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政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汲取到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本文将对孟子的仁政思想进行探析,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重要思想之一就是仁政思想。

他认为仁者为政之本,仁政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孟子提出“仁政”的观念,强调君主以仁德治国,以仁爱待人。

他认为,只有君主以仁爱之心待人,才能使民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在孟子看来,君主若能用仁政治理国家,便可使天下兴旺。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他强调君主应有仁德。

孟子认为,仁德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君主所应具备的品质。

君主若能以仁德待人,便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孟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表明,君子应以文明之风亲近民众,以仁政之德待人,使国家变得文明、和谐、亲民。

在孟子看来,仁政不仅体现在君主的治理方式上,更体现在君主的品德上。

1. 引导国家治理方向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代国家的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政治的要求越来越高。

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出了以仁为本的国家治理方式,强调君主应以仁政待民,这对于当代国家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在当代社会,政府应重视民生,以民为本,注重弘扬仁爱精神,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国家治理方向,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2. 倡导社会和谐孟子的仁政思想倡导以仁爱待人,建立和谐社会。

在当代社会,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增多,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变得越发重要。

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出了以仁为本的社会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这对于当代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社会应该秉持孟子的仁政思想,倡导和谐相处,弘扬互助互爱的精神,使社会更加和睦与谐和。

3. 培养领导者的素质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领导者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领导者的品德和修养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浅谈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谈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谈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作者简介:马瑞崎,辽宁沈阳,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孟子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中非常很总要的思想内容,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强调与民同乐的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有着深刻的联系的。

不同时代发展特点影响着不同时期的思想理念,对于传统的思想理论我们应该善于现代性的吸收和发扬,实现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和现代化的发展,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构建和谐的社会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现实意义孟子的民本思想关乎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民本思想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民生还是道德、法制、文化,民本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党的工作重心,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一、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主要体现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首先是对于君臣、君民关系的认识。

其次就是如何将民本付诸于实践,最后是将民本思想渗透到其他领域当中。

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是我们所以克服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对孟子民本思想的选择性的继承和发扬.(一)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百姓应该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君主的行为活动都是围绕百姓的利益出发,人们群众是国家得以壮大发展的基础,人们群众赋予了君主重要的权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维护人民群众的发展利益,这些都是与“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百姓和君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发展的,君主在统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为百姓着想,施以暴政百姓就有权利将其推翻,人们群众起到的是监督和促进的作用。

当然孟子的民本思想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这一思想要得到发展和延续必须不断的更新。

(二) 与民同乐的思想君主认清了自身的地位才能施以仁政,在孟子看来,百姓和君主应该是同心同德的,君主想要得到百姓的尊重和爱戴就需要忧国忧民、仁爱百姓。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简介《孟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典籍之一,也是孟子的代表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人类教育提出了系统化、理论化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通过针对《孟子》中关于教育的论述来探讨孟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概述1. 教育目标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和完善自身。

他主张培养人们具备仁爱之心、知识才能和道德修养,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

2. 教育方法•树立榜样:孟子认为先行者应该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通过榜样引导他人。

•启发式问答:倡导由下而上、由易到难地提问,通过回答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隐喻寓言:使用富有启示性和象征性的寓言故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3. 教育背景孟子关注教育的社会层面,在《孟子》中提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他认为,合理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教育的基础,而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

孟子教育思想对现实的意义1. 培养公民品质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发展人性本善和培养仁爱之心,这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在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中,通过培养公民品质,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减少冲突,并推动社会发展。

2. 增强道德修养面临日益剧烈竞争和伦理风险的现实中,孟子强调道德修养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引导人们掌握正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可以建立积极、健康的个人品格并增加社会稳定。

3. 培养创新能力孟子的启发式问答和寓言教育方法提倡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各领域重要目标,孟子的教育思想仍有借鉴意义。

4. 影响教育政策孟子关注教育背后的社会因素,他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在《孟子》中提到"师出必达,然后民信"。

这一观点对于指导现代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结论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在培养公民品质、增强道德修养、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影响教育政策等方面。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的“性善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即人天生具备一种善良、正直的天性。

这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学派如荀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呼应了现代人权思想。

他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一种善良的本性,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待遇。

这与现代人权思想中强调每个人的尊严和平等的观念相契合。

无论是对待贫困人群、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等都应该秉持这种原则,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强调修养和教育对于人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他认为只要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优秀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德、崇高精神十分关键。

孟子的性善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做善事、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得到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体现,只有在和谐和善意的人际关系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善良本性。

现代社会中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同理心和善良的思想也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契合。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他强调人的善良属性,主张人们积极做善事、提升善良品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和他人的处境。

在当代社会中,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意识,每个人都应该以善良的行为和态度去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对于现代人权思想、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提出了有益的启示,对于当代社会与个体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孟子对现实的意义作文800

孟子对现实的意义作文800

孟子对现实的意义作文800孟子的和谐社会中缺乏“民主法治”,这也就注定了他的圣土中少有“公平正义”与“充满活力”,注重民主法制那恰恰是其失败对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启示。

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君主说了算,那么公平正义便难以普及,而“充满活力”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被压抑的时候也难以显现。

最最重要的“民主法治”的缺乏,恰恰就是孟子和谐社会的核心。

在他的理想中,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是封建专制的体制,而后才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施行“仁政”,正所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同时,这位君主更要扮演着道德楷模的角色,这就是孟子认为的“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天下定矣。

”于是,孟子的和谐社会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人治的烙印。

人治的这一核心,注定了他的和谐社会是以君主的意志为一切主宰,注定了上级拥有权利不必尽义务而下级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注定了不会有人民思想与意志的任何地位,也就不会有“公平正义”。

缺乏民主法治只能让私欲横流,就不可能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和谐社会,就不能将任命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新城正确的决策真正构建和谐社会,这也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孟子是生不逢时的。

一方面他高瞻远瞩地描绘了部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和谐社会的蓝图,另一方面他的学说不可避免地具有人治这一致命缺陷。

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他不可能抛开君臣、父子的伦理之道,他的和谐必须贯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要求,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员,他不可能抛开森严的等级制度去强调社会各方面的平等,也必然会让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

作为现代人,我们一眼就可看出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以民主为基点,社会平等为基础,通过建章立制、依法治国而非人治来实现。

但孟子的宏伟蓝图仍值得我们充分肯定,他的缺陷不是他个人的愚笨,而是被时代所束缚。

他不可能摆脱他生活的年代去重塑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不可能去突破时代与历史的局限性来完成这人类孜孜以求的夙愿。

他虽然注意到了人民的重要性,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仁爱思想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启示

孟子的仁爱思想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启示

孟子的仁爱思想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启示孟子被尊称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社会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孟子的仁爱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关心,强调公平正义的实现。

本文将探讨孟子的仁爱思想,并阐明其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意义。

一、仁爱思想的内涵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并提出了“性善论”。

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良善的本能,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

这种善良的本性体现在人的仁爱之心上,即关心他人,愿意帮助他人,追求社会和谐与善良。

因此,仁爱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道德准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二、仁爱思想与社会公平孟子的仁爱思想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孟子看来,人人生而平等,都应享有公平的权利和机会。

他主张人人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不分贫富、不分贵贱。

他认为,社会公平才能保障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下,才能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三、仁爱思想与社会正义孟子的仁爱思想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的正义观念。

他强调,社会需要建立起公正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得到合理的保护。

他反对任意压迫和剥削,主张政府应以公正的原则来治理国家。

他的“克己复礼”思想,强调个人应该用德行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保持公正和正义的品质。

四、仁爱思想的启示孟子的仁爱思想对当代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和弘扬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宽容待人。

只有通过仁爱之心,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公正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和利益得到合理的保护。

只有在公正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下,社会才能实现公平与正义,避免权力滥用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榜样,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引导他人,传递正能量。

只有通过个体的积极奉献和努力,社会才能进一步实现公平与正义的目标。

综上所述,孟子的仁爱思想对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启示。

孟子“大丈夫”思想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孟子“大丈夫”思想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孟子“大丈夫”思想及其当代教育意义孟子“大丈夫”思想及其当代教育意义孟子,古代中国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影响深远。

其中,他对于“大丈夫”的理念与教育意义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析孟子“大丈夫”思想的内涵,并论述其对当代教育的重要启示与意义。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指具备高尚品德与卓越才能的人,他们能够保持志向坚定,追求道德完善并追寻圣人的境界。

首先,从品德上看,孟子提倡仁爱之心,主张人人都应以仁爱之心待人,奉行仁义道德;其次,从才能上看,孟子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应在天赋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学习和进取,努力发挥自己的才华。

只有具备这样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能,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那么,“大丈夫”思想在当代教育中又有哪些重要启示呢?首先,它提醒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

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为社会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通过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引导他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可以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其次,“大丈夫”思想告诉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孟子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与贡献,学校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开拓他们的才华。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是必要的,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并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孟子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思想还启示我们,要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前提来指导教育。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才能和潜能,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成长环境,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

不能一刀切地标准化评估学生,而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并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教育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赢。

最后,孟子“大丈夫”思想在当代教育中还有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要注重教育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教育不仅仅是传承知识的过程,更是人格塑造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

孟子的仁义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的仁义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的仁义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理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弘扬仁义道德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以下将从不同维度来探讨孟子的思想和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修身篇孟子强调个体修身首先要具备仁义道德的基本品质。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

只有通过不断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自我完善。

这其中包括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尊重师长、友爱他人、待人宽厚、守信用等等。

这些品质的培养既需要个人的内心修炼,也需要外部社会环境的引导和塑造。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念。

他强调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人可以认识到世间万物的内在规律和道理。

只有不断寻求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对于个人的修身来说至关重要。

二、齐家篇孟子认为,修身之道首先要扩展到家庭,实现齐家治国的目标。

他强调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家庭中,他主张夫妻和睦相处、子女孝顺父母、兄弟相亲相爱,以及亲戚间和睦相处等等。

这些家庭伦理的要求体现了亲情、爱心、责任等等正面价值观念。

此外,孟子还特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应该尽责教育子女,引导他们正义、仁善的道路。

孟子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健全人格,强调素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性。

他的观点对于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意义重大,引起了现代社会对教育方法的反思和借鉴。

三、治国篇孟子的治国思想追求的是一个民主和谐的社会。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需求,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

他反对暴力和压迫,主张通过和平的手段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他提倡善治的智慧和仁政的道德,使得国家得以安定和繁荣。

孟子还特别强调了一个人民治理的观念。

他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政府的目标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存在。

因此,政府必须秉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依法治国,做到以民为本,以有效的制度保障人民的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中外政治思想史
论文题目:论孟子和谐思想及其当代的意义
院 系:人文学院
专 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 号:10S016058
姓 名:韩宗凯
时 间: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论孟子和谐思想及其当代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孟子的性善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孟子的社会和谐思
想和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孟子和谐思想,探讨三
者相互作用与联系,剖析孟子和谐思想的精髓,并结合社会现实,为
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孟子 性善论 和谐思想 当代意义
一、 孟子的性善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人性,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人性善恶问题是古代人性
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而孟子是首创“性善论”的思想家“,孟子道
性善,言必称尧舜。”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其内
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即人所天生有“四心”。即“恻隐之
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就是说,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心理是人特有的,也是人区别于动
物的本质属性,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
第二,人性中固有的“仁、义、礼、智”这些天然素质是道德的
本源,由此孟子给人性以“善”的价值判断。人因天生有四心”,故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凡
是具备这种萌芽的人,并将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燃烧之火,终必
不可不灭;像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孟子由此给人性以善
的价值判断,“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第三,人性是善的,但可能随环境变更。正如孟子所言,人性之
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
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
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指出人性的善良正好像水性的向
下流。人没有不向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拍水使它跳起来,
可高过额头;挡水使它倒流,可引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
势使它如此的。人可以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在孟子
看来,人本性善,之所以为恶,均因形势所迫。

二、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在性善论基础上,孟子对人们传输天赋尊严、教以人伦和义礼之
学,对管理阶层劝导保民而王、制民恒产等治国理念,提出构建社会
和谐思想理论。孟子认为,人们只有基于仁义道德,才能形成一种真
正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达到一种彻底融洽和谐的社会状态。孟子认
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提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主张以社会成员做到重仁义,轻私利,以达到社会和谐有序。“未
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孟子的社会和谐
论本质上是一种仁义和谐论。譬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
敬之”。孟子基于人性本善,将仁爱推己及人,以爱自己亲人的态度
去对待他人,提倡“与人乐乐”、“与众乐乐”,反对“独乐乐”和“与
少乐乐”,使整个社会成员和谐相处,形成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有
序。
孟子为实现社会和谐开出了不少良方,他强调君臣协调、君民同
乐、尊贤使能、父爱子孝、夫唱妇和、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克己利
人等社会准则,社会成员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保持人际关系融洽、
协调,进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孟子社会和谐思想,不仅促进
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在中国民众中潜在的影响既深又
广,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及价值
取向,至今仍对我们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
很重要的启示。
第一,对于经济发展的启示。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
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若人们生活没有
保障,生机难以维持,就诱发社会违法犯罪,就影响人际的和谐和社
会的稳定。“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因此,首先应发展经济,
保障人人有“恒产”,使百姓富足、殷实,才能衣食足知礼仪,才能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从先哲的这些思想中不难看出,我国现阶段还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使全国人民富裕
了,才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对于实现社会稳定的启示。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
基础。孟子曾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
斯四者。”任何一个和谐社会,都必须关注、重视弱势群体及其生存
状况,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我国当前主要矛盾是社
会不公正、贫富差距拉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占全国人
口的大多数,实现这部分人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不然构建
和谐社会将是空中楼阁。孟子重视弱势群体以达到社会稳定的思想对
我们很有启发,我国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关注、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
政策和举措,如提供低保、廉租房、就业援助等。通过国家政策扶持
和社会关心,将弱势群体——这一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
逐渐转变为华夏和谐乐章。
第三,对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启示。“本民思想”是孟子的基本思
想之一。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
民的重要性,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孟子指出“商纣之失天下也,失其
民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所欲与之聚
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总结了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认为得民
心者得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强调治国为政要爱民、保
民、利民、安民、富民,与民同忧同乐、“薄其税敛”,获得民心,进
而安定社会和统一天下。在现代社会中,能否正确处理当政者与人民
群众之间的关系,也是能否保持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以史为
鉴,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
人民,依靠人民,不断推动社会的前进。比如,我国近年来采取减轻
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等政策,都是还富于民,有利于社会和谐。
三、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孟子在注重人类社会和谐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提出了“亲之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生态环境和谐思想,把“爱物”
充实为仁的基本内涵。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
也,仁之而弗亲。亲之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所说的“物”,即
万物、大自然。这体现了孟子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
的主要思想。孟子从人本性善出发,推已及人,推人及物,由“亲之”
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上下与天地同流”,最终实现人
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孟子主张热爱并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与我们现在提倡
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理论是一致的,要求人们保护好原有的自然资源
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即“数罢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尽量减人类向自然界的索取,保护好原有
的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
无物不消。”因此天地万物,如果得到滋养,没有不生长的;如果得
不到滋养,有不消亡的。我国前些年提出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策,无不是受到先贤哲学思想的启示,并在全国实施后取得了可喜的
成绩。孟子认为,人类应该节制欲望,“爱物”“、重物”、“节物“取
之有时,用之有节”。让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要懂得合理
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的生活资源,社会才能安定、
和谐、进步。这对当代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我国当前提出
“节能减排”政策,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阐述了的“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等重要命题,能启发
人们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适应并改造人类的生存环境,达到人
与自然的和谐。孟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些闪光思想,对于我们
当下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结语
人性善论是孟子“和谐思想”的核心与基石。孟子认为,下的基
础是国家,国家的基础是家庭,家庭的基础是个人。此,要实现天下
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安定,人的人格完善是很重要的。从系统论的角
度看,孟子“和谐思想”的三个方面是致的、统一的。“社会和谐”
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而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又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同时,“社会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又都依赖于人类自身人格的完善,即思想道德素
养的提高。
孟子把爱人和爱物统一起来,主张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然的和谐
是一致的。孟子认为,世间万物的生息变化均存在在规律性和必然性,
人类只有顺应自然及其规律,依时而作才能取得成功。孟子的“和谐
思想”作为先哲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精粹,千百年来已融入到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华
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这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
精华,不论在古代,是在当代都是很有意义的。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
况,借鉴、取孟子“和谐思想”的精华,将对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修.孟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杨伯俊.孟子译注(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杨伯俊.孟子译注(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