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学期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7周公诫子教案语文版Word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语文版新课标九年级下册课件:第七单元 27.

初中语文语文版新课标九年级下册课件:第七单元  27.

今义:丈夫;成年男子。
3.词类活用 一饭.三吐哺( 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也”表判断) ②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者,……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土地广大,守以俭者(状语后置)
5.主题思想 本文记叙了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以“握发吐 哺”形容君王为国应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并以六种“谦德” 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揭示了守业之难 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27.周公诫子
1.于 不.鲁轻矣动词,介到词 ,在

(2)之周 文公 王诫之.之 子.曰 代结词构,助代词伯,禽的
(3)以子 守无 之以 以. .鲁 恭国 者骄介士词,用连 词,因为
2.古今异义 (1)德行宽.裕. 古义: 宽大,宽容 。 今义:宽绰富余。 (2)桀、纣是.也 古义: 这,这样 。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夫.贵为天子 古义: 句首发语词,不译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7 周公诫子上课课件 语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7 周公诫子上课课件 语文

译文:
但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 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 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 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 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 土地,必定会有安定;
12/11/2021
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 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 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反问修辞,总结问题,首尾呼应,增强肯定语气。
文中提到的六种美德是什么?用自己的话 怎么理解?
宽—宽容,宽以待人; 俭—勤俭节约
卑—谦虚谨慎;
畏(威)—时刻警惕,居安
思危
愚—大智若愚;
12/11/2021
浅—重才不露,守拙以清心
根据课文内容思考:首句的 作用是什么?
“成王封伯禽于鲁”,交代周公 诫子的背景,突出诫子的必要性、重 要性。
周公以圣言相劝,介绍自己所听到的圣言,即 遵循的六种“谦德”。(道理论证)
12/11/2021
3、“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 是也。”
是反面论说。
运用正反论证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12/11/2021
得出了什么结论?
末句“可不慎欤”起到了总结 问题的作用,并以反问呼应首句, 增强肯定的语气。
12/11/2021
在周公大段诫子的话中,论点是什么? “往矣,子无以鲁骄士”是周公
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这段话的论点, 即告诫儿子不要怠慢、轻视人才。
12/11/2021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 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 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7《周公诫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7《周公诫子》

胜利;用愚笨的办法来保有聪明睿智,就 ⑦尊盛:位高势盛。
是明智;用浅陋的方式来保有渊博,是一 种聪明。
⑧聪明:指明察事理。
⑨睿智:聪慧、明智。
8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 富有四海,由①此德也。不谦而失天 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 慎②欤③?” 译文:这六点,都是谦逊的美德。
那尊贵的是天子,拥有全国,遵循
12
周公诫子
论点: 勿骄

正面--- -自身体会 承
圣言相劝
论据
谦德结果
反面-----桀纣亡身 转
结论: 慎

13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 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 愿意放弃。
——斯宾塞
14
10
2.如何理解“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 也”? 答案: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 的,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是 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 3.周公为什么要诫子? 答案:周公为了让儿子到鲁国不怠慢人才。
11
4.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重别人, 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 节约,这样的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 要职,仍要有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 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 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 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①德行:道德品行。 ②宽裕:宽大,宽容 ③守:保持。
译文: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 ④恭:肃敬,谦逊有礼。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7周公诫子课件语文版-精品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7周公诫子课件语文版-精品

3.核心图解
恭→荣
俭→安
卑→贵
谦德
得心者得天下ຫໍສະໝຸດ 畏→胜愚→哲浅→智
学习延伸
一、与同学们讨论下各自的学习心得 二、老师们指点下本课时的重要内容
学习延伸
三、字音字形
识记生难字
哺.(bǔ) 桀.(jié) 欤.(yú)
睿.(ruì) 纣.(zhòu) 守以畏.者(wēi )
四、重要词句
1.重点词语理解 (1)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3)相:辅佐。 (4)德行:道德品行。 (5)宽裕:宽大,宽容。 (6)守:保持。 (7)恭:肃敬,谦逊有礼。
27.周公诫子
一、作家访谈
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治今北京)人。 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著有《韩诗内传》和《韩 诗外传》。
二、知识卡片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 360 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 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今本作十卷。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 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经》以与古事相印证,非 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它是研究西汉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译文: (2)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倒装句,状语后置,“以俭守者”) 译文: 参考答案:(1)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2) 用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如何理解? 分析: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 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2.如何理解“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分析: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 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周公诫子》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周公诫子》课件语文版
元学习能力的培养 •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 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
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 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 词。
• 难点:文章言简意赅的写法;理解谦虚礼 让的品德。
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典故有哪些?
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典故有 哪些?
战国时的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南宋的岳母刺字 曾子杀彘 画荻教子(欧阳修)
承----------正面阐述 转----------反面论证 合---------结语,突出中心
中心表达
• 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 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 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1、词语运用:言简意赅,脍炙人 口。 如“博闻强记”、“富有四海”、“握 发吐哺”等词语,历来被人沿 用。
2、中心表达: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 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写作借鉴:1.本文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 觉。周公先陈述自己的情况,由此引出对儿子的劝诫, 并从六方面层层深入论述了谨慎之必要。这种写法值 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2、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3、 语言得体、恳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很有说服力。
合作探究
• 1、周公为什么诫子? • 2、周公诫子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 3、周公怎样劝诫儿子的? • 4、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德”在今天 • 有何现实意义?
导入新课
• 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 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 就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这个 故事,出自《周公诫子》,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学习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周公诫子
古人说:“谦受益,满招损。”谦虚谨慎指的是我们做人的态度和自身修养,要想在事业
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就需要在修身上下功夫,做人做事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克己慎行,低调
做人,踏实做事,少说多干,多看到自己的短处,多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

1.了解韩婴及《韩诗外传》;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选文主旨,学习言简意赅的写法。(难点)
3.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一、新课导入
从曹操诗《短歌行》中的名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导入。
(投影仪显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
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
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心。
曹操的《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
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对于这个故事,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释义
守以畏.者(“畏”通“威”,威严。)
(2)古今异义
子无以鲁国骄.士(古义:怠慢,轻视。今义:骄傲;猛烈。)

吾闻,德行宽裕..(古义:宽大,宽容。今义:宽绰富余。)
守以俭.者,安(古义: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今义:俭省。)
守以畏.者,胜(古义;威,威严。今义;畏惧;佩服。)
由.此德也(古义:奉行,遵从。今义:原由;经过。)
(3)一词多义
2 作者名片
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
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南宋以后,
仅存《韩诗外传》。
3 背景追溯
《韩诗外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50年。它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
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
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
也不是阐发。《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周公为什么诫子!
【交流点拨】周公为了让儿子到鲁国不怠慢人才。
2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周公提出的“六德”又是什么?
【交流点拨】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中心论点),
即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六德”就是六种谦虚的美德,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
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 博
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3 周公是如何“诫子”的?
【交流点拨】周公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
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劝诫儿子,
强调为君王者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又从圣贤之言(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
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
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从正面说理。再以桀、纣之事(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
者,桀、纣是也)从反面说理,语重心长地告诫“无以鲁国骄士”。这里用了道理论证、正
反对比论证。
通过周公与桀、纣“谦”与“不谦”的不同做法、不同结果的对比,进一步理解“谦”
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联系以上三个小问题,学生划分本文层次。
第一层(第1、2句):交代诫子的背景,摆出观点。
第二层(第3 ~7句):周公执政“吐哺握发”;圣言相告,六种谦德。
第三层(第8句):桀、纣不谦而失天下。
第四层(第9句):反问结束,首尾呼应。
(二)走进人物
1你认为周公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抓住周公的语言,紧扣文本来体会。
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人。
2 你认为其子伯禽到鲁国后会如何做?
【交流点拨】伯禽听从父亲的教导,到鲁国后,礼贤下士,广纳人才,时时以六种谦
德反省自己。不久,鲁国更加强盛。
(三)走进主题
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
【交流点拨】能根据现实,变换角度指出六种“谦德”的现实意义。
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
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
果一个人身居要职,仍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认为自己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
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
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四)走进写法
1词语运用,言简意賅,脍炙人口。
【交流点拨】如“博闻强记”“富有四海”“握发吐哺”等词语,历来被人沿用。
2 “起、承、转、合”,层层深人。
【交流点拨】“起”即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如本文第一句;“承”,即承接开头,
对论述问题展开阐述,如本文正面论述部分;“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即反面论证部
分;“合”即最后归纳总结,如本文最后的反问句。本文说理逐层深入,给人无可置疑的感
觉,使人心悦诚服。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周公的故事、诗文和有关“韩诗学”的知识。
2.课文与《读盂尝君传》对比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