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修身八则——国思文化
古人论修身:德行·声名

古人论修身:德行·声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修养好自身的道德,管束好自己的家庭,从而治理好国家大事,使天下太平安定。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下》恒言:经常这样说。
本:根本。
国家是天下的根本,家庭是国家的根本,而个人又是家庭的根本,所以个人自身的修养是基础。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尽心下》守:奉行,遵守。
修其身:培养自己的品行。
平:太平。
君子所奉行的原则,是修养自身而使天下太平。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唐·武则天《内训·修身》不修养自身则道德不能确立,道德不确立而能够化育治好家庭的事很少有,更不必说治理好国家大事了。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礼记·大学》欲:想。
齐:整治。
修:锻炼,修养。
要整治好家庭,先要修养好自己。
●天下者,国之本也。
国者,乡之本也。
乡者,家之本也。
家者,人之本也。
《管子·权修》本:根本,关键所在。
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治理好家庭以至整个国家的关键所在。
●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修身:锻炼品德修养。
令名:美好的名声。
恶:丑。
责:索求。
妍:美。
只有修身立德,才能获得声誉。
●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
《魏子》江河的源泉洁净水流就清澈,树木的根牢固枝叶就繁盛;人自身修养好外部关系就融洽,形体端正则影子不会歪斜。
●立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
宋·王艮《答问补遗》修养自身的道德,这是处世的根本。
●臣闻《大学》之道,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而家之所以齐,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莫不由是出焉。
宋·朱熹《癸未垂拱奏札》大学:书名。
天子:旧时称国君。
庶人:旧时称百姓。
壹是:都是。
论语八则——孔子教育思想教案

论语八则——孔子教育思想教案前言作为一本重要的儒家经典,论语是代表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它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弟子之间的对话和讨论,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本文将通过八个具体例子来分析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想,并提供一份简单易懂的教案,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孔子教育思想。
一、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一条原则,也是论语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善于发掘自己的长处,加以发扬和利用,同时要认识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克服。
教学建议:让学生自评,列举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提供课外拓展活动,帮助他们发掘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并鼓励他们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
二、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描述。
孔子认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反复琢磨和提高。
此外,孔子还注重学习的方法,强调要注重理解和应用,而非死记硬背。
教学建议:鼓励学生培养耐心,学会持之以恒,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和试验探究等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修身养性和明辨是非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关系到他的人格,也关系到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他倡导修身养性,注重修养,强调品德和信仰。
同时,孔子还强调要明辨是非,懂得分辨善恶正邪,不受欺骗和迷惑。
教学建议:通过故事和名言警句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启发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
同时,培养学生审视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明辨是非的意识。
四、宽容和尊重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宽容包容。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存在着和谐的关系,不应该有压迫和控制。
这种宽容和尊重的精神也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理解宽容和尊重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关爱心。
在班级活动中,可以开展一些适宜的合作游戏和集体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我约束意识。
五、诚信和责任孔子认为,诚信和责任是守信用、守承诺的基本品质,也是治理社会的重要工具。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圣贤经典,古代家训;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格致正诚,修齐治平;修身养性,成风化人。最后,作者因难以割舍而摘引家训之经典《范仲淹家训百字铭》与读者同飨共勉:“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礼记·大学》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着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教育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修身是基础,是根本。如果没有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而修身同时也包含养性是后天的事情,需通过人自身的艰苦努力和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品质。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修身,修身养性内容在古代家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古人治学八则

古人治学八则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
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文”,指文化知识。
他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先。
除孔子外,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强调过这一点。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即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才是“授业”(传授业务知识)和“解惑”(解决疑难问题)。
王夫之提出“好学”、“力行”、“知耻”三个步骤,特别强调“知耻”是做好“好学”和“力行”的动力。
这些都是在说,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其他教育的首位。
二、文行忠信同时并举古代教育家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他们主张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进行。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并在实施教学时,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思想品德修养被贯穿在各种学科中讲授,强调“立于礼,成于乐。
”他还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所谓“思无邪”,指的就是思想感化。
也就是说,他认为《诗》三百首中,每一篇都是寓含纯正的道德教育的。
荀子专门写有《乐论》,认为立乐可以“管乎人心”、“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
用忠实于事实的史籍以及历代名人的高尚操行来教育后代是历代思想家的一种优良传统。
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宋代司马光领衔编撰的《资治通鉴》,都是以历史事实来教育启示人们,起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借鉴作用。
三、有志者,事竟成古代思想家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在心为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都有“志愿”、“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激励人们下决心去做合乎道德规范的事,做一个高尚的人,坚持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既定的目标,矢勤矢勇,强心强志,锲而不舍。
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勉励人们要立志。
孟子强调“持志”和“尚志”。
他说:“夫志,气之帅也”。
国学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凝聚着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古代,国学是一种重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和方法。
它不仅帮助个人完善品德,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还能指导国家治理,促进社会和谐。
本文将讨论国学的重要意义,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线,探究国学的实践价值。
第一部分:修身修身是国学的基石,也是人们最早接触国学的一环。
修身强调的是个体的自我完善,追求内心的深层次修养。
国学通过经典著作,教导个人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担当、有涵养的人。
例如,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句话表明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只有修身才能使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成为可能。
家乡是每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是一个人最初接受社会教育的场所。
国学注重家庭伦理和家风的培养。
通过教导弟子尊敬和孝敬父母,理解夫妻间的和谐相处之道,国学帮助个人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网络。
只有家庭和谐,个人与社会才能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关系。
第二部分:齐家在家庭中,人们学会了与亲人和睦相处,倡导孝道。
除了孝敬父母外,还包括关心爱护兄弟姐妹和亲属,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家庭。
国学中提倡家道顺达,即家庭成员各自发挥各自的养家责任,互相支持。
这有助于家庭的繁荣和家族的健康发展。
“齐家”还意味着个人的经济独立和贤才的培养。
根据国学的观念,一个人只有能够孝敬父母、照顾家庭,才可能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学强调个人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部分:治国国学在治国方面有着丰富的智慧。
古人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取决于良好的政治制度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国学通过经典的教导,指导国家领导层建立良好的政治道德,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
国学还注重道德的传承和教育。
儒家思想强调以仁义道德为核心,培养君子风范,倡导道德修养培养和道德自觉,提倡公正、宽容、忍让、谦虚等价值观。
这种道德传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篇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古代文人墨客的修身之道等内容。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与个人修养的关系,主张“仁义礼智信”等品德的培养与发展。
儒家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律、自强、自励来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
道家思想讲究养性修身,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道家注重内省自觉,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缓慢而不强求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佛教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修持,主张“无我”、“慈悲”、“舍己为人”。
佛教倡导人们超越欲望和缘起,以慈悲心为准则,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解脱。
古代文人墨客的修身之道主要体现在对艺术、文化的追求和修养上。
他们以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通过修炼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才华,达到陶冶性情,塑造高尚人格的目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修身之道,不仅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也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慈悲与关爱。
这些思想和修身之道,都对个体修身、提升自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修身八则

光阴不惜过时悔 黑发不学白发悔 酒色赌博致祸悔 安不将息病时悔
官行贿赂致罪悔 富不俭用贫时悔 不孝父母老时悔 遇难不帮有事悔
【养生十则】 中国陕西扶风法门寺
静坐常思自己过 闲淡莫论他人非 能吃苦乃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 怕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高海阔 让三分心平气和 知足之人心常乐 能忍气者 敬老行孝道 教子学才能 常思自己过
勿与邻友争 习武身康健 勤奋事业兴 谦让是美德 和气可长生
�
中国修身名言100句经典

中国修身名言100句经典以下是中国修身名言100句经典中的其中一些: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6、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秋瑾7、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1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1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蜜。
——庄子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14、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孟子1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17、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1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2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增广贤文》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2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2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2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2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2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2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28、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汤显祖2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30、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叔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3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3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3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而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正心诚意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部儒家经典对于如何修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强调自身修养的理性自觉,注重修身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要修身首先要认识到它的意义,端正自己的态度。
也就是格物致知,“明明德”,“明善在乎格物穷理’,这是修身的认知阶段,旨在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
2.善思
《论语》中记述了孔子的主张:“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段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其中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做到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时时思考,事事反省,但如果能意识到做事有考虑,先思后动,为人处世有自我的准则,也是就是做到“善思”了。
3.自重言行
徐干在《中论》中认为,君子修身要自重言行,“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
”明确指出修身之道的要义在于贵言,也即自重言行,《论语》中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
”人的言行,一举一动要自重;讲话,一言一行要自重;处世,一事一物要自重;人生,一时一刻要自重。
人若不自尊自重,何能要求别人尊重之。
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必自轻而后人轻之。
”古人立身处世,追求自重言行,既是对自我的尊重,也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
4.谦卑自守
《周易》“谦”卦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句,牧即养、守也,卑以自牧就是谦卑自守的意思。
古人常以谦谦君子作为对谦虚谨慎之人的赞誉,卑以自牧,自我完善也是中国人修身的一大特点。
中国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个人修身实践中,规定和要求性格内向,谦逊大度,礼貌待人,讲究分寸,日常生活中要自我约束力强,同时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思想上的自觉,又要有行动上的自觉,认为这样的经历才是人才修炼之途,有了这样的历练,才能成长为有用之材。
5.见利思义
物质利益的满足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因而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共性。
今天的你我,是否还能做到儿时歌谣中唱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当利益与道德产生矛盾冲突时,古人又是如何做的呢?
孔子看得透彻,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但孔子对有志之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他们不能和一般人一样把利益的追逐放在首位,而应该把追求仁道,追求君子人格放在首位,即所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是说在获取利益时,必须要考虑是否与求君子之道有矛盾。
不合道义的利益如过眼烟云,不应追逐,而合乎道义的贫贱生活,乐在其中,不应舍弃。
故而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 回到现在,即使我们不能做到面对金钱而不动心,但毕竟心中要有一把道德之尺,量得了是非,hold得住自我。
6.自胜
《吕氏春秋》云:“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这正是对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充分发挥。
接上文所述,面对金钱、权势等的诱惑,你能战胜得了自己的贪欲,把握住自己吗?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能战胜他人。
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是世上真正的强人。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古人把修身当作一个艰苦的不断积累的过程,认为只有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炼,才能够“积善成德,神明自传,圣心备矣。
”修身的艰巨性、长期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终南捷径,也没有豁然顿悟,有的只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一以贯之。
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意思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将自己所要成就的目标推己及人地变为成就他人的目标,这非但不损人利己,还要克己利他,与人为善,非仁人君子不能有所为。
不但能向内求诸己,而且能将仁义、王道推己及人,在自己成功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成功,古人修身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