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师配套课件 第四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观测 (guān) 播种 (zhŏng) 道观 (guà n) 耕种 (zhò ng)
) 差劲 (chà 参差 (cī)
(luò ) 落叶 (chā) 差异 丢三落四 (là ) 差遣 (chāi) 落枕 (là o)
次 第:一个挨一个地。 孕 育: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 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 躲藏起来不露面。这里指消失了鸣
课文第一部分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 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 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产生了浓 厚兴趣。 运用描写,拟人的笔法,生动 形象深入浅出说明科学知识,是科普 说明文常用的手法。
二.研究课文第二部分
物候研究有什么重要性?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
举列子 物候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应用在农事动比 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是按照什么 顺序来安排的 ?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主 次
2、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 生物的生命活动 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 科学。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 的物候知识:
• • • • “清明前,开秧田”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龟背潮,下雨兆。
•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 馒头云,天气晴。
物候学 重要性
空间
时间
逻 辑 顺 序
意义
方 法
举例,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引用 生动形象
语言: 优美典雅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 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 要内容,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 类型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 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新人教版

小结:
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 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 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 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一般读者,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易懂的科学, 但本文却把它介绍得通俗易懂、兴味盎然。作者是怎样 做到这一点的?
条理性。 •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事物或者科学事理加以揭示,
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 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的作用还有:增强了趣味性和权威性;如果
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答题公式为: • 说明方法的作用=本身作用+文本作用
本文运用了多种的说明方法,认真思考:下 面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 作用。
方面? (2)如何解决早上没有食欲的问题?
《不吃早餐到底有多伤身》文章链接: /czyw/shiti_id_0b049d41d59507ece825cb14d336f6a3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作比较、分类表、下定义、 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 作引用……
孕 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 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躲藏起来不露面。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
藏起了行迹。匿,隐藏。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每年都这样。是,这。
周而复始: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翩 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农 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再长
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1)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 处高。这叫逆温层。 (2)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3)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 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 年迟五六天. (4) 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 (5)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广,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 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 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 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6.大自然的语言ppt优质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6.大自然的语言ppt优质课件


• • •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环绕一周。复:又。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莺:黄鹂。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ppt精品课件 •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 次第: 依次 ,按照顺序 。或 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 造句:时光流逝,一个个曾经熟悉的名字和面孔从你的记忆中 次第隐去。
ppt精品课件 •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 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ppt精品课件
竺可桢
ppt精品课件 •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 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 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 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 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 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 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 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说明一些农产品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 农时的作用。
ppt精品课件 •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 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 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 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 候现象。 •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 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 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 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 才把豆子收。” •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 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共27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共27张PPT)
不能。 这里运用了逻辑顺序。作者把决定 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 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
依次排列。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研读探究
朗读1—2段,说说这两个段落 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生动、优美,给我们展示了四季美丽的 景色,还让我们了解到大自然的这些现象与 气候的关系。 这样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 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 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 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 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6、把标题改作《一门丰产的科学— —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 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同时将抽 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大自然的物候 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 点上说,物候现象就是传递信息的 “大自然的语言”。
7、第7—10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文中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区别字音
衰草连天 shuāi 鬓毛衰 cuī 差异 chā 差遣 chāi 差劲 chà 参差 cī 观测 guān 道观 guàn • • • • • • • 连翘 qiáo 翘尾巴 qiào 播种 zhǒng 耕种 zhòng 落叶 luò 丢三落四 là 落枕 lào
整体感知
快速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文,自主、合作解决以 下问题:
不能去掉。“左右”表示约数,比 “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它,就 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 不相吻合。
抢答题:
一、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 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 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 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 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 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课件(21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课件(21张)

四、拓展练习: 刚刚学农归来,同 学们对收花生印象深刻。
(一)请你判断:下列诗句哪个预示 是收获花生的季节?说明理由。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3.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4. 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头。
(二)以下材料哪些是物候现象?说 明理由。
1. 猪衔草,寒潮到。 2.二月闻杜鹃,春耕不可迟。 3.燕子低飞要下雨。 4.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三)下面的材料,你认为放到原文 什么位置比较合适?说明理由。
江西赣州被誉为“世界橙乡”。 当 地各种气候灾害时有发生,给脐橙生产 造成较大考验。为改变果农“靠天吃饭” 的状况,江西省气象部门在赣南脐橙主 产区设立了50多个物候监测站,收集物 候观测数据,及时反馈给果农。果农利 用这些物候观测数据,提前做好应对准 备,从而大大提高了脐橙的产量。
练习:请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下 面这首诗中的现象为什么与同一时期的江 南截然不同?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到了五月,西北地区的祁连山仍然白雪皑皑, 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 《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 色。)

地处西北边塞的祁连山五月积雪覆盖,无杨 柳与花草(材料中的现象),因为此地不仅 海拔很高,而且比江南纬度高,海拔高的地 方物候来临的迟,维度高的地方物候来临的 迟(课文中的知识),所以会呈现出截然不 同的景象(结果)。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
的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归纳方法
审清问题,明确要求; 速读课文,锁定区域;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人教版八年级上)
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
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
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
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
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 的。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意思?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意思就是“物候”。这是作者
的形象说法。
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
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
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
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还表现 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 如,1970 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 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 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 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 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 C- 130
较简便,容易掌握?
“活的仪器” 活生生的生物 观测手段:
反映气温、湿度等 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 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 上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举例子)
数据意义
品味:第一段哪些词语用得生动典雅? 苏醒: 把大地人格化,亲切动人。 用词典雅,富于形象性。 融化、次第: 翩然: 轻快飞舞的样子,生动形象。 孕育: 典雅形象。 簌簌: 纷纷落下,形象典雅。 销声匿迹: 消失了叫声,藏起了形迹。简炼典雅。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用词典雅,给人美感。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第二段哪些词语用得生动典雅?
传语 暗示 唱歌 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研读探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B—,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A 早春二月
B 暮春三月
C 盛夏六月
D 中秋八月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请运用课文介绍的知识来解释这
一奇怪的现象。
• 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 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 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 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 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 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 是转到这里来了!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 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 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 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1、纬度;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 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 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 山区的农业发展。
如:“冰雪融化”就是一个
大家都来记一记
• 冰雪融化 • 草木萌发 • 次第开放 • 翩然归来 • 孕育果实 • 簌簌落下
• 销声匿迹 • 北雁南飞 • 衰草连天 • 风雪载途 • 花香鸟语 • 草长莺飞
知识扩展和运用
以下是古代书信中的一段文字,请你运用掌握的物候 知识,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文中横线上。(月份均为 农历)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这几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
不能,因为这四个因素是由: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ppt课件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ppt课件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 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明确:举例多少应按照需求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 一般人笼统地认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 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 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是偶然性,举两个例 子,更具有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知识拓展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燕子 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 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 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 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 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明确:“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 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 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 知识”。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几天”。 “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许多”, “只”,“就”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 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 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 “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 紧接,表示春季短促。这两个字也不能去掉,如 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
第十六课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 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 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新课导入
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 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 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 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 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内外、东西南北等;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如 首先、其次等。
2.说明方法
请阅读全文,判断下列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该说明 方法的作用。 (1)北京的物候记录„„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答案: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反面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 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 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答案:运用了打比方和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喻
为“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和气象仪器相比,突出了生物的变
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3.说明语言 (1)形象生动 课文把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请结合加点 的词语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
答案:“沉睡”“苏醒”等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
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
··
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答案:“传语”一词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拟人化了,它们
似乎都有了人的思想感情,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
(2)准确严密 课文用词准确,语言严密,请结合参考示例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和严密性。 参考示例:“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 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一句中加点词语
·
有何表达作用?
点拨:
赏析:“常”是“经常”的意思,表明这种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但并不是肯定发生的,也有例外的情况,准确地说明了由于逆温 层而常发生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的现象。这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
一试身手: 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
· ·
中加点词语有何表达作用? 答案:“许多”表示有很多,起限定作用,准确地说明了农谚中 包含物候知识的数量之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
密性。
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 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
· ·
迟五六天”一句中加点词语有何表达作用?
答案:“左右”表示估计,表明“迟十天”不是确定的十天,这
只是一个估计的比较接近的时间,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
学习本文过程中,海阔天空(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 出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 海阔天空:作者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使 用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对此,大家有何看法?畅所欲言吧! 追风一族:不能调整。
第2段 第6~10段 整篇文章
时间顺序
答案:
内容 第1段 第2段 第6~10段 整篇文章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 判断依据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 不久、到了秋天 杏花开了、桃花开了 首先、第二个、第三个、 此外 描述物象(1、2);做出解释 (3);推究原因(4~10);阐 明意义(11、12)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 确生动的语言,运用 、
,运用准 、____________
等说明顺序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得清清楚楚。
答案:大自然的语言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
古今差异最次。
蓝色季风: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
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
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 顺序。 宁静致远:我认为作者对四个因素的解说是由一个设问句引 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 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一是认清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 择。说明某一事物的构造,通常按空间顺序来说明;说明某一事 物的发展过程,常按时间顺序来说明;说明某些事物的相互关系
及特点,常按逻辑顺序来说明。
二是把握语言标志。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如
从过去到现在,从早到晚等;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如前
(2)课文第6~10段中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顺序能否 互换?为什么? 答案: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所以不能互
换。
【知识链接】
说明顺序是说明事物特征有条理的展示过程。常见的说明 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梳理文章说明顺序就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解析时可从 以下两方面入手:
1.正音辨形
﹒ ﹒
萌发( 簌簌(
) )
物候(

) )
销声匿迹(
连翘(

﹒ 衰草连天( ﹒
风雪zài(
shuāi 孕
) )
yùn(
)育
piān(
xiāo
)然
sù qiáo
)途
翩 载
答案:ménɡ hòu
2.据义填词 (1)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2)
: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
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答案:(1)周而复始 (2)销声匿迹
3.走进文本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答案: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
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说明顺序 (1)阅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完成下表。
内容 说明顺序 判断依据 杏花开了、桃花开了 逻辑顺序 描述物象(1、2);做出解释(3);推究 原因(4~10);阐明意义(11、12)
第四单元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1.作者名片
作者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评价
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 奠基人,被誉为“品格和学问 的伟人”
作品
《物候学》《竺可桢文集》
2.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 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 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 形式生动活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