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的励志人物故事

合集下载

2007诺贝尔文学奖 多丽丝·莱辛(Do_20141008_164022

2007诺贝尔文学奖 多丽丝·莱辛(Do_20141008_164022
站在门口,远远望去,穿过风卷黄沙的云层,眼光落在一片树丛中,听说那里还有未被砍伐的森林。昨天,我驱车好几英里,一路经过那砍伐过后留下的树桩和林火过后的焦土。一九五六年,我目睹那里的奇妙森林几乎砍伐殆尽,因为人们既缺少吃的,也缺少柴火。 转眼到了八○年代初期津巴布韦西北部,我在拜访一位朋友──伦敦一所学校的教师。他在那里“援助非洲”,如我们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位有理想的人,可是,在非洲那所学校发现的一切都令他震惊,从此以后,他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消沉之中。这所学校与津巴布韦独立后建立的所有学校没有什么两样。它有四间大砖房,一间靠一间,整整齐齐,坐落在蒙蒙灰尘里,一、二、三、四,最后一间以半间房子作图书馆。教室里有黑板,可我的这位朋友经常把粉笔放在口袋里,要不就会被偷窃。学校里没有地图或地球仪,甚至连教科书都没有,更没有练习本或圆珠笔。图书馆的书,不是学生要读的那种: 大多是来自美国各大学的大部头书,甚至很难捧起来,被白人图书馆弃置的,还有一些侦探故事和《巴黎周末》或《费丽西蒂找到了爱情》之类的书。 一只山羊想在干枯的草丛中寻找可以吃的。校长挪用了学校资金,已经停职处理,由此引发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问题,但一般在较严重的情况中才会提出来: 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些人的行径怎么会如此大胆? 我朋友的钱包已经空了,因为不少学生和教师,在他领工资的时候都伸手向他借钱,也许从来没有人还过钱。学生小的六岁,大到二十六岁,因为早先没上过学的青年,也在这里补习。有些学生每天清早要走好几英里,无论天晴下雨,都得穿越几条河流赶到学校。他们无法做家庭作业,因为村庄里没有电,靠柴火照明,不方便学习。女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和上学之前,还必须去打水和煮饭。 当我和这位朋友坐在他的房间里,顺道而来的人们害羞地走进来,所有的来客,个个向我们讨要书本。“你回到伦敦后,请给我们寄书吧。” 一名男子说,“他们教我们读书,可我们没有书。”我遇见的

多丽丝 莱辛

多丽丝 莱辛

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言语不多,与人叙谈很是专注,亦很少讲到自己。

1993年5月,莱辛与小说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传记作家霍尔罗伊德共同访问社科院外文所,我曾与上述诸位畅谈文学之味。

记得她言谈举止没有丝毫大人物的痕迹,自然流露出一种老奶奶的亲和力。

这是20年前的事了,今日犹在眼前。

斯人已去,只想把她的书再读一遍。

莱辛也是一位直言不讳的公众人物,对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的种族隔离与社会不公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她为此曾被南非禁止入境30年。

但莱辛对非洲的一草一木都满怀深情。

2021年,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

当年12月,她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斯德哥尔摩的颁奖仪式,但是准备了书面发言。

演讲题目出人意料——《论没有得到诺贝尔奖》。

她谈到一位年轻英国人在津巴布韦从事基础教育,历经艰难。

那里的儿童渴望书籍,学校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教育设备,何来图书?莱辛说,孩子们的祖父母生活的时代,尚有口头文学传统,不识字也能讲故事;然而在今天,口述传统消逝,小学生接触不到图书,长大自然就当不成作家,遑论得诺奖。

莱辛为他们难过,也希望听众伸出援助之手。

关心社会不公和弱势群体命运,为其他人的不幸而焦虑,这是莱辛60多年创作生涯的重要特征之一。

莱辛在漫长一生中,始终心系非洲,也见证了大英帝国的轨迹。

她父亲是派驻波斯(今伊朗)的英国军官,受重伤(失去一条腿)后与照顾他的英国护士结为连理。

莱辛1919年10月出生,5岁时父亲在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买下一大片土地,举家迁往非洲务农。

莱辛在一家天主教女校就读,14岁就进入社会,没有受过正规大学教育。

她从此开始绵延一生的自学生涯,主要的学习材料便是19世纪俄国、法国及英国文学作品。

“二战”期间,她在左翼图书俱乐部影响下加入共产党。

1949年莱辛带儿子离开非洲,定居伦敦,留在身后的是两次婚姻和另两个孩子。

在非洲的生活经历是她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创作素材。

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
陆建德
【期刊名称】《财经》
【年(卷),期】2013(000)034
【摘要】英国女作家,笔名简·萨默斯,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

年幼的多丽丝是一个“神经质”女孩,16岁时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

她青年时期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

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

在非洲早年的艰苦生活中,十九世纪小说大师如狄更斯、吉卜龄、史汤达尔、托尔其斤泰、
【总页数】1页(P151)
【作者】陆建德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07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英国)莱辛和她的被缚的"自由女性" [J], 施旻
2.特别的莱辛,特别的猫——解读多丽丝·莱辛《特别的猫》 [J], 许珂
3.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以《德威特夫妇来到峡谷农庄》和《吾友茱蒂丝》为例 [J], 齐晓迪;祁晓冰
4.多丽丝·莱辛与爱丽丝·沃克的女性主义中的女性自我价值重构 [J], 黄丽双
5.多丽丝·莱辛的中国意象分析\r——多丽丝·莱辛的中国情结研究之二 [J], 卢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幸存者回忆录》——多丽丝·莱辛

《幸存者回忆录》——多丽丝·莱辛

《幸存者回忆录》——多丽丝·莱辛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擅长以幻想小说讲述人类故事。

在她的作品中,《幸存者回忆录》尤为出色,甚至令众多科幻爱好者为之着迷。

《幸存者回忆录》以200页的精短篇幅,构筑了一个人类自毁文明后的世界,在这片废墟中,幸存的人们似乎又急不可耐地重演祖先的历史,女主人公看着这个永恒的历史圆环,心中是无言的绝望。

此时,在她清冷公寓的一面墙上,敞开了一道缺口,一个神秘的空间在等着她……
那里会有她苦苦等待的答案吗?
世界终于被人类毁灭。

一个中年女人独居于一幢清冷的公寓。

有一个陌生人出现在客厅,将一个女孩和一只丑陋的狗扔给了她。

一天,她公寓的墙竟自动敞开,她走进去,目睹了女孩的过去和一个神奇的空间……
《幸存者回忆录》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多丽丝·莱辛著名的幻想小说,甚至被科幻迷们列入他们的书单。

然而作家自己却说,这是一部“狂妄的梦中自传”。

•做孩子时感到无聊,盼望着长大。

长大后又向往着返回童年。

我们浪费自己的健康去赢得个人的财富,然后又浪费自己的财富去重建自身的健康。

我们焦虑地憧憬未来,忘记了眼前的生活。

活得既不是为了现在也不是为了将来。

我们活得似乎永远不会死,我们死得也好
像从来没活过。

•我们浪费自己的健康,去赢得个人的财富,然后又浪费自己的财富去重建自己的健康,未免太得不偿失。

要知道,这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多丽丝·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猫奴”

多丽丝·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猫奴”

62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时间表。

多丽丝·莱辛一生中颠沛流离的前30年,为往后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创作铺垫了蓝本。

降生于伊朗古城克尔曼沙阿的她,刚到人间就饱受战乱和传染病流行的双重打击。

幼年随家人回到英格兰不久,又因父亲强烈的反战情绪迁居至津巴布韦。

在非洲这片神秘荒蛮又充满生机的大地上,莱辛磨练出身处逆境而不屈的精神。

然而,突患眼疾中途辍学给本该愉快的童年蒙上了灰色阴影。

幸好写作为她开了一扇窗。

20多年后,当莱辛再次踏上故土,已是从两次失败婚姻中涅槃重生的单亲妈妈。

在他人眼里,她是身无分文,四处谋出路的失意者。

她的全部家当,除了30年来沉甸甸的人生经验,还有一份未发表的小说手稿,这个唯一的筹码使得她在文坛崭露头角。

小说《野草在歌唱》直击种族主义之下的压迫与歧视,揭开了女性在男权至上的白人社会遭受的生存困境。

这部作品令莱辛一举成名,但也封禁了她前往南非的去路,直到当地白人政权在40年后倒台,她和小说才得以重见天日。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里盛赞“文学祖母”多丽丝·莱辛,作为“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人生苦乐悲欢,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多丽丝·莱辛(1919.10.22—2013.11.17)英国女作家,出生于伊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1962年她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多丽丝·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猫奴”63真切体会。

莱辛作品大多是自传式小说,她在文学的地图上忍痛重走创伤之路,对镜自照接纳不完美的自我,写下时代的窠臼,就像《野草在歌唱》中女主人公玛丽支离破碎的悲剧人生。

好在莱辛是幸运的,迈过那些坎坷,将苦难凝结成文字,以自我救赎为众生照见一缕曙光。

女性的生存困境与创伤书写很多读者在看过莱辛的小说后,将她归于女权主义者之列,而这恰恰背离了她本人的初衷。

【百鸟朝凤】多丽丝·莱辛:要有草一样的韧性

【百鸟朝凤】多丽丝·莱辛:要有草一样的韧性

【百鸟朝凤】多丽丝·莱辛:要有草一样的韧性1919年,多丽丝·莱辛出生于伊朗西部,一个英国殖民官员的家中。

5岁那年,靠种玉米发家致富的潮流兴起,莱辛的父母决定移民到非洲英属殖民地津巴布韦,开启喂马劈柴的田园生活。

母亲还立志要文明改造当地“野蛮的”土著生活方式。

但是那块土地始终未能有好收成,莱辛一家最终没有走向富裕。

家庭虽陷入贫穷,而母亲却执着于将莱辛培养成一位有教养的淑女,将她送进女子教会学校,并严格要求她的言行。

母亲的愿望在莱辛13岁那年落空了。

莱辛因得了眼疾,不得不辍学,所受的正规教育就此结束。

两年后,莱辛离开家,开始了打工生涯。

她最先接触的工作是保姆,在此期间,她翻阅了雇主家的所有能阅读的书籍,包括政治、社会学、文学等学科,这也为她的写作生涯奠定了一定基础。

她不仅阅读,也爱写故事,每当夜深人静时,就天马行空构思各种小故事,一有机会就将心中想法写下来,有两篇文章还发表在南非的杂志上。

写作与阅读,陪伴她走过快乐与痛苦动荡交织的童年。

她曾把这段时期描写为“地狱般的孤独”。

她有过两段不幸的婚姻,第二段婚姻结束后,她没有再结婚。

1949年,她带着幼子移居英国,一贫如洗,行李箱只有一本未完成的手稿。

刚到伦敦那几年,她加入大不列颠共产党,参加反对殖民主义政治运动,并发表了处女作《野草在歌唱》。

书一经出版,就得到了批评家与读者的好评,莱辛从此一举成名,登上了英国文坛。

真正让她享誉欧洲的是那本《金色笔记》,这本书被普遍认为是女性独立的教科书。

《金色笔记》一出版,销量一直非常稳定,每周卖书的收入大约有20镑,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的薪水,即便不去工作,也不至于生活艰难。

她批判殖民主义者,对非洲黑人的悲惨际遇尤为同情,由于经常在书中表述此类观点,被南非殖民政府列在“不受欢迎人物”中,让她在三十多年内都无法重返第二故乡。

直到南非殖民帝国倒台后,才重访南非。

1999年,英国给莱辛颁发“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她却不接受,称帝国已不存在。

高中语文 阅读之做人与处世 宠辱不惊的“诺贝尔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素材

高中语文 阅读之做人与处世 宠辱不惊的“诺贝尔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素材

宠辱不惊的“诺贝尔奖”得主多丽丝.莱辛2020年10月11日这天,世界上无数人的目光都紧盯着瑞典皇家文学院的一举一动。

因为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即将隆重发布。

然而,英国老太多丽丝·莱辛却一个人出了门,在她家附近的小市场上悠闲地逛来逛去。

也许是逛得累了,该休息了,她微笑着和熟悉的居民打着招呼回家。

走到家门口,突然发现她那座漂亮的红砖房前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记者已经如同庭院里种植的绿色植物一样,团团包围了她家门口的台阶,摄像机、照相机等“长枪短炮”层层叠叠。

老太太还以为是在拍什么电影、电视剧呢,却见闪光灯对着自己闪烁不停。

老太太微微一怔,很快就明白了,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老太太掸掸蓝色长裙,随随便便地在台阶上坐下来,身后是干净的黑白格子脚垫。

就这样,一次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家常的记者招待会就此开始。

有记者问:“莱辛女士,祝贺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此刻你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激动吧?”老太太风趣地说:“老实说,我没有像你们想的那样,被惊喜压倒。

我想我得奖的原因是因为我已经88岁了,他们总不能把奖给一个死人吧?所以就趁我还活着的时候,赶紧颁给我。

我已经得过欧洲几乎所有的文学奖项了,每一项都得过。

我很高兴我把它们都赢下来了,这是件让人高兴的事。

不过似乎是很久以前,我的名字就曾被诺贝尔奖列入候选人名单,谁会一直关注呢?说实话,我已经把这事给忘了。

”还没说上两句,屋里的电话持续不断地响起,一声接着一声。

老太太站起身,歉意地说:“真对不住,我还是去接一下吧。

你们稍微等会儿,要是等得及,我还能给你们准备些热茶和点心。

”面对如此之高的文学奖项,老人的心态竟是如此平和,淡定!1919年10月22日,莱辛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移民家庭。

但上帝并不眷顾这个从小就漂泊海外的女子。

15岁时,她因眼疾辍学,只好在家自修。

16岁时,莱辛第一次真正地离开了家,离开了母亲,独自到外面谋生,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并两次结婚,两次离异,共有3个孩子。

最新 少年的烦恼——成长中的蜕变——多丽丝·莱辛的作品《穿越隧道》-精品

最新 少年的烦恼——成长中的蜕变——多丽丝·莱辛的作品《穿越隧道》-精品

少年的烦恼——成长中的蜕变——多丽丝·莱辛的作品《穿越隧道》多丽丝·莱辛的作品《穿越隧道》的故事始终只围绕着两个角色展开:单亲的母亲与年少的儿子。

男孩在为他应该选择在哪片海滩玩而纠结。

一边是鲜有人去、满是礁石、海草丛生的地方;一边是人头攒动,一直为他所熟悉的大家常去玩的地方。

孩子看着走在他前面的妈妈,眼中流露出不乐意的神色。

他犹豫不定:一方面舍不得妈妈的陪伴,一方面又想自己去开拓一片玩耍的天地,所以他把自己心里犹豫不决的情绪情不自禁地显现在眼神里,他莫名其妙地烦躁不安起来。

恋子情结促使母亲总是关注儿子的行动,把儿子作为自己生活的焦点。

沙滩上,一转身见不到儿子,母亲便惊慌失措,莫名地担心。

当视线里出现了儿子的身影时,母亲马上面露微笑。

母亲对儿子的过度关注,“亲爱的,为什么不跟上妈妈,不愿意跟妈妈一起?”?譹?訛她常常心里感到不安,也许他私下里有他特想找的乐趣,但她一直都太忙或太粗心了而没有想到。

母亲老是怕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而让儿子有了不快或委屈。

儿子已经熟悉母亲的这种愧疚的表情,这种愧疚迫使他跟上母亲,男孩杰瑞不能擅自行动,没有自己追求的自由。

他的一举一动总是关联着母亲的担心和焦虑。

他遵从母亲的意愿,就是做听话的乖儿子,这就意味着失去自我。

如果儿子要随着自己的心情做自己想做得事情,也许就违背了母亲的意愿,这就会引起母亲的恐慌和担心以及由于过度地担心而产生的焦虑,这种焦虑很可能会破坏母子的关系的融洽。

可是杰瑞这种被迫做乖儿子的想法又抵制不过他想独自探险猎奇的欲望,所以他跟在母亲后面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一步一回头地往荒滩那边望去,即使他在安全的沙滩上玩耍的时候,心里还念念不忘那片冒险的沙滩。

第二天早上,当到常规的泳区去的时候,妈妈问道;“儿子,你是不是不愿意到我们常去的地方哟?你喜欢到别的地方去吗?”?譺?訛母子之间都怕做让彼此焦虑担心的事情,都想让对方开心。

“没有”。

儿子受到一种在作怪的愧疚心理的驱动—也算是一种骑士风度他对母亲笑了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的励
志人物故事
【--父亲节祝福语】
1919年10月22日,多丽丝降生在波斯(如今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

童年生活大都在英国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在的津巴布韦度过。

他父亲是个极富浪漫情调的人,希望过隐居的农场生活,期待通过耕种玉米致富,但财富不但始终没有踪影,反而债台高筑。

7岁那年,多丽丝被送进修道院的寄宿学校,修女们用地狱烈火之类的故事吓唬孩子们。

13岁,多丽丝由于眼疾中途辍学了。

之后,她先后从事过保姆、电话接线员、办公室工作人员、速记员和记者等职业,但她始终没有停止过阅读。

多丽丝的童年几乎在孤寂中度过,孤独之中,她与19世纪的文学大师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开始她并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小说家,但狄更斯、司各特、斯蒂文森、吉卜林,D·H·劳伦斯、司汤达、托尔斯泰和陀斯妥也夫斯基,这些19世纪的文学大师的作品给了她取之不尽的营养,也赋予了她批判社会的勇气和智慧。

为了读到更多的书,多丽丝甚至
加入了左翼社团。

多丽丝·莱辛在自传中写道:“童年时期的压抑和艰苦通常造就出作家来,因为这样的童年让你学会处处提防,事事留心,而正是一个作家应该具备的。

”18岁,多丽丝开始向南美的一些杂志出售自己所写的故事,也完成了她的两部练笔小说,使她逐渐成为了一名作家。

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多丽丝开始涉足反种族歧视的激进的政治生活。

1945年她再婚,但紧接着就是又一次婚变。

1949年,多丽丝独自带着与第二任丈夫莱辛先生所生的儿子回到英国。

多丽丝没有将丈夫的姓改成原来自己的姓——泰勒,而是一直称呼自己为多丽丝·莱辛。

从此也可以看出,她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女权主义者。

二战后的岁月是艰辛的,莱辛说她几乎生活在梦魇里,经济状况一度陷入窘迫。

1950年,莱辛的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在伦敦出版,为她赢得了声誉,登上了英国文坛。

小说以一名黑人男仆杀死白人女主妇的案件为中心,通过对女主人公玛丽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殖民统治制度下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剖析了造成玛丽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被评论界誉为战后最杰出的英语小说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莱辛陆续出版了5部曲《暴力的孩子》(《玛莎·奎斯特》、《良缘》、《风暴的余波》、《被陆地围住的》、《四门城》)。

20世纪50年代,莱
辛由于批判南非和南罗得西亚的种族隔离政策而被禁止踏入这两个国家。

《金色笔记》:女权主义的圣经
1962年,莱辛出版了小说《金色笔记》。

小说由女作家安娜·伍尔夫1950年的笔记和她创作的《自由女性》的中篇小说构成,黑、红、黄、蓝四色笔记和其后的金色笔记,与分为5部分的《自由女性》相互穿插,反映了女主人公的社会政治活动,个人情感生活以及有关历史和艺术的观察和思考。

书一出版,莱辛就很快成为女性主义的偶像级人物,小说也被称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奠基石,被研究者称之是女权主义哲学家波伏瓦《第二性》的姊妹篇,从而被女性主义者奉为圣经。

1985年出版的《牛津英国文学词典》中这样评说:《金色笔记》是一本极易引起歧义的鸿篇巨制,可以视作妇女解放运动的一块里程碑,书中部分传统叙述章节皆以“自由女性”为题,女作家安娜·伍尔夫分别在家庭、政治和写作诸方面挣扎而形成的四本笔记散布其间,交相辉映……
当代英国女作家安妮塔·布鲁克纳在《伦敦书评》上这样评价:“多丽斯·莱辛……制作了一个胚胎,几乎是一个临床案例,或许是一部小说,然而绝非虚构,其中的女主人公再现了自由女性原型所有最可怕的处境。

她把这个原型孤立起来加以描绘,从而树立了一个实例,以后的女权主义者
们畏惧地、匆忙地、明智地与它分道扬镳,尽可能避免重蹈覆辙。


莱辛很惊讶自己的小说所引发的女权主义论争。

莱辛说,她不喜欢女性主义者们那种尖叫声和令人作呕的样子。

她的《金色笔记》绝不是妇女解放的号角,她还坚决否认该书是在宣扬女权主义。

正像很多作家不愿被人贴上标签一样,莱辛同样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被贴上女权主义的标签。

莱辛的创作主题是多元的,写作技巧也变化多端,有论者形象地称她为一只“飞象”,令人难以捉摸。

而一个作家的写作目的是在寻找交流思想的可能性。

莱辛说,她在创作这本小说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她写了什么特别能引发熊熊烈火的东西。

在所有那些她曾经参与过的政治运动中,她一直在聆听妇女们谈论妇女自己的问题,也谈论男人。

“当我写下她们在私下里的谈话时,人们就突然间惊呆了,好像我若不把它们写出来,女人们的那些话就不存在似的。


许多批评家认为她的语言不够幽默、风趣,而且冗赘、絮烦,甚至有些漫不经心。

莱辛的好友,南非作家库切认为,“莱辛从来都不是一个优秀的文体作家,她写得太快而修改又太少。

”莱辛承认她的写作速度很快,她重灵感而非刻意雕琢。

在再版序言中,莱辛说:“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本书的结构自己作评,是一种无言的表述,通过它的结构方式
来说话。

它一次突破形式的尝试,一次突破某些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的尝试。


“写作是通向自由的道路”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奖词中对莱辛的《金色笔记》给予了特别关注:“这个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明作了详尽细致的考察。

”可莱辛对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褒奖却嗤之以鼻。

什么是女性经验?也许这是莱辛最为恼火的。

在众多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里,那些男作家的男人经验,他们从不说是男人的经验而是说成人类的经验,难道女人就是人类的一部分?
莱辛特别擅长塑造那些具有坚定意志、自强自立的女性形象,并描述她们在男权社会中所经受的情感危机,以期待众多女权主义者关注女性问题。

在评论家眼里,莱辛是一位多产、严肃、极富探索精神的作家。

《牛津英国文学》主编马格丽特·德拉布尔认为,莱辛属于最早一批将女性问题作为小说中心的女作家。

“贯穿她作品始终的,是对力量的恐惧和女性自身的弱点,她的每一部小说都能找到这两者的结合点。


而莱辛始终将写作看成是“通向自由的道路”。

时至今日,莱辛已经出版了数十部作品,除小说外,莱辛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等其他作品,题材涉及种族矛盾、两性关系、
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问题。

她几乎无所不写,什么都想尝试。

今年年初,她刚刚出版了她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裂缝》。

怀疑精神是一个作家一生都要秉持的,而复杂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莱辛不同于他人的“怀疑”。

莱辛始终认为别人误读了她的《金色笔记》,她始终觉得“妇女解放运动不会取得多大成就,原因并不在于这个运动的目的有什么错误之处,而是因为我们耳闻目睹的社会上的政治大动荡已经把世界组合成一个新的格局,等到我们取得胜利的时候——假如能胜利的话,妇女解放运动的目标也许会显得微不足道。


这就是莱辛的怀疑,基于她的生活经历得出的怀疑。

因为莱辛始终认为,“妇女解放只是人类大主题中很小的一部分”,除了性别歧视,她还关注种族歧视和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她在任何场合都是个“异类”。

对于自己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既惊讶又很高兴。

她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说:“噢,我真把这事给忘了。

30年了,我不可能每年都对它保持兴趣。

”一位诺贝尔奖评委曾亲口对她说,她永远都不会获得诺贝尔奖,“因为我们不喜欢你。

”“但他们还是给了我,也许他们觉得再不给就没机会了。

”莱辛用略带嘲讽的口气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