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甜蜜的梦》的社会意义解读

合集下载

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影响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影响摘要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就开始繁荣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陆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英国女性作家?英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模式存在着超性别意识与性别意识两种倾向?很多作品都具有女权性?体验性?跨文化性以及跨地区性的特点?英国当代女性文学不但对英国本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世界女性文学?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女性文学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借鉴价值?关键词?女权主义英国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影响】一女性主义思潮与英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所谓女性主义,其实就是为了追求男性和女性地位的平等而发起的一种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运动从18世纪末开始到至今经历了三次浪潮,分别以争取妇女平等权利(尤其是选举权)、批判性别歧视和男性霸权、要求赋予妇女个人的权利为运动目标。

英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于1971年开始走向高潮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制定并通过了三项法案,为英国女性争取了多项平等的社会权利。

随着女性主义在英国的发展,英国女性有了接受教育和外出工作的机会。

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经验的扩展丰富了女性文学创作的素材,提高了女性文学作品的水平,为英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

今天英国女性文学之所以能在英国文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女性主义的发展密不可分。

然而英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之初并不是以书面的形式出现。

它与英国传统文学形式一样,都是先由人们进行口头上地传述,进而再进行书面地表达,在女性文学故事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被英国的女性作家所创作。

英国女性文学在19世纪就已经初具影响力。

文学史上著名的四位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以及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伊丽莎白?B?布朗宁和克里斯蒂娜?G?罗塞蒂等都生活在19世纪。

她们的创作堪称是女性独立创作的典范,为英国女性文学建立了良好的传统。

英国女性文学按照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及规律进行创作,并在女性主义地影响下逐步建立起与社会思潮相对应的女性文学体系。

多丽丝.莱辛创作主题之存在主义分析

多丽丝.莱辛创作主题之存在主义分析

多丽丝.莱辛创作主题之存在主义分析摘要多丽丝·莱辛的作品总是充满令人惊奇的变数,引发评论界的种种争议和看法,这一现象值得解读和研究。

本文从存在主义角度探究莱辛善变的作品之下的本源——莱辛的创作正体现了其摆脱形式的束缚,对存在的自由的永恒追求。

其作品中体现的不断变化的价值取向表明她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始终寻求真正的自由。

关键词:存在主义自由焦虑责任自欺他者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一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题材涉猎广泛,政治、种族、女性、环保、宗教、人类未来的命运;风格独特多变,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奇幻文学,到太空小说等,其作品批判地继承了各种文学思潮——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精神病理学、苏菲哲学——每一次风格的转变都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争议,尤其后期的系列“太空小说”受到诸多批评,如英格力·霍尔姆奎斯特认为,“莱辛的思想观念从以前的进步、理性、无神论彻底逆转成倒退、荒谬和笃信宗教”(fahim:5);她的一系列近作《好恐怖分子》、《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和《裂隙》,让读者吃惊地发现她倡导的实现“乌托邦”的手段从早期的政治斗争转变成后期的生存至上论。

在大家眼里,莱辛这个“往昔的共产主义者”摇身一变成了“法西斯主义者”(hazleton:20)。

即使她同一部作品都受到截然不同的批判意见,如《金色笔记》让莱辛被贴上了女权主义作家的标签(虽然她本人并不领情,并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但伊莲·肖瓦尔特和艾伦·摩根认为它“偏离了真正的女性的视角”(greene:96)。

莱辛竭力忽视公众对她的种种赞誉或批判,丝毫不在意评论家试图将她定型的种种努力,在主题变化和叙事结构上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有论者形象地称她为一只“飞象”,令人难以捉摸。

解读特立独行的莱辛,我们往往需要一种能够由表及里的透视力,剖析她看似变化多端的外表之下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而这一切都可以从存在主义视角得到解读和分析。

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

∙收藏∙分享多丽丝·莱辛编辑词条多丽丝·莱辛(英语: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

迄今最年长的男性诺贝尔获奖者是2007年经济学奖得主里奥尼德·赫维克兹,生于1917年8月21日。

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在文学奖则是第十一位。

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等。

中文名多丽丝·莱辛国籍英国出生日期1919年10月22日职业学者、作家代表作品《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们》外文名Doris Lessing出生地英国罗得西亚逝世日期2013年11月17日主要成就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目录∙1人物介绍∙早年时期∙开始创作∙辉煌时期∙逝世∙2主要作品∙3写作特点∙4人物思想∙哲学思想∙对女性主义∙写作思想∙5人物评价1人物介绍早年时期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

父母是英国人。

[1]在莱辛5岁的时候,她那向往田园生活的父亲带着妻儿移居到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在一个农场工作。

然而农场生活对于多丽丝的父亲绝非天堂,不过却是莱辛幻想的家园。

年幼的多丽丝是一个“神经质”的女孩,在学校里,爱幻想的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才没有白白浪费更多的时间。

[2]16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

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

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

[3]在非洲早年的艰苦生活中,十九世纪小说大师如狄更斯、吉卜龄、史汤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莱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也为她的文学生涯奠定厚实基础。

[4]开始创作1939年,莱辛和法兰克·惠斯顿结婚,生了一男一女,这段婚姻维持了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投身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

自我完善三部曲__--__多丽丝·莱辛作品的苏菲主义解读

自我完善三部曲__--__多丽丝·莱辛作品的苏菲主义解读
The Trilogy of Self-Perfection: A Study of Sufism on Doris Lessing’s Novels
By Liu Shasha Supervisor: Li Rucheng
Qingdao University
2015-06-10
摘要
多丽丝·莱辛,第十一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 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内容丰富、风格多变及视角独特而享誉世界文坛, 其中涵盖的多元艺术及哲学理念更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作为一名出色的多产作 家,莱辛的作品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殖民主义、女 性主义及空间艺术等方面,鲜有评论家运用苏菲主义相关理论对其进行系统分析。 本文以莱辛不同时期的三部作品,《野草在唱歌》(1950)、《金色笔记》(1962)及《幸 存者回忆录》(1974)为例,运用苏菲主义的自我完善理论,分析三部作品中主人公 的完善之旅,完美再现了苏菲主义自我放逐、自我启示、自我完善三个阶段,同时 解析苏菲主义对莱辛创作的影响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
Key words: Doris Lessing; Sufism; self-perfection; influence
Contents
Introduction.................................................................................................................. 1 Chapter One The Grass Is Singing: Self-Exile...........................................................5 1.1 Struggles in the Awakening Stage............................................................................ 5 1.2 A Quest for Ideal Life...............................................................................................8 1.3 Death as the Way of Salvation............................................................................... 10 Chapter Two The Golden Notebook: Self-Revelation..............................................14 2.1 Unity in the Developing Stage............................................................................... 14 2.2 A Quest for Freedom.............................................................................................. 17 2.3 Breakthrough as the Way of Salvation................................................................... 21 Chapter Three The Memoirs of a Survivor: Self-Perfection................................... 25 3.1 Exploration in the Improving Stage....................................................................... 25 3.2 A Quest for Harmony............................................................................................. 28 3.3 Equilibrium as the Way of Salvation......................................................................32 Chapter Four The Gradual Influence of Sufism on Lessing.................................. 37 4.1 Loss in the Self-Exile Stage................................................................................... 37 4.2 Inspiration in the Self-Revelation Stage................................................................ 40 4.3 Enlightenment in the Self-Perfection Stage........................................................... 42 Conclusion...................................................................................................................45 Bibliography............................................................................................................... 47 Achievements.............................................................................................................. 50 Acknowledgements.....................................................................................................51 Statements................................................................................................................... 52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爱的习惯》的女性主义解读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爱的习惯》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33卷第1期2018年2月Vol.33No.1Feb.2018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爱的习惯》的女性主义解读刘雪琪(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淮北235000)摘要:以女性主义批评为切入视角,对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爱的习惯》予以观照,“爱的习惯”实为男性权力和意志的体现,透现着女性的他者化、物化以及男性的自我中心主义。

遭遇爱之习惯的女性以各自的方式进行抗争,对父权话语体系做出程度不同的挑战。

关键词:《爱的习惯》;女性他者化;女性物化;男性自我中心主义;抗争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126(2018)01-0069-03《爱的习惯》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该作品以戏剧界知名人物乔治为主人公,描述了其在花甲之年的情感历程。

对于这部从独特视角透视两性关系的短篇力作,论者的关注视角较为单一,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男女主人公对“双性同体”和谐两性关系的追求。

诚然,作者本人的确主张男女相互融合、彼此互补以致实现两性之间的“整体性”。

但由于莱辛作品具有一以贯之的内涵丰厚、底蕴深广之特性,人们完全有理由从不同视角对《爱的习惯》进行解读和挖掘。

本文即尝试聚焦该小说之关键词——“爱的习惯”,立足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探寻“爱的习惯”背后隐现的深刻动因和客观实质。

一、女性的他者化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父权意志统治、浸淫于一切领域,男女二元对立成为不二法则。

两性之间不容置疑的主、客体之分使得女性被剥夺与消解了主体身份,以致呈客体化发展趋势[1]。

女性成为男性权力和意志的被动的受动者,沦为客体、他者、“第二性”。

“已经养成爱的习惯了”“总想搂抱着什么东西”——这是乔治的年轻妻子勃毕对其的评判[2]。

多丽丝_莱辛获奖给我们的启示

多丽丝_莱辛获奖给我们的启示

2007年第4期外国语言文学(季刊)(总第94期)多丽丝·莱辛获奖给我们的启示王丽丽莱辛今年10月11日以88岁高龄获得了2007年世界文学界的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

令世人瞩目的同时,很多人也许会问她为什么获奖,为什么现在才获奖。

是的,作为一个极为多产(共创作50多部作品)、创作生涯跨越半个多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这是一个并不多见的事情。

这同她敢于蔑视权威、在作品中超越各种“主义”的窠臼、大胆创新的思维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莱辛是个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作家。

她出生在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而后在非洲长大。

父亲战前是银行职员,后在一战中负伤。

母亲是护士,原来的恋人在战争中淹死。

战争不仅给他的父母亲身上和心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疤,也在她幼小的心里种下了对暴力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

在南非的生活环境下,她目睹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对正义和平等充满了渴望。

莱辛同她的自传体小说《暴力的孩子们》中的玛莎一样,具有很强烈地反对殖民主义的思想意识,并一直在寻找真理的旅途上行走。

她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和法西斯战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加入共产党。

在她早期的作品中,殖民主义以及打着各种进步幌子的“主义”一直是她作品关注的中心,甚至讽刺的对象。

为此,她曾被认为是激进作家。

特别是她62年发表的奠基之作《金色笔记》,不仅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使她被冠以多种名号:马克思主义者、女权主义分子等等。

为了摆脱这种状况,她第一次以男主人公的视角创作了《简述地狱之行》(1971)。

它的叙事风格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点,时空倒置,人物意识交叉,是一部探讨人物心理空间的力作。

虽然这部作品为她赢得了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的提名,但为了彻底扭转这种非此即彼,令她深恶痛绝的“贴标签”现象,她不顾丧失已有名誉地位的危险,勇于探索,深入科幻小说的领地,从“地狱”直达“天穹”,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下了五部曲系列小说《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

包括《什卡斯塔》(1979)、《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天狼星试验》(1981)、《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和《沃伦帝国的情感代表》,用科幻的形式表达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和忧虑。

寻求生命的完整: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女性主义解读

寻求生命的完整: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女性主义解读

在蓝色笔记中,安娜则是一个在精神上寻求解脱的女性,她的日记记录了她心 灵的痛苦与挣扎。
二、女性独立与自由的主题
《金色笔记》深刻地探讨了女性独立与自由的主题。在作品中,莱辛通过安娜 的个人经历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与政治环境中的困境。安娜在非洲的经历让她认 识到女性在殖民主义中的弱势地位,而在政治生活中,她对斯大林主义的憧憬 最终幻灭,这反映了女性在政治领域的无权状态。同时,安娜在爱情生活中的 挣扎也突显了女性在情感领域中的被动地位。
基本内容
《金色笔记》是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之一,首次于1962年。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主题,成为了全球文学界的重要作 品。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金色笔记》,探讨其中的 女性形象、女性独立与自由的主题,以及这部作品对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影响。
一、女性形象
最后,金色笔记的创作方式开启了女性主义文学新的篇章,为后来的女性主义 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金色笔记》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它通过对 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独立与自由主题的探讨以及对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影响 等方面展示了女性主义的重要性和价值。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女性的困境,也 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希望。它呼吁我们女性的地位和权益,追求真正的性别平 等和社会公正。
在《金色笔记》中,主人公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混 乱和无序。她通过自己的写作和思考,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混乱和无序。她 通过自己的写作和思考,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内在平衡和自我认知。
苏菲主义强调内在的精神修养和自我实现,这一点在《金色笔记》中得到了很 好的体现。主人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内在平衡和自我 认知。这种内在平衡和自我认知是通过自己的精神修养和自我实现来实现的。

《金色笔记》中梦的分析

《金色笔记》中梦的分析

《金色笔记》中梦的分析作者:李红艳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5期内容摘要: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是一部现代作品。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安娜为代表的自由女性形象,描写了安娜这位已经获得解放的女性的理想追求和面临的困境。

其中以描绘安娜的梦境尤为突出,这些梦境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揭露了社会的现实和残酷。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梦一.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1919- )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于2007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颁奖给莱辛的理由是她以怀疑的眼光、巨大的热情与丰富的想象力,在她的经典著作《金色笔记》里对割裂的文明进行非凡的审视。

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现在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

1925年,她跟随父母搬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属津巴布韦)生活,并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她14岁辍学开始大量阅读自学。

1949年,莱辛带着一个儿子和第一部小说的手稿回到英国伦敦。

1950年,她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

这部小说因深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而引起强烈反响,莱辛由此在文坛崭露头角。

1952年至1969年,莱辛陆续发表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们》。

其间,她还在1962年发表小说《金色笔记》,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她的代表作。

她因这部作品蜚声文学界。

莱辛创作的小说还包括《黑暗前的夏天》《第五个孩子》等。

1995她获得哈佛大学的名誉学位。

她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在非洲的亲身经历,以独特的自传体风格著称。

作品题材涵盖了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问题。

二.《金色笔记》简介《金色笔记》(1962年)奠定了莱辛在西方文坛的地位,这也被公认为是其代表作。

这本大作的叙述手法已有别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意识流,全书不分章节,由1个故事、5本笔记构成。

该故事题为《自由女性》,女主角为安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丽丝·莱辛《甜蜜的梦》的社会意义解读作者:赵端阳
来源:《中文信息》2015年第10期
摘要: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新作《甜蜜的梦》中的三位主要女性人物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现实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通过这三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可以进一步剖析莱辛后期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变化,并深入地探讨莱辛这部新作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甜蜜的梦》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394-01
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新作《最甜的梦》主要围绕着法兰西丝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经历展开。

小说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分别是女主人公法兰西丝、婆婆朱莉亚和继女西尔维亚。

莱辛在小说中刻画出了三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形象,她们的身影孑然屹立在这个纷乱无序的世界上,让人久久难忘。

本文试图从这三位女性人物入手,从女性的视角逐层剖析她们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现实之问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进一步阐释莱辛后期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变化,深入地探讨莱辛这部新作的社会意义。

一、朱莉亚是小说里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人物
《梦》中的朱莉亚却是完全不同的:她完全没有受到殖民主义的影响,也没有事业和两性关系的困扰,她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没有情感和追求的失落,没有衣食之忧;她的痛苦和悲剧起源于无情的战争。

在小说里,莱辛通过朱莉亚的生活经历从侧面向读者再现了历史的一页,她把朱莉亚置于历史与现实之问,用她在现实中的遭遇来昭示历史的现实意义。

今天,虽然那些残酷的战争已经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历史,但它们曾经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和影响却一直持续着。

《梦戈里,通过朱莉亚之口,莱辛对当代战争的强烈谴责和尖锐讽刺已一览无余。

这就像莱辛前不久在英国的爱丁堡图书节上出言抨击首相布莱尔跟随美国出兵伊拉克的行为一样:莱辛讥讽布莱尔首相是“幻想家’,和为取悦美国人而“跑来跑去的小兔了’。

战争是政治家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可他们却忽视了战争带给普通人的痛苦和社会的灾难。

年老的朱莉亚生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那是一个充满了痛苦记忆的世界,是一个美好记忆倒塌了的世界。

朱莉亚是个不幸的女人,她曾经拥有过的美丽生活和梦想在残酷的战争里破碎成了不堪回首的碎片。

二、小说中的法兰西丝是一位独立的新女性
小说《梦》里的法兰西丝是一位追求独立和自由的女性,但她更是一位心怀宽广慈爱的母亲。

为了抚养两个幼小的儿了安德鲁和科林,法兰西丝渐渐远离了遥不可及的共产主义理想,也逐渐对丈夫约翰尼的那些口号失去了热情。

《梦》中的法兰西丝似乎已经走出了自由新女性
在事业和情感上的困扰,现在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扮演好母亲的角色。

在法兰西丝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但却又不寻常的母亲形象。

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但在她身上更为重要的是她的母爱并不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孩了身上,她像母亲一样宽容慈爱地对待每一个年轻人,她想让那些“有问题”的年轻人都能感受到这个世界依然是个有温暖和关爱的地方。

莱辛通过法兰西丝要向我们展示的当然不仅是她作为一名女性和母亲的宽广无私的爱,还有她的小说题目所暗示的主题。

从现实层次上,法兰西丝心里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位成功的演员。

她明知道这个梦想不可能实现,但她却一直不愿放弃。

在现实生活的泥沼里,她的梦是甜蜜的却又是酸楚的。

但从她更深层的思想里,我们还能读出她心底里另一个梦想和希望—她对整个世界和年轻人的未来的美好希望和梦想。

三、法兰西丝的继女西尔维亚是莱辛小说中最新一代的女性形象
与许多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不同的是,西尔维亚勤奋刻苦,毅力坚强。

面对纷乱的生活和情感的困惑,她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她似乎寻找到了生活的目标,那就是做一名好医生,救治病人。

在工作之余她时常组织和参加一些反对战争和军备扩张的集会,她成为了当时部分有思想青年的代表。

在这里,莱辛又一次把她的女主人公带到了那片非洲大陆。

在莱辛的笔下,我们看到了某些脱离了殖民统治的落后国家在独立之后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莱辛对于殖民主义问题的新的思考。

西尔维亚的善心和劳动虽然赢得了当地一些居民的爱戴和尊敬,但是最终她还是被那些愚昧的人们伤害了一她被很多人说成是派来监视辛漠里的问谍。

心碎的西尔维亚依然放不下孤苦伶仃的黑人小男孩克莱佛和辛博迪。

她把两个孤儿带回到伦敦法兰西丝的家中,准备把他们安排妥当然后再跟随一个由法国资助的医疗队去索马里工作。

可是她的计划永远也无法实现了:她死在了法兰西丝楼下起居室的沙发上一她像那些非洲村民们一样,最终没能逃脱爱滋病的魔爪。

她在睡梦中离开了人世。

在西尔维亚的身上,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莱辛作为一位小说家一贯所坚持的人道主义传统。

莱辛对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19世纪文学大师极为推崇,因为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一种热爱人民、给被压迫者以同情和温暖的传统;莱辛认为我们当今的时代仍然需要这样的传统。

通过这三位女性人物的生活经历,作者莱辛表达了白己对现代战争的谴责和批判,对前殖民国家问题的反思,对社会和女性等问题的关注和思索。

可以说这三位女性人物的个人生活里深深地刻上了历史和现实的印记。

她们既是三个不同的个体,同时也是20世纪西方世界历史经历的见证。

她们生活中梦想和现实的冲撞结果与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莱辛正是通过这三位女性的经历回顾和审视了20世纪西方社会人类生活的经历,对历史和现实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小说《最甜的梦》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莱辛作为一位小说家的许多独特之处。

在充满着变化和喧嚣的当今西方文坛上,作为一名作家,莱辛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立场,不崇媚时尚的文学形式。

她认为作家应该是灵魂的工程师,在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中要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同时,她认为小说的形式应该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她的创作中虽然不乏实验形式的经典作品,但传统
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确实占有了相当的分量。

在《梦》里,莱辛白然写实的风格和看似平淡的叙述也丝毫没有削弱其作品的震撼力。

参考文献
[1]Doris Lessing. Intmduc;tion in The Sweetest Dream [Z.Great Britain: Flamingo, 2002.
[2]Doris Lessing. Children of Violence [Z〕 .USA: Plume Printing, 19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