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13章第1节第2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1)以《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全体学生都需达到的目标要求。
(2)紧扣主题中的两个关键词:探究、特征,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2、理论依据:具体教学要求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活动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据的是整体性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教学特色根据我校课改以来所采用的“尝试体验、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课前自学阶段准备工作做的比较好,包括从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材料到课上营地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二、实验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为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第13章中第1节的第二课时,学生在“土壤里的动物种类调查活动”中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形态有了初步认识。
蚯蚓终生生活在土壤中,是土壤中最典型的代表。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强,一听说要做实验,每个孩子都流露出喜悦的心情,同时我布置他们亲身挖蚯蚓,为减少孩子们对蚯蚓的陌生感和恐惧心情。
为满足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中的乐趣,用自己的感观器官去看、去触摸、去想,对蚯蚓的体表特点、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对光的刺激以及运动方式等进行实验观察,最后在完成实验报告单的基础上将观察结果整理在实验记录分析表中,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
3、教学条件分析本实验活体材料蚯蚓来源于我校校园的菜田内,由于是夏季蚯蚓比较好找,而且个头也比在鱼具店购买的大,平均达到5cm以上,实验效果较好。
在探究蚯蚓的运动实验中粗糙的玻璃板应没有毛玻璃而用玻璃板上放置沙子、泥土或直接用粗糙的硬纸板代替。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辨认蚯蚓身体的体色、体形、环带,识别前端和后端、体节、刚毛;(2)解释蚯蚓的呼吸、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现象。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教案

课题: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案例背景教材分析蚯蚓是土壤里生活的小动物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特征的探究,可以进一步得出生物的结构功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论学情分析 1.学生对蚯蚓比较熟悉,但未必对其外形和特征进行过仔细观察,由于蚯蚓的外形,有些学生存在害怕或厌恶的情感。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蚯蚓的外部形态2.观察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能够解释所观察的现象3.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2.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培养自学、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一步建立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养成善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重点找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学习难点设计实验并总结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教学准备玻璃板、解剖针、解剖盘、放大镜、小电筒、棉球等学习过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布置课前准备,挖蚯蚓。
1.利用课余时间挖蚯蚓并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
消除学生对蚯蚓的畏惧感,熟悉蚯蚓的生活环境。
了解学生的感兴趣的问题无骨下饮黄泉水, 翻身细把泥土推。
若问何物最护花,除却()还有谁。
猜一猜这是哪种小动物?引言:今天让我们以一条蚯蚓的日记,来走近它们的生活,更多的了解他们。
大家好,我就是这本日记的主角,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日记,对我们蚯蚓有更多的了解。
学生回答,进入情境学生欣赏,进入学习蚯蚓这种土壤里的小动物的准备。
激发学生兴趣以日记的形式来讲这堂课的内容,更加符合初一学生的心里,好奇心理,带着一份好奇心就有兴趣去探究。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提问:(1)什么样的土壤里容易找到蚯蚓?(2)什么时候容易在地面上发现蚯蚓?拿出自己装蚯蚓的瓶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回忆采集蚯蚓的地点,推测蚯蚓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
引言:蚯蚓的日记4月1号晴姐姐觉得自己美极完成探究过程,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互相配合,提高合作、观察、分。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5-苏科版

第13章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课时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了解蚯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2、教学难点: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三、实验材料准备
活蚯蚓、解剖盘、镊子、玻璃棒、硬纸板、光滑玻璃板、毛糙玻璃板、盛有水的小烧杯、滴管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苏科版七年级下生物:《第十三章 第一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二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第4单元的第12章中第1节的第二课时,学生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形态有了初步认识。
蚯蚓是土壤中最典型的代表。
本课重在对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进一步认识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往往对蚯蚓缺少亲切感,甚至个别女孩子还会有恐惧心理。
但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为满足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本课强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比较、思考等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教育。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能够区别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识别刚毛、环带、口、肛门。
(2)观察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能够在思考、讨论、自学的基础上,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3)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1)按照观察的正确顺序和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尝试一些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概括分析等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比较熟练的按照要求并有创新的进行实验,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统一、局部与整体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统一等。
(2)培养勇于探索、善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3)在人与人的交流探讨中,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4)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蚯蚓与土壤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五、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里生活的特点。
六、设计理念从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七年级下第13章第一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

观察地下生物王国里的小动
江苏省宿迁市青华中学 赵梅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 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常见的环节动物: 沙蚕 水蛭(蚂蟥)
江苏省宿迁市青华中学 赵梅
关于蚯蚓
◆生活环境: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 物的土壤中 ◆生活习性:白天常在土壤中穴居,夜间爬到地面 ◆食 物:以土壤中的有机物或地面上的碎叶等 作为食物
腹神经索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得出结论: 体色与土壤颜色相近——保护色 细长呈圆柱形、身体分节——适于在土壤中穿行 体表刚毛——协助肌肉在土壤中蠕动
呼吸要依靠湿润的体表——适于土壤中的潮湿环境
江苏省宿迁市青华中学 赵梅
学以致用
1.夏天的雨后经常可以看到有蚯蚓爬到地面上, 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体色:与土壤颜色相近
体形:细长呈圆柱形 前后端的区分:靠近环带的 一端是头部 环带之前有13 个体节 一条蚯蚓一般有100多个体节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轻触体表,感觉湿润,有黏液(p105) 来回抚摸腹面,感觉粗糙不平,因为有刚毛 刚毛的作用:协助运动
江苏省宿迁市青华中学 赵梅
D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氧气
2.蚯蚓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它进行 气体交换依靠( )
B
A.刚毛
B.湿润的体表
C.环带
D.体节
学以致用
×) 4.土壤中的蚂蚁也属于环节动物。( ×)
3.蚯蚓对环境的影响都是有害的。( 5.蚯蚓的前端有脑,脑向后延伸有腹神经索,所 以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比较迟钝。( )
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5.13.1 土壤里的小动物4

第十三章土壤里的生物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第5单元的第13章中第1节的第二课时,学生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形态有了初步认识。
蚯蚓是土壤中最典型的代表。
本课重在对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进一步认识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点。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为满足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的问题来引导,让学生不断动手去做、用眼去看、动脑去想,对蚯蚓的外部形态、体表特点、运动方式、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一一进行实验观察,最后将所有的观察结果整理在一起,总结出蚯蚓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并且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并完成部分实验,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蚯蚓,能辨认蚯蚓的体色、体形、环带,识别前端和后端、体节、纲毛;解释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现象;(2)概述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2)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助的能力;(3)培养学生判断、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观念,强化“生物与其环境想适应”的观点;2、通过把蚯蚓放归到自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力。
【教学重点】1、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一些特点。
【设计理念】从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的方法。
2020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13章土壤的生物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课程教学课件(最新版)苏科版

马陆:多足类
马陆:又称北京山蛩(qióng)虫。
蜘蛛:食肉动物,它们吞食了 80% 的昆虫, 如果没有蜘蛛,害虫将会泛滥成灾。
蝎子是肉食性动物, 生命力非常顽强,对环 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 蝎子的寿命长至36年 产仔期25年。
蝎子:蜘蛛类
土蚕:昆虫类
俗名:地老虎,是多食性害虫。
土蚕(幼虫)
土 蚕 ( 成 虫 )
能准确、迅速地作出反应,前端的触觉最灵敏 2.再把蚯蚓放在阴暗的纸盒里,用聚光小电筒 照射蚯蚓的不同部位,看一看,它有什么反应?
逃避反应,前端对光刺激的反应最灵敏
结论
1.蚯蚓在粗糙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2.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3.对外界的刺激尤其光线的反应比较
灵敏而准确。(逃避光线)
小组讨论完成: 蚯蚓适应土中穴居生活的特点:
爱心提示
实验结束后,我们 应该如何处理蚯蚓?
观赏幻灯片独立完成1~2问题
1.说出常见的土壤动物的名称。
2.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主要有线虫动物类、
类、蜘蛛类、
、甲壳类、
类。
3.小组合作,互相提问,能正确说出常见动物 属类群。
线虫:线虫类动物
蝼 蛄:昆虫类
Lou gu
俗称土狗子,是农业的主要虫害之一
蠼螋
qu sou
俗称“耳夹子虫”:昆虫 类
工蚁
猜一猜:
没眼也没脚,走路爱扭腰。 雨天出门逛,晴天地下猫。 生来不怕湿,害怕太阳照。
——打一小动 物
蚯 蚓
第十三章 土壤里的生物
1、土壤里的小动物(1)
【★学习目标】 1. 概述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2. 说出蚯蚓适应土中穴居生
活的主要特征
★活动一:认识土壤里的小动物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1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

今天让我们走近 它们的生活,更 多的了解他们。
一、思考蚯蚓的“家”在哪儿?
➢ 3月19号
➢ 今天,我和姐姐 在家里听爷爷讲很久 很久以前的故事……
哪里才是 我的家?
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 有机物的环境中,15℃-25℃为 最佳温度,土壤的含水量一般在 60%以上的环境中生存。
二、思考蚯蚓吃什么呢?
物,菌类孢子等.
蜈蚣
节肢动物。又名百脚、百足虫。身体由21节组成,背面 是暗绿色,腹面是黄褐色,每节上都生长着一对足。有的 有毒,蜈蚣生活在腐木和石隙中间,行动十分敏捷,每当 晚上外出捕食小动物,白天闭门不出。 蜈蚣在中医学上有重要的医药价值
马 陆
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纲。体长而稍扁,长约35毫米,暗褐色 ,背面两侧和步肢呈赤黄色。躯干分20节。第2~4节各有1对步 肢,自第5节开始各有2对步肢。臭腺孔在第5、7、9、10、12、 13、15~19节的两侧。栖息在潮湿耕地或石堆下,常成群活动。 以腐植质为食。有时损害农作物。
前端
镜子,她的脸永远
长得跟她的屁股一个样。
四、思考蚯蚓有“脚”吗?
3月22日 ➢今天我和蜘蛛吵架。他跟我说
有脚才算酷,然后他就跑了, 我追不上他。也许他说的没错。 3月23号 ➢我逗蜘蛛笑,他笑得太厉害了, 结果从树上掉下来摔死了。谁 说一定要有脚呢?哈哈......
四、思考蚯蚓有“脚”吗?
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它外表 有刚毛,和我们人类的脚一样。
讨论2:为什么夏天易在土壤表面挖到蚯蚓, 而冬天却要在深层挖?
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冬天土壤 深层的温度、 湿度较大且敌害较少,适 合它生存。
六、爱动“脑”的蚯蚓
蚯蚓的前端有脑,脑向后延伸为腹神经 索。因此,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说课稿
宁夏长庆初级中学黑东燕
一、使用教材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13章第1节第2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二、实验器材
蚯蚓、放大镜、光滑抽杆夹、粗糙抽杆夹、长玻璃棒、解剖盘、刻度纸、牙签、纸盒、滤纸、棉签、培养皿、可计时手表。
三、实验设计依据
本实验取自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一节《土壤里的小动物》这部分,蚯蚓是土壤里最常见的小动物之一。
课标是想通过蚯蚓外部形态的观察和其在不同平面上的运动的观察,让学生体会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但是,实验探究内容比较单一,还有拓展的空间;实验方法也比较简单,仅通过肉眼判断,并未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对比,缺乏科学性,有的学校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选用纸板代替毛糙玻璃板,实验结果很不理想。
对于生活环境的探究,只探究了湿度,对于光照等因素未进行探究。
四、实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辨认蚯蚓的体形、体色、环带、前后端、体节、体表、刚毛等;解释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现象;概述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进行生物学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生物体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在实验和讨论中,养成协作精神;建立保护蚯蚓的意识,消除畏惧心理。
五、实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蚯蚓的外形特征、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解决策略:通过观察和探究,让学生逐步了解蚯蚓。
2. 教学难点
蚯蚓的运动
解决策略:通过用手触摸和放大镜观察,感知刚毛的存在,然后通过具体的实验观察和数据测量来验证刚毛对蚯蚓的运动起协助作用。
六、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各章中已进行多次的探究实验,在实验设计中初步具有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的思想。
但仍缺乏细致思考,实验实施能力较薄弱。
此外,对于城市学生,大部分与蚯蚓接触较少,普遍对蚯蚓有畏惧心理,不愿意用手触碰,会给实验的实施带来阻碍,影响实验进度,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在适当场所亲自挖掘蚯蚓,建立与蚯蚓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七、实验改进要点
1、让学生亲自挖掘蚯蚓。
2、用纸盒来做负趋光实验,同时鼓励学生,不拘于此实验材料,自行设计避光的方式。
3、用光滑(粗糙)抽杆夹代替玻璃板。
通过长玻璃棒限定蚯蚓的运动轨迹,然后根据刻度纸,测量并记录蚯蚓在一定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对比,增加实验的科学性。
4、用浸湿滤纸作为探究蚯蚓趋湿的实验。
八、实验教学内容
九、实验教学过程
说你采集蚯蚓的地点及方式,用什么方法带到学校来?
2、探究活动探究1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结构
看一看
(1)蚯蚓的身体呈什么形状?体色如何?
数一数
(2)组成它身体的体节大小有差别吗?环
带在哪?借放大镜数一数环带之前有多少
体节,为什么属于环节动物?
辨一辨
(3)如何区别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
摸一摸
(4)用手来回触摸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
觉?说明体表有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黏液)
(5)手指蘸点水后,轻轻地触摸蚯蚓的腹
面,有何感觉?为什么?可用放大镜观察。
(刚毛)
问:通过对蚯蚓外形的观察,相信同学们
对蚯蚓肯定有许多新的发现,能向本组同
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吗?
学生参照课本提供的方法分组探究蚯蚓的外部形态和结构。
从体形、体色、体节大小、光滑程度、区别前后端、背面和腹面等方面观察。
学生对照思考题,分组观察。
以一大组为单位交流各自在观察中的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外形特点。
师生共同归纳:
(1)体形呈长圆柱形,减少钻土时的阻力。
体色与土壤相近,有保护作用。
(2)体表有黏液,有润滑作用并完成呼吸,减少钻土时的摩擦力。
(3)体表有刚毛
探究2探究刚毛对运动的作用
实验步骤:抽杆夹内放置标有1cm刻
度的纸,将同一条蚯蚓分别放在光滑和粗
糙的抽杆夹表面,用玻璃棒形成1.5cm宽
结论:蚯蚓在毛糙抽杆夹上运动快。
的运动区域,让其从一端开始运动,并开始计时,记录30秒内蚯蚓的运动距离。
重
复三次。
问:蚯蚓的运动与什么结构有关?生:与蚯蚓体壁中肌肉收缩、舒张和刚毛固定、支撑作用有关。
探究3 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选做)
①负趋光实验
将蚯蚓放在明暗交界处,观察蚯蚓往哪边运动。
为什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②趋湿实验
用清水将滤纸的一半打湿,将蚯蚓放在干湿交界处,观察蚯蚓往哪边运动。
③触碰实验
用牙签轻轻触动蚯蚓身体的前端、中部、后端各部分,它分别有什么反应?为什么?
根据兴趣和时间自己选择,进行探究。
师生共同归纳: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结构特点:(1)刚毛可以协助运动,肌肉的收缩舒张是运动的动力。
(2)前端有脑,后端神经细胞多。
3、蚯蚓对生物圈的作用引导学生讨论蚯蚓对生物圈的作用。
讨论蚯蚓对生物圈的作用,实验结束后,将蚯蚓
放生,爱护生命。
十、实验效果评价
让学生亲自挖掘蚯蚓,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们的畏惧心理,拉近学生与蚯蚓的联系,同时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了蚯蚓的生活环境。
放置刻度纸、给定运动区域,通过详细的计算和对比,更加科学的了解了蚯蚓在不同光滑平面上的运动速度,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了刚毛对运动的作用。
用抽杆夹代替玻璃板,实验器材安全易得,贴近学生生活。
通过负趋光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这一特征。
用纸盒来做避光处理,同时鼓励学生,不拘于此实验材料,自行设计避光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用浸湿滤纸作为探究蚯蚓趋湿的实验,容易浸湿而且均匀,减少了实验自变量,实验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