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镜像神经元

合集下载

介绍镜像神经元的书

介绍镜像神经元的书

介绍镜像神经元的书
介绍镜像神经元的书有《生命科学50讲》和《看见你,看见我》。

《生命科学50讲》的作者王立铭在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镜像神经元的基本概念、研究历程和在理解人类自我意识中的重要角色。

他强调了镜像神经元在人类社交行为、情感共享、道德判断等多个方面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自我意识。

《看见你,看见我》则从神经科学角度解释了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机制,书中观点认为,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使得我们在看到别人的行为时,大脑能够直接反映出这种行为所带来的感受,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一样。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镜像神经元的信息,可以阅读这两本书。

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

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

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摘要】自闭症,是一种较为广泛的发育障碍,神经性性疾病,其主要核心症状为:社会交际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1]。

研究者正在努力试图通过研究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机制揭示其发病机制,解释自闭症的症状,进而找到治疗自闭症的方法。

镜像神经元为解开自闭症的神秘面纱带来希望。

【关键词】自闭症;镜像神经元;治疗【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035-02自闭症个体通常表现社交及沟通能力障碍,这些能力有移情、模仿、共同关注、语言、心理理论等。

自镜像神经元被发现后,有大量研究表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模仿、移情、心理理论、语言中扮演重要作用,于是很多研究者认为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自闭症的某些症状。

1.镜像神经元系统与自闭症一项应用fMRI研究显示自闭症患者额下回的岛盖部(属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观察人的运动时呈现过度活化,表明自闭症患者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中镜像神经元的活性是异常的。

当自闭症患者自己执行一个动作时镜像神经元所在脑区正常激活,表示基本的动作自我启动的感觉运动系统完整;但在观察他人的动作时活性异常,表明自闭症患者基本的生物运动的观察系统可能出现受损。

这种异常既可能是低活性也可能是超活性,无论是哪一种异常都可能导致镜像神经元无法正常执行其功能,引起自闭症症状[1]。

还有一项研究发现U波抑制可能与观察者对动作的熟悉程度有关,对比观察熟悉者和陌生者抓握动作时的U波,发现无论是正常个体还是自闭症患者都在观察熟悉人的手抓握动作时U波抑制明显,表明当自闭症患者看到熟悉个体所做的动作时镜像神经元正常激活。

这项研究的结果可能表明镜像神经元激活存在阈值效应:自闭症患者比正常人需要更强的刺激,克服可能存在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数量的减少或功能降低才能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引起U波抑制[2]。

自闭症患者在观察自己的动作或熟人的动作时U波之所以抑制可能是因为熟悉的刺激可以增加关注力和具有激发性的特点引起镜像神经元系统活性增加。

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引起别人的共鸣?一、情感共鸣是具有高情商的人的特征之一1.1 情感共鸣的定义和重要性情感共鸣是指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非常重要。

具有情感共鸣能力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更加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

1.2 情感共鸣的原理情感共鸣的原理与镜像神经元有关,即当我们观察他人的表情、动作等行为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模仿并产生与之相似的感觉,从而激发出情感共鸣。

二、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是引起共鸣的重要因素2.1 积极心态的定义和影响积极心态是指对事物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容易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具有积极心态的人通常看待事物的方式更积极,更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

2.2 乐观情绪的定义和作用乐观情绪是指对未来持有积极、乐观的预期,能够提高人们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拥有乐观情绪的人通常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和认同,从而更容易引起共鸣。

三、共鸣和信任是相互促进的3.1 共鸣与信任的关系共鸣是建立信任的基础,只有在感同身受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够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

因此,建立共鸣关系对于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建立信任非常重要。

3.2 如何建立共鸣关系建立共鸣关系要从接纳他人的角度出发,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情感,尊重对方的权益和选择,关注对方的感受和反馈等方面入手,从而建立起质量更高的共鸣关系。

四、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也影响共鸣的产生4.1 社交智慧的表现社交智慧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包括人际交往的技巧、心理洞察力等。

优秀的社交智慧表现会引起他人的共鸣和好感,加强交往效果。

4.2 有效表达的能力有效表达是指能够准确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传达给他人,并且能够得到对方的理解和认同。

具有有效表达能力的人,易于引起他人的共鸣和认同,促进交往关系的发展。

五、小结5.1 共鸣是一种情感联系方式,有助于促进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5.2 社交智慧、表达能力、积极心态、情感共鸣等因素都是影响引起共鸣的重要因素5.3 建立共鸣关系要从尊重对方、理解他人和关注对方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入手。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

接下来,本书第二章深入探讨了镜像神经元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和运动控制。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让读者理解镜像神经元如何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模仿他 人的动作,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感知和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三章则转向了镜像神经元与社会认知的关系。这一章揭示了镜像神经元在社 会行为、情感共鸣、道德判断等方面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镜像神经元如何塑 造我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不仅扩展了我对镜像神经 元的认知,也激发了我对人类行为和认知的更深层次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深刻认识到,镜像神经元并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机制,更是一种探索人类本质 的重要工具。在未来,我相信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我们的生活带 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改变。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历程,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当 我们看到别人的动作时,我们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使我们能够理解别人的行为,并产生模仿 的冲动。镜像神经元也是人类共情能力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体验到别人的情感和感受。
接下来,作者详细阐述了镜像神经元的工作原理。研究表明,镜像神经元的工作机制是通过观察 别人的行为,然后模仿他们的动作或状态。这种模仿机制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 情感,并使我们能够在不经过思考的情况下采取正确的行动。镜像神经元还能使我们快速地适应 新环境,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如何应对各种情况。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神秘的镜像神经元》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在我们学习新技能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激 活相应的镜像神经元,我们能够在观察他人行为时无形中学会新的技能。这一 发现不仅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治疗一些神经性疾病提供了新的 思路。”

怎样和女朋友更好地聊同感能力?

怎样和女朋友更好地聊同感能力?

怎样和女朋友更好地聊同感能力?对我们来说,别人的大脑就如同一个黑箱,“读心术”是不存在的。

但我们的大脑会自发地模仿他人大脑的环境,简单地说,当你看到别人点头,和自己点头时,触发的是大脑里同一批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

这种模拟他人脑内环境的机制,每时每刻都在运作,而且在人类以外的动物中也都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同感”(empathy),有的也翻译成同理心。

只要没有严重的精神问题扰乱大脑的正常功能,所有人都具备同感能力。

如果一个人显得没有同理心,可能不是他/她同感能力差,而是他/她懒得调动自己的同感能力。

对他人感同身受需要我们耗费额外的“脑力”。

女性真的可能是更慷慨、更有同情心的。

有研究表明:在高压环境中,女性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感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而男性则开启了“节能”模式,将更多的能量调配到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同感能力显著降低。

我们都知道,同感是对他人感同身受,促使我们想去帮助弱者,但它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们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产生压力,而压力会损害我们自己身体的免疫力。

我们或许可以把“帮助弱者”和“感到痛苦”分开。

有研究显示,在帮助弱者时,人们其实有两种视角:一种是把自己代入对方的处境,一种是自己不代入,只是作为旁观者考虑对方的感受。

前一种情况会激起我们负面的压力反应;后一种方式会激起良性的压力反应,就像我们面临一个有能力解决的挑战。

所以,如果你需要经常面对那些经历痛苦的人,最好让自己习惯第二种方式。

与同感能力相关的一个能力是心智化能力(Mentalising),简单说是对他人想法、计划和需求的理解(跟“情商”有点相近)。

听起来两者相关,但过度的同感能力实际上会损害心智化能力。

有研究表明,大脑中用来同感的脑岛异常活跃的时候,会损害大脑中负责心智化能力的回路。

所以,要真的去理解一个人,同感需要适量。

对那些我们越亲近的人,我们可能越能同感。

科学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做实验发现,本人受到电击和看到朋友受到电击时,大脑的活动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朋友关系与我们越亲近,一致性越高。

为什么儿童爱模仿根源在于镜像神经元

为什么儿童爱模仿根源在于镜像神经元

为什么儿童爱模仿根源在于镜像神经元模仿是最原始的动力,因为人类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激励我们的原始祖先逐步脱离猿类。

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

这是人类进步的最伟大之处之一。

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

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

镜像神经元是20世纪末由意大利帕尔马大学首先发现的,这个发现证明在猴脑存在一种特殊神经元,能够像照镜子一样通过内部模仿而辨认出所观察对象的动作行为的潜在意义,并且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

这个发现在一经公布,立即在全世界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科研人员把这样一种具有特殊能力的神经元,称作“大脑魔镜”。

在意大利帕尔马,15年前的一个夏天,一只猴子坐在专用试验椅上等着吃中饭的研究人员回来。

一根细小的电线已经植入了猴子负责运动的大脑区域。

当猴子每次抓或移动实物时,其大脑区域的一些细胞就会兴奋起来,为此,监控器还会记录一个声音:啵哩———破,啵哩———破,啵哩———破。

一位毕业生手上拿着一个冰淇淋球进来了。

猴子盯着他。

之后,令人惊奇的一幕发生了:当学生将冰淇淋球放到他的嘴唇边上时,监控器听到了一个声音:啵哩———破,啵哩———破,啵哩———破。

阿尔比布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镜像神经系统可能受到损害,以至于不能识别自己的动作和语言。

这些患者把自己说出的话当作另一个人说出的,从而产生幻听。

约瑟夫等人对自闭症患者的大脑皮层厚度进行了测量,发现这些患者的镜像神经元所在的皮层要比正常人薄,而且病情越重,这部分皮层越薄。

桑顿认为自闭症的形成与婴儿时期受到的干扰有关。

这种环境干扰可能是电磁辐射。

处于发育阶段的婴儿的镜像神经系统对电磁辐射十分敏感。

人类大脑有若干镜像神经系统来专门传输和了解别人的行动和意图,以及别人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他们的情绪。

共情的神经生物基础

共情的神经生物基础

▪ 研究者认为,该系统内储存了特定行
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个体
自动的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个
体在看到别人进行同样的动作时,不
用细想就能够心领神会。当个体目击
他人受到疼痛刺激或情绪表情时,就
像神经系统的参与使得个体可以通过
具身模仿来获得对相关情感的切身体
验。
——引发共情反
应产生的重要辅助系统。
3.前脑岛(AI)和前扣带回(ACC)在情感共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认知共情的核心脑区是腹内 侧前额叶(vmPFC)。
4.催产素对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都有促进作用。
4.2未来研究展望
▪对不同情绪发生共情时激活的脑区有待进一步研究。
▪进一步研究共情和亲身情感体验的区别。
▪ 疼痛共情与亲身疼痛体验激活的神经网络有重叠也有区别。虽然, 研究发现在疼痛 共情和疼痛两种条件下, 前脑岛和前扣带回区域激活有重叠。但是, 重叠的脑区激活不 能证明神经网络的一致。
相对于理解他人的想法,认知共情更强地激活左 侧的腹内侧前额叶(vmPFC)。
采用经颅磁刺激方法,腹内侧前额叶(vmPFC)损 伤的被试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受损。
2.3 镜像神经系统
▪ 镜像神经元是一系列具有感觉运动特 性的细胞,最早发现于猴子的前运动 在F5区。在人类大脑中也有类似的 结构,主要包括额下回,后顶叶皮质 和颞上沟等脑区。
实验结果:前脑岛(AI)和前扣带回(ACC)在疼痛共情中具有重要作用。Northoff等学 者在 2011年又通过元分析发现,被试观看他人的恐惧、高兴、焦虑等情绪产生共情反应 时, 被试的前脑岛和前扣带回皮质也激活。这些研究证明, 除了疼痛共情, 其他形式的 共情也激活前脑岛和前扣带回皮质。
2.2认知共情的核心脑区——腹内侧前额叶(vmPFC)

为什么说镜像神经元是人类文明传承与进步的根本?

为什么说镜像神经元是人类文明传承与进步的根本?

为什么说镜像神经元是人类文明传承与进步的根本?镜像神经元是指在观察者大脑中能直接映射出别人的动作、情感、意图等一类具有特殊映射功能的神经元,广泛存在于多个脑区。

镜像神经系统为1996年意大利研究者进行猴脑研究时所发现,神经元不仅在猴子亲自抓取食物的时候开始活动,而且在它们看到实验者抓取食物时也会有所反应,宛如镜子一般,故而被称为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参与模仿、语言理解、共情、社会交往、推测他人行为意图、听觉信息的理解等功能。

以婴幼儿教育为例,有研究认为镜像神经元真正揭示了教育的内在规律性,揭露了教育的真相。

过去人们对儿童天赋的认识是含糊的,存在众多的曲解,镜像神经元让人们知道了儿童真正的天赋是存在于被称为”脑中之脑”的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我们真正了解了儿童无师自通的秘密,当孩子们看见某种现象的时候,教育作用已经自动的发生了。

这说明了镜像神经元对人类文明传承与进步的作用,也就是说孩子出生以后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被动地接受父母、幼儿园阿姨和老师所提供的信息,他们具有能动的通过外界的反应来感知和学习的能力。

孩子的生活环境就是他们与外界互动的场所,互动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镜像神经元在教育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的启蒙离不开意象思维。

视觉教育(感官和审美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呈现”知识(让知识变成看得见的)比“讲解”知识更重要。

视觉感受的所有事物都在儿童的大脑内进行着“内模仿”,让孩子看到美好新鲜的事物,形成鉴赏能力是开发他们智力的主要功课。

有学者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思维系统:视觉-顿悟思维(母思维)和概念-推理思维(子思维)。

母思维在个体的生命成长中作用尤为重要,它是创新的源泉,是子思维的基础,世界上真正的天才都是母思维极其发达的人。

(原创首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們的腦中,有一群可以反映外在世界的特別細胞,使我們能夠理解別人的行為及企圖、彼此溝通,並讓我們能透過學習而將生存技能傳承下去。

撰文╱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佛格西(Leonardo Fogassi),迦列賽(Vittorio Gallese)約翰看著正在摘花的瑪莉,他曉得瑪莉在做什麼(把花摘起來),也曉得她為什麼要那麼做;因為瑪莉對著他笑,他認為瑪莉會把那朵花當禮物送給他。

這個簡單的場景只有短短幾秒鐘,但約翰幾乎瞬間就曉得發生了什麼事,他究竟是怎麼辦到的?為什麼他可以毫不費力就了解瑪莉的舉動及意圖?10年前,大多數神經科學家及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對他人舉動與意圖(尤其是後者)的了解,來自快速推理,其過程與解開邏輯問題沒什麼不同。

也就是說,約翰腦中某些複雜的認知裝置,仔細分析了感官傳入的訊息,比對先前儲存在腦中的類似經驗後,讓約翰曉得瑪莉打算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那樣做。

由某人所做的動作,可造成另一個人腦部的活化。

因此,後者打從內心深處就能了解前者在做什麼,因為鏡像機制讓他的腦子裡也經驗了同樣的動作。

雖說在某些情況下,上述複雜的推理過程確實可能發生,尤其是某人的行為特別難以解讀時;但一般而言,我們可以輕鬆且快速掌握簡單的行為,顯示還有更直截了當的解釋。

1990年代初,我們在義大利帕瑪大學的研究團隊(當時還有另一位研究者法迪嘎)偶然間解開了這個問題。

我們發現猴子在進行簡單的目標導向行為時,好比伸手去抓一塊水果,腦中有群意想不到的神經元會活化起來;讓人意外之處在於:實驗猴在觀看別人進行相同舉動時,腦中同一批神經元也會活化起來。

由於這批新發現的神經元似乎讓觀看者在腦中直接反映出他人的行為,因此我們稱之為「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

腦中的神經元網絡,一般相信是儲存特定記憶的所在;而鏡像神經元組則顯然儲存了特定行為模式的編碼。

這種特性不單讓我們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執行基本的動作,同時也讓我們在看到別人進行同樣的動作時,不用細想就能夠心領神會。

約翰在瞬間就理解瑪莉的舉動,是因為該動作不只發生在他眼前,實際上也同時出現在他腦中。

值得一提的是,傳統探究現象學的哲學家早就提出:對於某些事,人必須要親身體驗,才可能真正了解。

對神經科學家而言,鏡像神經元系統的發現,為該想法提供了實質基礎,也明顯改變了我們對人類理解方式的認知。

瞬間認知我們剛開始注意到鏡像神經元,並不是為了找尋證據來支持或駁斥哪個哲學觀點;我們當時是在研究大腦的運動皮質,特別是掌管手及口部動作的F5區,想要了解其中神經元的放電型態,與執行特定動作的編碼關係。

為了這個目的,我們記錄了獼猴腦中個別神經元的活性;同時,我們實驗室擁有各式各樣的刺激,可用在猴子身上。

當猴子執行不同的動作時(譬如伸手去抓玩具或食物),我們就能夠觀察牠們腦中特定的神經元組同步活化的情形。

從這樣的實驗中,我們開始注意到一些奇怪的現象:當我們之中有人伸手去抓食物時,猴子腦中的一組神經元也活化了,就跟牠們自己伸手去抓食物時一模一樣。

一開始,我們懷疑這個現象是由一些平常的因素造成,好比說猴子在觀察我們的行為時,也進行了未受注意的動作。

但當我們想辦法排除了這種可能性以及其他因素(好比猴子預期會有食物的供應)之後,我們才體認到這種與觀測行為相連的神經放電活性,是行為本身在腦中的真實呈現,與這項行為的執行者是誰並無關聯。

生物學的研究裡,若想要了解某個基因、蛋白質或一群細胞的功能,最直截了當的方式,通常是將其從體內去除,然後觀察個體的健康或行為出現哪些缺失。

不過,想要判定鏡像神經元所扮演的角色,這種方法卻行不通,因為我們發現這種神經元遍佈大腦左右半球的重要區域,包括腦皮質的運動前區及頂葉。

如果把整個鏡像神經元系統都給破壞,將造成實驗猴的認知功能出現廣泛缺失,想要釐清少了這些神經元會有什麼特定的影響,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於是,我們採取了不同的策略。

為了確定鏡像神經元在了解某種行為上扮演一角,而不只是單純記錄視覺影像,我們試圖在猴子並未真正看到某個動作就曉得該動作的意義時,評估這些神經元的反應。

我們的想法是:如果鏡像神經元真的與理解有關,那麼其活性就應該反映了該動作的意義,而不只是視覺表徵而已。

於是,我們進行了兩個系列的實驗。

模仿是一項人類特有的能力,如果鏡像神經元是構成這項能力的基礎,那麼鏡像系統就可能是傳授及學習新技能的一座橋樑。

首先,我們測試F5區的鏡像神經元,能否單從動作發出的聲音裡,就「辨認」出動作來。

我們讓猴子觀看一些會發出特定聲響的動作(好比撕紙或敲開花生殼),並記錄到對應的鏡像神經元。

然後,我們讓這些猴子只聽到聲音,但看不到動作;我們發現,之前對發出聲響的動作視訊產生反應的F5區鏡像神經元當中,許多也對聲音本身產生反應。

我們稱這個神經元子集為「視聽鏡像神經元」。

接著,我們推測:如果鏡像神經元真的與了解動作有關,那麼就算猴子沒有親眼看到動作發生,但有充份的線索讓牠們在腦中重現該動作,這些神經元應該也會活化起來才是。

於是,我們先讓猴子觀看某個實驗人員伸手抓起一塊食物;然後,把一塊屏幕放在猴子面前,不讓猴子看到實驗人員抓起食物的動作,而只能猜想後續的動作。

我們發現,猴子光憑想像屏幕背後發生了什麼事,就有半數以上的F5鏡像神經元活化了。

因此從這些實驗證實,鏡像神經元的活動有助於理解動作行為;就算這種理解根據的是非視覺的訊息(例如聲音或是想像),鏡像神經元仍然產生活化,傳達該動作的意義。

從猴子腦中得出這些發現後,我們自然而然想到:人腦中是否也有這種鏡像神經元系統的存在。

經由一系列的實驗,使用了各種偵測大腦運動皮質活性的技術,我們最早得出堅實的證據,證明事實的確如此。

譬如,當受試者看到實驗人員抓起某個物體,或是進行某些無意義的上肢動作時,受試者腦中控制手臂及手部肌肉進行相同動作的神經也出現了活化,顯示掌管運動的腦區有鏡像神經元的反應。

進一步使用腦電圖(EGG)等方法從體外測定神經活性的研究,也支持人類擁有鏡像神經元系統的想法。

只不過這些方法都不能讓我們在受試者觀察動作行為時,辨認他們腦中確切的活化位置。

因此,我們使用腦部直接造影的技術,來探討這個問題。

這些實驗是在義大利米蘭的拉菲爾醫院進行,我們使用正子斷層掃描(PET),在志願受試者觀看以不同方式抓物的動作時,觀察其腦中神經元的活性;然後再讓他們觀看靜物,以為對照實驗。

在這項實驗中,觀看別人執行動作,大腦皮質中有三塊重要的區域活化了起來:其中之一是顳上溝,已知其中的神經元在看到身體部位移動時會有所反應;另外兩個區域是頂下葉及額下回,分別與猴腦的頂下葉及腹前運動皮質(包括F5在內)對應,也就是我們先前記錄到鏡像神經元的腦區。

這些令人鼓舞的結果,顯示人腦當中也有鏡像機制在運作,但卻未能完全揭露其影響範圍。

譬如說,如果鏡像神經元讓人經由實際的體驗,而對觀察行為產生直接的理解,那我們感到好奇的是:這種舉動的最終目的,有多少也屬於「理解」的一部份?有意為之回到先前約翰與瑪莉的例子;我們說,約翰曉得瑪莉正在摘花並準備把花送給他。

在此例中,瑪莉的笑容提供約翰因果關係的線索,讓約翰曉得瑪莉想做什麼;這點對於了解瑪莉的行為舉足輕重,因為把花送給約翰,是瑪莉整個行為動作的完結。

當我們自己進行這種行為時,實際上是在執行一連串的動作,其順序由我們的意圖所決定;把花摘起送到自己鼻尖嗅聞所包含的連串動作,與摘起花來送給別人的一組動作,並不完全相同。

因此,我們的研究團隊便想看看,鏡像神經元是否能分辨動作相似、但目的不同的行為,而對行為的意圖有所了解。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再度用上猴子,在不同情況下,記錄猴腦頂葉神經元的活性。

其中一組實驗,猴子的任務是抓起一塊食物,送進嘴裡;接下來的實驗,則是要猴子抓起同樣物件,放進某個容器裡。

有趣的是,在猴子進行抓物這部份的動作時,我們所記錄到的多數神經元放電型態,會因動作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這個證據顯示,運動系統是以神經鏈的方式組成,每條神經鏈負責了特定意圖的動作。

接下來我們的問題是:這種機制是否也有助於解釋我們如何了解他人的意圖。

於是,我們讓猴子觀看實驗人員進行牠曾做過的動作,來測試與抓物有關的同一批神經元的鏡像特性。

結果是:在每次試驗中,根據實驗人員的動作是將食物放進嘴裡或容器,猴子腦中大多數鏡像神經元的活化情形會有所不同。

同時,猴腦神經元的放電型態,與猴子自己執行該行為時的表現完全相符;也就是說,猴子本身進行抓食動作而非放置動作時,出現強烈反應的神經元,在猴子觀看實驗人員進行相同行為時,也有同樣的表現。

因此,以目標為導向的行為動作組成,與了解他人意圖的能力之間,似乎具有精確的聯繫。

當猴子觀看某個具有特定相關背景的動作時,只要看到完整動作中的抓物部份,就活化了形成連串動作、且代表特定意圖的鏡像神經元。

因此,這些猴子在看到某個動作剛開始時,會活化哪一系列的神經元,由好幾個因素決定,像是動作的目標為何、動作在什麼情況下發生,以及曉得動作的執行者之前做過什麼事情等。

接著我們想知道,人類是否也使用類似的機制來讀取他人意圖。

我們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艾可邦尼等人合作,利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技術,在志願受試者身上進行實驗。

參與這些實驗的受試者接受了三種錄影片段的刺激。

頭一組影像是在空無一物的背景中,一隻手以兩種不同的方式抓住一只杯子。

第二組包括了兩個場景,裡頭都有一些盤子及餐具:其中一個場景的擺設,像是準備好讓人享用一頓下午茶;另外一個場景,則好似用餐已畢,正待收拾。

第三組刺激,則是在上述兩個場景之一,有隻伸出來的手抓住杯子。

我們想要確認的是:人類的鏡像神經元是否能從不同的場景,像是準備好供人用餐或是用餐已畢等待收拾,而分辨出伸手抓杯的動作,是要送到嘴邊飲用,還是在進行清理。

結果顯示,受試者不單能夠分辨上述動作,同時其鏡像神元系統對於動作的意圖也有強烈反應。

當受試者觀察到與「飲用」或「清理」相關的手部動作時,其鏡像神經元系統出現不同的活化;而且在這兩種場景下,鏡像神經元的活性,都比看到沒有相關場景的手拿杯子動作,或是單純只是觀看場景的擺設,來得更強烈。

由於人類及猴子都屬於社會動物,因此不難想見,這項取決於鏡像神經元的機制所具有的生存優勢:這項機制把單純的動作行為,與更龐大的動作語意網絡相連,讓我們不必使用複雜的認知裝置,就能迅速且直接了解他人行為。

只不過,在社交場合,了解他人情緒也是同等重要的事;事實上,情緒通常是預告動作意圖的重要線索之一。

因此,我們與其他的研究團隊也想要探討:除了讓我們曉得別人的行為意圖之外,鏡像神經元系統是否也讓我們了解他人的感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