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野生羊肚菌的分离与菌丝生长特性比较

合集下载

羊肚菌菌种培养基的比较试验

羊肚菌菌种培养基的比较试验

2019年第2021年第培dible 羊肚菌(Morchella )隶属子囊菌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1],是子囊菌中一类著名的食药用真菌。

目前各地栽培羊肚菌菌种来源不一,生产中常出现产量不稳定等问题。

蔡英丽等[2]、李玉[3]研究发现,不同羊肚菌栽培菌株的种性存在差异。

为此,笔者对收集的5个羊肚菌菌株进行不同母种培养基配方、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出菇试验,筛选出综合形状优良的羊肚菌菌株及其适宜母种与栽培种的培养基,为衢州地区羊肚菌品种选育和菌种制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羊肚菌菌株Y-Q1、Y-Q2、Y-Q3、Y-Q4、Y-Q5为笔者采集、组织分离并保存的菌株,其中Y-Q1、Y-Q3、Y-Q4为四川省、浙江省衢州、武汉地区栽培的六妹系列菌株(M.sextelata ),Y-Q2为重庆当地企业自主选育菌株,Y-Q5为武汉栽培的梯棱系列菌株(M.importuna )。

1.2试验方法1.2.1母种培养基配方试验设4个母种培养基配方,配方1:马铃薯200g ,葡萄糖20g ,MgSO 4·7H 2O 0.5g ,K 2HPO 41g ,琼脂20g ,加水定容至1000mL ;配方2:土壤200g ,葡萄糖20g ,MgSO 4·7H 2O 0.5g ,K 2HPO 41g ,琼脂20g ,加水定容至1000mL ;配方3:马铃薯200g ,麸皮10g ,葡萄糖20g ,MgSO 4·7H 2O 0.5g ,K 2HPO 41g ,琼脂20g ,加水定容至1000mL ;配方4:麦粒200g ,葡萄糖20g ,蛋白胨2g ,MgSO 4·7H 2O 0.5g ,K 2HPO 41g ,琼脂20g ,加水定容至1000mL 。

配方中的马铃薯、麸皮和麦粒加水煮20min 后取浸提液;土壤烘干磨碎过筛(2mm ),放入锥形瓶内加水振荡10min 后取浸提液[4]。

羊肚菌的调研报告

羊肚菌的调研报告

羊肚菌的调研报告羊肚菌(scientific name: Morchella esculenta)是一种珍贵的食用真菌,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野生食用菌之一。

羊肚菌具有独特的外形、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在本调研报告中,将对羊肚菌的外观、生态习性、营养价值以及市场需求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羊肚菌的外观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它们拥有起伏不平的表面,形状多样,有时呈现出像羊的胃一样的褶皱,因此得名为“羊肚菌”。

成熟的羊肚菌通常呈现出米黄色或乳白色,外观吸引人,给人一种高贵而神秘的感觉。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羊肚菌的生态习性。

羊肚菌属于一年生菌类,主要生长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往往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好的生长条件。

深厚的林间腐殖土和不同种类的树木通常是它们的宜居环境。

一般而言,羊肚菌生长于春季,通常在4月至5月之间可以采摘到。

要注意的是,采摘时一定要留一部分羊肚菌留在土壤中,以确保其繁殖和再生。

羊肚菌不仅美味可口,而且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它们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

尤其是氨基酸的含量很高,可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益处。

此外,羊肚菌还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并有利于消化和排毒。

在市场上,羊肚菌的需求稳定增长。

鉴于其独特的外观和独特的风味,羊肚菌在高级餐厅和顶级宴会上备受青睐。

此外,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天然食品的关注增加,野生食用菌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羊肚菌作为一种高档食材,在市场上的价格也相对较高,为采摘者和销售商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然而,考虑到羊肚菌的自然生长环境,野生羊肚菌的资源相对有限。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人工种植羊肚菌,以满足市场需求。

人工种植羊肚菌的成功将有助于保护野生种群,并促进羊肚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羊肚菌作为一种珍贵的食用真菌,以其独特的外观、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受到人们的喜爱。

羊肚菌菌种分离技术

羊肚菌菌种分离技术

原始菌种分离自野生材料或栽培材料。

一般用野生或栽培果(子实体),也可用干子实体来进行分离,干子实体作菌料的成活率及子实体产量均比新鲜子实体作分离菌种的材更高。

栽培子实体达到商业化采收标准时一般还没有成熟和子囊孢子也都未完全成熟;孢子分离需要将子囊孢子培养到完熟的状态,子实体已经倾斜或快要倒伏,外观形态表现为子囊果面有白色、灰白色的孢子粉出现时比较可靠。

野生子实体成熟比较很小的子实体就已经形成了孢子,容易获得大量孢子粉。

种菇的选择:选择菇形正常,菌盖圆整,顶端较尖,尖顶凸起完整,菌柄圆正,菌柄短而结实,大小适中,无虫害、霉变或杂菌感染的子实体,鲜品或干品均可。

种菇的采集:菌柄基部最好带少量土壤一起采集,用吸水纸包裹3层,再用报纸包裹,低温下带回实验室。

不要把菌柄基部剪掉留下空心的子实体进行分离新鲜子实体采集后放在室内桌面或吸水纸上自然晾,稍稍除去部分水分,若采集地点离实验室很远或工作时间较长,可以晾干到子实体含水量在15%以下。

标本用吸水纸包,再用报纸包裹,带回实将未成熟的栽培子实体采集后,可以放在室内假植几离。

方法是移栽在盐内湿上上,培养儿天直到有子弹射为止,以便集孢于注意一般不要把标本放入塑料袋内运送,也绝对不能用烘干的办法处理需要分离的标本。

菌种分离一般不要采用传统教科书所叙述的方法,传统的方法都容易导致污染和不生长。

为此本专著为大家特别介绍了下列的新方法。

常见的分离方法有:纯组织分离法,分别有菌盖组织、菌柄组织,菌盖菌柄结合部位组织、组孢混合分离法、膨大细胞分离法、纯多孢分离法、单孢分离法等等。

其中,上内菌丝分离比较困难。

纯组织分离法:采野生或栽培的幼嫩体,用无菌吸水纸包裹,放于无菌纸袋内。

0~4℃冰瓶保存。

送到实验室,放在无菌培养皿内,在超净工作外线照射20min,具体可以采用悬挂法、断斜面法。

组织块悬挂分离法:将羊肚菌子实体撕开或用刀片切成两片,刮肉内壁的膨大细胞层。

分别在菌柄内壁、菌盖内壁、菌柄与菌盖接部位取子实体内壁的中央菌丝组织。

羊肚菌生长原理

羊肚菌生长原理

羊肚菌生长原理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因其形状类似羊肚而得名。

其独特的味道和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羊肚菌的生长原理涉及多个方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

首先,羊肚菌的种子播下后,菌丝迅速着床并开始生长。

这些菌丝在土壤中沿着四面八方发展,渐渐地连成一片菌丝网络,直至铺满整个厢面。

羊肚菌的菌丝形状为圆筒状或管状,被隔膜分割成竹节状,每一节为一个菌丝细胞。

这些菌丝细胞之间有一个可以实现营养物质或细胞质流通的小孔。

当大量的菌丝互相接触、纠缠时,便形成了菌丝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刚长成的菌丝网络中并没有多少营养物质。

为了支持菌丝网络的生长,需要在菌丝网络形成后摆放营养袋,为菌丝网络补充营养。

这些营养袋中的营养物质通过管状菌丝流通到菌核中储存起来,为菇朵的生长提供能量。

因此,发育良好的菌丝网络是后期出菇的营养基础,也是产量的根本。

此外,羊肚菌的生长还受到环境温度和地温的影响。

一般来说,播种后半个月是观察菌丝生长状况的关键时期。

若想菌丝长得好,播种的环境温度应不超过20℃,地温以10~16℃为佳。

这是因为适宜的温度有助于菌丝细胞的分裂和扩展,从而促进菌丝网络的生长。

羊肚菌作为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其生长原理涉及复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机制。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羊肚菌生长原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一、基因表达与调控羊肚菌的生长发育受到基因的调控。

在菌丝生长和菇体形成过程中,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

这些基因涉及到细胞壁的合成、代谢、信号转导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羊肚菌的生长机制,为人工栽培提供理论支持。

二、营养需求羊肚菌的生长需要特定的营养条件。

研究表明,羊肚菌对氮、磷、钾等矿物质元素的需求较高,而对碳源的需求相对较低。

此外,羊肚菌还需要适量的维生素和生长因子等。

通过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可以优化羊肚菌的生长条件,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三、环境因子羊肚菌的生长还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

羊肚菌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羊肚菌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棉 籽 壳一 糠 一 殖 土 培 养 基 ( ) 棉 籽 壳 7 % , 糠 2 % , 殖 土 7 石 膏 1 米 腐 q : 0 米 0 腐 %, %,
C( t ) 1 , a : 2 % K P % 。 ' O4 O41
棉籽壳 一 屑一 糠培 养基 ( )棉籽 壳 5 %, 屑 3 木 米 岛 : O 木 0% , 糠 1 % , 殖 土 7 , 膏 1 , 米 0 腐 % 石 %
羊 肚 菌 ( rh acnc 是 一 种 营 养 丰 富 的珍 稀 食 用 菌 , 受 人 们 的 喜 爱 。 目前 , 内 MocdL o ia) 深 国 外 已展开 了羊肚菌形 态 、 态 、 生 营养 成 分 等 方 面 的研 究“ , 对 其 生物 学特 性 的研究 较 少 。 但 为了开发利 用羊肚 菌 , 们对其 菌丝 的生物学特性 进行 了研究 , 报 道如下 。 我 现
溶 性淀 粉 为 碳 源 、 白胨为 氮 源 的培 养 基 中生 长 较 好 ; 用 棉 籽 壳 + 屑 一 芪 渣 培 养 基 , 丝 生 长 蛋 采 术 北 菌
最快。
关键 词
羊肚 苗 ;苗 丝体 : 物 学 特性 生
文 献 标识鸸 : A
中 囝分 类号 :¥ 4 ;, 0 6 67 5 1 . 6
10 0 0mL , H6. p 5。
1 . 液 体 培 养 基 配 方 2 2 黄豆 芽 一 米 粉 一 豆 粉 培 养 基 ( ) 黄 豆 芽 2 % , 米 粉 3 , 豆 粉 2 , 萄 糖 2% , 玉 黄 M : 5 玉 % 黄 % 葡
M g O4 7 O % , S ‘H2 0 1 KH2 C40 1 。 P) %
张 松 夏 艳 红 姚 珍 平

羊肚菌母种的组织分离技术

羊肚菌母种的组织分离技术

羊肚菌母种的组织分离技术组织分离是一种用子实体的某一部分来分离菌种的方法。

因为组织分离法操作简便,不易带入杂菌,容易获得纯菌种。

后代不易发生遗传重组等变异,能保持原菌株的优良特性。

因此组织分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离手段。

组织分离的方法1.选择无污染并菇形健壮的蘑菇幼菇(6分成熟),采摘后及时放入灭过菌的纸袋中带回接种室,连同母种用试管培养基等用品一起放入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内消毒。

2.先用75%的酒精消毒双手,将镊子、接种铲、小刀等接种用用具用酒精消毒,用酒精棉擦一下,拿到酒精灯上烧一下。

3.用略干的酒精棉球将子囊果菌柄特别是基部与土壤交界处的灰尘或泥土擦拭干净,擦拭过程中及时更换酒精棉球。

4.切开羊肚菌,切取菌柄与菌盖交接处组织较厚的部位,什么地方肉厚用什么地方,切取菌柄2~5mm组织块2~3块,用镊子夹住,将组织块在无菌水中涮一下,并在酒精灯上快速过几下。

(过程中少用升汞或酒精消毒,避免将羊肚菌菌丝全部杀死。

)5.将组织块放入培养皿培养,在22~25℃避光培养,2~3d萌发出新菌丝,新菌丝长到培养基上,48小时后,此时菌丝长约0.2~0.4cm,菌丝粗壮;56~72小时后,成功萌发的菌丝将长至0.5~1.5cm长,菌丝纤细,无色,不浓密,前端近似整体,根根分明,此时可挑取菌落尖端进行挑出纯化。

6.纯化后的试管要贴上标签,注明接种日期和品种的名称。

7.纯化的羊肚菌12h左右,可见到从接种块萌发到培养基上的新生菌丝,7天左右长满试管,并出现白色菌核,10天左右,小菌核由初始的白色,逐渐变浅黄、变大;培养15天左右后可放4度冰箱保存。

得到纯菌种后进行转管操作,15~18天菌丝即可长满试管,挑选菌丝健旺、无污染的菌管再进行转接扩繁,须经出菇试验合格后用于生产。

羊肚菌皮薄,遇水,酒精不会萌发。

根据以上方法,可进行多次试验。

(从业者需根据实验操作来调整相关细节,以上操作仅供参考。

)注:羊肚菌作为一种子囊菌,与其他食用菌相比最大缺点是容易退化,变异和生霉。

野生羊肚菌生长在什么地方,可以人工种植吗

野生羊肚菌生长在什么地方,可以人工种植吗

野生羊肚菌生长在什么地方,可以人工种植吗野生羊肚菌大多生长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腐殖质层上。

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1-24°C,首核形成适宜温度为16-21°C,子实体形成发育适宜温度为4.4-16°C。

羊肚菌生长适宜湿度大约为65-85%,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羊肚菌子实体生长,ph以中性或微碱性为宜(6.5-7.5左右)。

一、野生羊肚菌生长在什么地方1、生长环境野生羊肚菌主要生长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腐殖质层上。

2、生长适宜条件(1)温度:羊肚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1-24°C,首核形成适宜温度为16-21°C,子实体形成以及发育适宜温度为4.4-16°C。

(2)湿度:羊肚菌生长适宜湿度为65-85%左右。

(3)光照:在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保证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羊肚菌生长(光照不宜过强)。

(4)ph:土壤或栽培料的ph以6.5-7.5之间为宜。

(5)空气:羊肚菌的正常生长发育离不开足够的氧气,而当落叶层过厚,通风性较差时,羊肚菌很少发生(即使发生,质量也比较差)。

二、羊肚菌可以人工种植吗羊肚菌可以人工种植,种植方法如下:1、配制栽培料(1)配方一:粉碎玉米芯40%,木屑20%,豆壳15%,麸皮20%,磷肥1%,石膏1%,糖1%,草木灰2%。

(2)配方二:农作物秸秆粉74.5%,麸皮20%,磷肥1%,石膏1%,石灰0.5%,腐殖土3%。

(3)配方三:棉籽壳75%,麸皮20%,石膏1%,石灰1%,腐殖土3%。

(4)配方四:木屑75%,麸皮20%,磷肥1%,石膏1%,腐殖土3%。

(5)配方五:香樟木屑75%,麸皮20%,磷肥1%,石膏1%,腐殖土3%。

(6)配方六:甘蔗渣和阔叶树叶95%,石膏1%,石灰1%,磷肥1%,腐殖土3%。

(7)栽培料的料水比为1:1.3,物料含水量约为60%。

2、制作菌棒(1)混合物料堆积发酵20天左右,然后使用17×33cm聚丙烯塑料袋装袋,每袋装料大约为500-600g。

羊肚菌菌种分离和培养技术

羊肚菌菌种分离和培养技术

羊肚菌菌种分离和培养技术1、菌种分离目前可以纯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品种有变红羊肚菌、梯纹羊肚菌、尖顶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以及粗柄羊肚菌、普通羊肚菌。

当前我国的栽培品种主要以黑色品系为主,梯纹羊肚菌占总栽培面积的95%以上,产量及稳定性最好;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次之,产量稳定性与梯纹羊肚菌相当,开发潜力较大;黄色品系粗柄羊肚菌栽培规模较小,产量及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采用孢子分离、组织分离或基质分离法获得纯菌种。

分离物必须经过纯化鉴定,并经出菇试验方可大规模栽培使用。

通常情况下,分离物在20℃~25℃培养2d即可萌动,3d左右即可形成初生菌落,挑取萌发菌落的尖端进行纯化或扩大培养。

2、母种培养各种真菌培养基均适合羊肚菌菌丝的生长,通常情况下,菌丝在25%条件下培养4d~7d即可长满试管,5d~8d开始形成菌核。

母种培养基: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煮汁)、葡萄糖20g、琼脂18g~20g,自来水1000mL,pH值自然;CYM完全培养基:葡萄糖20g、蛋白胨2g、酵母膏2g、卧磷酸氢二钾1g、硫酸镁0.5g、磷酸二氢钾0.46g、琼脂粉20g,蒸馏水1000mL。

优良母种表现为菌丝生长均匀,初期菌丝密集洁白,粗壮,气生菌丝旺盛,爬壁力强,后期菌丝产生浅棕黄色色素,菌落浅棕色至棕色。

大部分羊肚菌菌株在培养4d~6d开始产生菌核,菌核初期白色,针尖大小,后期芝麻粒至绿豆粒大小,分散或凝集呈片状,菌核随着生长时间增长开始变黄,最终为棕黄色。

3、原种、栽培种培养基原种、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基本相同,常压或高压灭菌后使用,常用配方如下:杂木屑70%、麦麸20%、生石灰1%~2%、石膏1.5%、腐殖质土10%;杂木屑60%、小麦25%、生石灰l%~2%、石膏1.5%、腐殖质土15%。

每个18mm×l80mm母种块转接6瓶原种,每瓶原种转接50袋~55袋栽培种。

750mL菌种瓶生产原种,22℃~25℃暗室培育,15d~20d即可长满,25d可用于栽培种制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株 野生羊肚茵 的分 离与茵 丝生长特性 比较
孙 军德 , 惠雨 郑
( 阳 农 业 大 学 土地 与环 境 学 院 , 阳 10 6 ) 沈 沈 18 6
摘 要 : 用 组 织 分 离 法 , 野 生 羊 肚 菌 子 实 体 分离 出两 株 性 状 稳 定 的 分 离株 S 采 从 M1和 S , 其 菌 丝 在 P A 培 基 上 的生 长特 性 进 行 M2 对 D
a n,用 %的 酒 精 进 行 表 面 消 毒 后 ,于 0 1 的 ri 5 .%
收稿 日期 :0 2 O — 2 2 1一 1 1
基 金 项 目: 宁 省 自然 科 学 基&' 0 0 16 ; 阳 市科 技 局 大 型 辽  ̄2 12 9 )沈 (
科 学 仪 器 共 享服 务 项 目(9 0 8 0 0 4)
13 羊肚菌 S . M1和 SM2菌株 的分 离
17 p _ H对菌 丝生 长速 度的影 响
将 菌丝 接 种到 马铃 薯综 合 培养 基 的 中 央 , 用
取 新 鲜 的 羊 肚 菌 子 实 体 ,用 流 水 冲 洗 l — 0 0 2
N O 和 H 1 基础培养基 的 p 值 分别调为 6 aH C将 H . 0、 65 70 75 80 每个 p .、.、.、., H重 复 3次 。菌丝 的接 种及 培 养 方法 同 1 。 . 4
中 图分 类 号 :6 6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16 (0 20 - 0 8 0 17 - 1 1 1)5 0 0 - 3 2
羊肚 菌 因其菌 盖表 面有许 多 小 凹坑 、 观极 似羊 外 肚而 得名 。羊 肚菌 是一 种野 生 的名贵药 用 真菌 , 最早
2 。通过 试验 可知 : 同一 培养基 上 , 同菌株 的菌丝 在 不
生 长状 况不 同 .形态 和颜 色 的差 异较 大 ;M2的菌丝 S
蚩臼豚 酵 母 霄 N 4I H C K 0 N 3 尿 素
长 速 快 , 落 较薄 , 白色 , 丝 较 稀 疏, 长后 期 菌 菌 为 菌 生 丝 尖端 有 黑 色颗 粒 状 物质 ;M1的菌 丝长 速 次 之 , S 生 长 初期 为 白色 , 后期 逐 渐 变 为褐 色 , 丝 间 有 菌丝 团 菌
图 1 S M1和 S M2的 子 实 体
F g r Th iu e1 e ̄mfn o y o M 1 a d S 2 i g b d fS n M
l 0
1 5
2 0
2 5
3 0
温度, ℃
图5
温 度对 菌 丝 生 长 速 度 的 影 响
my ei m cl u
期间. 观察 菌 丝 的萌 发情 况 。 当菌 块 长 出 白色 绒 毛 状
收 录于李 时珍 的《 草纲 目》 ‘羊 肚菌 营养 丰富 , 本 中【 1 。 含
多种 蛋 白质 、 维生 素及 氨基 酸 , 一种 高级 补 品。 是 羊肚 菌有 良好 的药 用 价值 和较 强 的抗 肿瘤 作用 , 头晕 失 对 眠、 胃肠 炎症 、 胃虚 弱等 有 良好 的治 疗作 用[ 脾 2 1 。羊肚
由 图 3和 图 4可知 : 羊肚 菌菌 丝在 5种 碳源 培养
基 中均 可生 长 . 5种 碳 源 都 能加 以利 用 ; 丝在 用 对 菌 葡 萄糖 作碳 源 的培养 基 中生长 的最 好 ,蔗糖 次之 , 长 速 最慢 的是 淀 粉 : 丝在 以蛋 白胨 为氮 源的 培养 基 中 菌
9 8 7
一,目一4 3霉皿 l I5 I 6 2

t l 窜 翠露皿 生 长最 好 .8 5一,I / 长速最 慢 的是尿 素 。 酵母 膏次曼 . 7 之
7 6 5 5 5 6 5
24 温 度和 p . H对 羊肚 菌菌 丝生 长速 度 的影 响 温度对 菌 丝生 长速度 的影 响见 图 5 。
由图 5可知 :羊肚 菌 菌丝在 5 3 之 间均能 生 ~ 0c C 长 : 1~ 5℃之间培 养 时 , 丝 的长势差 距 较小 ; 在 02 菌 最 适 温度 为 2 = 0c 。 I p 值对 菌丝 生长速 度 的影 响见 图 6 H 。
23 碳 源和氮 源对 菌丝 生长 速度 的影 响 . 碳 源 和 氮 源对 菌 丝 生 长 速 度 的 影 响 分别 见 图 3
个 温度接 种 3个培 养基 , 接种 及培 养方 法 同 1 。 . 4
马 铃 薯综 合 培 养基 : 马铃 薯 2 0g 葡 萄 糖 2 、 0 、 0g 蛋 白胨 2g K 20 、 S 47 2 . gVB .1 、 H P 4 g Mg 0 ・ H 0 1 、 1 0 3 5 O g 琼脂 2 、 10 0mL 、 0g 水 0 。
Hg 1溶液 中浸 泡 2mi ,再用 无菌 水 冲洗 3 5次 , C n ~ 然
后用无 菌纱布 吸干表面水分 。在无菌 条件下 , 菌盖 、 从 菌柄等处 挑取黄 豆大小 的组 织块 . 置于 P A平板 中[, D 4 1 分成 3组 , 每组 3个 重复 . l 于 8℃下 倒置 培 养 。培养
接 种 到 P A 培养基 中 间 , D 每个 菌种 重 复 3次 。 将培 养
基置于 1 8℃下 恒温 培养 . 定期 测 量菌 落 的直径 . 察 观
菌丝 的长势 和颜 色变化 。 15 碳 氮源 对菌 丝生 长速度 的 影响 . 以 马铃 薯综 合 培 养基 中 的葡 萄糖 和 蛋 白胨 含 量 为标 准 , 含等 量碳 的蔗糖 、 用 果糖 、 粉 、 糖代 替 基 淀 乳
形 成
氮 源
图 4 氮 源对 两 株 羊 肚 菌 菌 丝 生 长 速 度 的影 响
Fi u e4 Efe to r g n s u c o h r wt ft e g r f c fmt o e o r  ̄ n t eg o h o h
m yc lu ei m
21 0 2年 第 5期
孙 军德 等 : 两株野 生羊 肚 菌的分 离与 菌丝 生长特性 比较

结果 表 明 :与从 菌 盖 和菌 柄 内壁 处分 离 到 的 菌种 相 比. 从菌 盖与 菌柄 交界处 分 离到 的菌 种 的长速 和 长势
均 较 高 , 长 满管 的平 均 时 间为 6d 而 从 其 他 两 处 其 , 分离 到 的菌种 长 满管需 要 7d 。 22 菌 落特 征 比较 结 果 . S M1和 S M2的子实 体 和菌 丝体 分别 见 图 1和 图
接种 及培 养 . 法 同 l 。 方 - 4
16 温 度 对 菌 丝 生 长 速 度 的 影 响 .
P A培 养基 : 铃薯 2 0g 葡萄糖 2 、 D 马 0 、 g 琼脂 l 5
g 水 10 0 mL。 、 0
将菌 丝接 种到 马铃薯 综合 培 养基 的 中央 . 别置 分 于 5 1 、5 2 、5 3 、O 1 、0 2 、0℃共 6个 温度 梯 度下 培养 。每
第 5期 总 第 2 5期 1
21 0 2年 5月
农 业科技 与装 备
c lu a c e c &Te h l a a ui m e t u t rl S in e c no o w nd Eq p n
NO5T t .1 . oa NO2 5 l
M a .2 2 c 01
和 图 4 。
= 圣



& 5



葡萄耩
蔗糖
果糖
淀粉
乳睹
p 值 H
碳 源
图 6 p 值 对 茵 丝 生 长速 度 的影 响 H
F g r E e to H n t e g o h ft e my e u iu e6 f c fp o h r wt o h c f m i
比较 , 从 碳 源 、 源 、 度 、H值 等 方 面 , 究 菌 丝 体 的培 养 特 性 。 果 表 明 : 并 氮 温 p 研 结 同一 培 养 基 上 , 同菌 株 的 菌 丝 生 长存 在 差 异 ; 丝 不 菌
生 长 的 最 佳 碳 源 为 葡 萄糖 , 佳 氮 源 为 蛋 白胨 , 佳温 度 为 2 最 最 0℃ , 最佳 p 值 为 70 H .。 关键词 : 羊肚 菌 ; 株 ; 长 特 性 ; 源 ; 源 菌 生 碳 氮
2 结 果 与分 析
21 组 织 分 离 结 果 .
作 者 简 介 : 军 德 ( 6 一 )男 , 授 , 士 , 事 微 生物 方 面 的 孙 1 3 , 教 9 博 从
研 究。
对 羊肚 菌子 实体 的 3个部 位进 行组 织分 离 , 录 记
分离 种菌 丝 的 日均长 速 、长势 及长 满管 需要 的天数 。
度 。许 多研 究表 明 , 肚 菌人工 栽培 的 主要 技 术瓶 颈 羊
是 如何 在 营养生 理上 创造 条件 , 羊肚菌 的菌 丝体 扭 使
结 产生 子实 体原 基[ 3 1 对野 生羊 肚菌 的菌 丝生长 特 。现
征 及 不 同 营养 条件 对 其 生 长特 征 的影 响进 行 初步 研
菌 丝 时 , 取 菌丝 于 斜 面培 养 基 上培 养 , 菌 丝 长 满 挑 待 斜 面 即获得纯 培养 物 。
14 菌 丝生长 特性 比较 . 用 打孑 器 将 活化后 的羊 肚菌 平板 菌种 打成 小块 , L
菌 生长 发育所 需 的环境 较 特殊 , 人工 栽培有 一 定 的难
F g r E e to mp r t e o h r wt f h iu e5 f c f e e a ur n t e g o h o e t t
图 2 SM1和 SM2的 菌株
Fi e 2 Th t a n ofS 1 and S 2 gur esr i M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