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保健说课稿
《心脏和血管的保护》 说课稿

《心脏和血管的保护》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心脏和血管的保护》。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心脏和血管的保护》是生物学、医学和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心脏和血管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整体健康。
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掌握保护心脏和血管的方法,从而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2)知道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和危害。
(3)掌握保护心脏和血管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心脏和血管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健康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心脏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保护心脏和血管的方法和措施。
2、教学难点(1)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及预防。
(2)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说教法(一)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传授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原理有清晰的认识。
(二)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模型、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心血管疾病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提高学生的预防意识。
三、说学法(一)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模型等,获取直观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知识奠定基础。
(三)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1.提前设计好板书,确保内容条理清晰。
2.在课堂上根据教学进度逐步呈现板书内容,避免一次性展示过多信息。
3.及时擦除不必要的板书,保持板面整洁。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板书设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3.布置一篇关于心脏健康生活方式的反思日记,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心脏。
这些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心脏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以便学生清晰地把握知识结构。板书布局分为三个部分:标题区、内容区和总结区。
(1)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心脏的结点:
(1)心脏的泵血作用原理。
(2)心脏节律的形成和调节。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回答、课堂讨论等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生生互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心脏的各个部分,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心脏的工作原理。
4.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自我反思,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同时教师的反馈和建议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说课稿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通过设置与心脏功能相关的情境,如心脏疾病案例、心脏保健故事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教学: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互动教学: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
3.安排一次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心脏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2.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3)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心脏的保健方法。
2.教学难点:
(1)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心脏的泵血作用原理。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约在13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以下特征:1.认知水平: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发展,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生物学概念,但仍然需要借助具体实例和直观教具来辅助学习。2.学习兴趣:学生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生命科学领域有较高的兴趣,尤其是与自身健康相关的知识。3.学习习惯:学生已经开始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以保持学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3.多媒体课件:整合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系统呈现教学内容,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完整word版)心脏说课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北海中学李丽丽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前两课已经研究了呼吸与心跳之间的关系,营养与血液之间的关系,本章重点研究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由血液、血管、心脏三部分组成,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在全身不停的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带给身体各部分所需的氧气和养料,带回二氧化碳和废料,明白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知道其循环不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有规则的搏动,进而认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和心脏保健的常识。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2)能力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观看多媒体大屏幕,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
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按一定方向流动。
那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
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1、本课教学重点在于思考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观察和讨论中解决问题.学生总结,使学生明确总结的方法、内容和步骤,培养经常总结的习惯,不仅要有个人的总结,还要有集体的总结,达到相互交流促进的目的.2、本课以观察为主,即“提问—观察—讨论——操作—总结"教学模式。
小学一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三课心脏的作用和保健教案设计

第十三课心脏的作用和保健
[教学目标]
1.了解心脏的位置和功能。
2.了解怎样保持心脏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心脏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灯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了解心脏的位置和功能。
1.自读文字,知道心脏的位置在胸腔中部偏左。
形状像桃。
2.了解心脏的功能。
二.怎样保护心脏。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合理的营养和劳逸结合。
2.注意少吃辛辣的食物,不要吸烟和饮过量的酒。
3.不要吃太多的糖类和脂肪类食物,以免引起肥胖。
三.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做的。
1.自己是否做过有损心脏健康的事。
2.你觉得在生活中应怎样自我调节生活习惯。
3.你的家人和朋友是否很注意保护心脏。
心脏说课稿——精选推荐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板书),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首先看一下教材分析,本节课来自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本节课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难点是了解瓣膜的特点以及血液循环途径。
就知识而言,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在人体循环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本节课对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是重要的一环,从建材的编排特点来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前面所学血液以及血管的深化,启下是对后面学习输血奠定基础,因此无论是从知识的形成还是能力的培养来看,本节课都是十分重要的。
再来看一下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血液的成分和血管的类型,在能力方面,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有着浓厚的求知欲望,对于学习人体的生理知识热情很高,在上学期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想象力,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主动性都较弱,本节课内容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性,因此在设计时需要重视这一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初一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不仅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而且能够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区分开动脉血和静脉血。
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观察获取心脏的知识并思考心脏的功能,通过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方面,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方面,在教法指导上面,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和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的情景下,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吸收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根据此理论,我设计了以直观教学法为主的学习过程,利用心脏实物,模型,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趣。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结合心脏实物,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的保健》第一课时 说课稿
教学内容:
首师大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6课《心脏的保健》
教材内容背景分析和学生分析:
心脏是人体重要的血液循环器官。它的卫生和保健对人的健康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有着
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考虑到血液循环的过程比较复杂,又由于在中学阶段要进一步学习血液
循环系统的有关内容,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本课的目的只是通过观察心脏
的位置和感知心跳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人体心脏的形态特征、作用和保健。学生通过实验、
计算、类比、推理等方法,体验心脏的工作强度,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保健的重
要性。活动2是让学生了解脉搏,测量平静时、剧烈运动1分钟后和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
在1分钟内脉搏的次数,探究心跳快慢与运动的关系,比较数据,得出结论,同时让学生明
白如何保护心脏,知道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重要。
教学目标:
1、学习知识目标:
⑴ 了解心脏的位置,心脏是人体输送血液的主要器官。
⑵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能力培养目标:
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
⑵ 爱护心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心脏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材料准备:秒表、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视频,设计问题情境,
课件播放活动情景,猜谜语,提出问题:从上面的谜语中你获得哪些关于心脏的信息。
。
2、学生交流。心脏位于人体的胸腔内,两肺之间,略偏左,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的
拳头差不多
教师揭示课题。
(二)活动1——感知心脏是怎么跳动的。
摸自己的心脏,感觉心脏怎样跳动。
(三)探究心脏不断跳动是在干什么?
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心脏是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
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血液相当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同
时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心跳的情况反正迎着身体健康的状况。少年儿童每分钟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在60到90次左右。
激发学生兴趣,测量自己一分钟心跳的次数。记录下来。
(四)活动2——探究心跳次数与脉搏次数的关系。
1、了解什么是脉搏,让学生测量并记录下脉搏跳动的次数。
2
比较自己的心跳和脉搏次数,讨论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五)活动3——探究剧烈活动后与平静时心跳有什么不同,记录剧烈运动后的心率。
学生展示记录表,通过观察比较数据,引导探究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
3、课后继续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了解保持心脏健康的方法。
设计说明:
“保护心脏”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
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
些因素有关,同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类比推理、搜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各
种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和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个活动中,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
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