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与自闭症的关系

神经系统与自闭症的关系

神经系统与自闭症的关系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影响着儿童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和行为表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于自闭症的研究逐渐深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探索其与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阐述神经系统与自闭症之间的关联,从大脑结构、神经通路、神经递质以及基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对自闭症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大脑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大脑结构与正常人存在着一些差异。

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的脑回路和神经元连接方式存在异常。

例如,前额叶皮层和颞叶皮层之间的连接异常会影响到社交认知和情绪处理等功能。

此外,自闭症患者的小脑也存在结构异常,进一步表明大脑结构的异常与自闭症之间的关系。

二、神经通路的作用神经通路是大脑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传递信息的路径,与人的行为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神经通路存在异常,这导致了他们在社交互动和情绪认知等方面的困难。

例如,镜像神经元系统在自闭症患者中调节社交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其功能异常可能成为自闭症症状的一个原因。

三、神经递质的不平衡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神经递质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尤其是谷氨酸和GABA的水平。

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自闭症患者中被过度激活;而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自闭症患者中则可能存在缺乏。

这种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会影响到大脑神经网络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自闭症的症状。

四、基因的影响遗传学研究表明,自闭症与基因的相关性较高。

目前已经发现多个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变异,例如SHANK3、NLGN3和NRXN1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影响到神经元的发育和连接,进而导致自闭症的发生。

研究者们正致力于深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以期为自闭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神经系统与自闭症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从大脑结构、神经通路、神经递质以及基因的角度来看,这种关系为我们深入理解自闭症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儿童自闭症的眼神接触与面部表情识别

儿童自闭症的眼神接触与面部表情识别

儿童自闭症的眼神接触与面部表情识别自闭症,也被称为孤独症,是一种发展障碍疾病,主要影响儿童的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

这种疾病的特点之一是儿童在与他人交流时缺乏眼神接触和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

这种缺陷对儿童的社交交流和情感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自闭症患者眼神接触和面部表情识别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干预措施。

眼神接触在社交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眼神接触,人们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情感和意图,并建立起互相的联系。

然而,儿童自闭症患者往往避免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

他们可能会看向其他地方,或者只盯着某个物体。

这种缺乏眼神接触的行为使得他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也使得他们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为了理解儿童自闭症患者为何缺乏眼神接触,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其中一项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在观察他人时,他们的眼球会不断地扫视,而不是集中地注视对方的眼睛。

这表明他们对眼睛的注视能力存在缺陷。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对于眼睛的注视时间较短,而对其他部位的注视时间较长。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眼睛的注视缺乏兴趣或者对于眼神接触感到不适。

面部表情是人们交流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面部表情,人们能够传递情感和意图。

然而,儿童自闭症患者往往对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存在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或者无法将面部表情与相应的情感联系起来。

这使得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时容易产生误解或者无法适当地回应他人的情感。

研究表明,儿童自闭症患者对于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与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有关。

镜像神经元系统负责模拟他人的行为和情感,从而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

然而,自闭症患者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可能存在异常。

这使得他们无法准确地模拟他人的面部表情,从而导致对于面部表情的识别困难。

针对儿童自闭症患者缺乏眼神接触和面部表情识别的问题,有一些干预措施被提出。

其中一项干预措施是通过训练来提高他们的眼神接触能力。

这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和活动来实现,例如要求他们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的练习,或者要求他们观察他人的眼睛并描述对方的表情。

破镜理论:解读自闭症

破镜理论:解读自闭症

破镜理论:解读⾃闭症破镜理论:解读⾃闭症作者:Ramachandran标签: Ramachandran 镜像神经元情绪图谱理论⾃闭症路径 > ⼼理咨询 > 诊断与技能 > ⾃闭症/孤独症 Autism破镜理论:解读⾃闭症⾃闭症的起因,众说纷纭。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闭症的成因与治疗研究,照进了⼀道亮光。

撰⽂ 拉玛钱德朗(Vilayanur S. Ramachandran) 欧柏曼(Lindsay M. Oberman)翻译 黄荣棋由于⾃闭症⼉童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法正常运作,他们在社交互动上显得艰难。

初次与⾃闭症孩⼦见⾯时,你也许不会注意到任何奇怪之处。

但当试着和他说话时,很快就会发觉⼗分不对劲。

或许是他的眼神不会与你的眼神接触,反⽽刻意回避你的眼光,同时也会坐⽴难安、前后摇晃⾝体,或许会以头撞墙。

更令⼈失措的是,他甚⾄⽆法与⼈正常对话。

即便他可以感受到恐惧、暴怒与喜悦等各种情绪,却⽆法感受他⼈的想法,也不像多数⼉童那样,可以轻易掌握微妙的⼈际关系。

美国约有0.5%的孩童罹患⾃闭症,(编注:在台湾的⽐例也相近)。

这种发育障碍的疾病,是美国的精神科医师肯纳(Leo Kanner)与奥地利的⼩⼉科医师亚斯柏格(Hans Asperger)在1940年代分别发现的。

巧合的是,这两位医师虽然不知道对⽅的研究,却同样⽤「⾃闭症」(autism)来称呼这个症状,这个字源⾃希腊⽂autos,意指「⾃我」。

这个词选得好,因为⾃闭症患者最显著的特微,就是社交互动上的退缩。

这种疾病有许多严重程度不等的变化,却⼜有⼀些共同特征。

为了更确切说明这种疾病,医⽣近来选⽤「泛⾃闭症障碍症候群」(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这个名称,来描述这种疾病。

研究⼈员从发现⾃闭症以来,就⼀直努⼒想要找出病因。

虽然环境似乎也扮演⼀⾓,但科学家知道,容易得病与否,也与遗传有关。

1990年代末期之后,我在美国加州⼤学圣地⽛哥分校实验室的研究⼈员,就开始探讨⾃闭症与脑⼦⾥新发现的⼀类称为「镜像神经元」(mirrorneuron)之间的关系。

自闭症解剖组织学基础新认识

自闭症解剖组织学基础新认识

自闭症解剖组织学基础新认识摘要:自闭症是病因及其病理机制都尚没有能让人类所深入知晓的病症。

本文阐述了该病的神经解剖学定位、脑的组织细胞和脑内分子结构等方面的基础性改变,尤其是梳理了脑的影像学和神经组织化学方面的新进展,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见解,这些都会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自闭症;解剖组织学;脑影像学;镜像神经元;神经组织化学[Abstract]:Autism is the etiology and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re still not able to let human beings deeply know illnes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aspects of tissue cells and brain neuroanatomical localization,the disease of the brain in molecule structure change,especially combed new progress brain imaging and chemical nerve tissue,and put forward the author's own opinion,these will be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furth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ay。

[Keyword]:Autism Anatomy histology Brain imaging Mirror neuron Nerve tissue chemistry自闭症,医学上也称孤独症。

即人为地自我封闭于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的环境中,因而隔绝了与人的交往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的症候群。

人们虽对病症知晓较少,但所看到的表现却是惊人的相似和统一:不善言辞、交流和语言障碍、只进行重复刻板的行为以及只对有限的活动感兴趣。

镜像神经元原理

镜像神经元原理

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是大脑中一类特殊的神经细胞,最早在1990年代由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的研究者在对猕猴进行实验时发现。

当这些神经元被激活时,不仅会在动物执行某项动作(如抓取食物)时活跃,同时在它们观察同类执行相同动作时也会变得活跃。

这一发现表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模仿”的作用,能够反映出动作的意图和含义,而不只是动作本身。

在人类大脑中,镜像神经元系统主要分布在前运动皮层(Premotor Cortex)、运动辅助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SMA)和顶下小叶(Inferior Parietal Lobule)等区域。

当人们看到其他人执行动作时,相应的镜像神经元群体会被激活,这似乎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并在某种程度上模拟这些动作,从而促进模仿学习、理解和执行复杂的社交行为。

镜像神经元的工作原理被认为是社会认知、情绪共鸣、语言理解和模仿学习等复杂心理功能的基础。

例如,当我们看到别人疼痛时,我们的镜像神经元网络会被激活,这有助于我们同情并理解别人的感受;在学习新的动作技能时,通过观察他人的动作并激活类似的神经网络,我们可以更快地学会这些技能。

此外,镜像神经元的研究也为自闭症、帕金森病、精神病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因为这
些疾病患者的社会互动和模仿能力通常受到影响,而这可能与他们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功能异常有关。

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

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

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摘要】自闭症,是一种较为广泛的发育障碍,神经性性疾病,其主要核心症状为:社会交际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1]。

研究者正在努力试图通过研究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机制揭示其发病机制,解释自闭症的症状,进而找到治疗自闭症的方法。

镜像神经元为解开自闭症的神秘面纱带来希望。

【关键词】自闭症;镜像神经元;治疗【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035-02自闭症个体通常表现社交及沟通能力障碍,这些能力有移情、模仿、共同关注、语言、心理理论等。

自镜像神经元被发现后,有大量研究表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模仿、移情、心理理论、语言中扮演重要作用,于是很多研究者认为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自闭症的某些症状。

1.镜像神经元系统与自闭症一项应用fMRI研究显示自闭症患者额下回的岛盖部(属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观察人的运动时呈现过度活化,表明自闭症患者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中镜像神经元的活性是异常的。

当自闭症患者自己执行一个动作时镜像神经元所在脑区正常激活,表示基本的动作自我启动的感觉运动系统完整;但在观察他人的动作时活性异常,表明自闭症患者基本的生物运动的观察系统可能出现受损。

这种异常既可能是低活性也可能是超活性,无论是哪一种异常都可能导致镜像神经元无法正常执行其功能,引起自闭症症状[1]。

还有一项研究发现U波抑制可能与观察者对动作的熟悉程度有关,对比观察熟悉者和陌生者抓握动作时的U波,发现无论是正常个体还是自闭症患者都在观察熟悉人的手抓握动作时U波抑制明显,表明当自闭症患者看到熟悉个体所做的动作时镜像神经元正常激活。

这项研究的结果可能表明镜像神经元激活存在阈值效应:自闭症患者比正常人需要更强的刺激,克服可能存在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数量的减少或功能降低才能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引起U波抑制[2]。

自闭症患者在观察自己的动作或熟人的动作时U波之所以抑制可能是因为熟悉的刺激可以增加关注力和具有激发性的特点引起镜像神经元系统活性增加。

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有何作用

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有何作用

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有何作用当我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往往能够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在经历着同样的动作和情感。

这种神奇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大脑中的一群特殊细胞——镜像神经元。

它们在人类的认知、学习、社交等多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镜像神经元在动作理解和模仿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想象一下,你看到别人拿起一个杯子喝水,你的大脑中相应的镜像神经元就会被激活,仿佛你自己也在进行这个动作。

这使得我们能够迅速理解他人的动作意图,而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思考过程。

这种即时的理解能力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互动非常重要。

比如,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能够通过观察对手的动作来预判他们的下一步行动,从而更好地做出应对策略。

在学习新技能时,比如学习跳舞或演奏乐器,我们通过观察老师或熟练者的动作,镜像神经元的活动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要领。

其次,镜像神经元对于情感共鸣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面部表情或身体语言传达出某种情感时,比如喜悦、悲伤或愤怒,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让我们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别人哭泣会感到难过,看到别人欢笑会感到开心。

这种情感共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连接的基础。

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增强彼此之间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准确感知他人的情感状态有助于我们做出恰当的回应,从而促进沟通和合作。

再者,镜像神经元在语言学习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研究发现,当我们听到他人说话时,镜像神经元不仅会对语言的声音进行处理,还会对说话者的口型和面部动作产生反应。

这有助于我们将听到的声音与相应的动作和意义联系起来,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和学习语言。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通过观察父母和周围人的语言表达以及伴随的动作,镜像神经元的活跃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语言规则和词汇。

此外,镜像神经元在社会认知和文化传承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社会习俗、礼仪规范等文化元素往往通过观察和模仿来传递。

当我们看到他人遵循特定的社会行为模式时,镜像神经元的激活促使我们也倾向于采取类似的行为。

镜像神经元理论简介及应用

镜像神经元理论简介及应用

镜像神经元理论简介及应用镜像神经元理论(Mirror Neuron Theory)是由意大利神经科学家吉亚科莫·拉坎提在1996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类和某些非人类动物,在观察到他人进行某个特定动作时,自身的脑部神经元会被激活,仿佛在进行该动作一样。

这些被激活的神经元被称为镜像神经元,因为它们“镜像”了他人的动作。

镜像神经元最早是在研究猴子的实验中发现的。

在实验中,当猴子进行某个动作,如抓取物体时,特定脑部区域的神经元被激活。

然而,当猴子仅仅观察到研究人员抓取物体时,相同的脑部区域的神经元同样被激活。

这表明猴子的脑部神经元可以模仿他人的动作,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产生类似的脑部活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类的脑部中也存在类似的镜像神经元系统。

镜像神经元理论的提出对于理解人类的社会认知能力和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镜像神经元,我们能够模仿他人的动作、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并进行情感共感。

这一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和模仿新的技能,并迅速地与他人建立共情。

除了在理解人类的社会认知能力方面,镜像神经元理论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关于镜像神经元的应用领域:1. 教育:理解镜像神经元在学习和模仿中的作用,可以为教育提供新的方法。

通过创造一个富有激励的学习环境,提供观察、模仿和实践的机会,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通过观察优秀的演讲者或运动员的表现,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并提高自己的技能。

2. 运动康复:镜像神经元可以在运动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他人的正常动作,患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可以模仿并重新学习如何进行正常的运动。

这种方法称为镜像疗法,已经在康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中风后的肌肉康复、帕金森病和脊髓损伤等方面。

3. 社交技能培训:镜像神经元理论可以用于培养社交技能。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个体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表达情感和理解他人的意图。

这对于自闭症患者等社交困难群体尤为重要,帮助他们改善社交交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环球科学》:镜像神经元,大脑中的魔镜概述◆当人类和猴子在执行某个动作或观看其他个体执行同样的动作时,大脑中的一部分神经元就会有所反应。

◆由“镜像神经元”产生的直接的内在体验,让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或情感◆镜像神经元也许是模仿他人动作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从而使得镜像机制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多层面交流与联系的桥梁约翰看见玛丽的手向一朵花伸去。

约翰知道玛丽要做什么——她要摘花,可是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玛丽朝着约翰莞尔一笑,他猜她要把这朵花送给自己。

这个简单的场景转瞬即逝,约翰却能立即领会玛丽的意图。

为什么他能毫不费力地理解玛丽的行为和意图?10年前,大多数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我们对他人行为,特别是他人意图的理解,是通过一个快速的推理过程完成的。

这个推理过程类似于逻辑推理。

也就是说,约翰大脑中有一些复杂的认知结构,它们能详尽分析感官采集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先前储存的经历相比较,约翰就知道了玛丽在做什么,以及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当某人的行为难以理解的时候),这种复杂的推导过程或许确实存在,但当我们看到简单的行为时,往往马上就能作出判断,这是不是意味着还有更简单更直接的理解机制?20世纪90年代初,在意大利帕尔马大学,我们的研究小组偶然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在一群神奇的神经元之中。

当猴子有目的地做出某个动作时(例如摘水果),它大脑中的这种神经元就会处于激活状态。

不过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当这只猴子看到同伴做出同样的动作时,这些神经元也会被激活。

这类刚刚进入人们视野的细胞似乎就像一面镜子,能直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映射别人的动作,所以我们称它们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

与大脑中储存记忆的神经回路相似,镜像神经元似乎也为特定的行为“编写模板”。

有了镜像神经元的这种特性,我们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基本动作,在看到这些动作时,也能迅速理解,而不需要复杂的推理过程。

约翰之所以能够领会玛丽的行为,是因为这些动作不仅发生在他眼前,而且也在他的大脑中实时模仿着。

很久以前,有哲学家就认为,一个人要真正理解一件事,就必须亲身经历。

对于神经学家来说,在镜像神经元中为这种哲学观点找到物质基础,代表了我们对理解过程的认识有了巨大的变化。

发现镜像神经元在猴子、人类的大脑中,都存在镜像神经元。

不论是自己做出动作,还是看到别人做出同样的动作,镜像神经元都会被激活,也许这就是我们理解他人行为的基础。

我们的研究小组发现镜像神经元其实纯属意外。

当时,我们正在研究大脑的运动皮质(motor cortex),特别是其中的F5区域,这一区域与手部和口部运动有关。

通过对运动皮质的研究,我们希望能了解处于激活状态的神经元如何编写指令,以执行特定的动作。

为此,我们观测了恒河猴(macaque)大脑中个别神经元的活动。

在猴子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时(例如抓取玩具或食物),我们可以观察到,猴脑中有一群独特的神经元,会伴随特定动作而放电。

接下来,奇怪的现象发生了。

当猴子看到我们的实验员抓取食物时,它的神经元就像它自己在抓取食物一样被激活了。

起初,我们怀疑这可能是某种不易察觉的因素造成的,比如猴子在观察我们的动作时,是不是做了一些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小动作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排除了这种可能性,还排除了其他一些干扰因素,比如猴子对食物的渴望。

我们开始意识到,神经元的活动形式与猴子看到的动作有关,这是大脑对这个动作本身的真实体现,而与这个动作的执行者没什么关系。

在生物学研究中,要确定一个基因、一种蛋白或者一类细胞的功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它们从体系中去除,然后再看生物体的健康或行为产生了什么缺陷。

不过这种方法无法用于确定镜像神经元的功能,因为我们发现镜像神经元分布十分广泛,在两个大脑半球的重要区域都有分布,包括运动前皮质(premotor cortex)和顶叶皮质(parietal cortex)。

如果破坏整个镜像神经系统,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恒河猴的认知能力严重下降,以至于无法对我们的刺激作出反应,我们也就不可能看出去除了特定细胞后,恒河猴到底缺失了哪些功能。

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是领会一个动作的含义,还是只是直观地记录这个动作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找到一些办法,使恒河猴在没有真正看见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理解某个动作的含义,然后在此过程中,观察猴脑中神经元的反应。

我们推测,假如镜像神经元真的促成了对动作含义的理解,它们的活动就应该反映了动作的含义,而不是动作的视觉特征。

为此我们进行了两个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对F5区域的镜像神经元进行了测试,看它们是否能通过声音辨别动作。

我们让猴子观察一个伴有特殊声音的手部动作(如撕纸或剥花生壳),然后记录它的镜像神经元的活动。

此后,我们又让猴子只听到声音而看不见动作。

结果发现,许多在“看到动作同时听到声音”时会作出反应的F5镜像神经元,对声音本身也会作出反应。

于是,我们给这类神经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称:视听镜像神经元(audiovisual mirror neuron)。

接下来,我们又提出假设,如果镜像神经元确实与理解动作的含义有关,那么即使不让猴子真正看到某个动作,只是给予足够的暗示,让它们能在大脑中模拟这个动作,猴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也应该会放电。

因此,我们先让猴子观看一个实验员的动作——伸手去抓一样食物。

然后,再用一个屏风挡住猴子的视线,让它看不到实验员抓食物的动作。

这时,猴子就只能依靠想象,猜出实验员在屏风背后做了什么动作。

尽管如此,猴脑中一半以上的F5镜像神经元还是会放电。

这些实验证明,镜像神经元的活动是理解动作行为的基础。

当对一个动作的理解并非建立在视觉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诸如声音和动作特征之上时,镜像神经元仍能够通过放电来标明这个动作的含义。

既然猴子的大脑中都有镜像神经元,那么在人类的大脑中是否也存在镜像神经系统呢?我们对这个自然而然的推测进行了研究。

首先,我们借助检测运动皮质活性变化的多种技术,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证实了人脑中的确存在镜像神经系统。

例如,当参与实验的自愿者看到实验员抓取一件物品,或者做出一个手臂动作时,他们自己的手和手臂上的相应肌肉就会产生神经兴奋。

这表明在自愿者的大脑运动原区域中,有镜像神经元作出了反应。

在后来的研究中,我们又利用多种体外测量方法,例如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来检测大脑皮质的活动,结果也都证实了人脑中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存在。

但我们所使用的技术,都无法触及最关键的一点:自愿者观察他人动作时,到底他们大脑中的哪些具体位置被激活了呢?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利用最直观的大脑成像技术(brain-imaging technique)展开了研究。

在意大利米兰市的圣拉菲尔医院(San Raffaele Hospital),我们进行了一组这样的实验:把自愿者分为两组,一组观看不同的手部抓握动作,另一组作为参照组,只盯着静止的物体。

利用正电子断层扫描仪(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我们观察了两组自愿者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情况。

结果发现,观看他人的动作会激活大脑皮层中3个主要区域。

其中一个是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STS),这个区域的神经元会在自愿者观察身体部位的运动时作出反应。

另外两个区域是顶下小叶(inferior parietal lobule,IPL)和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IFG),它们分别对应于猴脑中的顶下小叶以及腹外侧运动前皮质(ventral premotor cortex),而我们此前在猴脑中发现镜像神经元的F5区域,就位于腹外侧运动前皮质中。

实验结果让我们倍受鼓舞,说明镜像机制在人类大脑中也起着作用,不过这仍然未能充分揭示镜像机制的作用范围。

如果说,通过让我们在内心体验看到的动作,镜像神经元可以使我们直接理解这一动作,那么,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直接理解这个动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呢?意图的暗示要理解别人在做什么也许很容易,但是要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做就不那么容易了。

也许需要一点暗示,比如玛丽的莞尔一笑,才能让我们摸透对方的意图。

让我们回到约翰和玛丽的例子。

我们说过,约翰不仅知道玛丽在摘花,还知道她想把这朵花送给他。

玛丽的微笑是一个重要的暗示,使约翰领会了她的意图。

在这种情况下,约翰对玛丽意图的了解,对于他理解玛丽的动作至关重要,因为送花给他是玛丽整个动作的完结。

当我们自己在做那样的动作时,其实是在执行一系列连贯的肌肉运动,而运动的顺序则取决于我们的目的:摘下一朵花,既可以拿到自己的鼻子前细细品味花儿的芬芳,也可以将它送给另一个人——这两种情况下,肌肉运动的顺序其实有所差别。

因此我们猜测,镜像神经元之所以能帮助我们理解别人的意图,是不是因为它能从类似的动作中,分辨出由于目的不同而产生的细微差异呢?对此,我们的研究小组再次展开了实验。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又找来恒河猴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神经活动。

在一组实验中,猴子的任务是抓取食物送入口中。

接着,我们又让这只猴子抓取同样的食物,但这次是放入一个容器中。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在猴子抓取食物时,大部分镜像神经元都会根据不同的动作目的,呈现出不同的放电形式。

这个实验结果显示,在运动原系统中,相关神经元活动被组织成了“动作链”,每条动作链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行为动机。

那么,这种机制能否解释我们是如何理解他人动机。

当一名实验员重复猴子在上一个实验中所做的动作时,我们让猴子在旁边观看,并观测了“抓握神经元”(做抓握动作时,会放电的那批神经元),看看它们发挥了怎样的功能。

在每一次试验中,猴子的大部分镜像神经元都表现出不同的激活状态,这取决于实验人员是将食物送入口中还是放入容器中。

这时猴脑中镜像神经元的激活形式,与它们自己执行相应的动作时,我们所观测到的激活形式几乎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在抓取食物送入口中时,猴脑中放电最强的那些镜像神经元,在猴子观看实验员做相同动作时,同样放电最强。

这样一来,在一系列动作的组织方式和理解他人意图的能力之间,似乎就存在着一种严格的关联性。

当猴子观看一个在特定情景下发生的动作时,只要看到一系列完整动作的开头部分,猴子的镜像神经元就会被激活,形成一条动作链。

在刚开始观看一个动作的时候,猴脑中究竟哪一条动作链会被激活呢?这取决于多种因素,比方说动作的作用对象、动作发生的场景,以及对动作执行者过去行为的记忆等。

人类也许同样存在这样的意图理解机制,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马尔科·亚科博尼(Marco Iacoboni)及其同事合作,找来了更多的自愿者参与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