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_具身模拟与心智阅读_叶浩生
镜像神经元名词解释

镜像神经元名词解释
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是指一类在大脑中专门负责解码
别人意图和动作的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在人类和某些其他动物的大脑中都有发现,它们能够让我们理解别人的行为和情感,并且在我们执行类似的动作时产生共鸣。
镜像神经元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和研究的。
这些神经元在大脑中的不同区域中分布,包括猴子的前额叶、颞叶和顶叶,以及人类的大脑额叶、顶叶和颞叶等区域。
镜像神经元在人类的认知和社交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别人的行为和情感,同时在我们执行类似的动作时产生共鸣,进而增强我们的共情能力和社交能力。
此外,镜像神经元还与人类的语言和模仿学习有关。
除了在人类和猴子中,镜像神经元也在其他一些动物的大脑中存在,例如大猩猩、熊和鸟类等。
不过,不同物种中的镜像神经元的分布和功能可能存在差异。
总之,镜像神经元是大脑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元,它们在人类的认知、社交和模仿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认知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初,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
该模式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程序”。
认知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不依赖于身体,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这就是所谓的“离身认知”。
离身认知观把人比作机器,把认知过程看成计算,认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
如果把某个人收到的刺激信号输入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可以得到同样的感觉体验。
可是,现实情况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千差万别。
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也可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
其后,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
大脑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息处理系统,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力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大脑神经元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的。
然而,联结主义模式与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基础。
目前,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
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身体的。
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
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
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
有些认知内容是身体提供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初始概念。
例如,“冷、热、温”等概念基于身体感受,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
如形容情感状态,我们会使用“冷漠、热情、温暖”。
(取材于叶浩生、苏得权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有许多实验支持具身认知的假设。
例如,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参加一个关于耳机舒适度的测试。
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叶浩生

心理学报 2014, Vol. 46, No.7, 1032−1042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4.001032收稿日期: 2013-08-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113)资助项目、打造“理论粤军”2013度重大资助项目(LLYJ1323)。
通讯作者: 叶浩生, E-mail: yehaosheng0817@1032“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叶浩生(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006)摘 要 “具身”是当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其基本涵义是指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
经典认知科学主张“非具身”, 认为认知是一种信息的表征与加工, 从本质上讲与承载它的身体无关。
“弱具身”强调了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 但是却保留了认知的计算和表征功能。
“强具身”则极力主张认知是被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塑造出来的, 身体的特殊细节造就了认知的特殊性。
在怎样理解“具身”方面, 存在着不同的解释。
从本文作者的观点来看, 具身的性质和特征表现在4个方面:(1)身体参与了认知, 影响了思维、判断、态度和情绪等心智过程。
(2)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知觉依赖于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 身体的活动影响着关于客观世界表象的形成。
(3)意义源于身体, 抽象的意义有着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基础。
(4)身体的不同倾向于造就不同的思维和认识方式。
有关具身的研究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心理学产生冲击。
关键词 具身; 具身认知; 具身心智; 身体; 心理学 分类号 B84-09“具身”或“具身性” (embodiment)是当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Aschwanden, 2013; Kiverstein, 2012; Meier, Schnall, Schwarz, & Bargh, 2012)。
那么, “具身”的本质涵义究竟是什么?具身是一种直觉?是一种身体经验?还是一种新的建构、认知世界的方式?在经历了经典认知科学的“非具身”, 即心智在本质上不依赖于承载它的身体这样一种观点之后, 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学者们就心智以怎样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身体展开了讨论。
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与身心关系

Embodied Cognition, Mirror Neurons and the Mind-
Body Relationships
作者: 叶浩生[1]
作者机构: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2-3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身心关系;认知心理学
摘要:具身认知强调了身体的物理结构和感觉运动系统的经验对心智的塑造作用。
它挑战传统认知心理学无身认知的观点,认为认知依赖于身体,扎根于环境。
认知、身体和世界构成了
有机的整体。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心智具身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镜像神经元在动作执
行和动作观察时皆被激活的事实表明,所谓内部心理过程可能就是身体动作经验的心理模拟过程。
认知既不是抽象符号的加工,也离不开身体。
心智和身体并非独立的二元,我们通过身体
认识世界,身体构造和身体经验决定了认知的形式和内容。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身体与心智
是一体的。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作业设计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作业设计发布时间:2023-02-22T05:48:08.641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9期第9月作者:李馨悦[导读] 作业设计是作业的核心环节,教师作为作业设计的一个重要主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李馨悦(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摘要:作业设计是作业的核心环节,教师作为作业设计的一个重要主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前的作业设计存在着作业设计的目标偏重于知识维度、作业设计的素材陈旧以及作业设计内容的层次性与多样性亟待改进的问题。
因此,本文借鉴了具身认知理论,尝试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出发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作业设计。
关键词:具身认知;作业设计;基础教育作者简介:李馨悦(1998—),女,河北沧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只有教师做好作业设计,学生才能在作业中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才能把课堂教学中习得的知识画线成面,经练习逐渐走向系统化,进而核心素养才能落地。
可是,当前教师的作业设计仍存在着作业设计的目标单一、作业设计的素材陈旧等问题。
而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倡导“身心一体”,可为教师设计作业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与思路。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缘起与内涵传统认知理论倡导“身心二元论”,甚至把“身体”放在一个“克制”、“压抑”的状态之下,认为人的行为活动只受大脑这一中枢系统的支配,身体并不主动参与信息的加工与分配的过程。
但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有效的实证基础。
即个体可以通过自身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与体验来理解他人的行为,个体也可以通过观察到他人的行为,从而激活自身执行这一行为的神经基质[1]。
因此,人们逐渐意识到身体对于探索认知周围世界的价值。
具身认知理论的中心含义是:“人的身体在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
”[2]因此,具身认知理论历经不断发展,逐渐也融入了教育领域。
二、当前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一)作业设计的目标单一、偏重知识维度当前的作业设计过于偏重知识的维度、抽象思维的训练,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价值的涵养与体认,不注重学生的身心一体的发展。
具身认知_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_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5, 705–71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705具身认知: 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南京 210097)摘 要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中心含义包括: (1) 认知过程的进行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 (2) 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 (3) 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 认知存在于大脑, 大脑存在于身体, 身体存在于环境。
具身认知最初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考, 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渊源, 但是现在这种哲学思考已经开始走向实证领域, 实验的认知心理学家开始从具身的角度看待认知, 形成了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但是具身认知研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心理学; 认知; 具身化; 具身认知; 认知主义 分类号 B84-09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认知心理学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
最初, 以计算机模拟为基础的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支配地位, 其后, 以神经的网状结构和并行加工原理为基础的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
同行为主义相比, 这两种模式都把心理学家注意的中心转向内部心理过程, 着力探求调节行为的认知机制, 因此被称为“认知主义”(cognitivism)。
然而有证据表明, 受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哲学、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正在经历着一场“后认知主义” (post- cognitivism)的变革(Gomila & Calvo, 2008, p.7)。
在这场变革中, “一个幽灵盘旋在认知科学实验室的上空, 这个幽灵就是具身认知”(Goldman & Vignemout, 2009, p.154)。
具身认知成为一个焦点论题, 代表了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
1 具身认知的概念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也译“涉身”认知(孟伟, 2007), 其中心含义是指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 “从发生和起源的观点看, 心智和认知必然以一个在环境中的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为基础, 因此, 最初的心智和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涉及身体的, 心智始终是具(体)身(体)的心智, 而最初的认知则始终与具(体)身(体)收稿日期: 2009-09-10通讯作者: 叶浩生, E-mail: yehaosheng@结构和活动图式内在关联”(李恒威, 盛晓明, 2006, p.184)。
镜像神经元、具身模拟与心智阅读

叶浩生 , 心理学博士 ,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 师, 5 1 0 0 0 6; 本文为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相 关线 索诱 发的 心理 渴求及 镜像 神经 活动——基 于具 身理 论的 药物依 赖神 经机 制研 究 ” ( 3 1 2 7 1 1 1 3) 的阶段性成 果。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 l 2 0 1 3 / N o . 4
心 理学 研究
镜像神 经元 、 具 身模 拟 与 心智 阅读
叶 浩 生 曾 红
[ 摘
要] 镜像神 经元是意 大利 帕 尔玛 大学 的神 经科 学 家 R i z z o l a t t i 所领 导的 团队发现 的 一种
经元编码的是所观察 动作 的意图。似乎 在观察 其他个体达 到 目标 的动作 时 , 猴子 大脑 中的镜 像神经元也 模拟 了这 种 动作及 其 意 图 , 处 于 观 察地位 的猴子仿佛 自己在执行这 些达 到 目标 的
在观 察阶段 的重新激活 。这种激 活是 知觉和运 动状 态在 离线条件 下的再使 用。 同时, 镜像神 经元 在
操作和观 察两个阶段都被激 活也 解释 了为什 么我们 能对他人 的心理进行 阅读和理 解。通过具 身的模
拟。 我们把他人 的行 为 同 自己的行为进行 匹配, 从 而达到 了解他人行 为意义的 目的。
新 的运 动神 经元。这种神经元不仅在 恒河猴执 行 一个指 向 目标 的动作 时被激 活 , 而且在 恒河猴观 察 同类其他 个体或者 实验者执行 同样或 类似的动作 时也被 激活。T MS和 F MR I 的研 究证 实在人 类大脑
皮层 中存在 着具有类似功能 的镜像神 经机 制。镜像神经机制 的存在 为具身模 拟提供 了神 经 生理 学的 基础 。镜像神 经元在操作和观察 两个阶段 都可 以被 激 活的事 实表 明 , 模拟过 程 实际上就是 运动 系统
2023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23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 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认知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初,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
该模式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程序”。
认知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不依赖于身体,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这就是所谓的“离身认知”。
离身认知观把人比作机器,把认知过程看成计算,认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
如果把某个人收到的刺激信号输入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可以得到同样的感觉体验。
可是,现实情况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千差万别。
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也可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
其后,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
大脑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息处理系统,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力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大脑神经元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的。
然而,联结主义模式与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基础。
目前,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
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身体的。
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
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
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
有些认知内容是身体提供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初始概念。
例如,“冷、热、温”等概念基于身体感受,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
如形容情感状态,我们会使用“冷漠、热情、温暖”。
(取材于叶浩生、苏得权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有许多实验支持具身认知的假设。
例如,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参加一个关于耳机舒适度的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13/No.4心理学研究镜像神经元、具身模拟与心智阅读叶浩生曾红*[摘要]镜像神经元是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Rizzolatti所领导的团队发现的一种新的运动神经元。
这种神经元不仅在恒河猴执行一个指向目标的动作时被激活,而且在恒河猴观察同类其他个体或者实验者执行同样或类似的动作时也被激活。
TMS和FMRI的研究证实在人类大脑皮层中存在着具有类似功能的镜像神经机制。
镜像神经机制的存在为具身模拟提供了神经生理学的基础。
镜像神经元在操作和观察两个阶段都可以被激活的事实表明,模拟过程实际上就是运动系统在观察阶段的重新激活。
这种激活是知觉和运动状态在离线条件下的再使用。
同时,镜像神经元在操作和观察两个阶段都被激活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对他人的心理进行阅读和理解。
通过具身的模拟,我们把他人的行为同自己的行为进行匹配,从而达到了解他人行为意义的目的。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具身模拟;心智阅读;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的神奇之处莫过于它不仅在恒河猴操作某个指向目标的动作时被激活,而且在被动观察同类其他个体,甚至实验者操作类似的动作时,也被激活。
这一事实表明,身体动作和认知判断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或许这正是个体之间相互理解的神经基础。
个体心灵之间通过镜像神经元而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心智阅读或称读心(mind-reading)因此而成为可能。
一、镜像神经元与人类的镜像神经机制大约在90年代中期,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Rizzolatti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运动神经元。
它们位于恒河猴腹侧前运动皮层所谓的F5区。
这种新的运动神经元“不仅在猴子执行一个行动,如精确地捡起一粒葡萄干时产生放电现象,而且当它被动地观察另一个个体做出类似的举动时也产生放电现象”(Heyes,2010)。
由于这种神经元具有映射其他个体动作的能力,因此,这类神经元被命名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
大量的实证证据表明,恒河猴大脑皮层的腹侧前运动皮层*叶浩生,心理学博士,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510006;曾红,心理学博士,暨南大学医学院副教授,510005。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线索诱发的心理渴求及镜像神经活动———基于具身理论的药物依赖神经机制研究”(31271113)的阶段性成果。
097和后顶叶皮层是镜像神经元的主要聚居区(Rizzolatti,Fogassi,&Gallese,2001)。
镜像神经元大致可分为两类:严格相符和总体相符。
严格相符(strictly congruent)的镜像神经元大约占镜像神经元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类神经元只有在同一动作的操作或观察时才产生放电效应。
总体相符(broadly congruent)的镜像神经元大约占镜像神经元总数的三分之二,这类神经元不仅在同一动作的执行和观察时产生电效应,而且在执行逻辑上相关的动作,或者达到同一目标的其他动作,甚至听到与特定动作相关联的声音时,也会被激活,产生放电效应。
总体相符的镜像神经元在数量上超过严格相符的镜像神经元的事实说明,镜像神经元的镜像性质并非单一地针对具体的动作,而是指向行为的目标。
在理解相互之间行为目标的基础上达到交流和互动的目的(Fogassi,2011)。
总体相符的镜像神经元占多数也说明镜像神经元似乎并非仅仅对动作的视觉特征做出反应,而是针对动作的意图做出颇为复杂的抽象编码。
在Umilta等人(2001)的实验中,实验者首先安排猴子观察一个实验助手伸手抓食物的动作。
在一种条件下,猴子看到实验助手伸手抓住了食物,在另一种条件下,只有手势动作,没有食物可抓。
在前一种条件下,F5区的镜像神经元被激活,但是在后一种条件下没有激活产生。
接下来,实验助手手臂动作的后半部分被遮蔽,猴子看不到手究竟有没有触及食物。
实验结果显示,当猴子知道挡板后有食物存在,即使没有看到最后的动作结果,F5区的镜像神经元也产生强烈的激活,但是如果猴子事前知道挡板后没有食物存在,则镜像神经元没有激活效应的产生。
总体相符镜像神经元的这种特性可能就是我们理解他人行为的神经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他人行为一般来说是“半透明的”,但却总是能被理解和识别。
总体相符的镜像神经元对动作意图的抽象编码为此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镜像神经元对抽象意义的编码也可以从所谓的视听(audio-visual)镜像神经元激活模式中得以证明。
Kohler等(2002)在实验中发现,F5区的镜像神经元不仅在手部动作的执行和观察时可被激活,而且在听到与手部动作相关联的声音(如剥花生、撕纸等)时也被激活。
这也说明镜像神经元并非对单一感觉通道的信息做出反应,而是一种多通道的,对抽象意图的编码过程。
另外一个实验中,Bonini等人(2010)发现,猴子顶叶皮层的镜像神经元选择性地对“抓起来吃”和“抓起来放入盒中”动作产生电反应。
那些在操作“抓起来吃”时有更多电反应的神经元,在观察“抓起来吃”的动作时也产生更多的电反应;而那些在操作“抓起来放入盒中”产生更多电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在观察同一动作时,也出现更多电反应。
这些结果都说明了镜像神经元编码的是所观察动作的意图。
似乎在观察其他个体达到目标的动作时,猴子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也模拟了这种动作及其意图,处于观察地位的猴子仿佛自己在执行这些达到目标的动作,以此达到对他人动作的识别和理解。
上述实验证据说明:“镜像神经元具有两个重要特征:首先,激活它们的是所观察动作的目标,而与怎样获得这一目标无关;其次,镜像神经元对不同的动作结果显示出选择性”(Ocampo &Kritikos,2011)。
这两个特征都说明镜像神经元与理解和认知过程存在联系。
如果发生于恒河猴大脑皮层的镜像神经元具有表征他人行为意图的功能,那么是否意味着人的理解和认识过程也建筑在同样的神经机制上?镜像神经元发现之后,许多学者开始寻求在人身上类似于镜像神经元功能的神经机制存在的证据。
“通过早期的脑成像研究,对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神经活动的比较,研究者普遍认为人类大脑腹侧前运动皮层、后额下回岛盖部是恒河猴镜像神经元F5区的对应物,而喙状顶下小叶是恒河猴后顶叶皮层PF/PFG区的对应物”(Molenberghs et al.,2012),人类大脑皮层的这两个区域的神经细胞具有与恒河猴镜像神经元同样的功能,这间接证实了人类镜像神经元的存在。
由于无法使用单细胞电极植入方法,人类098镜像神经机制的研究大多采用了TMS(颅磁刺激)和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
TMS研究发现(Fadiga et al.,1995;Urgesi et al.,2010),当被试观察指向一定目标的手臂动作时,其相应手臂的肌肉也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提高。
在另一次实验中,实验者观察到,当被试观察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手臂动作的图片时,MEPs有了明显增强,而观察静止的手臂动作图片时MEPs却没有明显的变化。
这些实验说明在人类身上存在着镜像神经系统,也说明当人类观察和理解其他个体的动作时,个体神经系统内部存在着一种模拟过程。
这种内部模拟促使了相应部位肌肉MEPs的提高。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有关研究表明,人类的镜像神经系统(hMNS)所针对的同样是动作的意图或目的,而不是动作的视觉特征。
美国加州大学的Marco Iacoboni等人(2005)进行了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观看同一动作在不同背景中的录像。
第一段录像中,被试看到的是在无背景的场景中一只手臂伸手抓起杯子;第二段录像中,被试看到一只手臂从准备好用餐的餐桌上拿起了杯子,第三段录像被试看到的是手臂从吃剩余的餐桌上拿起杯子。
实验安排的用意是看看人类的镜像系统是否可以在抓起水杯喝水、抓起水杯清理餐桌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实验结果证实,不同情境中的同一手臂动作导致了皮层不同区域的激活,但是在第二种情境下,即餐具摆放整洁的背景中,观察到手臂抓握水杯的动作导致了被试额下回后端和腹外侧前运动皮层区域的强烈激活。
在这三种条件下,被试观察到的是同一抓握水杯的动作,激活的皮层区域却不同。
这说明被试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动作的结果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并产生了相应的内部模拟,因而激活了不同的皮层区域。
前运动皮层所表现出的这种镜像功能启示人们,那些本来被视为仅仅主管动作执行与动作识别的皮层区域,可能也主管着对他人动作意图的理解。
新近的一些研究表明,镜像神经机制也是人类个体之间情绪理解的神经基础(Ebish et al.,2008;Enticott et al.,2012)。
当人类观察到同类其他个体表现出疼痛、恶心、喜悦等基本情绪时,个体自身体验到这些情绪时激活的脑区再次被使用。
换言之,个体本身的情绪体验所使用的大脑皮层区域与理解他人的同一情绪体验所使用的皮层区域是一致的。
所有这些研究都说明了一点,即当我们观察到其他个体操作某个指向一定目标的动作,或者表现出某种情绪体验时,我们的大脑皮层中也会产生同样的激活。
这种激活的神经通路同我们自己亲身操作这些动作和体验到这些情绪时在性质上是同一的。
尽管从外表上看,我们并没有操作这些动作,也没有表现这种情绪,但是我们产生了某种下意识的“模拟”(simulation),仿佛我们自己在操作和体验。
以此达到对他人动作意图和情绪体验的识别和理解。
那么,这种模拟是怎样发生的?模拟的性质是什么?它是符号性的,还是以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表象为基础的?这正是本文第二部分所要讨论的问题。
二、镜像神经机制与具身模拟人类最神奇的能力之一我们能有意识地进行想象。
在想象中间,我们模拟现实世界的各种事件,仿佛那些事件真的出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一些虚幻的事件,尽管这些事件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是我们的感觉却是真实的。
就像在阅读一个言情小说时,尽管我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虚构的,但是我们的情绪和感受却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起伏跌宕,仿佛我们在经历着同样的事件。
想象中一个关键方面是模拟过程。
模拟指的是“由对物体的观察而诱发的运动系统的激活”(Ambrosini et al.,2012)。
换言之,当观察过程进行时,观察者本身的运动系统进入活跃的状态,而这种活跃状态模拟了操作特定动作时运动系统的激活模式。
从观察和操作两种过程都激活同样的神经生理机制这一点上来说,模拟过程实际上就是镜像神经机制的激活过程。
099因此,模拟过程是以镜像神经机制为其生理基础的。
模拟的观念古已有之,经验主义哲学家大卫·休莫曾经在“sympathy”的名义下谈论模拟的思想。
他指出:“概括地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人的心灵是一些相互映照的镜子……当我从任何人的声音和姿势中发现某种激情的效应时,我的心灵立即从这些效应追溯到其原因,并且形成有关激情的活生生的观念,仿佛我们自己沉溺于激情本身”(Hume,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