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27课《河中石兽》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25《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5《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精彩开篇词“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课文朗读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4)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5)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6)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8)如是.再啮(这样)(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10)但.知其一(只)(11)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13)以为..顺流下矣(认为)(14)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七下语文导学案24《河中石兽》(含答案)

七下语文导学案24《河中石兽》(含答案)

24《河中石兽》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自究【知识链接】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谥文达公。

清代学者、文学家。

纪昀(jì yún)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余年,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代表作)。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试中较著名的一部,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享誉文坛。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文的注释梳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讲讲课文内容(2分钟准备)二、互究1.在书上标出下列重点词并解释: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三、深究1.根据课文的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四、达标检测1.背诵课文2.完成练习册【基础知识】板块。

【课后反思】24《河中石兽》主备李万彬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5《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5《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课文朗读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4)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5)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6)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8)如是.再啮(这样)(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10)但.知其一(只)(11)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13)以为..顺流下矣(认为)(14)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河中石兽》教学学案 附带答案

《河中石兽》教学学案 附带答案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下学期语文学案编写人:鲍金兰审核人:李洪才班级姓名《河中石兽》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2.熟悉故事情节,理解文章意蕴。

3.学习由事及理的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1.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2.古代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

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3. 写作背景: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

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

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

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

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注音,并能读准节奏。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通读全篇,理解划线词词义。

(1)山门圮于河(倒塌)(2)阅十余岁(年)(3)曳铁钯(拖)(4)湮于沙上(埋没)(5)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6)如是再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7)不更颠乎(颠倒,错乱)(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3.利用书下注释,疏通课文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文 《河中石兽》导学案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 《河中石兽》导学案及答案

27.河中石兽课题强项令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授课时间主备审核统稿执教班级学生姓名成绩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字晓岚,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溯.流()臆.断()啮.()3.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C. 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5.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探究问题)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2.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三.自主检测(语段阅读,回答问题)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果得于.数里外(2)如.是再啮(3)如.其言2.翻译句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阅读并回答“老头子”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

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

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

24《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4《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4《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主学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合作探究(一)课文朗读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实词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经历)求.石兽于水中(寻找)尔辈不能究物理..(正确的言论)..(事物的道理、规律)众服为确论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2)虚词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如是.再啮(这样)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但.知其一(只)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1)通假字不亦颠.乎(“颠”同“癫”,精神失常)(2)古今异义①一寺临河干..(古义:河岸;今义:河水干枯)②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③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3)一词多义①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寻了十余里这件事)(1)之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④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2)为②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①如.是再啮(副词,像)(3)如②如.其言(介词,按照)(4)词类活用①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指划船)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形容词,这里指突然)四、当堂检测(堂堂清)(1)纪昀,字晓岚,清代(朝代)学者、文学家。

《河中石兽》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24<河中石兽> 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 ,熟悉课文内容2、积累文言实词 ,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实词 ,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学法指导:自主、朗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这个故事启发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 ,分析各方面的因素 ,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的道学家一样的笑话 .让我们一起走近文本吧 !一、检查预习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 干:__〔2〕山门圮于河 .圮:〔3〕阅十余岁 .阅:______岁:____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这不是木片 ,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然那么天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译:既然这样 ,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的太多了 ,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了解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 .字晓岚 ,一字春帆 .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 .乾隆进士 ,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死后谥文达 .纪昀学问渊博 ,长于考证训诂 .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 ,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200卷 ,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 ,考得失 ,辨文字 ,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二、问题导学 .1.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二是就在原地找 ,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 .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 ,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 ,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 ,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三、达标训练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 干: __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学者、文学家________ .字________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补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 ,学识渊博 ,自幼聪明过人 ,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 ,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一、问题导学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 ,倒塌到河里 ,十几年后 ,人们找石兽的事 .2. 想想这一个关于找石兽的故事中 ,有哪些人物 .用 "谁… 找石兽〞的形式说说每段的意思 .〔僧、讲学家、老河兵〕3.请学生一段一段的读 ,想想这些人都用啥方法在找石兽 .用 "谁怎么样找石兽〞的形式说说 .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二是就在原地找 ,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 .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 ,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 ,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二、训练达标1.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古义: ______今义:〔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______今义:〔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今义:"之〞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三、拓展延伸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1〕百闻不如一见 - - -班固〔2〕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 - - - -毛泽东〔3〕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 - - - - -车尔尼雪夫斯基四、达标训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 ,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 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 "笑〞 ,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补充:醉翁亭记学案教师寄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乐也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 ,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根底知识熟练朗读课文 ,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1、读通课文 ,找出难读难写的字 ,并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玡〔〕林壑〔〕辄醉〔〕弈〔〕者胜穴暝〔〕伛偻〔〕酒冽〔〕山肴〔〕野蔌〔〕觥筹〔〕阴翳〔〕2、解释加点字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翼:〕②名之者谁 ?〔名:〕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④伛偻提携 .〔伛偻:〕3、翻译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②名之者谁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伛偻提携 .⑤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4、阅读课下注释①并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知识 .二、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5、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本文写景很有层次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读一读 ,思考: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到 .(3)写山间之四时:从到 .(4)写宴饮场面:从到 .6、本文以 "乐〞为线索 ,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 "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三、精读课文 ,局部研讨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提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找出相关的句子 .(1)写亭的环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8、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 ?如何理解太守的 "乐其乐〞 ?9.作者自号醉翁 ,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如何看待他的醉 ?他的 "醉〞与 "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10、如何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五、课堂小结收获:疑问:六、达标测试1、以下四句中有一句与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 "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请选出这一句〔〕A、野芳发而幽香B、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C、溪深而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2.选出 "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3、阅读文段 ,答复以下问题 .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A.表达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揭示 "醉〞与 "乐〞的统一关系 .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2〕这段文字用了很多 "而〞字 ,朗读时应分辨轻重 ,指出下边一句中 "而〞字哪个是轻读 ,哪个是重读 .〔将序号填在横线上〕A、轻读B、重读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 ,而②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3〕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 ,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 . 答:〔4〕这段文字紧扣一个 "乐〞字写 ,用__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 ,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之乐 ,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

第27课河中石兽导学案及答案

第27课河中石兽导学案及答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科:语文 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河干(g ān ) 圮.( )于河 募.( )金重修 棹.( )数小舟 曳.铁钯( ) 木柿.( ) 湮.( )没 啮.( )沙 溯.( ) 欤.( ) 2. 本文作者 ,字 ,是 朝的 、 家,也是《 》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 》 一书,这是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 曳.铁把 是.非木柿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可据理臆断.. 6.翻译下列句子山门圮于河 译: 二石兽并沉焉 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课堂学习案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 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2. 小组内互相释疑3. 小组内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1. 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 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科班语文《河中石兽》导学案制作:范依强审核:贾润2015、9、8【原文】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注释】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

(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

)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

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

是,这。

杮(fèi),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

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

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经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

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他和其他人编撰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

)《阅微草堂笔记》是和《聊斋志异》一样有着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

由于纪昀当时特殊的身份,加之为人通达、学识渊博而诙谐,另外他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追录见闻、忆及即书”(《滦阳消夏录序》)的写实手法,所以艺术风格独特。

《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约40万字。

包括《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4卷、《槐西杂志》4卷、《姑妄听之》4卷、《滦阳续录》6卷。

该书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之间。

该书是纪晓岚十年心血的结晶。

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四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填空《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字晓岚,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溯.流()臆.断()啮.()3、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一寺临河干B、曳铁钯C、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5、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探究问题)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2、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三、自主检测(语段阅读,回答问题)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果得于.数里外(2)如是.再啮(3)如.其言2、翻译句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阅读并回答老头子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

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

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

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

纪文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急)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

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

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

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

”纪曰:“臣未衣。

”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

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磕头)谢(谢罪)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

”高宗乃说。

1、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何?2、熟读文章,积累实词。

3、纪昀的逸事广为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

27课答案一.基础达标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学者、文学家2. zhào yè yān sù yì niè3.B 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4.D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是;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5.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二.设问导读1.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2.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三.自主检测1.(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2.按照老河兵说的去找,果然在河的上游几里外找到石兽。

3.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四.1.机智幽默 2. 略3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