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美保定:孟子“善行”和“善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合集下载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和价值。

其中,他提出的
“性善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性善论”是指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这个
本性是不可改变的,无论贫富贵贱,性别年龄都是如此。

这种善良的本性体现在人们对爱、仁、义、礼等价值观的追求上,即“四端五常”。

孟子提出“性善论”对于我们当代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环
境的变化或者生活的压力而放弃自我,忘记自己本质上是善良的。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善
于发现和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

其次,孟子的“性善论”也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关系是人们生命中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环境。

最后,孟子的“性善论”还启示我们应该积极追求“四端五常”,即追求爱、仁、义、礼等美好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的滑坡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更需要我们秉
持“四端五常”的价值观,做一个真正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人。

总之,孟子的“性善论”在当代仍然时效性极高。

其思想提醒我们,不断完善自我本身,追求更高尚的价值观,也会离我们更美好的未来更近。

论孟子的德治思想及现代价值

论孟子的德治思想及现代价值

论孟子的德治思想及现代价值摘要: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德治思想家。

他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他的一整套德治思想学说,他认为“以德治国”的关键在于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核心是获得民心,争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孟子的德治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治人性善仁政民本孟子的德治思想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我国德治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他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以统治者树德为关键,以得民心为根本,以施仁政为途径,以王天下为目的,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德治治国思想学说。

尽管这套学说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但其中不乏合理的成分,仍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并可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提供有益借鉴。

一、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战国时期,人性问题是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

孟子对性有善有恶、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等各种观点予以批判,建立了系统全面的性善论。

“德”是“德治”之内核,而“德”是人性的内在本质。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性问题是道德哲学及与此紧密相关的“德治”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孟子的性善论主要表现为“四端说”。

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是体现人本性的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四心”是人所特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

离开了这“四心”则人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变成了禽兽之类的动物了。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善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认为体现人性的“四心”既是道德的起点,道德的根源,又是人生而有之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这“四心”分别为“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

还说“仁义礼智,非我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在孟子看来,既然人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这就足以说明人的本性是善的。

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

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

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德教育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道德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孟子的道德教育理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素质,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孟子的“性善论”理论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天生都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潜能。

这种天赋的道德素养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也为人们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很多人往往容易迷失在追求物质和享乐之中,忽视了内在的良善。

要引导人们重拾自身的道德潜能,提高道德素养,就需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来唤起人们的良知和责任感,让每个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道德的善良和美德。

孟子提出的“敬天法神”和“养心修身”的理念也对当代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强调了对天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敬,提出了“天教之道,知之者生,不知之者死”的观点。

在孟子看来,人们应当尊重天地和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修身齐家,达到道德完善的境界。

这种观念正好可以应用在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中。

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培养良好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对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至善”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认为,“至善”是一种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人们面临着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挑战。

而“至善”思想正是对当代社会进行道德导向的重要价值指引。

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引导人们追求“至善”,促使每个人都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推动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孟子的人类成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孟子的人类成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孟子的人类成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孟子(372-289 BC)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孟子的人类成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发现其对于人类的道德修养、社会和谐以及个体追求自身价值的意义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孟子的人类成全思想强调人的天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和道德感,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他主张人应该根据良知的指引来行善,通过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质来实现人类的成全。

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冲突,孟子的人类成全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良知的指引,坚守道德底线,追求善良和正义。

其次,孟子的人类成全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

孟子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实现个体的成全。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倡导君子之道,即通过自身的修养和示范来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人际关系的挑战和社会的不和谐,孟子的人类成全思想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即通过互助合作和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来构建和谐社会。

此外,孟子的人类成全思想还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追求。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和使命,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他主张个体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来追求卓越,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整体发展。

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我价值追求与社会的公共利益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孟子的人类成全思想提醒我们要在追求个体价值的同时关注社会整体的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孟子的人类成全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他的思想不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引。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Mencius)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儒家学说中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一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深入探讨其当代价值。

我们来谈谈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有善的本能和天赋的道德感。

他用“慈爱之心”来形容人的善良本性,并且认为这种本性是天生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孟子还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良知可以感知到善恶。

在孟子看来,人的善良本性注定了人们会做出善良的行为,而如果社会环境不良,人们的本性也会被扭曲,因此他提出了“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观点,认为应当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恢复天性中的善。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善良的,人们天生就具有同情心、好奇心、合作心等积极的品质,这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社会学领域,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孟子的观点,即人们在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展现出善良的一面,比如参与志愿活动、捐款救援等行为,这都是“性善”在当代社会的体现。

从教育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在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情感、人际关系等,而这与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善良本性,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从社会建设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为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借鉴。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为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当今社会,社会文明的程度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行举止来体现,而孟子的“性善”观点提醒我们,应当以善良的态度和行为来维护社会治安、增进社会和谐。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孟子的政治理念与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孟子的政治理念与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孟子的政治理念与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政治理念对于现代国家治理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人性论、仁政思想以及君臣关系等方面。

首先,孟子的人性论对于现代国家治理具有启示意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良知和道德感。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通过教育和修养,人可以达到道德的境界。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国家治理意味着,政府应该注重培养和教育民众,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公民意识。

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孟子的仁政思想也对现代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孟子提出了“仁政”这一概念,强调政府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关心民生,保障民权,实施公正的政策。

这种仁政的理念在现代国家治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秉持公正、透明的原则,为民众提供稳定、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孟子对君臣关系的思考也对现代国家治理有所启示。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成为民众的楷模。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国家治理意味着,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操守,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引导民众。

同时,孟子也强调君臣之间应该建立起互信和合作的关系,君主应该重视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倾听民意,与民众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

综上所述,孟子的政治理念对于现代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他的人性论、仁政思想以及君臣关系的思考,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在现代社会,政府应该注重教育和培养人民的道德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政府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关心民生,实施公正的政策;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操守,以身作则,与民众建立互信和合作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

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

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

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智慧和启示的道德教育理念。

这些理念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在当代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首先,孟子的“性善论”观念为当代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哲学依据。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良知的追求,只是因为外界的诱惑和影响而将善心埋得很深。

这一道德基础为我们教育下一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孩子们在教育过程中不会感到绝望和无助,而是会有信心和勇气。

其次,孟子的“仁爱之道”提供了优良的道德养成模式。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善心需要得到锤炼和陶炼,这需要爱心和亲情。

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要有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联系,才能达到真正的“仁爱之道”。

这一理念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提醒着我们在教育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关怀。

第三,孟子的“立身修己”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处世准则。

孟子认为,做人必须“立身以正”,即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保持清白的内心,以此来积累个人信誉和社会声誉。

同时,孟子也提倡“修己以成”,即通过自我修养和修行,达到个人的素质和境界提升。

这一理念提醒我们,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格修养的提高。

最后,孟子的“天命论”思想提供了我们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智慧。

孟子认为,天命既是一种天理,也是一种人伦。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天命,要按照自己的天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将自己的天命与社会公义、康乐和天地的大和谐融为一体。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放弃,而应该以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

总之,孟子的道德教育理念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思想与哲学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清晰、高尚、实用的道德养成模式和处世准则。

在当代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结合孟子的思想进行创新和改进,努力培养有道德情操、具有文化和人文素质的新时代公民。

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

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

孟子道德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道德教育理念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孟子的道德教育强调人的“性善”观念。

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备了善良的品性,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使人达到德行完备的境地。

这一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性善良的观念常常被质疑,人们普遍对他人的道德素质产生怀疑。

孟子的道德教育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并且这种善良的本性是可以通过教育得以发扬光大的。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培养人的善良品质,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孟子的道德教育注重培养人的修养和道德素质。

孟子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人的道德境界。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一个人首先要有自身的修养,才能正确处理家庭关系,进而能够为国家和天下做出贡献。

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适用。

如今,人们面对着各种诱惑和挑战,道德价值观的崩塌问题时有发生。

我们应该回归到孟子的道德教育中,注重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素质培养,以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孟子的道德教育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恻隐之心。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之心,以此来实现社会和谐。

他提出了“无求生以害仁、有恻隐之心”的观点,以此来呼吁人们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帮助他人。

这一理念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利己主义的思潮,个人利益追求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

孟子的道德教育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成功和财富,更应该体现在他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上。

我们应该秉持孟子的道德观念,培育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恻隐之心,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孟子的道德教育理念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道德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人性本善,需要通过教育来发扬光大;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倡导人们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 探索・ 争鸣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项目与 疆
善 美 保 定: 孟 子“ 善 行" 和 “ 善 政” 思 想 及 其 现 代 价 值
李 双印 王贺 雨 郝 艳杰 (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0 )
孟子对孔子“ 仁” 的继承和发展 . 形成了“ 仁” 、 “ 义” 的思想 , 其核心 就是 “ 善” 。孟子建构 了善 的来源 , 善的本质 , 善 的修养 , 善 的实践 的伦 理道德思想体系 . 明确了“ 善” 的形成机制和践行机制 深入挖掘孟 子 主张践行“ 善行” 和“ 善政 ” 中的“ 善” 的因素发 挥作用 的机制. 合理继承 孟子 “ 善行 ” 和“ 善政 ” 的主张 . 对于社会“ 善行 ” 的形成 . 和谐社会 的实 现, 以及深入推进“ 善美保定” 建设 .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何处理各种社会关 系 . 主要是看个人行 为是否合乎实现社会科学发展 所提倡 的核心价值 观的要求 . 能否做到与人为善 . 助人为乐 : 孟子“ 善” 的本质具有其特定的历史 时空环境 . 是具有神秘 主义 色彩 的不可捉摸 的但 可自我感知的形 而上学的先验性存 在 三是适用 范围不同 我们 所倡导 的“ 善” 主要 涉及社会公德 、 家庭美德 和职业道德 三个方面 的道 德规 定和道德评价 : 孟子所说 的“ 善” 不仅包括道德实践领域 的“ 善行 ” 和“ 善政 ” . 还包括人的思想领域 的“ 善” 的形成和存在 四是实现途径 1 “ 善” 的思 想 体 系 的差异。 现代 的“ 善” 的实现主要 是通过政府支持 . 典型示范 . 社会媒体 孟子 的“ 善” 则是注重个 人道德 的自我修养 . 发现培 孟子提 出的个人内在道德修养 . 是其“ 善行” 和“ 善政” 思想的内在 宣传推进的方式 : 善端” , 养成具有浩然正气的圣人 、 贤 士、 大人 、 君子 、 大丈夫人格 . 理论依据和道德实践正义能量 的源泉 孟子的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道 树“ 通过个人“ 明人伦 、 行孝义” 善行 的集聚 , 政府“ 仁政” 的实施 . 形成整个 德实践具有逻辑一致性 . 孟子 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蕴含着从道德修养 善行 ” 。 到道德践履 的逻辑衍化 孟子认为“ 尽心 ” 则“ 知性” . “ 知性 ” 知“ 天” . 从 社会的“ 孟子的“ 善” 虽然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 善” 之间存在~定的区别 . 天人合一的角度说 明了人所有 的道德禀赋皆来 自于天 . 人的心性是天 而是可 以通过对孟子的“ 善” 进行批判合 的先验道德性存在 的投影 因此存在于人 的道德 良心的本体之 中的 但二者之间并非绝对 的对立 . 丰富“ 善” 的现代意蕴和形成方式 扬 弃孟子的 仁、 义、 礼、 智 的四个“ 善端 ” , 就是人的 良心本心天赋本性 的存在形式 。 理继承实现理论对接 , 善” 必须否定其关于“ 善” 的来源 . 存 在方 式的论证 . 合理继 承其个 人 孟子从天赋 良心本心的道德论推导出人性本善 . 从“ 不忍人之心” “ 培树心内“ 善端 ” 的修养机制和践行机制 。 孟子“ 善行” 和“ 善政” 中“ 善” 到恻隐之心 、 羞恶之心 、 辞让之心 、 是非之心的“ 四善端” , 再到“ 仁、 义、 实现个人 礼、 智” 的儒 家人格 的形成 , 阐明了“ 善” 的形而上学的根据 、 生发过程 。 的思想主要是 为了探索出如何在个人和社会的二元对立中 . 不忍人之 心” 为基础 . 将恻 隐之 在保证不被外物引诱和充分发挥人性 “ 善” 的前提下 . 通 过内修心 、 外 和社会 的 良好 沟通和融合 孟子 以 “ 羞恶之心 、 恭敬之心 , 是非之心等 四个“ 善 端” 不断扩充 , 形成 “ 仁、 行仁义 . 使“ 善” 端在 内外兼修下持续增 长 . 形成主体“ 善” 的道德意志 心 、 礼、 智” 的道德操守和道德行 为习惯 , 修养成圣人 、 贤人 、 大人 、 大丈 和道德人格 . 养成其符合社会 正义的道德行为习惯 . 从 而实现了社会 义 、 在践行仁 义的过程中利人和利他 . 不仅解决 了个 人与 自 个人的“ 善行 ” . 进而保证了整个人类社会治理的“ 善政” 和社会秩序的 夫道德人格 . 还能通过集 聚“ 浩然之气” 的正义能量 . 使人 增强对 自 “ 善美” 孟 子指 出“ 善” 的实践可以从两个路径进行 . 一个是个人 的修 身之 间的矛盾 . 提升人 的综合素质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提升整个社 养 自我体认 和道德实践 .一个就是依靠具有仁义精神 的统治者阶层 . 身 的认同和信心. 这种由个人 自我修养基础上 的“ 善行 ” 的有 通过推行“ 仁政 ” 来实现教化人 民向善 . 实现社会风 气的淳厚 、 朴实。 我 会的正能量的集聚 和传播 就能形成整个社会的“ 善行 ” 们认 为前者是后者 的基础 . 后者是对前者的肯定和扩大 因为具有推 机相加 . 行仁义精神的统治者阶层 . 本身就 是个 人道德修养和 “ 善行 ” 的结果 . 他们的“ 善行 ” 就是推行“ 善政” . 以个人 的道德践履和政权 的力量来教 化万民。 可见 . 孟 子的“ 善” 的践行机制 是从 以“ 天” 为依据 的先验性客观存 在 出发 . 到人天赋 的良知 良能心性 中“ 善” 的萌芽 . 经 过行 为主体通过 不为外物“ 动心” , 不断地居仁集 义、 反身而诚 、 脚踏实地 、 持之以恒的 践行仁义之道 , 坚决不作做违背 良心的事情 , 不“ 助长 ” 、 不“ 义袭” , 修 养圣人境界 , 塑造君子 、 大人 、 大丈夫 的人格 , 外化 为个人的社会道德 实践 . 就形成了普通人 的“ 善行” 和社会 的“ 善政”
【 摘 要】 孟子建构 了善的来源、 善的本质、 善的修养、 善的 实践的伦理道德思想体 系, 明确 了“ 善” 的形成 制和践行机制 。合理继承孟子
“ 善” 的思想 ,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 , 深化“ 善美保 定” 的社会 实践提供 了路径选择和顸层设计方案的传统文化 支撑。
【 关键词】 孟子 ; 善; 机制 ; 扬弃 ; 善美保 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