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对当今的意义
孟子仁政思想及现代意义

摘要: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即使在我们构件和谐社会的今天,其思想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思想中有关完善人格、治国策略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现代阐释,来看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思想; 现代阐释; 现实意义被称为儒家“亚圣“的着名思想家孟子,生活在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社会。
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但是,孟子的许多思想及其对人类社会本质的和规律性的认识,却并没有完全过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并能够对当今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一完善人格“修身”是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指出修身是兴家、保国、守天下的根本。
可见孟子对修身的重视。
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引导人与社会向着真善美奋进,加强提高人自身的人格修养。
《孟子》中有很多这样的内容,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等等。
首先,孟子是性善论者,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还从“性善”出发,认为“浩然之气”是人的本性向善的必然要求。
他高度评价这种“浩然之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可见,他对于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
“浩然之气”还表现为“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从古至今,这种“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其次,在生死问题上,孟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他继承、发展孔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认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对当今的意义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对当今的意义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对当今的意义【内容提要】孟子认为人性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都是发自人的本性。
在此哲学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推行仁政,以德王天下。
仁政的两项重要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
由于孟子对人性的弱点估计不足,轻视法和奖惩措施的作用,过分依赖教化,不能满足君王称霸的急切愿望,因而没被当时的君主采纳。
又因为孟子的仁政思想根本上是一套人治思想,与法治相悖,因而作为法制设计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是不合时宜的。
【关键词】仁政性善民本儒家思想在中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精神领域,它是人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在政治领域,它有自己的施政理想和施政方针。
儒家的亚圣孟子,早在战国时期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理想。
一、仁政思想提出的背景《孟子》一书七章,三万多字,自始至终贯穿着孟子的政治理想:推行仁政,以德王天下。
孟子仁政思想的提出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外部的政治环境。
大约2500年前,我国处在一个十分紊乱的年代,即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里说:“今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战伐侵攻不可胜数,而复仇者有二焉。
”(董仲舒对时代的乱源进行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竹林》)他认为,诸侯之间的霸业都不培养道德的政治基础,导致政治道德衰落,春秋时期的战争都不是义战。
到了战国,混乱情况有过而无不及。
诸侯或为了创立霸业,或为了自保不被吞噬,纷纷励精图治,招贤纳士。
孟子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下,游走于各国诸侯间,企图借助诸侯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建立德治天下。
但孟子并没有成功。
司马迁写道:“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功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文利与弊

孟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文利与弊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孟子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认为国家的根本就是为了人民,君王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里是非常宝贵和正确的。
因为国家的确应该为人民服务,政府的一切决策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这样才能让国家真正强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另外,孟子还非常重视教育,他提出"教学相长"的理念。
意思就是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老师在教书的同时也会得到启发,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激发老师获得新的认识。
这种教育理念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利于双方共同进步。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仍然可以继续秉承这一理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教学双方都能够获益。
可是,孟子的有些思想观点就已经有些过时了。
比如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不同的"气质",有些人生来就是做官的"料",有些人生来就是做农民的"料"。
这种思想明显带有一些等级观念和歧视色彩,不太符合现代社会追求平等和反对歧视的价值理念。
再比如,孟子主张"富国强兵",认为国家只有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现代社会已经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许多国家都主张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不再渴望动用武力来扩张领土或征服他国。
所以孟子这种强调军事力量的思想,已经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的来说,孟子的许多思想例如重视民本、提倡教育互动等,确实具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
但也有一些观点如重视等级、鼓吹富国强兵等,则已经有些过时和陈旧,与现代社会的理念有出入。
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孟子思想中合理的因素,摒弃那些已经过时的部分,这样才能真正让孟子的智慧代代相传、世世得用。
篇2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古代哲学家孟子的思想,看看它对现在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吧。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仁政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本文将就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探析。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人民至上、贤者为师、教化民众等方面的内容。
在孟子看来,政治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和利益,政治家的职责是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并为人民谋取最大的幸福。
孟子曾说:“民君利则君利,民利则臣利,民害则君害,民害则臣害。
”可见他非常重视人民的利益,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为人民谋福利。
这与当今社会的民主制度、法治观念是相契合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认为贤者应该成为政治的导师,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能够引导人民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孟子认为贤者是人民的楷模,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能够教育和感化人民,使其成为具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这对于当代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分子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政治领袖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学识,以身作则,引导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孟子认为教育是实现仁政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民的仁爱之心,使其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他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之说,主张人性都具有善良的天性,只需要通过教育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够实现自我完善。
这与当代社会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孟子的教育观念还启示我们要注重培养人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的公民和领导者。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认识到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福祉,政治家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贤者应当成为政治的导师,引导人民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教育是实现仁政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仁爱之心。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们推进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一、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是作为要求人们向善,成为圣贤、君子这套工夫理论的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前提。
只有人性本善,要求人们向善发展才合情合理。
只有这一套最基本的理论构建出来以后的那些向善的工夫理论就势如破竹的顺利建立起来。
孟子在建立性善论的时候预设了一个可能——后天人们能够学会的,是先天本就具足的。
孟子在与告子辩论时,运用柳树和水的比喻来说明人天生就具备向善的可能性,要顺着人性的本质向善发展成为君子,不能逆着人性的本质成为君子。
但是孟子的理论中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是因为顺其人性的发展而不是违背人性的本质。
四端之心之所以能够通过我们学习,在身上能够有明显的体现是因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良知良能,我固有之。
”孟子这一性善论的提出,将儒家这一庞大的体系又更加完善,使其在学派讨论人性的问题中,儒家的立场更加坚固。
二、个人修养君子人格的工夫操作孟子已经提出人性本善,所以人应该向善去发展、进步。
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操则存,舍则亡。
”做就有,不做就没有。
所以孟子要求人们一定要成为君子,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因为每个人先天条件本就具足。
四端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提出要将其括而从之。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皆需将其括而充之。
为什么四端之心对于人和社会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它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对他人的关爱与关怀,有恻隐之心,才会有仁心,才会有对他人的关怀,才会有为社会服务的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认为的“义”是内在的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不同。
孟子的立场是“仁义”皆为内在的。
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义的位置摆放的不同。
孟子所认为的义是我对于外在人、事、物的态度取决于我自己内在的主观的思想。
孟子所讲,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立志成为君子,树立以社会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作文

孟子仁政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孟子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杰出代表。
他不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奉劝统治者施行仁政,还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实行“民本”的系统主张,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孟子重视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使其学说具备了一定的民权思想因素。
孟子的民本思想本质上还属于专制主义的王权思想,但其中确实包含了丰富的普适价值,尤其是“人民主体性”的提出在当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
孟子民本思想中的体现的政治理性和政治智慧,是古代思想家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儒家的一大特色。
在我国的上古社会存在着朴素的人文主义传统,早期的统治者们都隐约意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国安邦的地位和作用。
孟子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之一。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神权”思想开始动摇,“重民”的意识在人们尤其是部分统治者的心中越来越明显了。
民本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的。
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
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治理好国家。
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论《孟子》中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孟子》中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 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尤其是仁政思想。
本文将探讨《孟子》中的仁政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启示。
2. 仁政思想概述孟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以仁德来治理,使民众享受到公正、和谐和安定。
孟子强调君主应有良好品德、崇尚仁爱并以身作则,同时也强调民众也需要培养自己的德行。
3. 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3.1 建立公正与平等的社会秩序《孟子》中提倡的仁政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建立公正与平等的社会秩序。
各级政府和领导者应秉持公正、包容和关怀民生为原则进行决策和管理,并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以确保每个人平等受益,避免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3.2 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孟子》中强调了个体自身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注重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尊重他人,秉持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且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友善且互相尊重的社会环境。
3.3 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联在《孟子》中,教育被认为是塑造优秀仁者的关键环节。
现代社会同样需要注重教育,并将家庭教育作为重点来培养下一代。
通过传递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我们能够向年轻一代传承并弘扬仁政思想。
3.4 跨文化交流与共享经验《孟子》提出了“四海皆兄弟”的观念,主张超越国界的友谊和互相尊重。
现代社会也需要继续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对话,共同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好经验与做法,实现共同发展进步。
4. 总结《孟子》中的仁政思想依然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建立公正与平等的社会秩序、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注重教育与家庭教育以及跨文化交流与共享经验,我们能够打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且共融发展的社会。
(注:以上内容为本人用个人语言编写,并未从其他来源复制和粘贴)。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作文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孟子是一位非常聪明的老师,他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那个时候,各国的国王还是很残暴的,经常打仗、欺负百姓。
孟子就想办法劝说国王,让他们改变做人的方式。
孟子说,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只是后来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变坏了。
他认为人做事要先从自己做起,先修身齐家,再能治理国家、平治天下。
所以国王首先要以仁爱的心对待人民,而不是为所欲为、草菅人命。
孟子的理论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恻隐之心"。
它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同情心,看到别人痛苦时都会感到难过。
所以国王应该关爱人民、体恤百姓疾苦,用爱心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用武力和暴政。
还有,孟子主张"民为贵"。
他说百姓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国王只顾自己享乐,却使人民受苦受穷,那是背离了做人的本分。
一个好国王应该尊重民意、关注民生,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总的来说,孟子提出了许多非常人性化和富有同情心的政治理念。
这些思想即使放在今天,也仍然很有意义。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但有时候还是会有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发生。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像孟子那样,用善良的心对待别人,尊重他人,关爱弱小。
比如在学校里,如果看到有同学被欺负了,不要袖手旁观,要上前制止,保护被欺负的同学。
在家里,孟子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给长辈备受尊重。
在社区里,我们要互帮互爱,有难同当,团结友爱。
只有人人都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文明有序。
我们虽然很小,但从现在就要培养这份善良的品德,将来长大了就能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没有过时,它的精神永远闪耀。
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用爱心温暖这个世界,把地球母亲打理得更加美好!写到这里,我就结束了关于孟子的作文哦!篇2好啦!Claude哥哥来给你写一篇关于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在社会意义的作文。
孟子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还是有很大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对当今的意义【内容提要】孟子认为人性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都是发自人的本性。
在此哲学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推行仁政,以德王天下。
仁政的两项重要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
由于孟子对人性的弱点估计不足,轻视法和奖惩措施的作用,过分依赖教化,不能满足君王称霸的急切愿望,因而没被当时的君主采纳。
又因为孟子的仁政思想根本上是一套人治思想,与法治相悖,因而作为法制设计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是不合时宜的。
【关键词】仁政性善民本儒家思想在中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精神领域,它是人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在政治领域,它有自己的施政理想和施政方针。
儒家的亚圣孟子,早在战国时期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理想。
一、仁政思想提出的背景《孟子》一书七章,三万多字,自始至终贯穿着孟子的政治理想:推行仁政,以德王天下。
孟子仁政思想的提出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外部的政治环境。
大约2500年前,我国处在一个十分紊乱的年代,即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里说:“今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战伐侵攻不可胜数,而复仇者有二焉。
”(董仲舒对时代的乱源进行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竹林》)他认为,诸侯之间的霸业都不培养道德的政治基础,导致政治道德衰落,春秋时期的战争都不是义战。
到了战国,混乱情况有过而无不及。
诸侯或为了创立霸业,或为了自保不被吞噬,纷纷励精图治,招贤纳士。
孟子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下,游走于各国诸侯间,企图借助诸侯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建立德治天下。
但孟子并没有成功。
司马迁写道:“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功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一书的编写,是在孟子对各国诸侯游说不成后,在记述自己经历时对自己政治主张的一个阐发。
其次是孔子“仁”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孔子“仁”的思想有一定的继承。
《论语》里“仁”字的出现频率有66次之多,但从来没有两个的解释是完全一样的。
孔子的“仁”实际上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被认为是亲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他的思想是对孔子“仁”的扩充和发展。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明确的政治思想,有着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施政纲领。
他对仁政寄予厚望,提出了“仁者无敌”的响亮口号。
二、仁政思想的哲学依据仁政思想是一种政治理论,是孟子的思想偏好。
在纵深的层次上,仁政思想有其哲学的依据。
它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做出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的。
孟子认为人的本质是有善恶的。
人天生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心是为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之有也”。
(《孟子·告子上》)既然如此,人们就没有必要向外寻求了,因为“四心”发自人的本性。
但是这“四心”也常常会被蒙蔽,“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
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孟子·尽心下》)因而要时常自省,且寡欲,以保持本心不被蒙蔽。
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的哲学主张。
他举出了小儿掉于井来证明性善是人的本性,“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公孙丑上》)对于统治者来说,在进行政治统治的时候,之所以能够实行仁政,是因为他有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
如果君主把四心扩充,“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孟子在把恻隐之心运用于君主身上的时候,又用作“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公孙丑上》)在孟子游说的现实中,他正是运用不忍人之心来引导君主的。
齐宣王问孟子怎么做可以称王,孟子说“保民”。
宣王又问象他那样的君主能不能保民,孟子很果断的说能。
然后举出宣王把衅钟的牺牲牛用羊易之的例子,然后说:“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梁惠王上》),以此来引导齐宣王认识他的不忍人之心,敦促他实行不忍人之政。
三、仁政的内容在《孟子》一书中,“仁”和“政”字联系在一起的,有五处。
一处是“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公孙丑下》)在这里,孟子赋予定经界两层含义:一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二是分田制禄的充分条件。
在孟子的时代,随着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土地兼并也开始出现,井田制将被自然淘汰。
而孟子把三代作为理想盛世,把文王作为圣人,因而对井田制也寄予厚望。
只有经界正,才能井田均,谷禄平,才能实行仁政。
孟子说,暴君污吏必去其经界,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处是在孟子教梁惠王如何“王”的时候提出的:“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故曰:‘仁者无敌’。
”(《梁惠王上》)孟子在此具体提出了仁政的内容,包括司法、税收、农业、伦理等各方面。
在司法方面,孟子认为王应当“省刑罚”。
刑罚是规范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省刑罚”会不会出现社会混乱呢按照孟子的规划,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
因为孟子十分重视教育教化的作用。
即使采取刑罚的手段,也是在教后才采用的。
不教而杀,是罔民。
另外,在《孟子》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孟子并不欣赏强力的作用,也不提倡强力,而是对教的作用非常推崇。
在讨论“政”和“教”的关系的时候,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是民财,善教得民心。
”(《尽心上》)在讨论以“德”服人和以“力”服人的对比时,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上》)可见,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并不否定刑罚和强力的作用,但他并没有把它视为得天下治天下的主要措施。
在税收方面,孟子提出“薄税敛”。
薄税敛和省刑罚是孟子仁政的重要内容,朱熹批注说:“省刑罚,薄税敛,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
”(《孟子集注》)在儒家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轻徭薄赋的记载。
在《说苑》上记有孔子答鲁哀公的一段话,说:“薄赋敛,则民富矣!”《大学》上说:“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在儒家看来,税敛是国家安定的大敌,所以孔子发出“苛政猛于虎也”的感叹。
而孟子也怒斥“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者也”。
(《梁惠王上》)至于“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则是和上面的内容相承接的。
君王实行仁政,使得老百姓能够安心尽力在土地上,并且在闲暇的时候能够修修礼义,孝父母,敬长上,这样天下才能安定,才能为君王效死。
第三处明确提到仁政是在和邹穆公谈话时。
穆公准备惩罚民众,因为民众不知亲长上。
孟子对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下》)这和第二处的道理一样。
第四处是在和齐宣王的对话中。
齐宣王伐燕,引发列国恐慌,准备联合救燕。
宣王向问计,孟子对说,燕王不行仁政,宣王攻打他是好事。
但宣王打下来后,“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梁惠王下》)这里说的是以仁政可得天下保天下,以力虽然也能得天下,但在保有天下时势必有很大阻力。
第五处是在和弟子公孙丑的对话中,“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这是在讲仁政的好处了。
也是阐发的“仁者无敌”的意思。
综观孟子的仁政,围绕的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原则。
实行仁政,让百姓能够安定的生活,最起码满足他们基本的愿望,“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梁惠王下》),这样君主才能王。
在孟子同时代以及孟子之前也有人提出民本的思想,不管出于何种目的。
但孟子又把民本做了进一步的引申。
既然民是国家之本,那么民的地位就高于君王的地位。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尽心下》)这点才是孟子最高的理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都是在游说君王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所以在提出自己的仁政思想后总要加上“可以王”、“仁者无敌”之类的结语,以期君王能够接受自己的主张。
孟子作为周游于列国的士人,推行仁政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让君王扩疆展土,称王天下。
与其说这是目的,到不如说只是孟子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手段。
孟子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回到圣王时代。
然而,即使孟子抛出了“可以王”的诱饵,还是没有王能够接纳他和他的主张。
四、仁政思想在当时不被接纳的原因孟子见梁惠王的时候,王劈头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上》)对这个“叟”,南怀瑾曾详细讲解过它隐藏的含义。
根据君王礼贤下士的作风,不尊称“夫子”,也要叫句“先生”。
直接一个字“叟”,表明梁惠王并不重视孟子。
但这并不能说明当时的诸侯不重士。
和孟子同时代的邹衍,受的待遇就不同于孟子。
“是以邹衍重于齐。
适梁,惠王(即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
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还有苏秦,一度佩六国相印。
其他如张仪、苏代、苏厉等人,也都曾威风赫赫,纵横列国。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孟子的仁政并不是诸侯想要的。
诸侯想要什么,孟子并不是不知道。
诸侯想要“王”,所以孟子每献上自己的主张,必称“可以王”,但诸侯还是不为所动,原因在于诸侯们认为孟子的仁政并不能使他们“王”。
虽然孟子的主张是个完善的体系,但是孟子的主张并不合当时的时宜。
诸侯的需求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保有国家;第二壮大国家;第三称王天下。
这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没有国家就不用谈第二第三,诸侯们迫切想得到的就是这些。
梁惠王见孟子第一句话就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他的儿子继位后,见孟子的第一句话是“天下恶乎定”(《梁惠王上》)齐宣王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再见又问:“交邻国有道乎”(《梁惠王下》)问的都是赤裸裸的、很实际的关于利和霸的问题。
战国时代已不同于春秋。
春秋时礼义还对诸侯国君还有约束力,五霸虽然靠的实力征服他国,但都是在道义的面孔下被推举为盟主的。
而战国时期,政治道义几乎完全没有约束力,不自强就会被侵吞。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诸侯才会迫切的想得到强国之法。
而孟子的“王”之道就是实行仁政,效法三代。
孟子的进言方式是单刀直入的谈仁政,不讲究什么迂回。
他回答梁惠王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襄王卒然问孟子,天下怎么才能定,孟子就评价说:“望之不似人君”。
齐王问称霸之道,孟子回答说:“臣未之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