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827石油地质学大纲

合集下载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长江大学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829-工程地质学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长江大学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829-工程地质学

附件5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工程地质学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也是许多学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工程地质评价和分析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30分(10小题,每小题3分)
(2)判断题 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
(3)简答与论述题 70分
(4)综合分析题 30分
三、考查范围
(一)矿物岩石部分
1. 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
2. 岩浆岩的成因与产状、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岩的分类、主要岩浆岩的特征
3.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沉积岩的结构、沉
1。

长江大学期末《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长江大学期末《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油气藏。

2.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3. 石油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答:①在工业及交通运输上作为燃料,称为工业的血液;②在轻纺工业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称为工业食粮;③在农业上,为农机燃料,化肥、农药的原料,是良田沃土;④在军事上,为战略资源和物质基础。

4. 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答:第一阶段:1949年——1958年油气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 56年5月发现克拉玛依、四川的扬高寺气田,56年12月发现鸭尔峡油田。

第二阶段:1959年——1978年勘探重点由西部转向东部, 1959年9月26日,发现了大庆油田,1963年发现胜利油田, 1964 年发现大港油田,1965年发现江汉油田,1967年发现下辽河油田,1970年发现长庆油田,1971年发现南阳油田,1975年发现任邱油田,1975年发现中原油田。

第三阶段:1978年12月——现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面向海上,进军国际石油市场。

发展东部:东部油田继续增储上产,寻找隐闭油气藏。

发展西部: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大油田的相继建成,,,面向海上:发现海上大陆架,查明近海盆地的油气概况,有近10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储量主要在渤海4亿多吨,珠江口4亿多吨,北部湾1亿多吨;气主要在琼东南,东海、辽东有少量的气,,,。

深部海域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存。

地球物理勘探综合-中国海洋大学

地球物理勘探综合-中国海洋大学

004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目录一、初试考试大纲 (1)828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 (1)827 石油地质学 (3)821 地震勘探 (4)660 普通地质学A (6)929 地质学基础 (9)928 地史学 (12)819 沉积岩石学 (14)二、复试考试大纲 (15)地球物理勘探综合 (15)地质工程综合 (18)应用地球物理综合 (20)石油地质学综合 (23)一、初试考试大纲828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一、考试性质《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地球物理或石油地质专业科学研究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二、考察目标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各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各种测井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方法,掌握利用测井资料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掌握多种测井数据的综合解释与分析方法。

三、考试形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1、自然电位测井自然电场的产生,自然电位测井及曲线特征,影响因素,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2、普通电阻率测井岩石电阻率与岩性、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的关系,普通电阻率测井原理,视电阻率曲线特点及影响因素,视电阻率曲线的应用3、侧向测井三电极侧向测井,七电极侧向测井,双侧向测井,4、微电阻率测井微电极测井,微侧向测井,临近侧向测井,微球形聚焦测井5、感应测井感应测井原理,感应线圈系的探测特性,双线圈系的探测特性,复杂线圈系—0.8m六线圈系的探测特性,感应测井曲线上下围岩相同,单一低电导率和高电导率地层的视电导率曲线,上下围岩不同,单一低电导率和高电导率地层的视电导率曲线,感应测井资料应用6、声波测井岩石的声学特性,声波速度测井,声波幅度测井,长源距声波全波列测井,7、自然伽马测井和放射性同位素测井伽马测井的核物理基础,自然伽马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放射性同位素测井8、密度测井和岩性密度测井密度测井和岩性密度测井的地质物理基础,密度测井,岩性密度测井9、中子测井中子测井的核物理基础,超热中子测井,热中子测井,10、脉冲中子测井中子寿命测井(NLL),非弹性散射伽马能谱测井,中子活化测井11、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基础储集层的分类及需要确定的储集层参数,储集层的分类特点,储集层的基本参数,测井系列的选择,纯地层的测井解释基本方程12、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基本方法岩性的定性解释,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定量解释,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快速直观解释13、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含油性的基本方法储集层含油性的定性解释,储集层含油性的定量解释,储集层含油性的快速直观解释14、用测井资料识别裂缝的方法裂缝性储集层的特点,识别储集层裂缝的测井方法(地质倾角测井,地层微电阻扫描测井,电阻率测井,长源距声波测井,阵列声波测井,环形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识别裂缝的其他方法)15、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的任务和特点,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的基本过程,现场快速直观解释(CYBERLOOK),泥质砂岩解释(SARABAND),复杂岩性解释(CORIBAND),最优化解释(GLOBAL)827 石油地质学一、考试性质《石油地质学》是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石油地质专业科学研究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石油地质学》研究生考试大纲

《石油地质学》研究生考试大纲

《石油地质学》研究生考试大纲一、课程名称:石油地质学二、适用专业:地质类专业三、参考书目:石油地质学(第三版),张厚福等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四、考试内容要求掌握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利用石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解决简单的石油地质学问题。

试题总分150分,试题类型及试卷结构包括:名词解释(20分~25分);填空题(30分~40分);简答题(50分~60分);问答题(30分~40分)。

考试内容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石油的成分和性质;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油田水的类型。

第二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干酪根及其类型;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有机质演化的阶段;未熟低熟油;天然气成因类型、特征及鉴别;烃源岩的特征及地球化学研究。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碎屑岩的孔隙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盖层的类型及封闭机理。

第四章:石油天然气运移基本概念;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和运移模式;二次运移的相态和动力;二次运移的通道和输导体系;影响二次运移方向的主要地质因素;二次运移方向的研究方法;流体势分析。

第五章:石油天然气的聚集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油气藏的破坏和再形成;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深盆气的形成与分布。

第六章:油气藏的类型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类型;掌握各类构造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各类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

第七章:油气分布油气田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油气聚集带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含油气盆地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和叠合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特征(包括盆地的概念、构造特征、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藏分布模式);国内外典型盆地实例;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

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复习资料

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复习资料

1.石油地质学研究地壳中的油气藏及其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石油地质学研究对象是油气藏其内部主要是流体。

2.石油沥青类是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

是可燃有机矿产组成的主要部分3.从物理状态分类,可燃有机矿产可分为三类:1.气态可燃矿产:即天然气。

2.液态可燃矿产:以石油为代表。

3.固态可燃矿产:种类较多,包括煤、油页岩、硫磺及石油衍生物:地沥青、地蜡、石沥青等。

4.石油就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5.石油的组分组成,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6.石油的化学性质(一)元素组成主要为C、H、O、 S 、N和微量元素(灰分), C 、H为主占总量95~99%,C、H两元素主要呈烃类化合物存在,是石油组成的主体。

O、S、N含量低,占1~4%主要存在于高分子化合物中大多富集在渣油或胶质和沥青质中。

微量元素与自然界有机质的元素组成相似,表明石油与原始有机质存在着明显的亲缘关系。

V、Ni分布广泛,具有成因意义,海相原油- V/Ni>1,陆相原油- V/Ni<1 。

(二)石油的烃类组成(1)烷烃,碳原子以单键相连成链状。

密度、溶点、沸点随相对分子量增加而升高,相对密度小于1,几乎不溶于水。

无支链者为正构烷烃,有支链者为异构烷烃。

常温常压:C1~C4(甲烷~丁烷)为气态,C5~C16(戊烷~十六烷)为液态,C17+高分子烷烃为固态。

正构烷烃分布曲线,不同碳原子数的正构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曲线。

石油中的异构烷烃,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研究和应用最多是:植烷和姥鲛烷。

(2)环烷烃,石油中的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密度、沸点比同碳原子数烷烃高。

(3)非烃化合物,主要是含硫、氮、氧的有机化合物。

含硫化合物:硫来自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围岩的含硫矿物石膏等,蒸发性盆地含硫量高。

2017年长江大学825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2017年长江大学825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不仅对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空间数据基础、研究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较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够系统地掌握空间数据处理、管理、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常用GIS软件系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与标准化,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GIS基础(60%)
GIS应用(20%)
GIS前沿(20%)
3、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30分(6个,每小题5分)
填空题 20分(10个,每空2分)
简单题 50分(5题,每小题10分)
综合应用题 30分(2题,每小题15分)
论述题 20分(1题,每小题20分)
三、考查范围
(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3. 为什么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形成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地质环境?
4. 论述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5. 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 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
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 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
第五章 石油及天然气运移
一、名词解释
5. 油气二次运移中质点的受力情况(即运移机理)。
6. 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及疏导体系有哪些?
7. 试述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哪些因素。
8. 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分析含油气盆地中有利的远景区。
9. 油气二次运移中油气性质的变化。
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
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
7. 简述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形成的沉积背景。
8. 试述古潜山油气藏与基岩油气藏的异同点。
9. 水动力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
一、名词解释
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
6. 试从大地构造观点来分析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特征及其油气聚集类型。
7.简述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长江大学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827-沉积岩石学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长江大学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827-沉积岩石学

附件5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沉积岩石学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沉积岩石学考试涵盖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分类和各主要类型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沉积相的相标志、各种沉积相的主要特征、沉积相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沉积岩和沉积相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基本概念 30分
基本原理 65分
岩石特征与成因 40分
沉积相分析 15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30分
填空题或判断题 15分
简答题 30分
问答题(包括画图) 60分
综合应用题 15分
三、考查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石油地质学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和应用性强。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油气藏基本特征 45分
油气藏形成基本原理 45分
油气藏成藏条件 40分
油气分布规律 2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如:名词及术语解释 30分
作图或图形分析图 20分
材料分析题 30分
问答及论述题 80分
三、考查范围
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基本概念:石油、石油的灰分、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

基本知识: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征;石油的物理性质。

天然气的产状;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油田水的矿化度及化学组成;油田水的类型。

稳定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比值符号和标准;稳定同位素的计算及意义;油气中碳同位素组成。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基本概念:储集层、绝对(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

基本知识:储集层的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结构。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油物性的因素;碎屑岩储集体类型及分布。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及分布规律。

其它类型储集层。

盖层的类型、封闭机理及评价方法。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基本概念:油气圈闭、油气藏、构造圈闭(油气藏)、背斜圈闭(油气藏)、断层圈闭(油气藏)、裂缝性背斜圈闭、刺穿圈闭、地层圈闭(油气藏)、不整合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闭合面积、闭合高度、油气藏高度、流体势。

基本知识: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度量;构造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背斜、断层、裂缝性背斜、刺穿圈闭和油气藏特征及类型;地层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礁型圈闭和油气藏特征及类型;岩性圈闭和油气藏类型;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复合型圈闭和油气藏。

第四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
基本概念: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煤成气、煤层气、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

基本知识: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来源;干酪根的形成、分子结构、类型。

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阶段性及成烃模式;油气生成理论的进展——未熟、低熟油形成机理,煤成油形成机理;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及促使有机质演化成烃的因素;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烃源岩的类型;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及评价;油气地球化学对比的意义、对比常用参数、对比方法。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基本概念:油气运移、油气初次运移(排烃)、油气二次运移、异常(高)地层压力、排烃效率、生油岩有效排烃厚度。

基本知识: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演变;油气初次运移的方式(模式);异常高压产生的原因及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通道、方向;油气二次运移中油气性质的变化;油气运移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
基本概念:油气聚集、成烃坳陷、(有利)生储盖组合、有效圈闭;临界温度、临界压力。

基本知识:单一圈闭的油气聚集,油气差异聚集的基本原理,油气差异渗漏的基本原理。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油气源,良好的输导层及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大容积的有效圈闭,必要的保存条件。

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油气藏破坏和再分布的地质作用及油气的变化。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
基本概念: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带、油气田。

基本知识:含油气盆地的结构、构造;以板块构造及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
类及特征: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特征;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油气聚集带、油气田的类型。

含油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分类。

第八章 油气分布与控制因素
基本知识:油气分布的基本特征:在层位上、地域上、深度上;天然气分布的广泛性;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三角洲、冲积扇和深海扇等砂岩体与油气聚集;不整合与油气聚集;断层对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