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型完整版

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型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动物模型想要进行一项基础研究,动物模型必不可少。
缺血性脑卒中研究如火如荼,动物模型也多种多样,有哪些常用的动物模型,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就成了研究人员在选择模型时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缺血性卒中过程中,最终的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缺血的持续时间、缺血的严重程度、侧枝循环、系统的血压以及梗死产生的原因和位置。
此外,年龄、性别和相对复杂的药物遗传背景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因为卒中是如此复杂的一个疾病,因而动物模型也往往只能覆盖其中个别方面的特点。
虽然中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但其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使得我们有机会用实验来模拟卒中的发生。
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展,这也解释了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当血流量降至基线值的15-20%以下时,只要几分钟就会产生不可逆的脑损伤核心,并且迅速相周围发展。
其周围的脑组织血流减少得相对较轻,所以此时神经功能缺失而组织结构却是完整的。
但如果脑血流不能恢复,那么这些所谓的半暗带组织就会被纳入梗死核心区。
最常用的一种模型是啮齿动物的线拴法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方法是将普通的血管内缝线或特制的线拴放入大脑中动脉开口处,从而达到阻塞血管造成血流量减少的目的。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开颅的手术,并且通过拔出线拴的方法还可以达到在特定时间再通血管的目的,虽然瞬间的血管开通与人体一般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去甚远,但与近来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机械取栓治疗的病理过程不谋而合。
因此,虽然在模型的制作上存在一些问题,但仍是目前最广受认可的一种脑卒中动物模型。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用各种方式直接地闭塞血管,分为永久地闭塞血管(如凝断)和暂时闭塞血管(如结扎),但大多都需要开颅的手术操作。
使用内皮素-1(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可以诱导短暂的局灶性脑缺血,其产生的病灶可以分布于脑组织任何位置,常常被用于制作腔隙性梗死的模型制作。
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的现状与思考

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的现状与思考刘会贤,刘敬霞,刘洋,李娟,李晶晶(宁夏医科大学,银川 750004)摘要:总结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探讨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规范的制备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01年-2011年相关文献,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剔除重复及不规范的文献。
通过阅读发现记载中风疾病动物模型有100多篇;记载证候动物模型的有57篇文献;而记载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文献有15篇,其中以气虚血瘀型模型为多。
文章就中风各证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现状进行综述、评价与思考,为中风各证型的动物模型制备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基金资助:宁夏医科大学特殊人才项目(No.XT200911)Current preparing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stroke animal models combined withdisease and syndromeLIU Hui-xian, LIU Jing-xia, LIU Yang, LI Juan, LI Jing-jing(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04, China)Abstract: To discuss a reasonable standard method,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method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by queried related articles from Articles Database and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From 2001 to 2011).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selection criteria, remove repeated and non-standard articles. By reading these literatures, we found that more than 100 articles recorded animal models of cerebral ischemic; syndrome animal models with 57 articles; cerebral ischemic animal models combined disease and syndrome were only 15 documents, most of these models were Qi defi ciency and blood stasis model types. Therefore, prepare animal models of cerebral ischemic combined with disease and syndrome together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various syndromes of stroke which is about differential treatment.Key words: Cerebral ischemic; Combined disease and syndrome; Animal models;PreparationFund assistance: Special Talents Project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No.XT200911)脑是主管知觉、运动、思维和记忆的器官[1],而在诸脑病中,缺血性中风在我国人群发病率、患病率、均呈增高趋势[2],是当前严重威胁我国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
脑缺血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

【 中图分类 号】 R 7 4 3 . 9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1 6 7 3 — 7 2 1 0 ( 2 0 1 5 ) 1 1 ( c ) 一 0 0 5 6 — 0 4
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pr e pa r a t i o n o f c e r e br a l i s c he mi a a n i ma l mo d e l
Z HANG Xu s h e n g LI UL i q i n g WANG Y u o n
S c h o o l o f B a s i c Me d i c i n e ,S h a n d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J i n a n 2 5 0 3 5 5 ,
e t c . I n w h i c h t h e s u t u r e me t h o d i s t h e mo s t wi d e l y u s e d i n e x p e r i me n t a l r e s e a r c h .S i n c e Ko i z u mi p r e p a r e d t h e mo d e l
大鼠的中风动物实验报告

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大鼠中风动物模型,观察和分析中风对大鼠神经系统的影响,探讨中风的治疗方法和机制。
通过实验,为临床中风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SD大鼠,体重180-220g,雌雄各半。
2. 实验试剂:肝素钠、生理盐水、抗凝剂、注射用阿托品、注射用利多卡因等。
3. 实验器材:手术显微镜、手术刀、手术剪、镊子、缝合针、注射器、注射针、实验动物笼、电子天平等。
三、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2. 模型建立: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中风动物模型。
实验组大鼠进行线栓法操作,对照组大鼠进行假手术操作。
(1)麻醉:将大鼠进行全身麻醉,麻醉药物为2%戊巴比妥钠,剂量为50mg/kg。
(2)线栓法操作:在麻醉状态下,将大鼠固定于手术台,剪开颈部皮肤,暴露出颈动脉。
用线栓通过颈动脉插入大脑中动脉,直至阻塞大脑中动脉。
(3)缝合:缝合颈部皮肤,放置引流管,进行抗感染治疗。
3. 观察指标:(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对大鼠进行评分,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平衡功能等。
(2)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取大鼠脑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3)脑组织神经递质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水平。
4. 实验分组:(1)实验组:采用不同药物干预,观察对大鼠中风的影响。
(2)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
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药物干预对大鼠中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较对照组轻,说明药物干预对大鼠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脑组织神经递质检测:实验组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药物干预对大鼠神经递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五、讨论本研究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中风动物模型,观察和分析中风对大鼠神经系统的影响,探讨中风的治疗方法和机制。
脑缺血动物模型及进展

脑缺血动物模型及进展【摘要】建立一种符合临床脑缺血发病规律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不断发展,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现就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脑缺血;动物模型;进展脑缺血是以脑循环血流量减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严重地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
据统计,我国脑血管疾病的自然人口发病率为每年 114-187人/10万,患病率为 253-620人/10万,病死率为每年 79-89人/10万。
60岁以上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的平均发病率和病死率更高,分别为 1325.7人/10万和 886.1人/10万。
脑卒中 93%发生在 50岁及以上人群,75%以上为老年人。
目前我国脑血管疾病占人群死亡病因的第二位。
因此,模拟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建立重复性好、观测指标易于控制的脑缺血动物模型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
经过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实验模型制备技术日臻完善,这为进一步系统研究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就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动物模型在脑缺血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动物模型是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能即刻制造或模拟血流下降或阻断,只有利用动物模型才能进行,具有方便、快捷、条件可控、脑缺血程度一致等优点。
但一般情况下,活体动物模型的制作多采用健康动物,缺乏人脑缺血前就存在的各种复杂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学过程。
尽管如此,脑缺血动物模型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为研究提供了无法替代的价值:(1)不同脑缺血状态下的病理学改变;(2)缺血半暗带的研究;(3)再灌注损伤;(4)缺血本身导致的病理生理学变化;(5)干预治疗对缺血性损害的保护作用;(6)缺血性损害的部分机制。
2 脑缺血动物模型动物的选择2.1 脑缺血模型的动物选择的原则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一般需遵循一下原则:(1)选用与人体结构、功能、代谢及疾病特征相似的动物;(2)动物的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3)注意人与实验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差异,选用具有明显反应的动物;(4)选用患有类似人类疾病的近亲系或突变系动物;结构功能简单又能反映研究指标;(5)选用与实验设计、技术条件、实验方法等条件相适应的标准化动物;(6)在不影响实验质量的前提下选用易获得、最经济、最易饲养管理的动物。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研究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研究2013级硕士8班陈林伟南京中医药大学摘要:实验动物或细胞模型完全模拟人类的中风十分困难,动物模型与临床的拟合具有重要意义。
脑缺血动物模型为研究脑缺血后病理过程.病理生理机制及评价潜在的治疗干预效果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大脑中动脉闭塞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和脑梗塞等。
缺血性中风是由大脑主动脉或其分支血栓形成,或内栓子阻塞引起,且多为大脑中动脉(MCA)栓塞。
利用实验动物或细胞模型完全模拟人类的中风十分困难,过去二十年,经动物模型研究证明有效的700多种药物中,除一种新自由基消减剂(NXY-059)外,其余全都未能在三期临床得到阳性结果,从而无法证明其有效性,故研究建立与人类发病机理相近、可长期观察、结果稳定可靠、便于操作、价格低廉而实用的符合人类中风的动物模型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实验动物的选择在新药研发与脑缺血基础工作中,选择恰当的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中使用的实验动物有两大类:即灵长类和啮齿类。
对于中风的生理病理的了解,最初来源于中风患者。
因此,灵长类动物对中风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与人类相似的多脑回灵长类动物种属(如猕猴),在行为和感觉运动整合方面与人类有密切的相似性,是中风基础研究、探索性研究和临床前评价的最佳动物模型。
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制备模型,已有了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如狒狒。
STAIR会议提出,药物一旦用小动物做出阳性结果,应该在较高的物种进行验证,然后才能开始临床试验[1]。
最近报道,利用狨猴模型发现了神经保护药物氯美噻唑。
国内也有学者采用光化学法成功造成树鼩局部脑缺血模型呤[2],其造模方法亦被多人借鉴采纳。
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标准化的、被广泛接受的灵长类动物中风模型。
与灵长类较大的动物相比,啮齿类动物模型,如大鼠和小鼠,具有价格便宜、来源充足、品种纯化、制作模型方法简单、存活率高、脑血管解剖和生理较接近于人类、易于监测生理参数,脑标本制作容易等多面的优势[3]。
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初步探讨

… … … … … … … … … … 一 一
12 l‘ _M 5
詹 滋 嚣
2 2年 01 第 1 3卷 第 1期
缺血性中风痰瘀 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初步探讨
李卫 民 , 池建 淮
( 巢湖职业技术学 院医学分 院, 安徽 巢湖 2 8 0 ) 30 0 摘要 目的 : 究缺 血 陛中风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 研 选用中老龄 大鼠, 采用高脂饮食 , 结扎 左侧颈 总动脉的
i h b trw r b e v d Re u t : t i d lgo p a p a e y tmso e p e i , erb o d wa i h vs o ssae n i i e eo s r e . s l a t i l o si h g ic u t t. o s h h n
Abtat Obet e T s bi nma m d lwt shmi s o edsae ad sn rmeo hem a d s gae s c r jci :o et l h ai l o e i i e c t k i s n ydo fp lg n t ntd v a s h e r e a
凝 、 状 态 ,A 活性 显 著升 高 。 聚 PI 结论 : 血 性 中风 痰 瘀 互 结 证 的 动 物模 型 , 合 缺 血 性 中风 痰瘀 互 结证 的 临 床 特 点 , 血 缺 符 缺
性 中风 痰瘀 互 结证 的动 物 模 型成 功 建 立 。
关键词
缺血性 中风 ; 痰瘀 互结证 ; 动物模型
Co a e t o ma r u , r i o f c e t b o d l i n ci i f a mi o e c i ao h b tro t i d l r u mp r d wi n r l o p b an c e i n , l o i d a d a t t o s n g n a t t ri i i f a s n mo e o p h g i p vy p v n o r g we e r ma k b y i c e s d Co c u i n:ti c n r e h tt e s mp o fa i lmo e r i lrwi l i h r c r e r a l n r a e . n l so I s o f i m d t a h y t ms o n ma d la e smi t c i c c a a — a h n t r t s o c e c sr k ie s n y d o fp l g a d sa n t d b o d An ma d li e t b ih d s c e su l . e i i f s h mi t e d s a e a d s n r me o h e m n t g a e l o . i lmo e s sa l e u c s f l sc i o s y Ke r s ic e c sr k ; y d o f h e m n tg a e lo a i lmo e y wo d s h mi to e s n r me o lg a d sa n t d b o d; n ma d l p
脑缺血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脑缺血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田兆华1刘柏炎2郑东升1(1广州市白云区中医医院内二科广东广州 510470)(2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07)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大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人类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因此,制作较为可靠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对预防及治疗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验动物选择大鼠是公认的建立脑缺血模型的首选动物之一,这是因为:大鼠品种多,易于饲养,价格低廉,脑血管解剖和生理机能接近于人类;而且生命力较强,易施低温固定技术和组织生化分析。
2 全脑缺血模型2.1 两血管闭塞法 Smith等[1]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CCA)合并低血压以减少脑血流量,造成急性脑缺血的方式建立全脑缺血模型。
脑组织缺血程度可以通过测定脑血流量(CBF)反映出来。
对于探讨人类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规律,评价抗脑缺血药物的疗效等有价值。
但其无法研究血管狭窄后行为学的变化;而且脑缺血时限长,有时导致脑缺血后抽搐、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
2.2三动脉阻断法通过结扎延髓腹侧面上的基低动脉,通过双侧CCA的关闭和开放实现全脑缺血再灌流。
该法成功率高,缺血指标的观察明确简单,可通过阻断CCA时间的长短控制脑缺血的程度。
被认为是至今为止较理想的全脑缺血再灌流的动物模型。
该模型广泛用于脑缺血的药物及方法的研究。
2.3 四血管闭塞法 Pulsinelli等[2]在1979年通过阻断双侧CCA及椎动脉血流成功建立了四血管闭塞法大鼠全脑缺血模型。
其可以明确检验缺血是否成功,可进行再灌流损伤的研究。
但手术较复杂,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实验效果。
2.4 其它如颅内加压法、颈部加压法、断头法、低氧法及胸内血管夹闭法等,但这些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一般在实验研究中较少使用。
3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3.1 开颅法 Tamura等[3]采用分离近端大脑中动脉(MCA),电凝或用手术丝线结扎MCA,造成脑梗塞,是目前公认的标准MCA闭塞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1 大脑中动脉电凝阻断模型 通过将雄性 SD 大鼠小颅窗暴露大脑中动脉起
始部,在大脑中动脉靠近颈内动脉处将其电凝阻断, 造成供应区缺血。为常用的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 型。缺血成功率高,重复性好;但手术较复杂,且须 开颅,破坏了颅腔完整性,如操作不当,可直接损伤 脑组织。理论上可制成再灌注模型,但实际操作较 困难[8]。 3. 2 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再灌注模型
Longa[10]和 Belayev 等[11,12]发现模型的可重复 性和面积似乎受到许多具体因素影响,如栓线直径
S2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0 年 8 月第 18 卷第 4 期 Acta Lab Anim Sci Sin,August,2010,Vol. 18. No. 4
(3. 0 或 4. 0 线) ,栓头涂层( 硅酮或多聚赖氨酸) , 栓线插入深度等,与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直接 相关,并对 Koizumi 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改进。目前 多数文献中,采用 Longa 提出的 MCAO 的制备方法。 因此,寻找一种内在性质均一,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 的栓线,是进一步提高线栓法大鼠 MCA 局灶性脑缺 血模型成功率的关键。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use animal models in research on human diseases. However,it is very difficult to establish laboratory animal models perfectly duplicating human diseases such as cerebral stroke. Thus the high similarity of animal models to clinical statu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rder to refer to more appropriate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for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of ischemic strok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research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experimental ischemic stroke models and reviewed the animal selection,evaluating standard,modeling method,majo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ocal ischemic models.
2 模型评价标准与造模方法
由于病因不同、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梗死位置的 变化、缺血严重程度的差异,以及并发的其他系统性 疾病的不同,造成了中风临床症状的多样性。中风 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利用实验动物或 细胞模型完全模拟人类的中风,是非常困难的。建 立一个完全理想的缺血性脑中风模型,几乎是不可 能的。因此,选择动物中风模型,最重要的是该模型 与中风临床表现的匹配度是多少。应该基本符合以 下标准[6]:①缺血过程和病理生理反应与人类中风 相似;②缺血性病灶大小重现性强;③建模的技术相 对容易的,创伤小;④可以监测生理变量,并可维持 在正常范围内;⑤可方便获取脑样品,进行病理组织 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⑥费用合理。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Animal Models of Experimental Ischemic Stroke
QU Hui-hua,ZHAO Yan,LU Jian-qiu,WANG Qing-guo (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线栓法不利之处包括:①血管破裂和随后蛛网 膜下腔出血;②体温过高;③不适当的大脑中动脉阻 塞。栓线的有机硅涂层和激光多普勒引导下插线可 以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自发高热的产生, 被认为发生在大多数动物大脑中动脉阻塞持续 2h 或更长时间,是与下丘脑损伤有关。
我们在 Longa 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得制 作方法简便,提高了造模的成功率和可重复性,制成 稳定均一的 MCAO 模型[13]。具体方法为大鼠麻醉 后,分离颈总动脉( CCA) 和颈外动脉( ECA) ,将鼠 头沿长轴方向扭转向左侧 45°,拉直 ECA 与颈内动 脉( ICA) 的 夹 角。使 用 头 端 3 mm 硅 胶 包 埋 制 成 0. 26 ~ 0. 3 mm 膨大的线栓,插入自 CCA 与 ICA 分 叉点 18 mm。术后 2 h 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均为 2 分,造模均一性好;术后 20 h 行 TTC 染色,示大鼠大 脑中动脉( MCA) 皮层分布区产生梗死灶,梗死比为 (19. 066 ± 1. 556 ) % ,水 肿 比 为 ( 1. 031 ± 0. 024 ) 。 造模成功率为 93. 75% ,死亡率为 6. 25% (2 /30,尸 检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
2010 年 8 月 第 18 卷 第 4 期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ACTA LABORATORIUM ANIMALIS SCIENTIA SINICA
August,2010 Vol. 18 No. 4
檵殝
檵檵檵檵殝
檵殝
檵檵檵檵殝 综述·进展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屈会化,赵琰,卢建秋,王庆国
(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 利用实验动物或细胞模型完全模拟人类的中风十分困难,动物模型与临床的拟合具有重要意义。本 文对目前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实验动物选择、模型评价标准及造模方法,以及主要局灶缺血模型的优缺 点进行述评,为缺血性中风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大脑中动脉闭塞 【中图分类号】R - 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47(2010)04-036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 编号:90709051)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编号:2007DFA30730)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 项课题( 编号:2009ZX09102 - 126) 。
[作者简介]屈会化(1966 - ) ,男,博士,研究方向:实验动物模型。E-mail:zhaoyandr@ gmail. com [通讯作者]王庆国。E-mail: wangqg8558@ sina. com
价结果。永久中风模型用来研究没有再灌注作用的 脑缺血,而暂时性脑缺血模型的闭塞动脉再灌模型, 所产生的后果( 即再灌注损伤) 非常接近人类中风 缺血部位再灌注,用于较系统地研究缺血性中风发 生后的病理变化、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研制开发新 的治疗方法,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动物模型。
目前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制备方法包 括:①开颅机械闭塞法;②光化学诱导血栓形成法; ③微栓子栓塞阻断法;④内皮素-1 灌注诱导血管收 缩法;⑤化学刺激诱导血栓性闭塞法;⑥血管内线栓 阻断法等。其中以血管内线栓阻断法应用最为广 泛。无论使用何种动物,采用何种方法,如何减少组 间、个体内差异,都是评价模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主 要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介绍如 下: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0 年 8 月第 18 卷第 4 期 Acta Lab Anim Sci Sin,August,2010,Vol. 18. No. 4
S1
模方法亦被多人借鉴采纳。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 标准化的、被广泛接受的灵长类动物中风模型。
与灵长类较大的动物相比,啮齿类动物模型,如 大鼠和小鼠,具有价格便宜、来源充足、品种纯化、制 作模型方法简单、存活率高、脑血管解剖和生理较接 近于人类、易于监测生理参数,脑标本制作容易等多 面的优势[3-5],也符合 1999 年 STAIR 会议有关脑缺 血动物模型研究的建议,广泛用于脑缺血及缺血再 灌注模 型,在 研 究 工 作 中 发 挥 着 不 可 替 代 的 作 用[1]。但是啮 齿 类 动 物 的 大 脑 与 人 和 非 人 灵 长 类 动物的大脑存在差异,对于相同的缺血损伤的反应 可能不同。如何将动物的给药方案扩大到人体一直 是个难题,包括给药剂量和疗程。例如啮齿类动物 模型在中风后的第一周就可恢复,而人类中风后恢 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可能需要几个月。给药剂量也 存在同样的问题。一些全身给药的药物可根据体重 进行校正,而一些蛋白质和生长因子类药物,必须脑 内注射给 药,可 根 据 大 脑 表 面 积 或 体 积 进 行 推 算。 如果没有灵长类动物模型,以及相应的过渡步骤,从 啮齿类动物向人体转换将很困难。
Koizumi[9]首次 描 述 了 线 栓 法 阻 塞 大 鼠 大 脑 中 动脉,将尼龙线自雄性 SD 大鼠的颈外动脉插入,然 后将线引入颈内动脉,使其穿过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阻断大脑中动脉,造成大脑中动脉供应区血流中断, 导致局灶性缺血。缺血一定时间后,将栓线慢慢抽 出,恢复血流进行再灌注。此法诱发的缺血再灌注 和永久性缺血性损伤程度有所差别,永久性缺血后 梗死体积较短暂性缺血要大。本法无需开颅避免了 手术操作对脑组织的直接刺激作用。方法简单易 行,适于对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目前 该法已逐渐取代开颅法而成为最流行的方法。优点 是无需开颅,属相对非侵入的方法。缺点是需要一 定的手术技巧,在以往复杂的操作中常出现动物死 亡率高、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梗死大小不衡定 等情况。另外个体差异较大,死亡率高。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在脑缺血基础与新药研发工作中,选择恰当的 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中使
用的实验动物有两大类:即灵长类和啮齿类。对于 中风的生理病理的了解,最初来源于中风患者。因 此,灵长类 动 物 对 中 风 的 基 础 研 究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与人类相似的多脑回灵长类动物种属( 如猕猴) ,在 行为和感觉运动整合方面与人类有密切的相似性, 是中风基础研究、探索性研究和临床前评价的最佳 动物模型。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制备模型,已有了 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如狒狒。1999 年国际中风治疗 学术产业圆桌会议( STAIR 会议) 提出,药物一旦用 小动物做出阳性结果,应该在较高的物种进行验证, 然后才能开始临床试验[1]。最近报道,利用狨猴模 型发现了神经保护药物氯美噻唑。国内也有学者采 用光化学法成功造成树鼩局部脑缺血模型[2],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