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俗信仰概要共34页文档

合集下载

山东潍县民间信仰习俗探析

山东潍县民间信仰习俗探析

城隍 ,是守护城池 的神灵 ,是冥界 中的一城之主 。该神可 以保护一城 的安全 ,并管领亡魂 。旧时 ,潍县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 ,是城隍庙会 。至时庙门大开,四面八方善男信女涌来烧 香、跪 拜。 农历 月初一 ,是城隍爷 出巡的 日子 ,也是城隍庙会 。出巡队伍 ,浩浩荡荡 ,穿街过苍 ,人 山人海,热
好愿 望。
[ 关 键 词 ]多神崇拜
潍县
习俗

个 民族有一个 民族 的风俗习惯 ,一个地 区有 一个地 区的风俗 习惯 ,俗 话讲 “A ‘ 里 不 川风, 卜 里不 I
俗 ”,正是说的这种情 况。民间信仰亦是如此 。 潍县即令潍 坊 l 解放前 ,潍县人 多数人信仰 各种 各样 的神 ( 即多神 )。其中以崇拜关帝、城 陴爷 、观 音娘娘 、 “ 老帅父 ”等最为普遍 。在家庭 乍活 中,人们也还都敬奉财神 、灶神、大地 神、门种 、菩萨等 。这
医术高明 。有一天,老头忽然 不见了。传言足铁狸子精显灵 ,越传越神 ,人们 纷纷捐 资,建起 了仙师庙 。从
庙 门到堂前足 比殿堂还 高的起 脊铁棚 ,棚 内张挂着 “ 有求必应 ”、 “ 神 到病 除 ”等牌 匾和锦旗 。
北海相孔融在都 昌 ( 今 昌邑)被黄 巾军围困,平原相刘 备与关 羽、张飞三千 兵马来北海 为孔融解 围。孔融得 救后 ,亲与刘备、关羽 、张飞在北海城 高埠上 阅兵 点将 。据说 宋代所建 的关侯庙就建在这高埠上 。 关侯庙祀 蜀汉大将军关羽 。每年农历二月、八月初 一及五月十三 关羽生 日致祭,香火很盛。关羽 原被封 为汉寿亭侯 ,故称关侯庙 。宋代建庙时,庙前为一大空场 ,至 元代 ,在庙前向南建巷,那 时关羽被尊为 “ 关
龛。
庙堂后 院的百子殿 ,有送 子观音 娘娘塑像 ,她 的怀前脚下 ,塑有一 大群神 态各异、活泼可爱的泥娃娃 ,

山东春节习俗,山东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完整篇.doc

山东春节习俗,山东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完整篇.doc

山东春节习俗,山东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山东春节习俗,山东春节过年习俗总结大全(二)是一个古老且隆重的及节日,春节的乐趣在于它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像贴春联、扫尘、拜年、年夜饭等,虽然每个地方的过年习俗都各不相同,但那种辞旧迎新的气氛是一样的。

那么,你知道山东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吗?一起来了解下吧!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

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

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

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拜年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

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

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

关于山东民间信奉的财神及其财神节概要

关于山东民间信奉的财神及其财神节概要

关于山东民间信奉的财神及其财神节(根据相关资料整合)山东半岛沿海地区民间自古有信仰武财神赵公明和关公的古老传统。

建国以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民间农历七月过财神节的习俗被迫中断。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财神节已在山东半岛地区得以恢复并日益兴盛,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俗文化空间。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财神节在山东半岛兴起并迅速向周边地区传播。

财神节一大早鞭炮就开始响起,祭祀财神是这一天活动的中心。

这一天,红烛高烧,燃香,烧纸,放鞭炮,用面做成元宝、圣虫,或用钱做成钱龙等。

供品除了酒水、点心、时令水果之外,以荤素菜肴为主。

财神节传统的饮食是吃水饺,水饺出锅后,首先要供财神,水饺谓之“元宝”,意味招财进宝。

财神节这一天大小酒店爆满,宴请亲朋好友,预祝这一年大家都发财。

许多经商、开工厂的老板与员工聚餐、联欢,还有的在这一天向员工发放红包、福利。

不少商家张灯结彩,对店面添加新的装饰,还做一些优惠酬宾活动。

夜幕降临,全城鞭炮齐鸣,礼花绽放,祝福发财的短信满天飞,一直持续到深夜,其隆重热闹程度堪比春节。

在山东,农历七月的财神节过去只是存在于某些地方的民间习俗,主要流行于经商做买卖的人群中间,一般家庭并不过这个节。

说它是一个节日,也只能算一个很小的地方性节日。

当代山东财神节已覆盖了整个山东半岛地区并向周边地区传播。

虽然依然是经商做买卖的最为热衷,但已经不再限于这一社会群体,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融入这个节日。

过节的活动趋于多样化,并且是公开的,在城乡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俗文化空间。

财神节在山东民间各地的时间不一,主要是农历七月过的财神节。

这一节日在山东各地有财神节、财神诞、财神会、财神生日等不同的叫法。

改革开放后,山东半岛各地的财神节大多定于农历七月二十二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如高密是二十一到二十三),人们已经普遍称之为财神节。

一、财神节的由来山东半岛信仰武财神赵公明和关公的习俗由来已久。

山东人拜年的仪式感文案__范文模板以及概述

山东人拜年的仪式感文案__范文模板以及概述

山东人拜年的仪式感文案范文模板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拜年是一个重要且古老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亲自拜访亲友以及互相赠送礼品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愿景。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山东人拥有独特而热情的拜年仪式感。

本文将详细介绍山东人拜年的仪式感以及相关文化。

1.2 主题介绍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山东人在拜年仪式中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和习惯。

他们注重礼仪、尊重长辈、注重家庭团聚,并且在礼品选择和赠送上也有一套独到的技巧。

本文将深入探讨山东人拜年的具体过程、行为规范以及礼品选择等方面内容。

1.3 目的通过研究和了解山东人拜年的仪式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民俗习惯。

同时,本文也旨在向读者展示山东人温馨亲切的拜年习惯,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另外,通过对礼品选择和赠送技巧的探讨,我们也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以便更好地参与到这一传统活动中去。

以上是关于“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对你撰写长文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2. 背景知识2.1 山东人拜年传统山东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拜年传统的地方。

山东人在春节期间非常注重拜年仪式,这一传统根植于多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山东,拜年通常从除夕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家人和亲戚会互相向对方道贺新春和祝福幸福,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尊重。

2.2 仪式感的重要性拜年作为一种传统礼仪活动,在社会交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仪式感能够增加人们之间的亲密感、信任感和友好感,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山东地区,拜年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丰富仪式感反映了人们对待家庭、亲戚、朋友和邻居等各种关系的敬意,并将其视为维系社会关系网和家庭情感纽带不可或缺的方式。

2.3 研究意义对山东人拜年仪式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首先,了解并探讨山东人拜年仪式感的原因和特点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1. 引言1.1 引言海神祭祀是山东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民俗文化活动,其历史悠久,仪式繁复,意义深远。

海神在古代被视为掌管海洋的神灵,人们为了祈求海神保佑渔民平安归来,便发展出了海神祭祀这一传统习俗。

每年的特定日子,当地村民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向海神献祭、祈福,以求得风调雨顺、渔获丰收。

海神祭祀的仪式流程十分繁复,通常先由村民们集体祈祷、献祭,然后在海边设立祭坛,燃起香烛,鞭炮齐鸣,最后将祭品投入海中。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让人感受到一种神圣的力量。

海神祭祀的地点选择通常会在离海边较近的地方进行,以示对海神的尊重和敬仰。

而海神祭祀的意义与影响也体现在民众对海洋的敬畏和依赖上,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寄托。

海神祭祀作为山东沿海地区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敬与敬畏,更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2000字,已完结】.2. 正文2.1 海神祭祀的历史渊源海神祭祀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所差异,但其核心目的始终是为了祈求海神的保佑和庇护。

在古代,海神祭祀通常是由当地的宗教团体或村民共同举行,包括祭祀仪式、祈祷祝福等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海神祭祀逐渐演变为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传统活动,成为山东沿海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2.2 海神祭祀的仪式流程海神祭祀的仪式流程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庄重仪式。

祭祀仪式一般在清晨开始,由主持人带领着一群祭司和参与者们集合在海边指定的祭祀场所。

接着,主持人会先行进行祭拜仪式,为海神献上丰盛的祭品,包括水果、鱼类等。

在祭品献上之后,祭司们便开始诵读祈祷文,向海神祈求海上的平安和丰收。

此时,参与者们也会跟随着祭司的领唱,响应祷告。

随后,祭司们会点燃香火,烟雾袅袅地弥漫在祭祀场所,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而肃穆的氛围。

接着,参与者们会围绕着祭坛依次敬香祭祀,表达对海神的敬仰和崇敬之情。

在祭祀完毕后,主持人会颁发祭祀证书给每位参与者,以示对他们的认可和祝福。

山东民俗论纲

山东民俗论纲

山东民俗论纲叶涛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从山东入海,五岳之首的泰山雄踞鲁中南。

境内既有绵延起伏的群山丘陵,又有坦荡辽阔的平原大川,西南部大运河沿湖区穿过山东,东部还有三千里的海岸线。

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山东民俗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特点,也为全面开展民俗学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山东民俗源远流长。

从古史传说和考古发掘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丧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出山东民俗的特点。

商周时期,特别是齐鲁封建之后,山东曾经出现过列国殊俗的局面,但随着孔孟学说的形成,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便树立起了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

从此,以“礼”为核心的山东民俗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处于主导地位,“风近邹鲁”经常被各地取为评价民俗的准则,到今天对国内乃至世界仍然产生着影响。

历史上的齐鲁民俗之别,对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与复杂多样有较为深刻的影响,这一史实有力地说明民俗的形成与流变是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密切相关的,而这与之相关的状况又因地而异。

姜尚治齐,采取的是“从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因此齐俗因地制宜,继承东夷文化传统,保存了长女不嫁、婚不亲迎、禳田祭土等风俗,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其通商惠工、尊贤尚功等行事,更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所以,在当时其俗日趋新异侈华。

鲁俗则试图用周礼来替代原有的文化传统,其敦本抑末、崇礼重教的举措,更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所以其俗比较保守古朴。

齐鲁风俗虽然有如上述的区别,但是同源于东夷文化的传统,又都以礼仪为民俗思想和民俗行事的核心,齐地化礼为俗,无为而治,鲁地以礼易俗,广行教化,方法的不同,并不能改变基本内容的一致。

这一时期兴起的孔孟儒家学说,对山东地区包括民俗在内的传统文化起了极大的规范作用。

孔子所谓“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就是对这一时期山东民俗文化殊途同归的一个基本概括。

山东风俗文化礼仪

山东风俗文化礼仪

山东风俗文化礼仪风俗习惯1、饮食山东日常饮食风俗,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其鲜明的个性、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和烹饪技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其中菜肴风味被誉为中国四大风味菜系之一,被冠名为“鲁菜”,享誉海内外。

山东日常饮食、节时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日常饮食习俗,是与人民大众生活最为贴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

2、居住山东居民有散居、四合院、三合院、府第、庄园等多种居住形式。

散居院落不设院墙和大门,不与左邻右舍相连,但一户一台,户和户之间界限分明,每一个房台是一个单独的院子。

这种散居院落多见于黄河滩区和鲁西北平原地区。

3、语言山东话是山东人独有的文化遗产。

山东话虽然属于北方话,但在发音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以北京话、东北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差异较大。

风俗婚嫁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至于男女本人没有自主权,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

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过程。

通媒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

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

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

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

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

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

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

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说“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多称“传柬”或“换帖”。

男家写好柬帖(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帖,作为定亲的依据。

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又叫“送年命帖”。

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

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齐鲁文化与山东民俗一、山东民俗饮食、服饰等多样化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所谓民俗,就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生活的...一、山东民俗饮食、服饰等多样化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所谓民俗,就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民俗学,就是研究民众所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本质、特点、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学问,是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

民俗包括饮食习俗、服饰习俗、语言习俗、居住习俗、人生仪礼习俗、社会交际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信仰习俗等。

民俗作为民众的生活文化,更受地域所决定。

俗话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齐鲁文化正是以丰富多彩的山东民俗文化为支撑的,比如各地方言、饮食、服饰等就是这种多样化的最直观展示。

山东老百姓的家常便饭常常离不开大葱,但吃法却不一样。

胶济线以南、津浦线以东、胶莱河以西习惯吃煎饼卷大葱、鲁西北、鲁西南习惯吃饼子窝窝头。

整个山东几乎都喜欢大饼卷大葱,那叫“大葱蘸酱,越吃越壮”;喜欢白菜炖豆腐,所谓“白菜豆腐保平安”。

要改善生活怎么办?那就是烙大饼、卷大葱。

民间甚至认为皇宫和上层社会也喜欢大饼卷大葱。

鲁西南有一出传统戏中就唱道: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娘娘东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

山东各地的语言,在外界看来,主要是以山东快书为代表的济南周边方言和以侯宝林相声中学说的胶东话、倪萍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中表演的“天气预报”为代表的胶东方言最有代表性。

其实,山东各地的语言习俗可以用“五花八门”这个成语来形容。

大家如果到山东各地走一走,听一听山东各地方言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山东的济宁、菏泽沿着运河往北走,一直到聊城,几乎每个县的方言土语都不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