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1964年,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
杰里米·夏皮罗法兰克福学派是一群以发展批判理论和通过质疑社会矛盾来普及辩证学习方法而闻名的学者。
它与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Erich Fromm 和Herbert Marcuse的工作密切相关。
它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学派,而是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学者有关的思想流派。
1923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卡尔·格林伯格(Carl Grünberg)创立了该研究所,最初由另一位学者费利克斯·韦尔(Felix Weil)资助。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以其以文化为中心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闻名-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新思考更新到他们的社会历史时期。
这在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
马克斯-霍克海默接受前校长拉杰夫斯基教授的职务链。
霍克海默博士在第三帝国初期离开了德国,当时他的社会研究所陷入了纳粹的禁令。
➢法兰克福学派的起源1930年,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成为该研究所的主任,并招募了许多后来被统称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
在马克思对革命的预言失败之后,这些人对正统政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独裁形式的兴起感到沮丧。
他们把注意力转向通过意识形态进行统治的问题,或者在文化领域进行的统治。
他们认为,通信方面的技术进步和思想的复制使这种形式的统治成为可能。
他们的想法与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重叠。
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早期成员包括弗里德里希·波洛克、奥托·基希海默、利奥·洛文塔尔和弗朗茨·利奥波德·诺依曼。
沃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在20世纪中叶的鼎盛时期也与它有关。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通常它被简称为批判理论。
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
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传播占据了这一理论流派的中心位置,因此,它对大众传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法兰克福学派是指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有关的一群德国知识分子。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
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
虽然这些人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但他们的理论最初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提出的。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学术性的,这些学者前后移民美国。
他们的研究兴趣也逐渐转向大众传播,把媒体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一种压制性结构。
一“文化工业”理论“文化工业”或者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这一名词是由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辨证法》(1947年出版)中首次提出的,是用来取代“大众文化”的专门概念。
其实,就“文化工业”的根本特征而言,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理论,这一理论开了文化工业批判的先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把政治、艺术和文学理解为“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并明确指出,在异化范围内,“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
“这就第一次把人的“文化”同“工业”活动联系起来,第一次把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统一起来。
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说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某些特征:非生产劳动是艺术家“天性的能动表现”,生产劳动则是被资本家雇佣,为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是一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哲学家的集合,他们的研究重点是社会理论和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涉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社会统一性与多样性的问题以及理性的局限性等。
本文将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并对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他们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导致了大规模的剥削和不公平分配。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了经济和政治制度背后的权力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剥夺了工人阶级的真正自由,并导致他们成为被动的对象。
此外,他们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文化产业的威权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等问题。
其次,法兰克福学派还对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对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认为,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利益和欲望,而社会主义则关注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公共利益。
法兰克福学派主张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来保护个人自由和促进社会公正。
他们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在于,它忽视了社会化生产的事实,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条件对其意识和行为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法兰克福学派还强调了社会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差异,而这些差异使得社会变得分散和不统一。
他们认为,社会统一性是建立在对多样性的尊重和认同的基础上的。
法兰克福学派主张通过对多样性的重视和尊重来实现社会的统一性,而不是通过压制和消除多样性来达到统一性。
他们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在尊重和包容多样性的前提下,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最后,法兰克福学派也对理性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们认为,理性在现代社会中被高度重视,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
然而,法兰克福学派指出,理性也具有暴力和压迫的潜力。
他们认为,理性的强调导致了对非理性和无意义的排斥,使得人们对情感和直觉的重要性视而不见。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摘要: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
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
叔本华、F.W。
尼采和W。
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三)大众文化批判1.产生背景2.具体内容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1。
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
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
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许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在西方国家也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理论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独特的观点。
本文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和影响进行介绍。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并试图将其与西方哲学和社会理论相结合。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法兰克福学派,他们的成员包括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本雅明等。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以批判理论和文化批判著称,他们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20世纪后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壮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影响逐渐扩展,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另一方面,不同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如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制度主义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1. 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点是批判理论的使用。
批判理论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关注社会的制度性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在批判理论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结构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结构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注重社会结构的分析和历史发展的研究。
他们关注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强调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
3. 制度主义和制度转型:制度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他们关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制度主义学者研究国家、法律、机构等制度的变迁和转型,探讨制度变迁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理论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和借鉴。
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对现代社会运动和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苏联模式批判的分析——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例

胡 延 龙 河北大 学 2 0 1 2级 伦 理 学 专 业 研 究 生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待 苏联模式的 态度 由欢欣鼓舞 、不公 开批判 到公开批 判。特别是 苏共二十 大后 ,对 苏联模式 的批判 更加 的严 厉, 把 苏联模 式看作是独裁和专制的 象征 。虽然 苏联模式存在 着诸 多弊 端,但是 西方马克恩主义者的批 判和对新的社会主 义理论的探讨是 片
还被 错误 的认为是 一种 “ 统 一的趋 势和潮 流” 。 第一 , 马尔库塞认为苏联的马克思主义
不 是 真 正 的 马 克思 主 义 , 苏 联 社 会 制 度 的建 立 并 不是 马 克 思 主 义理 论 ” 逻 辑 ”的 实际 证 明。马 尔 库 塞 认 为 , 马 克 思 所 认 为 的 向社 会 主义过 渡受客 观历 史规律 和条件 的制约 , 但 是历史 本身并 不存在 这样 的必然规律。 苏联 向社 会主 义过渡 的时代并 不具备 实现社会 主 义的条件 , 因此苏联 马克思主 义实 际上是 为苏 联 政 策 的 合理 性 进 行 辩 护 , 为其 制度 寻
了《 独裁主义国家》 , 他仍然认 为苏联是独裁
主义的国家。 并把法西斯德国、实行新政 的美 国与社会主义的苏联相提并论。 早期 法兰 克福学 派对苏联模式的批判 , 虽然在 一定程度 上指 出 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 特 别是对 苏联模式 高度集 中的政治 经济体 制 的批判是合理 的。 但是他们把苏联社会 主 义国家看作是独裁主义的国家 , 将 苏联和 法 西 斯德 国 和 美 国 相 提 并 论 是 不 合 理 的 。 二、 马 尔 库 塞 对 苏 联 模 式 的更 加 系 统 的 批 判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苏联模 式的批 判缺 乏系统的 “ 总体性”的批判 , 只是针对苏联模 式存在 的弊端提出相观评价苏联社 会主 义,反对全 面 否定。 西 方马克恩主 义对苏联社 会主义进 行了全面的否定 , 认 为 苏联 的 社 会 主 义 是 不 符 合 马 克 思 和 恩 格 斯 晚 期 所 设 想 的 设 想 的 社会 主义 ,苏联 社会 主义修 正了马克 思主 义, 只是把马克思主 义当做统治工具 。是一 种专制和独裁的国家体制 , 是压抑 人性的国 家。 这 些 批 判 带 虽然 指 出 了 苏 联模 式 的 一 些 弊端 , 但 是 也 造 成 人 们 思 想 上 的 混 乱 。必 须 客 观 的认 识 苏 联 社 会 主 义 。 苏 联 社 会 主 义 的 建 立 在 世 界 历 史 上 是 一 次 重 大 的创 举 , 开 启 了 人 类 历 史 的新 纪 元。 它是的马克思主义 由 理 论 变 为 了现 实 , 是 一 次 新 的 社 会 模 式 的 伟 大尝试。 苏联 模 式 是 在 特 定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建 立起来的 , 出 现 的 一 系 列 的 问 题 也 是 在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过 程 中 出现 的 , 并 不 是 一 开 始 苏 联模式就 出现 的。 所以一定要看到苏联模式 的历史作用 ,反对对苏联 模式、苏联社会主
史上最全批判学派知识点笔记!从西马到法兰克福学派到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再到媒介环境学派

批判学派梗概: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学派(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批判:1.对奴役人、操纵人、控制人的现代传播的批判性揭露和分析;2.对商业化、实用化、经验化的传统理论的批判与扬弃。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背景1.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在整个欧洲的失败2.一战中得到极致体现的欧洲文明危机理论特征理论出发点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和异化劳动理论。
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比,理论重心转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诸如心理、社会、文化、艺术等精神领域,并将之视为一个总体,认为支撑现代社会的既非经济,也非政治,而是人类文化总体的辩证运动。
对马克思主义的扬弃1.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看做一种哲学,轻视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
2.认为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贡献还有所歪曲;强调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突出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主义来源,希望通过重新确立黑格尔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
代表人物【卢卡奇】Ceorg Lukacs创始人;匈牙利人;西马圣经:1923《历史与阶级意识》总体性理论源流:总体性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吸收的理论精华,卢卡奇试图恢复总体性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位置。
理论含义:作为认识论原则,总体性是具体的总体性,它力求在最高的思维形式中再现事物的整体联系,同时又保留个体之特殊性的存在。
作为本体论原则,总体性是社会历史的总体性。
具体的总体性要求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的总体来把握。
物化(reification)理论源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黑格尔等人的“异化”理论,形成系统的物化理论。
吸取了黑格尔、韦伯、乔美尔等人的思想成分,植根于黑格尔哲学的传统,并与黑格尔的“异化”或“外化”的概念相联。
但是卢卡奇主要是从马克思《资本论》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来推断他的物化理论的。
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演进》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潮 中 持 续 时 间最 久 、 成 果 最 丰 、 影
日益 走 向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 批 判 ” “ 一 定 程 度 上 是 价 值 判 ,在
响 最 大 的 学 术 派 别 非 法 兰 克 福 学 派莫 属 。国 内 最早 介 绍 此 学派 的是徐崇 温 , 于 18 他 9 0年 出 版 了 专 著 《 兰 克 福 学 派 法
本 主 义 的 批 判 、
出版了陈士部 的 《 兰克福 学派批 判理论 的历史 演进》 法 一
书 .该书 的出版进一 步丰 富了学界 的法 兰克福学 派研究 。
相 较 学 界 现 有 的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研 究 论 著 而 言 , 士 部 的 新 陈
书有这样 一些独特之处 。 首 先 。 书 有 明确 的 “ 是 问题 域 ” 识 意
“ ” 作 者 并 没 有 停 留 于此 , 是 继 续 探 究 早 期 西 方 马 克 思 同 , 而 主 义 与 传 统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 ” 并 以 此 展 开 对 法 兰 克 福 学 异 ,
派 与 早 期 西方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关 联 域 研 究 。 这 种 思 路 是 自然 且 正 确 的 .因 为 正 是 早 期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从 异 化 理 论 出发
符合历史史实。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是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的 劲 旅 ,研 究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就 不 能 不 回溯 马克 思 的 哲 学 思 想 资 源 。陈 士 部 的 新 书 首 章 即分 析 了法 兰 克福 学 派 批 判 理 论 的 逻 辑 起 点 :批 “
证 主义的批判上 . 且这种批 判理论是唯物 主义的批判 、 并 辩 证 的批 判 、 多维 度 的 文化 批 判 , 是 人 文 主 义 的批 判 。 陈士 也 部 在 书 中对 法 兰 克 福 学 派早 期 意 识 形 态 批 判 的分 析切 中 肯 綮 , 示 出作 者 具 有 的 良好 理 论 素养 与分 析 能 力 。 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摘要: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三)大众文化批判1.产生背景2.具体内容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1.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
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
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许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
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
虽然这些人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但他们的理论最初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提出的。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学术性的,这些学者都曾移民美国。
其批判的矛头也基本指向于战争时期的法西斯主义,以及和平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制造的“霸权文化”。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该派别学者认为,叔本华、尼采等人提出的非理性探讨了人的精神价值,体现人文情怀,更有利于批判资主社会对人个性的压抑和扭曲。
因此,他们均由非理性出发。
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思想上首先揭露造成这种一致性压迫力量的理性,从事工具理性批判。
认为中世纪之后的启蒙思想家们把理性抬高到真理标准的高度,将理性的个体从封建教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然而,启蒙理性由于自身的内在逻辑而转到了它的反面。
作为个人理性化结果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加深了资产阶级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控制,使理性最终堕落成了“工具理性”,从而导致了“理性的毁灭”。
只有进行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才能消除各种形式的异化,将人类从不合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吸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关注和研究权威的本质发展。
社会批判理论尤其重视进行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弊病正是对人的“爱欲压抑”。
他们强调社会心理而不是经济基础对于权威和权力的决定作用,认为革命的障碍主要在于意识形态,真正的革命就是要解放人的本能欲望,实现人类自由和幸福。
在他们看来,人的解放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
“爱欲解放”、“本能革命”弥补了“机械决定论”的缺陷,将理性与非理性、历史唯物主义与心理结构理论相结合,是对资本主义更全面的批判。
(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法兰克福学派还否定科学技术的革命意义,认为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后果导致了当代资本主义对人民统治的强化。
他们认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这一改善是以牺牲人的人格尊严为代价的,相反导致了更高的异化阶段。
资本主义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的操纵控制,阻止人民参与政治,使工业社会成了“技术统治的极权社会”。
发达工业社会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而实证主义哲学对科学客观性的维护,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
实证主义将哲学等同于科学,排除了哲学的价值判断和形而上学性,因而不过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
(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上,法兰克福学派着重批判一切形式的极权主义,在社会理论中的现代性批判矛头首先指向资本主义极权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他们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压抑文明发展的最高形式。
发达工业社会是单面性的社会,它一方面是技术理性对社会和人的全面统治,另一方面是社会和人性的全面异化。
发达工业社会在物质、意识和思想方面的单面性完全排除了否定的力量和否定的思想。
发达工业社会是极权主义的。
自由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之间有一种直接的联系,自由主义必然导致极权主义。
因为,技术已经成为总体异化的工具,自由主义、工业文明从自身产生了极权国家,纳粹主义不过是那种不断强调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化所固有的非理性统治倾向的顶点。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是有本质区别的。
“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自身的专门化劳动过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而“批判理论”则把自己放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和现行劳动分工的限制之外,使人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旨在推翻这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
“传统理论”实证主义地从固定不变的既定事实出发,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主义”的结论。
而“批判理论”则认为自己主要的目的是破坏一切既定的、事实性的东西,证明他们是不真实的,所以,它是作为一种否定的理论出现的。
创新常常和否定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有关。
简而言之,前者微观,后者宏观。
(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武器是来自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简称为“两化”。
法兰克福学派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异化”是马克思学说中的核心思想。
同时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多的看到的是生产过程的异化,而没有注意到现时代同样被异化的消费过程。
他们强调异化的“多面性和无所不在性”。
而“消费主义”世界则是全面异化的根本。
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消费过程逐渐浸透到人们的灵魂中,对人的批判意识和自我思维产生致命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两化”理论,把自己的批判对象定位于一切束缚人和统治人的异化力量或物化力量。
一个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发达资本主义的消费活动中。
消费刺激了人的“虚假的需求”,在传媒广告和意识形态的推波助澜中,导致人的精神和灵魂被物质产品控制,从而迷失自我,被“物化”和“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两化”理论,把自己的批判对象定位于一切束缚人和统治人的异化力量或物化力量。
一个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发达资本主义的消费活动中。
消费刺激了人的“虚假的需求”,在传媒广告和意识形态的推波助澜中,导致人的精神和灵魂被物质产品控制,从而迷失自我,被“物化”和“异化”。
(三)大众文化批判1.产生背景法兰克福学派人多有过生活在法西斯德国,马尔库塞曾对那个时代做过这样的描述:“该时代是一个充满集权恐怖的时代:纳粹统治的力量登峰造极,德军的铁蹄践踏着法兰西,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标准,不是与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同流合污,就是被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取而代之”。
正因如此,法兰克福学派对法西斯利用大众文化操纵民众意识有痛切的感受与极端的反感。
他们发现,纳粹主义利用的是经过艺术和审美化的文化包装后的东西来控制和操纵人们的思想,而不再像以往一样是一种赤裸裸的意识形态。
1934年,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流亡美国。
在此期间,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旅美文化批评,对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这主要是因为,法兰克福学派深受欧洲古典文化的影响,属于上流文化保守主义和人文主义,本能的反感美国的大众文化,同时,美国大众文化的危机与人的生存困境客观存在。
大众文化沦为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其本身也不再服从于自由的创造本性和审美的精神需求,而走向迎合民众的需要和口味,走向平庸和媚俗。
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在法西斯德国和消费主义的美国这两种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中形成的。
2.具体内容①大众文化是一种技术性、商品性的文化。
现代西方社会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商业社会。
商品化原则支配着社会的一切生产分配系统、社会权力结构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制度的前提下,文化艺术已经同商业密切融合在一起,被价值规律所统摄,具有共同的商品形式和特性,更直接地说,文化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商品。
深受欧洲古典主义影响的他们认为艺术是人的存在的一种理想化的、自由的和超现实的领域,它超越了为生存压力所困扰的、琐屑的日常生计和程式化的、常规化的社会活动,成为人的创造性的生存方式,艺术是一种个体的、自由的、超越的精神存在物,不同于现实世界,它是否定现实世界非自由因素的精神力量。
②大众文化是一种标准化的文化。
由于资本主义文化市场对文化商品的需要日益增长,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复制具有了必要性,更关键的是,由于现代生产技术特别是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之同时具备了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文化产品的可能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艺术本质的丧失“像工业产品的零件一样,大众文化的'原材料'走向文化生产流水线”,标准化、模式化的文化生产线先设计出许多固定的标准情节、人物和结构,之后便毫不费力地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这种标准化的文化艺术势必是雷同的、个性泯灭的文化艺术,其艺术价值的低下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