于”、“四无限”就是很好的说明,“无限忠于”和“无限信仰”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如果说一般的忠诚是一种普通的伦理道德要求,那么无限的忠诚和绝对的忠诚,就无疑是一种信仰态度了。
最后,“忠”这一范畴集中体现了信仰的献身精神。
忠的含义尽管在历史上也表现出许多不同的方面,并不专指献身精神,但献身精神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方面。
古人所谓“文谏死,武战死”,讲的就是文臣和武臣对皇帝的忠,而且是忠的极至。
正如孙中山所指出的:“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牺牲亦在所不惜,这便是忠。
”①如果没有了献身精神,忠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如果把“忠”作为信仰的一个相关性概念或替代性概念来加以定位,就应把它定位于信仰的献身精神上。
当然,献身精神并非单指献出生命,而是泛指一种无私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献出生命是其最高和最后的表现。
如果我们承认马丁・布伯在《希伯来的人本主义》一文中的说法,即“信仰就是自我奉献”,那么可以说“忠”就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信仰概念。
三、“敬”——信仰的行为外观信仰不止是一种纯粹内心的状态,而且有相应的行为外观。
这种外观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在面部表情上,在言语表达上,在行动表现上,以及在相应的仪式上等等。
不论表现在哪些方面,总是都具有相同的特点。
这种共同的特点,集中表现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概念——“敬”上。
“敬”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种道德的要求和修身涵养的功夫。
宋儒程子曾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贺钦在《语录》中指出:“今要躬行,须先以敬为主,不敬便不是圣门家风。
”②胡居仁的《居业录》中也说:“圣贤工夫虽多,莫切要如敬字。
敬有自畏慎底意思,敬有肃然自整顿底意思,敬有卓然精明底意思,敬有湛然纯一底意思,故圣学就此做根本,凡事都靠著此做去,存养省察皆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