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综述
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回顾及展望

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回顾及展望
目录
01 一、镜像神经元系统 的发现
03
三、未来研究方向和 前景
02
二、镜像神经元系统 的功能和作用
04 参考内容
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简称MNS)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 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神经元的发现不仅为理解人类的社交行为和 模仿学习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于研究自闭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精神疾病 的神经机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演示将回顾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历史、功 能和作用,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其次,镜像神经元对于理解人类语言和认知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习中, 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模仿别人的语言和口音,我们可以更快地掌握 一门语言。而这种模仿能力与镜像神经元的功能有关。当我们在模仿别人的口音 时,我们的大脑会模仿他们发声的方式,进而让我们更加容易地掌握这门语言。
此外,镜像神经元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共情能力。共情是指能 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感受,并对其做出相应的反应。而镜像神经元在共情能力中 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我们看到别人表现出某种情感时,我们的大脑会直接体验到 这种情感,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2、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需要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企业应加强合作与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
3、大学和研究机构是促进创业生态系统发展的知识源泉。应加强产学研合 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创新能力。
认识和使用大脑的“镜像神经元”

认识和使用大脑的“镜像神经元”
意大利帕尔马大学贾科莫博士发现的“镜像神经元"揭示了人类感同身受的原理。
所谓镜像神经元是指刚进入人类视野的细胞像一面镜子,能直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映射别人的动作。
每个人大脑中都有镜像神经元,不论自己做出动作,还是看到别人做出同样的动作,镜像神经元都会被激活。
由镜像神经元产生的直接的内在体验让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和情感。
善解人意的镜像神经元工作高效,不解风情的工作抵效。
此外,镜像神经元是模仿他人动作及学习能力的基础。
因此,父母是孩子最老的老师,要培养优秀的孩子首先要炼就卓越的父母;要提商孩子的学习能力,不仅是让孩子多汲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际沟通、善解人意的能力。
镜像神经元名词解释

镜像神经元名词解释
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是指一类在大脑中专门负责解码
别人意图和动作的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在人类和某些其他动物的大脑中都有发现,它们能够让我们理解别人的行为和情感,并且在我们执行类似的动作时产生共鸣。
镜像神经元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和研究的。
这些神经元在大脑中的不同区域中分布,包括猴子的前额叶、颞叶和顶叶,以及人类的大脑额叶、顶叶和颞叶等区域。
镜像神经元在人类的认知和社交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别人的行为和情感,同时在我们执行类似的动作时产生共鸣,进而增强我们的共情能力和社交能力。
此外,镜像神经元还与人类的语言和模仿学习有关。
除了在人类和猴子中,镜像神经元也在其他一些动物的大脑中存在,例如大猩猩、熊和鸟类等。
不过,不同物种中的镜像神经元的分布和功能可能存在差异。
总之,镜像神经元是大脑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元,它们在人类的认知、社交和模仿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能够分辨一只手到底是正在拿饮料,还是在打扫看出别人的意图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技巧。
例如,如果约翰看到玛丽拿起一个苹果,他就想知道她是否想和他分享这个苹果,或者把它扔到他头上。
现在,神经科学家说他们发现了一类神经元,这类神经元牵扯到判断我们周围的人将做什么。
1990年代,科学家研究猴子,发现了跟踪其他猴子运动的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位于控制手臂运动的大脑区域。
但是,当一个猴子看到另一个猴子-或者一个科学家-去拿一片水果,这些神经元也会发出电脉冲。
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其他技术,科学家在人类大脑中发现了类似的“镜像”神经元。
在最新的研究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学家Marco Iacoboni和他的同事检验了这种预言,即镜像神经元既探测运动,也探测意图。
他们征召了23个志愿者,对他们在进行fMRI扫描的同时,让他们观看一个视频短片。
在一个短片中,志愿者看到了为一个小型茶会准备好的茶点-一个茶杯和茶壶,旁边还放着一碟子饼干和其他糖果。
在另一个短片中,他们看到了茶会后的结果,包括饼干屑和用过的餐巾纸。
在每一个短片末尾,一只手进入画面,拿走了茶杯。
这个那茶杯的动作在两个短片中一样,但是背景表明了不同的意图:在第一个短片中,拿茶杯是为了喝茶,在第二个短片中则是打扫。
科学家在3月份的PLoS Biology杂志上报告了志愿者的大脑表现出的不同。
在右额叶的一个区域以前发现了了类似镜像的反应,而当被测试者看到“喝茶”的短片的时候,他们的这个区域要比看到“打扫”的短片更活跃。
这两个短片都比一个在空白背景中拿杯子的短片能引起更多的镜像神经元活动。
这项发现表明,Iacoboni说,这个区域的神经元不仅对运动感兴趣,也对运动代表的动机感兴趣。
这项研究“在弄清我们如何理解其他人的活动这一难题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发现,”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研究镜像神经元的科学家Christian Keysers说。
镜像神经元_具身模拟与心智阅读_叶浩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13/No.4心理学研究镜像神经元、具身模拟与心智阅读叶浩生曾红*[摘要]镜像神经元是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Rizzolatti所领导的团队发现的一种新的运动神经元。
这种神经元不仅在恒河猴执行一个指向目标的动作时被激活,而且在恒河猴观察同类其他个体或者实验者执行同样或类似的动作时也被激活。
TMS和FMRI的研究证实在人类大脑皮层中存在着具有类似功能的镜像神经机制。
镜像神经机制的存在为具身模拟提供了神经生理学的基础。
镜像神经元在操作和观察两个阶段都可以被激活的事实表明,模拟过程实际上就是运动系统在观察阶段的重新激活。
这种激活是知觉和运动状态在离线条件下的再使用。
同时,镜像神经元在操作和观察两个阶段都被激活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对他人的心理进行阅读和理解。
通过具身的模拟,我们把他人的行为同自己的行为进行匹配,从而达到了解他人行为意义的目的。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具身模拟;心智阅读;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的神奇之处莫过于它不仅在恒河猴操作某个指向目标的动作时被激活,而且在被动观察同类其他个体,甚至实验者操作类似的动作时,也被激活。
这一事实表明,身体动作和认知判断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或许这正是个体之间相互理解的神经基础。
个体心灵之间通过镜像神经元而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心智阅读或称读心(mind-reading)因此而成为可能。
一、镜像神经元与人类的镜像神经机制大约在90年代中期,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Rizzolatti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运动神经元。
它们位于恒河猴腹侧前运动皮层所谓的F5区。
这种新的运动神经元“不仅在猴子执行一个行动,如精确地捡起一粒葡萄干时产生放电现象,而且当它被动地观察另一个个体做出类似的举动时也产生放电现象”(Heyes,2010)。
由于这种神经元具有映射其他个体动作的能力,因此,这类神经元被命名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
贾子善--镜像神经元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使用虚拟厨房帮助患者再学习重要的日常生活技能; ◎ADL训练和评估; ◎使用虚拟超市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的评估和训练; ◎利用VR技术进行职业和社交能力培养及家庭相关知识的教育。
19
四、脑--机接口技术
脑电转化为某种信号来控制光标或辅助运动设备, 有可能帮助严重瘫痪者通过计算机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 和沟通或者帮助其实现想做的动作。
Michielsen ME:患者活动双手,眼看患手(无镜子) 患者活动双手,眼看镜子中健手的 影像患手(有镜子)
结果显示:后者相应脑区活动明显增强。
三、虚拟现实疗法
患者利用交互式虚拟现实平台进行运动想象治疗。
渥太华大学的Ruba等使用具有触觉反馈的数据手套进行运动康 复训练,并为患者设计了不同难度等级的康复训练虚拟场景: (1)置物架训练患者选取不同的日常生活用品(例如杯子),并将物品
镜像神经元主导了儿童爱模仿的天性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
20世纪90年代初由Rizzolatti等发现,当 猴子看到实验员抓取食物时,猴子的大脑前 运动皮质腹侧神经元(F5区)就像它自己 在抓取食物一样被激活了。称这类神经元为 镜像神经元,其特性是能直接在观察者的大 脑中映射别人的动作、声音及情绪等。
镜像神经元存在的脑区
Buccino G 2013;Brunner IC 2014
二、运动想象疗法
(一)想象自己在做某项活动 (二)镜像疗法
1995年设计并用于治疗患肢痛 1999年用于偏瘫、空间忽略 2004年发现疼痛幻觉使残肢皮层代表区增大,而镜像疗法使疼痛 减轻、代表区缩小。利用镜盒装置,看着健手活动的影子,想象患 手在活动。
镜像神经元 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3 0 1 医 院 康 复 医 学 中 心 贾子善
镜像神经元一:解读心灵的细胞

镜像神经元一:解读心灵的细胞1991年,一个炎热的夏日,意大利帕尔马的一只猴子坐在一个特制的实验椅上,等着研究者取午餐回来。
电极线植入了猴子大脑中与意图规划和动作实施相关的脑区。
猴子每抓住并移动一个物体之时,大脑中的一些细胞就会放电,监视器会发出bibi的声音。
一位研究员手里拿着一只冰激凌走进了实验室。
猴子盯着他看。
然后,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当研究员让冰激凌靠近自己的嘴唇上时,监视器发出响声——尽管猴子没有移动,只是观察到研究员拿着冰激凌并移到了嘴边。
贾科莫·里佐拉蒂 Giacomo Rizzolatti帕尔马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早些时候注意到了和花生有关的同样怪异现象。
当猴子看到人类或其他猴子将花生送入嘴里时,点亮了相同的脑细胞。
后来,科学家们找到了那些(猴子在剥花生时或听到有人剥开花生时)被点亮的细胞。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香蕉,葡萄干和各种其他物体上。
“我们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相信我们所见之事。
”Rizzolatti博士在2006年的一次采访中说。
猴子的大脑中有一种特殊的细胞,这种细胞被称为镜像神经元:当动物看到或听到一个动作,或者当动物自己执行同样的动作时,它们就会被点亮。
如果1996年发表的这项研究令大多数科学家感到惊讶,那么,2006年的相关研究则会让他们目瞪口呆。
事实证明,人类的镜像神经元比猴子身上发现的任何一种镜像神经元都更聪明、更灵活,发展程度更高。
科学家认为这些事实反映了人类复杂社会能力的演化。
我们是精巧的社会生物,我们的生存依赖于对他人行动、意图和情绪的理解。
——Rizzolatti人脑有很多镜像神经元系统,专门用于执行和理解他人的行为甚至是意图,以及他们的行为与情绪的社会意义。
Rizzolatti博士说,“镜像神经元让我们能够通过直接的刺激而不是通过概念的推理,通过情绪感受而不是思考领会他人的心智。
镜像神经元

陈博士关于镜像神经元理论重要性的相关说法(供选择使用)。
1、镜像神经元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它的发现为我国儿童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许多全新的革命性的理念,标志着儿童教育进入“镜像时代”。
2、镜像神经元真正揭示了教育的内在规律性,揭露了教育的真相,使我们能够在科学的高度上理解现代教育的弊端和危险。
3、过去,人们对儿童天赋的认识是含糊的、似是而非的,存在众多的曲解和扭曲。
镜像神经元让人们知道了儿童真正的天赋究竟是什么。
其实,儿童的核心天赋就在被称作“脑中之脑”的镜像神经元里面。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让我们找到了一把开启中国儿童天赋宝库的金钥匙。
4、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是中国儿童快乐成长的福音。
因为我们真正了解了儿童无师自通的秘密,从而证实了所有的儿童都是学习天才的说法。
至此,所有的家长、老师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应该对孩子“刮目相看”。
由此,中国儿童将进入一个幸福成长的时代。
5、镜像神经元的核心功能,就是快速复制人类智慧和成功经验。
应用镜像神经元原理于孩子的学习,等于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一台加速器,等于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复制成功的快捷键。
二、镜像神经元告诉我们哪些颠覆性的教育道理(镜像教育10条定律)?1、每个孩子的眼里,都藏着一个活了至少5万年的大哲学家和大教育家!他时时刻刻都在孩子的生命内部“教育”孩子。
2、当孩子们看见(某种现象)的时候,教育作用已经“自动”地发生了,属于“首次教育”,此时教育他的,就是那个进化了5万年以上的大哲学家和大教育家,而我们大人、老师在孩子们“看见”之后对他们的教育,已经晚了一步,属于“二次教育”。
3、人有两种基本的思维系统:视觉-顿悟思维(“母思维”)和概念-推理思维(“子思维”)。
母思维在个体的生命成长中作用尤为重要,它是创新的源泉,是子思维的基础。
世界上真正的天才,都是“母思维”极其发达的人。
4、人的眼睛既是感性器官,又是“理性器官”。
我们应当对人类的眼睛“刮目相看”!5、对于看见的所有事物,儿童都在大脑内部进行着“内模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像神经元概述41108132 徐海明东南大学医学院摘要:镜像神经元是今年来国外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通过一系列最新的技术,人们确立了人体内存在镜像神经系统的观点。
镜像神经系统在语言进化、动作识别与理解、行为模仿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镜像神经系统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语言进化;动作理解Summary of mirror neuron41108132 XuhaimingMedical Deparment of SEUAbstract: Mirror neuron system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language evolution, action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havior imitation and so on. Recent progresse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mirror neuron system in both prmates and human. This paper reviewed on past works of mirror neuron research.Key:words: mirror neuron; language evolution; action understanding1、镜像神经元的概念在生活中,看到别人在干什么,就好像自己也在干同样的事情一样:看到别人在吃东西,自己的口水就来了;看到别人打球,你就浑身是劲……为何会有这样潜移默化的作用?科学家发现,原来都是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起作用。
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
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同样的动作时,不用细想就能够心领神会。
由于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才能学习新知、与人交往,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都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之上。
2、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发展1996年里佐拉蒂和同事们发现,恒河猴的前运动皮质F5区域的神经元不但在它做出动作时产生兴奋,而且看到别的猴子或人做相似的动作时也会兴奋。
他们把这类神经元命名为镜像神经元。
1998年里佐拉蒂根据经颅磁刺激技术和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得到的证据提出,人类也具有镜像神经元,而且有一部分存在于大脑皮层的Broca区(控制说话、动作和对语言的理解的区域)。
他进一步提出,人类正是凭借这个镜像神经元系统来理解别人的动作意图,同时与别人交流。
1999年亚科博尼等人发现,镜像神经元系统会在动作模仿和模仿性学习中起作用。
他们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到了自愿者在模仿动作时大脑皮层Broca 区的活动。
2000年西谷信行和哈里(女)的研究表明,Broca区是镜像神经系统的协调中心。
2001年威廉姆斯等人提出,镜像神经元系统损伤与自闭症有内在联系。
2002年西谷信行和哈里报道了他们的实验结果:当他们让自愿者们观看画有各种口形的图片时,这些自愿者的镜像神经系统中的各部位会按照一定先后顺序被激活。
这个顺序是:视觉皮层—上颞叶皮层—下顶叶—布洛卡区—初级活动皮层。
亚科博尼指出,在大脑皮层上,镜像神经系统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是相连的。
边缘系统是与产生情感及记忆紧密相关的区域。
科勒通过在恒河猴身上的实验,鉴别出了一类镜像神经元:这类神经元能处理抽象的信息,比如特定动作的意义,以及与这些动作相关的声音或描述动作的语言。
2003年科勒随后又发现视听镜像神经元具有分辨不同动作的能力,特别是当两个动作同时具有听觉和视觉信息时,镜像神经元对它们的分辨率达到97%.分别由真第卢奇和迈斯特领导的研究小组证实,镜像神经元系统是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交流的共同基础,从而揭示了这一系统在语言从肢体动作到现代语言的进化中的作用。
2006年格里德利撰文称,镜像神经元的功能或许可以解释部分听众为什么会错误地感受萨克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理解成愤怒。
桑顿认为自闭症的形成与婴儿时期受到的干扰有关。
这种环境干扰可能是电磁辐射。
处于发育阶段的婴儿的镜像神经系统对电磁辐射十分敏感。
威克等人发现,当自愿者看到录像中的人物作出感到恶心、难受的表情时,他们的大脑皮层反应与自己闻到难闻的气味时是一样的。
这种大脑皮层反应集中在有镜像神经元分布的区域。
皮内达通过比较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脑电图发现,吸烟使人的镜像神经系统改变,让人的烟瘾更大。
舍甫勒等人的研究显示,人在观察机器人的动作时,不会有观察人类动作时产生的那种大脑皮层反应,这表明镜像神经系统偏好动物的运动。
3、镜像神经元的功能3.1、模仿模仿行为在出生几个小时的婴儿身上就已经出现了,研究表明12~21天大的婴儿就已经可以准确的模仿如伸舌头、手指动作及各种面部表情,研究者认为模仿是发展基本的社会技能如心理理论等的关键,模仿功能的却是则会导致孤独症等以社会交往缺陷为核心症状的症候群。
镜像神经系统作为人类模仿能力的基础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其核心特征即观察他人行为可以激活自己大脑中负责编码及执行这些行为的皮层,包括运动皮层,从而进行居身模仿并完成动作的输出。
[1]Iacoboni等的fMRI研究发现,被试在观察并模仿动作时左下额下回、右侧顶前区和右顶盖区皮质存在模仿的神经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2]Nishitani等发现在观看唇形期间,大脑皮质的激活从枕叶到颞上沟、顶下小叶、额下回,最后到初级运动皮层。
在模仿言语与非言语唇形时激活顺序也与观看时一致。
而观看的同时模仿唇形只有Broca区和运动皮层的激活。
提示模仿的基本神经环路和动作观看时激活的脑区是一致的,额下回后部可能存在镜像神经元结构,并参与模仿的加工。
[3]3.2、语言理解Heiser等人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的研究结果证实了Broca区域在模仿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模仿可能是言语习得乃至理解的基础,研究者推测包括Broca区域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可能对言语理解至关重要。
[4]Tettamanti等人将标书动作内容的句子播放给被试者,观察脑功能区域的变化,结果发现和从句法上匹配的控制组句子相比,表述动作内容的句子显著激活了左半球的包括额下回Broca区域的额叶-顶叶-颞叶回路,该回路是模仿学习的基础。
他们认为,听表述动作内容的句子激活了匹配观察及执行行为的镜像神经回路,说明被试者是在理解句子表述的动作前提下对该句子进行加工的。
具体来说,Broca区域的激活现实了其加工抽象语义来表征动作的作用。
因此有理由认为镜像神经元在语言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5]3.3、共情即使镜像神经系统额存在保证我们可以迅速的理解他人的动作及背后的意图,我们的社会认知功能仍然并非完整。
因为社会交往中情绪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共情的能力也是社会认知功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Jackson等人针对痛觉做的研究证明了共情的镜像神经机制:被试者观察痛觉的图片激活的脑区域和个人亲身经历痛觉的大脑区域在前扣带回,前部脑岛及小脑这些部位的活动是相似的。
另外发现扣带回的激活程度和被试者对观察图片中的痛觉的评价等级存在正相关,该研究表明了共情的发生时具有镜像性质的。
[6]3.4、社会交往心理理论、共情都属于社会认知功能,大量研究表明镜像神经系统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
而社会交往活动涉及了心理理论、共情等过程,由此也可以推断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也会涉及镜像神经系统的激活。
Iacoboni等对比了被试者观察两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影片片段和观察一个人独自进行活动和休息状态下的大脑活动情况。
结果表明党观察社会交往片段是镜像神经区域表现出更显著的激活。
[7]Pfeifer等研究考察了儿童在观察或模仿他人表情时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激活程度和儿童在人际关系能力量表得分的相关。
结果发现在模仿他人表情时,额下回、左侧杏仁核及双侧脑岛的激活程度和儿童的人际关系能力显著相关。
该结果从发展的角度表明社会交往,至少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和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4、小结与展望镜像神经系统的核心特征是通过相应脑区得激活建立内部的行为表征从而“亲身经历”其观察到的他人行为来实现理解他人行为、意图、情绪等功能,而且在模仿、语言理解、社会交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镜像神经系统的结构上,也从额下回-顶下小叶-颞上沟等和动作理解相关的区域扩展到共情设计的脑岛、前扣带回皮层、杏仁核等脑区。
虽然目前以镜像神经元系统为视角的研究数量增长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稳定的研究发展,但该领域仍有一些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镜像神经系统虽然为心理理论获得的模仿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即我们在观察他人行为时进行的居身模仿使得我们能够较为自动化地理解他人行为的意图而不是通过概念性的推理,但目前尚未有研究直接验证推理他人的心理状态涉及了镜像神经系统的激活。
其次,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为自我-他人的联系提供了神经机制上的桥梁,但这仅仅是更进一步理解自我他人的起点。
自我-他人的关系是发展心理、社会认知及认知神经关注的重要领域,在镜像神经元系统为两者建立起桥梁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神经机制后,后续研究需要关注两者的神经机制上的区别,及这种区别和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关系如何。
最后,镜像神经元系统作为匹配观察-执行行为的神经机制,从原则上来说起其激活是自动化地,哪怕对于理解他人行为意图这样较高层次的心理功能,镜像神经元系统也可以自下而上的激活。
但由于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灵活性及社会认知的复杂性,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激活程度很可能和其他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察这些心理因素和镜像神经元系统活动的关系如何,以及从构建神经网络的视角出发考虑哪些脑区在镜像神经系统之上调节着其活动状态,也是今后研究需要重点考察的方面。
[参考文献][1] 胡晓晴,傅根跃,施臻彦,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回顾及展望,心理科学进展,2009,Vol[2] Iacoboni M,Woods RP,Brass M,et al。
Cortical,mechanisms of human imitation[J]. Science,1999[3] Nishitani N, Hari R. Viewing lip forms: cortical dynamics[J]. Neuron, 2002[4] Heiser M, Iacoboni M, Maeda F, Marcus J, & Mazziotta J C.(2003).[5] Tettamanti M, Buccino G, Saccuman M C, Gallese V, Danna M, Scifo P, et al.(2005).[6] Jackson, P. L., Meltzoff, A. N., & Decety, J.(2005).[7] Iacoboni M, Lieberman M. D., Knowlton B. J., Molnar-Szakacs I, Moritz M, Throop CJ, et al.(2004)[8] Pfeifer. J H., Iacoboni. I., Mazziotta. J. C., & Dapretto. M.(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