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开题报告
语言学开题报告范文

语言学开题报告范文1. 语言学论文开题报告怎样写怎样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预备工作当中搜集的材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与人员、组织支配和分工、也许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
课题在预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讨论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
比如我曾指点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讨论,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讨论”。
其次就是内容的撰写。
开题报告的次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讨论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次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讨论,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
比如我曾指点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讨论”,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快速进展的同时,她的文化进展怎样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
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许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
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讨论的内容。
课题讨论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讨论的是什么。
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点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讨论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调查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日、明天,结合佛山经济进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讨论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讨论的目的,应当叙述本人在这次讨论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
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点的“重走长征路”讨论课题,在其讨论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想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沟通、展现、解说,培育合作参加精神和自我展现力量。
语用学开题报告

1、论文(设计)题目: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2、选题目的和意义;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
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多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对其产生的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
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使用情况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缺少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还需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进行认真、深入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选题目的: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支,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地传播速度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力求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使网络流行语在规范中发展。
选题意义:希望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针对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
逐步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激发我们对网络流行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和理论观点综述:1、研究文献:[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分析[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32. [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8.[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1:96. [4]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 [5]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80.[6]陈勇力.网络时代的新“语言”[d]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2. [8]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9. [9]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1.2、理论观点综述: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是现代汉语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语用学开题报告

语用学开题报告语用学开题报告一、引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特定语境中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交际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语言使用的需求不断增长,语用学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本文将探讨语用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二、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方式。
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不同,语用学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和情境依赖性。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语言行为、意义、推理和交际策略等方面。
三、语用学的发展历程语用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语用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逻辑学和哲学领域,如奥斯丁的《言语行为论》和格里斯的《逻辑与对话》。
随着对语言使用的关注不断增加,语用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并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认知科学等相互交叉。
四、语用学的研究内容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语言的各个方面。
其中,语用推理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语用推理是指人们在交际中通过推理来理解和解释他人的意图和言外之意。
此外,语用学还研究语用行为、语用规则和语用策略等。
五、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
通过学习语用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避免交际误解。
其次,语用学在翻译和口译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翻译和口译工作者需要根据语境和交际目的进行准确的语言转换,语用学的知识对他们的工作至关重要。
此外,语用学还在广告、政治演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语用学的挑战与展望虽然语用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复杂多样,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
其次,语用学的研究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不同语境和语言的研究需求。
未来,语用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语言使用的认识,并且拓展到更多领域,如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等。
七、结论语用学作为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对于理解和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下载】最新语言学开题报告

最新语言学开题报告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语言学开题报告。
1. 选题依据 (1)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领导语言(leadership language)是一种很特殊的语言,作为公共人物的领导者,讲话语言贯穿领导工作的始终,领导者语言水平直接关系到领导工作的质量。
受语境、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领导者在运用语言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通过对领导语言运用中的各种现象及其特点的分析,有助于领导者更好地发挥语言的作用,实现高效领导。
作为第四代国家领导人的******总理,他的语言极具魅力,是基层领导者学习和效仿的目标。
本文拟对******讲话语料进行分析,论证言语行为理论、语境理论、合作原则、得体原则等在******讲话语言中的运用情况。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第一,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讲话语言; 第二,在对语料论证的基础上,总结******讲话语言的特点,并进一步论证******讲话中语言的运用情况。
(3)课题研究的意义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
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2000字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引语 歇后语是俗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和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而受到大众的喜爱。
它由含有关联的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进行形象的比喻描述,后一部分像谜底,对前面的比喻做出解释说明。
运用时形式非常灵活,既可前后文并列,也可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还可隐去前文,加强联想。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歇后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富于深刻的哲理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在形容或描写事物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仅广泛应用于日常口语中,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极为频繁。
语言类论文开题报告

语言类论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语言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对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对语言类论文进行研究,并探讨语言类论文的结构、写作风格以及论证逻辑。
通过研究论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论文写作技巧,提高语言论文的写作能力。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深入分析语言类论文的特点,明确其结构和写作要求,并提供一些具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语言类论文的结构分析:通过对大量语言类论文的分析,总结语言类论文的常见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部分,以及可能的附录和参考文献等。
2.语言类论文的写作特点:分析语言类论文的写作特点,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和条理性等,以及如何在写作过程中避免常见的错误和语法问题。
3.语言类论文的论证逻辑:探讨语言类论文的论证逻辑,包括如何进行引用和参考文献的使用,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和思维导图来支持论点和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4.语言类论文的写作技巧:提供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论题和主题、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如何进行适当的写作计划和提纲,以及如何进行论文的修改和编辑等。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和分析语言类论文的研究现状和主要发展趋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实证分析:采集一定数量的语言类论文样本,对其结构、写作特点和论证逻辑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共性和特点。
3.案例研究:选取一些典型的语言类论文,进行详细的案例研究,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思路,并提出适用于不同类型论文的写作指导。
4.结果总结:根据对语言类论文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和共性,形成针对语言类论文写作的一些具体的指导原则和方法,并进行验证和验证。
语言学开题报告

1、课题的背景与意义J.L.Austin最早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他主要针对20世纪3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关于语言意义“真值”观,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能否被验证,而在于言语交际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Brown和Levinson从语用使用中的一些普通原则:礼貌现象方面进行分析,基于社会学家Goffman的面子行为理论,B&L 建立了自己的“面子理论”来解释交际中的礼貌现象。
Leech 从礼貌原则方面进行研究,因为礼貌原则能成功地解释人们说话时的间接性,用礼貌原则补救合作原则。
顾曰国从多方面对礼貌原则进行研究分析,不仅从礼貌,语用与文化方面进行分析,而且对现代汉语中的礼貌现象也做了研究。
礼貌是人们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一种现象,礼貌现象是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等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对社会交际中的礼貌现象做了大量的实地研究和理论探讨,但很少有人就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进行语用学分析。
故本论文试通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来说明礼貌策略是极其实用的,它对我们学习运用语言、有效地提高言语行为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首先进行礼貌策略的理论综述,其次分析言语行为的类别与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及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境恰当性,再次分析在不同语境条件下,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选择与使用及其产生的交际意义,最后分析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用效果。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在不同语境条件下,如何正确选择与使用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及其产生的交际意义,从而分析礼貌策略的实用性,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学习运用语言、有效的提高言语行为能力。
课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Theoretical Review第一章:引言(introduction)第二章:现代学习的理论框架(Modern learning theory framework)2.1理论综述Theoretical Review2.1.1Leech的礼貌原则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2.2.2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与策略Brown & Levinson's politeness theory and strategy2.2现代学习的建议性框架Proposed framework of modern learning第三章:言语行为的类别与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与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境恰当性Contextual appropriateness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the categories ofspeech acts and speech act polite Strategies and Speech Act3.1言语行为的类别Speech act category3.1.1传统的句法分类Traditional syntactic classification3.1.2言语行为三分说Tripartite Mode of Speech Act3.1.3以言行事行为类型Type of illocutionary acts3.2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the speech act3.3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境恰当性Contextual appropriateness of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speech act第四章:在不同语境条件下,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选择与使用及其产生的交际意义Choice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conditions, the speech actand use their communicative meaning4.1在不同语境条件下,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选择与使用Under theDifferent contextual conditions, the speech act polite selection and use of thestrategy4.1.1对语境条件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xtual conditions4.1.2根据特定语境,选择与使用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a specific context, 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speech acts4.2在不同语境中,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产生的交际意义Communicative meaning in a different context, the speech act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第五章:言语行为中礼貌策略的语用效果Pragmatic effect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speech act第六章:结论conclusion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和参考书、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等)Leech,G..N. Principle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1983Gu,Yueguo.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14(2): 237-257Yule, George. Pragmatics.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严辰松,高航,《语用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张庆翔,刘炎,《现代汉语概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1.本学期学习《语言学》,通过语言学课上老师认真的讲解,对语言学类论文的框架和基本的语言学理论有了掌握。
语言学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语言学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语言学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理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课题负责人、起止时间、报告提纲等。
下面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份模板,大家可以直观的看到论文开题报告的样子。
希望这份论文开题报告对你有所帮助。
语言学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篇1论文题目:********翻译上的应用1、选题意义和背景The progr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greatly hit the social life.Advertis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modern marketing and has attractedmerchants and the company. As people's consciousness worldwide enhances, manyproducts and services of advertising will be translated into other languages forpromotion to explore overseas markets. Advertising, as an effective way ofdisseminating brand information, has penetrated into many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ndit plays a bridge role in conn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the WTO,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 gets even closer. More and more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product brands come into China's huge market.Translation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for overseas consumers is not only the functionof promoting consumption, but also the effect of external publicity. In the globalmarket,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not only brings an opportunity for advertising, butalso has brings the huge challenge. Therefore, mastery ofboth Chinese and Englishadvertising transl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Skopos theory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core theory of functionalism. Skopostheory holds that the process of the whole translation behavior is determined to thepurpose of translation action, that is,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The purpose of thetranslation behavior is the core element which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process.Advertising translation has a strong purpose. What is more important toadvertising translation is whether translation can convey the purpose of source textand achieve the anticipated target of the source text, so as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foreign customers to induce their consumption desire, eventually to incur purchasebehavior.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1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Advertising translation was mentione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for the first time inHurbin's (1972) article “Peut-on traduire la langue de la publicé” (Can OneTranslate the Language of Advertising?)。
应用语言学课题开题报告

应用语言学课题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因此,研究如何应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应用语言学旨在利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改善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跨文化交流中应用语言学的实际应用情况,并研究其对双方交流质量的影响。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探讨在跨文化交流中应用语言学的实际应用情况,并研究其对双方交流质量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文化交流中语言障碍的影响:研究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存在的语言障碍,如文化差异,语音、语法和词汇差异等,并分析这些障碍对交流质量的影响。
2.应用语言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应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
例如,通过语言培训、翻译工具和跨文化沟通策略等来改善交流质量。
3.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评估与测量:研究如何评估和测量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能力和交流效果。
通过分析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交际策略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情况,来评估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现。
4.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教育:研究如何通过语言教育来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找到最有效的语言教育模式。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实现研究目标。
具体的研究步骤如下:1.文献综述: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相关领域的文献,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收集跨文化交流中的实际数据。
例如,借助问卷调查了解学习者的交流体验和困难,通过实地访谈了解专业人士对语言障碍和解决方案的看法。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统计处理。
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分析语言障碍和应用语言学解决方案的关联性,以及其对交流质量的影响。
4.结果讨论与总结: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讨论应用语言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探讨其对双方交流质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opening up of our country, college students with high proficiency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re greatly demanded. This requires 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focus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learners. However, the negative washback of the old CET hindered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In 2005, an experimental reform, sponsored by China‟s Ministry of Education, was initiated in some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implemented all over the country in Dec, 2006. This reform aims at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E teaching and fosters positive washback in 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 Since the process of a reform can be long and complex, consisting of many stages, it is necessary for researchers to analyze its washback at every stage of the reform to make sure that the reform is going the way we want it to and think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reform.
A Study on the Washback of CET-4 Reform
XXX Supervisor: Professor XXX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Rege English Test) is one of the largestscale language tests in China besides PETS and TEM. Its main purpose is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is undeniable that CET has promoted 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some extent since the year of 1987 and 1989, in which CET-4 and CET-6 were respectively implemented. However, recently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and CE teachers criticized CET of promoting “teach to test” and “learn to tes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ing time-consuming and with low efficiency.
The Concept of Washback
• Hughes (1989.p.1) defined it as “ the effect of testing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 Baily (1996.p.259) as well as Messick (1996.p.241)simply regarded it as “the influence of testing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test influences language teachers and learners to do things they would not necessarily otherwise do.” (Messick,1996.p.243) •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esting and learning” Shohamy, DonistaSchmidt and Ferman (1996:298) • Some researchers treat it as “part of a unified concept of construct validity” (Messick, 1981, 1994, 1996). Frederiksen & Collins (Messick, 1996:241) used the concept of system validity. Morrow (Alderson and Wall,1993.p.116) even coined a term “washback validity”.
Literature Review
• The concept of “impact” and “washback”: Tests can exert influence on educational system, society and even policy makers to some extent. Some testers use “impact” to describe these phenomena and others prefer to use “washback” to refer to the influence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pecifically. Some language testers consider washback as a dimension of impact, describing effects on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Hamp-Lyons, 1997; McNamara, 2000). Others see washback and impact as two separate concepts relating respectively to „micro‟ effects in educational system and „macro‟ effects within society (Bachman & Palmer, 1996). Most testers locate both concepts within the theoretical notion of „consequential validity‟ in which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esting are part of a broader, unified concept of test validity (Messick 1989, 1996). Since this research will mainly focus on CE teachers and learners, the term „washback‟ will be used throughout the thesis.
Alderson and Wall‟s Washback Hypothesis
• Washback on teachers and teaching A test will influence teaching. A test will influence what teachers teach. A test will influence how teachers teach. A test will influence the rate and sequence of teaching. A test will influence the degree and depth of teaching. A test will influence attitudes to the content, method, etc. of teaching. • Washback on learners and learning A test will influence learning. A test will influence what learners learn. A test will influence how learners learn. A test will influence the rate and sequence of learning. A test will influence the degree and depth of learning. A test will influence attitudes to the content, method, etc. of learning.
Research questions
• What perceptions do the CE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on CET-4 reform? • Does the CET-4 reform coincide with the innov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 What kinds of washback effects does CET-4 reform have on 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 What shall we do to promote positive washback of CET-4 in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