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精品教案及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精品教案及导学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导学目标知识点:1. 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导学方法:观察实验法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 )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二、思考讨论1. 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4.分析自己跑步(竞走、行走)的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段最大?为什么?三、自主学习、挑战自我1、实验目的:练习用和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用公式表示)3、了解实验仪器:(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2)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4、实验器材:、需要测量的物理量、5、数据记录6、实验结果讨论:通过实验求得的v1、v2是否相等? ,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米/秒,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米/秒,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7、 请同学们计算出实验中下半段路程:S 3=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T 3= 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3= 8、计算232v v = ,将结果与v 1对比,二者是否相等?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

2.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进程。

3.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

学习重点: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

2.平均速度的计算。

课前预习:1.以下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下行驶C.百米赛跑中运发动用10s跑完全程D.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抵达空中2.以下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下行驶C.百米赛跑中运发动用10s跑完全程D.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抵达空中3.小华同窗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停止了如下探求.(1)小华在学校操场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m,测得用时80s,那么他步行速度为 m/s.(2)小华步行上学需20min,那么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m.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拟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需控制步行不变。

自学探求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进程中的运动快慢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而在它们竞赛末尾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速度快。

3.声响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中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互学探求:1. 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求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求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求什么仪器?(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_和_______;(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3)设计出实验记载表格。

〔4〕实验进程中斜面的倾斜角度越越好〔〝大〞或许〝小〞〕,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_平均速度的测量学案

_平均速度的测量学案

第4 节测量平均速度【课标要求:】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会测量平均速度,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目标:】 1.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重点】:平均速度的计算【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0.5 h行驶了8 km,最后用5 min行驶1000 m。

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3.秒表读数时首先弄清大表盘、小表盘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时间.秒表的最后读数为读数与读数之和.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5..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6.测量路程需要仪器是,测量时间需要仪器是。

7.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方法是:用测出物体在某路程上运动的,用测出这段时间内通过的,利用公式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二、合作探究1.实验: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斜面长2.4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6秒。

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4.8秒。

请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1和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

路程(米)运动时间(秒)平均速度(米/秒)s1=2.4 t1=v1=s2=1.2 t2=v2=①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__运动。

(填“匀速”或“变速”)②根据上表的数据,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米/秒。

★思路分析: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要注意弄清楚每一段的路程和运动时间。

2. 你会测跑步时的平均速度吗?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请简述实验步骤。

3.在火车站,通常可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用刻度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 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知识梳理】1. 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这样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 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

3. 求平均速度的公式:v=(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4.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2)实验原理:v=(3)实验过程:①使斜面保持很的坡度,这样小车下滑的速度较,方便计时。

②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1;③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④根据公式v=算出平均速度。

和小车从斜面⑤将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25.测量平均速度【达标测评】1.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我们既可以取时间相同时,比较的长短;也可以取相同时,比较的长短。

在田径运动会中,看台上的观众采用的是第种方法来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而终点裁判采用的是第种方法来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

2. 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 .4s-8s 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 .0-8s 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D .8s 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3.一辆汽车在一平直的公路上以10m/s 速度匀速行驶,请你在上图中画出汽车行驶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v-t 图象.4. 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 ,用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前4min 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B .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375m/sC.乙同学第4min 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 .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180m6.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和 ;经过5s ,跑在最第2题图 第3题图第5题图 第6题图前面的小车是 。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全国通用版)(全国通用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全国通用版)(全国通用版)

用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提出问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哪个十米跑得快?怎样想办法测出来?要想知道哪一段运动得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用版)(一)测量平均速度1.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2.猜想与假设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3.设计实验下面我们通过刻度尺、小车、停表、金属片、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思考:(1)在测量路程时,如何解决小车车身具有一定长度的问题?(2)为减小停表的读数误差,我们是希望小车的运动时间长一些还是短一些?为达到我们的目的该如何调整斜面的坡度?(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4)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5)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学案

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学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教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采用将路程或时间分成若干段的方法来研究速度的变化。

2、认识科学探究活动。

3、培养对物体运动快慢判断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温故而知新1、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3、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4、科学探究的7个环节观察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合作探究一、问题的提出:如下图,一辆小车从斜面上滑下问题:小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二、猜想与假设: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做出的猜想是: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制订计划: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要想研究小车在斜面上速度的变化,我们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把斜面,然后分别测量小车运动的,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的。

(在上图画出示意图)因为要计算小车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和,我们要选择的实验器材是。

2、思考:(1)小车运动的距离是哪一段呢?请你在上图中标出来(2)在我们分的时候,你是把时间分成两段还是把路程分成两段?在图上标出来并写上分得的大小。

(3)你是如何测量上边一段的时间的?(4)我们该如何测量下面一段的时间?是把小车放在中间松手后直接测量吗?3、实验表格: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应该测量什么?需要计算什么?你觉得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应该包含有哪些项目?请把实验表格画在下面的空白处。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根据刚才的分析与研究,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入刚才设计的表格。

注意:对于在实验中的发现、心得以及什么改进方法可以记录在下面的空格处,实验后与同学们交流。

五、处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把小车不同时候的速度计算出来,得出结论。

我的结论是:六、评估交流:1、对比其它同学的结论,看是否与你相同?2、与同学交流一下实验的经验?训练1、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中心任务:会使用测量工具,会处理实验数据设问导读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 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4、实验中斜面的倾斜坡度要(大或小),目的是。

5、实验中斜面底端的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6、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₁;(2)释放小车,用停表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₁;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₁;(3)根据测得的s₁、t₁,利用公式v=st(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₂和小车从顶端滑到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₂,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₂。

7、通过上述的数据可知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段,小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也不同。

自我检测:1、如图所示是小明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2)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撞到金属片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明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所用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4)若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₁、v₂,则两者的大小关系为v1 v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教案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一)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

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二)分组实验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
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学案导学
【要点一】平均速度
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
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
s v
t =
要点诠释:
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s v
t =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s
v
t
=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
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典型例题】
【类型一】平均速度
1. “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D
【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兔子和乌龟的平均速度相等;因此ABC说法正确;D的说法错误。

举一反三:
【变式】下面关于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是反映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C.瞬时速度可以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
D.瞬时速度可以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一位置运动的快慢程度
【答案】A
【类型二】平均速度的计算
2. 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时间,前2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是30km/h,
后40分钟内的速度是60Km/h ,则该汽车在这1小时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35km/h B .40km/h C .45km/h D .50km/h 【答案】D
【解析】已知:130/v km h = 1120min 3t h == 260/v km h =2240min 3t h == 前20分钟走过的路程:1111
30/103s v t km h h km ==⨯=
后40分钟走过的路程:2222
60/403
s v t km h h km ==⨯=
1小时内的平均速度:12104050/1s s s km km
v km h t t h
++====
举一反三:
【变式】一个物体作直线运动,全程50m ,通过前一半路程用了4s ,通过后一半路程用了6s ,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 .10m/s B .s C .s D .5m/s 【答案】D
3. 小明去上学,以v 1的速度走过一半路程后,再以v 2的速度跑过后一半路程,则他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
12
2
v v + B. 212()v v - C. 12122v v v v + D. 1221v v v v -
【答案】C
【解析】假设全程的距离是S
小明在前半段路程用的时间:11122s
s
t v v ==
小明在后半段路程用的时间:222
22s
s
t v v ==
小明走完全程的时间:12121212
222v v s s
t t t s v v v v +=+=
+= 小明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121212
12
22v v s s v v v t v v s v v =
==++
举一反三:
【变式】某物体作直线运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速度为v1,后三分之二的路程速度为v2,则该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12
2
v v
+
B.12
2
3
v v
+
C.12
12
3
2
v v
v v
+
D.12
12
3
2
v v
v v
+
【答案】C
【类型三】测量平均速度
4.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拉开帷幕。

同在N城工作的小王和小林结伴自己开车一起去看世博会。

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某一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后再次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

该车从图示起点处(车头所对的零刻度线位置)由静止开始出发,同时,摄像头开始拍照,以后车沿直线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照相机每隔曝光一次。

仔细观察频闪照片,如果该车照此规律从起点运动到达D处。

填写表格中所缺的数据(不需要估读)。

位置起点 A B C D 时间/s 0
路程/m 0 1 4 9
全程的平均速
度/
【答案】16;20
【解析】由图可知第三个到达第9格,第四个到达16格(16m);
已知:s==16m t=,
全程的平均速度:
16
20/
0.8
s m
v m s
t s
===
举一反三:
【变式】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2)小车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 cm/s。

【答案】
s
v
t
; 4
今日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