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斜面、 小车、
刻度尺、停表。
【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 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v1。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 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训练
单位换算:(要求写过程)
1) 54km/h = 54 ÷
=
m/s
2)5m/s = 5×
=
km/h
【巩固练习】
一、目标检测 1.(2018内江)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
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
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钟所显示的两个
【设计表格】
路程(m)
S1= S2=
运动时间(s)
t1= t2=
平均速度(m/s)
V1= V2=
3.在实验中经计算后发现v1 大于 v2,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是: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
【合作交流】
1. 一个物体在4s内通过24m的路程,则它的平均速度是多 少?
2. 甲物体在15s内通过45m的路程,乙物体在25s内通过90m的路 程,则哪一物体运动较快?
(3)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 =___s_____,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 t
为___0_.8_2_5___m/s。
2.(2013省卷)一轿车上午11:30驶入皇城高速入口,下午1:30到达 青州出口,总共行驶了240km。该高速公路限速120km/h,期间经过隧 道和桥梁限速80km/h。求: (1)该轿车全程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轿车在行驶中有超速吗?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1.实验原理:tS v;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4)将挡板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m5s=0.2m/s=0.72km/h;(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学生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要点梳理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 t测量器材: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____________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__________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3.常见机械运动的图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速直线运动二、重点解读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例题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3)小球在____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二、匀速直线运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两种,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例题2】如图是某汽车通过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v–t图象,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B.乙C.丙D.丁【例题3】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 sB.4 s~8 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 s~8 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 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三、同步练习一、基础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丙C.丙与丁D.乙与丙2.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段B.bc段C.cd段D.de段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A.v甲=0.6 m/s,v乙=0.4 m/sB.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6.0 mC.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4.8 mD.经过6 s两小车可能相距2.4 m二、实验题(每空1分,共10分)4.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__。
八上物理人教第一章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 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属片。
金
s1
属
片
s2
实验步骤
1.使倾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 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 间tl,把小车通过的路程s1和所用的时间t1填入表中。
车速表:一般叫车速里程表,是实时 显 示 汽 车 时 速 的 仪 表 , 单 位 是 km/h , 一般在驾驶位置正前方。
车轮在转动过程中会形成脉冲信号,根据 这个信号和车轮半径就可以测算出汽车当 下的运动速度。
用刻度尺 测出运动
路程
用停表测 出运动时
间
测量 小车 计算 运动 时的 平均 速度
平均速度在不 体会 同时间内或不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1.能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所
用的时间,并根据公式
v=
s t
,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
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要测量路程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要测量时间可以用
秒表直接测量,那么有没有直接可以测量速度的工具?
没有,只能间接测量。
v=
s t
实验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 程上小车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同,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 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思考讨论: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2.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 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不同路段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共43张PPT)

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使小车从斜面顶
端由静止释放,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 滑落斜面。 2.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 上册
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回顾:
•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几种? • 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定义是什么? • 速度的单位,公式。 • 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 求平均速度的方法。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 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 s t
1.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平均速度能精确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B.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C. 匀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不相同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2.试判断下列哪一个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 ) A.正在启动的汽车 B.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列车 C.被抛出去的石块 D.从高处自由落下的石块
3.如图所示,是一个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里运动情
景的物理模型图,对这个小球的运动情景描述正确
的是
(B )
A.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 B.小球沿斜面上下运动 C.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D.小球从碗边释放滚下
随堂练习
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 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 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C (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2.在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 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 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D) A.9:5 B.3:2 C.2:3 D.5:9
第一章第4节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掌握速度公式的使用。
(重点)2、理解平均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关系。
3、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难点)【学法指导】通过对速度公式的进一步理解,灵活应用于日常生活。
【自主探究】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步骤:课本P23页1:求出S1、S2的平均速度(写出解题步骤)2:求出S3的平均速度(写出解题步骤)【合作探究】 路程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90cmt1=3s V1= S2=50cm t2=2s V2=1、今年,江苏省要推行“区间测速”.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⑴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判为超速?⑵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不会被判为超速?【当堂训练】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 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3)小球在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4)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多选)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 前2s内,小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2、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A.甲最快,丙最慢;B.甲最慢,丙最快;C.乙最快,甲最慢;D.三人一样快.3、一列队伍行进速度是2.5m/s,经过一座全长100m 的桥,从队伍第一人踏上桥到最后一人离开桥共需1min,则这列队伍长:()A.150m;B.100m ;C.250m ;D.50m. 二:实验探究题1、全国铁路大提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刘翔当年展雄姿的视频。
通过下面的数据我们来了解下他的速度。
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12.61,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12.61s= 8.72(m/s)=31.4公里/小时。
刘翔每秒都能跑8.7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新知介绍一、停表【师】要测量平均速度,必须得求出这段路程的距离s,还要求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先复习下之前提过的停表的使用。
实验室里常用的计时工具是停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这是我们在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仪器.电子停表的分度值可以达到0.01秒.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是15或60分钟,也有30分钟的,特此补充)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或60s),并将它们相加,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下机械停表的使用。
【机械停表】停表的读数:小盘:通常有30刻度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的原因。
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10.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m
用了4s,跑完100m用了12s,该同学百米
跑的平均速度约是
(B )
A. 6m/s;
B. 8. 3m/s;
C. 7. 15m/s; D. 7.75m/s.
11.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
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
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
5. 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 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 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
D点用时0._3___s,平均速度为1_.0_0___m/s,小
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______。
6.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
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
最好的是
均速度分别是
( D)
A. 6m/s、7.5m/s B.5m/s、7.5m/s
C.5m/s、6m/s D.7.5m/s、5m/s
14. 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开始5s钟内
通过5m的路程,接着静止5s,再在5s钟内
通过10m的路程,物体在这15s内的平均速
度是
(A)
A. 1m/s B. 15m/s C. 2m/s D. 1.5m/s
图1-4-2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 cm B.如果测得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tAC=2.5 s,则AC段的平均 速度vAC=32 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
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由
度可能是
(C )
A.1.5m/s B.2m/s C.1m/s D.2.5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击进行实验
实验总结 问题讨论
问题1: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面?
一是受工具精度所限;二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 误差;三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
问题2: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
a.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 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起止点 距离适当大一点好。 b.测同一组数据时保证起止点相同。 c.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 d.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
小车越走越快,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 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关系
问(题v2②<v:1为<2什v么2)各。组之间测量的值差别很大? 是误差所致吗?
不是误差原因。一是斜面倾角不同,快慢不一; 二是路程不一致,故得到的速度互不相同。
课后作业
1.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T1、T2、T3、T4)。
2.全章回顾复习,参照课本第25页 “学到了什么”,写出知识结构。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新课引入
情景 一:笔帽的自由下落 情景二:如下图中运动的小车 思考:①根据前边所学知识,怎样知
道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
计算和比较它们的平均速度?
学习示范 完善方案
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垫块。
猜一猜? 想一想?
①需要怎样放置和调整斜面(轨道)? ②需要怎样确定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怎样得到路 程? ③怎样记录时间? ④怎样得到平均速度?
• 实验要求得到运动到底端和到中点两个 结果,怎么办?
实验要分两大步:金属片卡在底端测量完 后,再将金属片卡在中部测量。每次测量 可测三遍以上。
实验步骤:
分组实验 测量探究
A.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
B.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标好起点,
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计入表格。
小组讨论 展示结果
①将长木板一端垫高,略微倾斜,使小车 能主动运动起来,但又不至于太快。 ②在小车释放处,车前端做标记作为起点; 在斜面下端卡上金属片作为终点,用刻度
尺量出起点到终点距离就是路程s。
③释放小车时,用停表开始计时,车撞击
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
④由 v s 算出速度。
t
师生总结 完善方案
C.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
止计时,得到时间t1,记入表格。 D.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 v=s/t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
全程的平均速度。
E.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再测量路程s2和时间t2,记
入表格。
F.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 v=s/t 求出小车通过斜面
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G.整理回收器材。
边学边练 一试身手
请分析下述操作或推论,哪些是错误的? ① 该实验测出的速度就是小车到达末端碰
金属片时的速度。
错误.平均速度小于末端速度。
② 让小车走得慢一点,路程适当长一点, 则测量的误差可以小一点。 正确。
实验总结 问题讨论
问题①:为什么每组得到的两个速度v1,v2
不一样大?两者是二倍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