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新论[第五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 期末复习 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 期末复习 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非图形分析、计算知识点【第一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1、理论提出者:亚当*斯密2、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1)生产要素只有1种——劳动力 (2)生产要素在一国内是完全同质的(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4)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6)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 (7)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费用交易(8)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9)两国生产相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3、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4、绝对优势理论的积极意义(1)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2)主张政府应鼓励经济自由主义,减少对经济的干预(3)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基础,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5、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1)无法说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如何决定(2)理论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均衡价格调整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合(3)适用范围比较局限二、比较优势理论1、理论提出者:大卫*李嘉图2、理论的前提假设(1)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

(2)任何一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禀赋水平,并且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4)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6)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7)商品和劳务市场完全竞争(8)经济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运行 (9)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10)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都是既定的(11)政府对于经济活动不施加任何干预3、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的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

但只要成本的差异程度不同,各国即可找到本国的比较优势。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提纲.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提纲.

07-08-1《世界经济概论》复习提纲2007年11月25日赵雅玲第一章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一、需要重点掌握的概念二、应掌握的知识点1.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及其地位。

2.国际分工的形式:(1)按劳动本身特点分类(2)按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

3.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第二章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一、重要概念经济全球化二、重要知识点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其成因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1)金融货币投资市场全球化(2)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组织类型、作用及影响3.经济全球化的意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作用。

4.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及反全球化运动。

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一、重要概念曼哈顿计划尤里卡计划产业结构软化二、重要知识点1.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2.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生产力结构的变化,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3.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社会经济意义。

第四章世界资源状况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一、重要概念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二、重要知识点1.人力资源与人口的联系与区别2.人口过快增长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人口老龄化问题。

3.电力工业:核能发电4.全球面临的资源问题:自然资源退化、粮食危机加深、生态环境恶化5.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途径第五章国际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一、重要概念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二、重要知识点1.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目的与构成2.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3.新贸易保护主义:起源、动机和目的;方式;根源及其影响;与传统贸易保护手段、与自由贸易的关系。

4的基本原则、积极作用及其局限5的运行机制6面临的挑战和前景第六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一、重要概念国际直接投资企业跨国并购国际战略联盟二、重要知识点1.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2.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控制产权程度、控制方式、投资企业间国际分工方式。

世界经济学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学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的内涵: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矛盾统一体,也可以说它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主体,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以及国际劳务合作等各种纽带相连结,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

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一是各国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等;二是由各国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技术、产业等。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但自然条件只有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社会生产力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生产的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指商品、资本、货币、技术、服务等在世界范围内交换的场所以及进行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1.一战期间,各国停止兑换黄金,禁止黄金自由输出,交战国政府普遍滥发纸币,弥补巨额军费支出,引发通货膨胀2.20世纪20年代,不同程度的恢复金本位制,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迫使各国放弃金本位制3.出现货币集团,1931年的英镑集团,后又出现美元集团、法郎集团。

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影响:1.为各国通货膨胀打开了方便之门2.导致各国汇率的剧烈波动3.促使若干个相互对抗的货币集团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及影响:发展轨迹:1.1944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2.1960-1970年,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美元开始贬值3.1971年。

美国黄金储备流失严重,对外债台高筑,“新经济”政策实施停止美元兑黄金兑换4.1973年,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产生影响:1.汇率的浮动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2.对美元约束得以解除,美元责任和义务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3.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金融危机频频发生“新经济”的产生:1991至2001,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战后罕见的持续性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财政赤字(一高三低)。

世界经济考试重点整理

世界经济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各国社会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是超越国界的专业化分工,是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各国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

因此。

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获领域,从广义上说,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国际分工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社会经济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影响更大。

不过。

自然条件的差别虽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有利的自然资源无法利用,只有生产力的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些资源才有可能被开发出来,变成可供人们消费和出口的产品才有可能形成把各国不同生产领域练习起来的媒介。

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1.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革命建立起来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从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两个方面的需求将商品交换关系推向整个世界市场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3.交通运输和通讯业的发展,交通运输和通信业是商品国际流通的载体和信息传播的媒介。

19世纪交通工具的变革,为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及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提供了物质手段。

4.世界货币的出现,19世纪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

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也就是二战后的)<一)世界市场的规模大大增加战后由于一系列殖民地国家独立,它们不再由宗主国来安排进入世界市场,而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进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参加主体大大增多了。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提纲主要章节:第二篇世界经济的运动与协调第五章国际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第六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七章当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与金融全球化第八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名词解释:2个特里芬难题简述题:1个影响国际投资的因素(举出例子)图形分析题:1个论述题:1个跨国公司的理论(图形自己画)材料分析题:1个重要考点:一、“特里芬难题”1.“特里芬难题”的含义: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不可能长久地依靠国际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

这一难题实际上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就已存在,只不过在布体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典型罢了。

2. “特里芬难题”的告诫:“特里芬难题”告诫我们:依靠主权国家货币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的货币体系必然会陷人“特里芬难题”而走向崩溃。

不论这种货币能否兑换黄金,不论是哪一国货币,不论是一国货币还是几国货币,也不论是以一国货币为主还是平均的几国货币,其实质道理是一样的,因而其结果也会一样。

这一揽子货币安排有什么问题呢?将通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来讲述这一问题: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

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

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

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粮食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

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特里芬难题。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承担着两个基本的职责,一是要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二是要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

然而这两个问题,信心和清偿力却是有矛盾的,美元过少会导致清偿力不足,美元过多则会出现信心危机。

原因在于,美国要持续不断地向其他国家提供美元,只能让自己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赤字,由此留下的“大窟窿”,惟一的填补办法就是开动印钞机,印刷美元现钞。

这无异于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美元越来越多;然而另一方面,收支赤字却意味着美国的黄金储备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会由于别国的兑换而减少。

世界经济学概论期末总复习提纲..

世界经济学概论期末总复习提纲..

前言一、何谓世界经济?是指世界各国与各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和国际信贷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世界经济不是指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简单的相加,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连接起来的有机整体。

国际经济是指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它是以民族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的,而世界经济则是以整个世界的存在为前提;世界经济的研究范围更广泛世界经济是个历史范畴。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革。

世界经济的内涵(注意三个要点):⏹1、不是各国国民经济简单相加,而是个有机整体;⏹2、不等同于国际经济;⏹3、是个历史范畴。

二、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分为四个部分:⏹1、研究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而揭示其运动发展规律;⏹2、研究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及一般发展趋势;⏹3、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4、对不同类型国家国民经济的研究。

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基础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一、世界经济的形成(一)萌芽时期:15世纪末16世纪初— 18世纪中后期地理大发现------英国产业革命世界经济最初的萌芽,产生于西欧的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工农业生产和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1487年---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2)葡萄牙贵族瓦哥斯·达伽马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再沿非洲东海岸北上,穿越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

3)意大利人里克斯多佛·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率船队西行,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中美洲的圣萨尔瓦多岛、海地岛、古巴岛。

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大陆的其他一些地方,历史上称为“发现新大陆”。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6页word资料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6页word资料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世界市场2、国际直接投资3、滞胀4、关税同盟5、布雷顿森林体系6、自由贸易政策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5分)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

(5分)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

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

(5分)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

(5分)6、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 世界经济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主体,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以及国际劳务合作等各种纽带相联结,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

2 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国际经济指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国际间的经济活动,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世界经济是研究世界经济的特殊矛盾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思想。

通过研究国际生产关系,揭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及规律。

国际经济是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支学科,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指导思想。

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政策服务。

3 国际分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国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4 世界市场(狭)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广)泛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5 世界经济形成过程○萌芽期(15C末期至18C中后期)世界经济建立在暴力和掠夺基础上,只是为后来资本主义发展和市场经济建立创造了条件。

○初步形成期(18C60年代至19C70年代)国际分工体系建立,世界市场形成,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锐利武器。

○最终形成期(19C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引起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6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国内)“圈地运动”实现对农民的剥削,大力发展工场手工业,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国外)取得海上霸权和世界贸易中心地位,大力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英国产业革命推动了美国技术革命发展;一战获得了千载难逢的进行经济扩张的机遇;二战使得经济进一步获得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简单来讲,国际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即国际商品流通活动。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同时又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载体。

一、国际分工1.国际分工的一般定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2.社会分工与国际分工(1)三次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以下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商业开始出现。

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但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分工仅局限于国内经济循环中。

(2)国际分工的产生国际分工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机器大生产扩大了市场对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需求,当国内无法满足需求时必然会转向国际寻求满足,于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超越了国家的界限,通过国际贸易而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相联系。

同时,这种生产国际化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分工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国内社会分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展而趋于外向型的发展格局,并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演变为国际分工。

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国际分工的发展与形成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1)前资本主义时期分工由于该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落后以及国内贸易尚不发达,所以该阶段的国际分工主要以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地域分工为主,即使存在一些邻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也只是地理上的巧合。

(2)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开始迅速扩大,资本进入原始积累时期。

分工形式主要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还处于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3)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造成该阶段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技术条件是第一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现代工厂制度,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该阶段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有:①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②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③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工业制成品的交换。

(4)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该阶段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有:①国际的生产专业化进一步发展,许多新的工业部门出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

②工业生产集中在欧美、日本,食品、原料生产集中在亚、非、拉国家。

这是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殖民统治的结果。

③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离进一步扩大。

社会分工的发展造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国际分工的发展造成了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

④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工业国的农业人口占劳动人口数的比重不断下降。

工业国对矿产品和农业原料的巨大需求,把亚、非、拉国家卷入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来。

(5)战后传统国际分工格局发生巨变二战后,随着许多国家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原先以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经济联系为主的国际分工旧格局被打破,出现了国际分工新格局。

该阶段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有:①工业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②各国间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工业部门分工也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

由此可见,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世界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4.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

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影响和制约着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②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③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国际分工日益多样化和细分化;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构成。

(2)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是指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地和矿藏等。

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影响更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替代品大量出现,自然条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趋于下降。

(3)国际生产关系性质国际生产关系性质是指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各国在世界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各种关系,它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

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决定着现存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至今为止,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当代国际生产关系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决定着现存的国际分工性质。

一方面,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打破了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融合,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其进步的一面;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分工,因其强制性和掠夺性,常被国际资本用作控制和剥削广大落后国家的途径和工具,导致国际分工的不平等。

(4)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主要是指具有能动作用的政府、军队和各种组织机构,它们对国际分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国或者国际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或者阻碍国际分工的发展,影响其发展进程。

(5)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促使传统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直接原因之一。

以跨国公司为主的资本国际化促进了当代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跨国公司通过国外直接投资,把子公司所在国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发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

②跨国公司通过承包方式构筑世界性的生产和营销体系。

5.国际分工的形式国际分工有多种形式,而且在不断增加。

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基本上有以下三种:(1)垂直型国际分工垂直型国际分工表现为农业、矿业和制造业的分工,是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

在这种分工形式中,上游国家主要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下游国家则是出口原料和进口制成品。

(2)水平型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生产。

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支持其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也使发达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3)混合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一国在参加国际分工中,既有垂直型分工,又有水平型分工。

许多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都属于这种类型,这一现象在欧盟内部特别典型。

6.垂直型国际分工削弱的原因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垂直型国际分工不断被削弱,其原因主要有:(1)从发展中国家来看,发展中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接收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部门,因而其经济发展具有后发性优势。

(2)从发达国家来看,由于科技的发展,替代品的大量出现,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必然进一步削弱。

7.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密切联系在一起。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两者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的基础和必要性;反过来,没有交换,分工也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国际分工对参加分工的各国经济以及整个国际经济关系与世界经济格局都有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分工与国际生产力国际分工大量节约社会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大大增加了产品的数量。

同时,国际分工的发展还促使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空前发展。

社会劳动的节约带来了国际劳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这是国际分工最基本的经济利益。

(2)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国际分工形式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

国际分工发展的过程表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也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

(3)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国际分工的形式对各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与它们的经济发展及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分不开的。

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发展,经济发展程度相当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获得更多的发展,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占据主要地位,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则退居次要地位。

(4)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国际分工的发展影响着国际商品结构的变化。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商品结构与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战后,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②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③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④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发展迅速。

(5)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一方面,国际分工使贸易参加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达成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体现。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分工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导致国际分工的不平等。

因此,要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还必须进一步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分工的格局。

(6)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国际分工可以充分利用各国的自然资源,使各国发挥其资源优势,提高总体的资源产出。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一方面使资源贫乏的国家的工业获得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从而达到世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增加专业化生产的世界产出。

(7)对各国人力资源利用的影响国际分工可以促成各国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于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裕,而资金、技术与自然资源缺乏的国家可以专业化地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那些劳动力数量较少,资金、技术和自然资源具有优势的国家就可以专业化地从事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这种劳动力差异决定了它们参与国际分工的条件和形式。

二、世界市场1.世界市场的含义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它是商品的货币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结果,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相适应,直接地反映世界各国商品交换关系,间接地反映世界各国的生产和分配关系。

对于世界市场的含义,需重点了解以下两点:(1)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2)世界市场并非各国国内市场的加总。

2.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前提,是和新航线的开辟、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紧密相连的。

(1)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它随着地理大发现而产生,随着工业社会的出现而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