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新课标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新课标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新课标教案设计【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语言美、意境美。
这篇教学设计的视点放在一个“美”字上,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读美文,品美点,背美句,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教学的目的。
教学步骤导入:美文需要美读。
今天我们从“美”的角度来学习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来发现课文中的美。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美文。
1.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从“美词、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选择内容朗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味美点。
第一层次的活动: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文中的美词:(略)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的课文中的美句:·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3.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略)教师略作点拨:(略)第二层次的活动:1.请同学们品味课文中的美点,每人自选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各个角度的内容都可以说。
2.同学们准备,同学们活动,老师的评点穿插其中。
·美在叠词的运用。
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
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美在短句的运用。
好读,不拗口。
如“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
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
如:“他是一个盲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征意义。
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
”“光明是我的母亲。
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
”“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节奏感强。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篇一)教材分析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
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认知)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能力)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课前准备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能够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古诗。
诗人通过对山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追求理想和目标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2.2.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析课文主题思想的分析2.2.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引入话题:介绍山水诗的背景和特点。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
3.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和理解。
3.3 词语解析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
3.4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课堂活动与互动4.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课文中的情景和对话。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课文内容。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课文的小作文或者进行相关的阅读拓展。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注意学生的朗读、表达和思考能力的发挥。
6.2 学生作业评估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文和阅读拓展。
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6篇)

初一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6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一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
在朗读时可把“课文变形”了读,即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
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步骤:一、分角色读课文二、复述故事情节三、别出心裁读课文1.教师:作者说,他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
这篇童话的语言是优美的、简洁的、凝练的,像诗一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讲究含蓄、讲究节奏等等。
下面我们把这篇童话的有些段落“变形”了读,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
如:·他是一个盲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变为: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变为: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2.讨论:文句这样“变形”后,你读起来的感觉有何不同?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领悟诗人寄予诗中的感情。
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把握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重点: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2、“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学习方法:读,熟读诗歌渐入文景;品,品味语言渐入佳境;悟感悟诗意感悟生活。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㈠、激情导入,走进课题:㈡、汇报预习,交流疑问,出示学习目标。
㈢、朗读诗歌,感知内容:1、一节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
2、第二节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
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
㈣、听读欣赏、领悟情感。
指导朗读: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篇一1、课前,学生板书每天一句话上课,学生给大家讲解句子大意(一般从古诗文来的语句如此处理)2、交代上课内容:师:感谢**同学对我们的激励,(承学生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另一个班写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接过来的话是相互学习的问题)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志向开始我们中学学习的旅程,今天我们第一站是《在那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部分学生:读过师:没有读过的同学请起立二生起立,忐忑师:那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生:是山师:为什么?生:山区里的山是连绵不断的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生:城市师:为什么?生:山区太穷、太落后,我希望能过富裕、现代化的生活。
师:是啊,很多山区太落后了,真希望山区的人们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师:昨天我们不是说不说觉得生:笑。
我认为,山那边不再是山。
作者说在山的那边,肯定是说,很多山以外的地方,那肯定不会是山了。
师:那你希望会是怎样的地方呢?生:我希望是海。
师:理由?生:山区太闭塞,我希望能看见广阔无边的大海,海会给我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还会给我力量。
师:好啊,男孩子就该有海一样的心胸。
师:这两个同学没有读过课文,他们有了这样不同的认识,其他同学读过了,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生:我会写山的那边是草原,因为我特别渴望见到草原,还希望能骑上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奔驰。
师:跃马扬鞭在草原上疾驰,好,令人神往。
生:我希望山的那边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因为山路一定很难走,我希望能有平坦的道路通往我想去的地方师:走出大山、走向远方,可能是很多山里人的梦想,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呢?如果有便利的交通,他们和外面的联系会更多、摆脱贫穷也会更容易些。
……(还有不少,记不清了)师:同学们说了这麽多想法,老师也想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刚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老师就想作者说的在山的那边肯定不再是山了,但是如果我来写,我希望山的那边还是山。
《在山的那边》新课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

《在山的那边》新课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
学习朗读技巧,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像。
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诵读法;联想想像法。
2、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3、拓展阅读法。
学习利用网络、书籍来搜集、整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 .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教材分析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
从诵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象征手法,探究关键词语蕴含的意义。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流程:读——讲——读——赏——读。
媒体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告别朝夕相处的六年小学,你们——天之骄子怀着激动和新奇的心情,迈进了东中这座知识的殿堂,开始了紧张而又有序的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
走在人生的第一个路口,你是什么感觉?是憧憬,快乐;还是茫然,失落?有这样一则故事:在非洲,每天早晨羚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要跑得更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
而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脑海的一个念头是,我必须跑得再快一些以追上更多的羚羊,要不然我就会被饿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检查预习情况(投影)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隐秘痴想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明确:隐秘:隐蔽不外露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诵此诗(2 遍)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3.找同学起来朗读4.针对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
(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7篇)《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一、重点字词1.注音。
痴(chī)想诱(yòu)惑喧(xuān)腾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幻想(shùn)瞬间(níng)凝成3.解释下列词语。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词语积累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
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②吸引、招引。
文中的。
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然:依旧。
喧腾:喧闹沸腾。
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三、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诱惑(yòu)一瞬间(shùn)隐秘(mì)四、辨析近义词痴想幻想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的想法。
但词义有所不同。
痴想:着重点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
如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幻想:着重点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
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五、重点句子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二【课文说明】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今天”。
小时候就有一颗不甘蛰居闭塞山区之心,但是认识是幼稚的。
长大后,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
只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座数山就是通向理想之路,就可以把握全诗的意蕴。
联想任何一种理想和奋斗,都会感到越读越亲切。
事情往往是这样,并不是爬了一座山,就能达到目的地的,要翻过无数座山,才能到达理想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新课标教案导读: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
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能力目标 1.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
德育目标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
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从诵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关键词语蕴含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
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二、资料助读投影:诗歌文体常识简介: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可以歌咏、朗诵。
三、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疏解。
投影: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诱惑()一瞬间()隐秘()喧腾()痴想()教师明确,学生识记: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3.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4.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象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对诗歌中“山”与“海”两个鲜明意象的感知;对追寻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坚韧、乐观的体会;对诗歌中“山”与“海”寄寓深层含义,是理想与挫折的象征等。
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海”的深层含义是指理想的境界。
“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
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
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5.学生齐读,体味凝练而形象的诗歌语言。
四、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提出的疑难诗句可能有:(1)“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2)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1)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
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
“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4)“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2.教师提问,指名学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励学生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5)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1)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
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2)“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
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
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
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3)“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创作谈)(4)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
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5)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
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
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3.学生表情朗读全诗。
4.语言运用: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五、课堂小结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
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种告诉,是借助于“山”和“海”两个具有审美意义和价值的形象来进行的。
“山”,一个实际生活的境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
“山那边是海”把诗人的哲理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又实在的人生不断追求的过程。
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这首诗歌的鲜亮的特色。
六、课堂练习投影:乡愁(台湾)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提示:诗,是一门特别讲究意境的艺术。
《乡愁》一诗以民谣的形式,表现思归的情怀,全诗自然流畅、沉郁、幽远。
全诗四节,每节以一个意象为中心,表现一层意思。
四节诗以民歌反复咏唱的节奏和音调有机相联,层层递进,表现出感情和人生发展的波澜。
吟咏起来,《乡愁》就像一首悠悠的怀乡曲。
思考:《乡愁》以、、、分别构成四节诗的核心,而这一切无不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出了“乡愁”的底蕴,最难抑、最伤感的“乡愁”,莫过于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作者以、象征祖国,又充分运用了强烈的手法,含蓄、委婉地把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
参考答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母亲新娘对比思念故国的情怀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取象群山和大海寄寓哲理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