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03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注:数字越大,表明评价越高。 数字越大,表明评价越高。
(三)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 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 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 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具有 具有社会适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 应的意义, 应的意义,使人的社 会知觉过程简化。 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 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 具有消极的性质 消极的性质, 具有消极的性质,会 产生偏见 使人产生偏见, 使人产生偏见,甚至 歧视。 歧视。
60;61;251;252 ; ; ;
2
3
4
5
6
7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3个主观因素 影响社会知觉的3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 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 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 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 要的影响。 要的影响。 (一)认知者的经验 认知者的经验
253
12
练习题
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是个体对他人 的知觉。 的知觉。
A.自己 A.自己 C.自然 C.自然 B.社会 B.社会 D.环境 D.环境
)
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 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 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 为基础的。 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 )为基础的。
⑹关系图式
表示比较特殊的、有关自我和他人如何互动的个人期望。 表示比较特殊的、有关自我和他人如何互动的个人期望。
9
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 进行社会知觉时, 引导和解释作用 作用, 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果大脑里没有解释新信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样长吗?
平行吗?
黑白闪烁点
2、 根据过去的经验,感知眼前变化了的事物。
由于感知器官不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反映迟钝和 固守经验也能导致错觉。 错觉是一种消极因素,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产生 积极效果,可广泛运用于视觉艺术(如电影、电视的特 技镜头,服装设计,霓虹灯的变换效果等甚至军事领 域)。 错觉有时会给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海军航空兵在 海上做翻转飞行,容易产生倒飞错觉)。
二、印象形成与管理
(一)基本概念 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 知客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 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 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 的影响更大的现象,即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 见面时形成的印象。对后期信息的组织、理解有定 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 象来完成的。 近因效应:是指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最近或者 说最后所得到的印象最为深刻难忘,往往会改变人 的看法。最新(即最后)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 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一般来讲,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 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容易产生 首因效应
大鱼与小鱼
高个子与矮个子
4、理解性: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 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 做出解释,对物体的知觉变得比较稳固。
(三)知觉种类
1、时间知觉 2、运动知觉 似动现象 诱导运动 3、空间知觉 大小知觉 形状知觉 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
(四)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知觉)对他人、群 体(人际知觉)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此外,对行 为原因的知觉也属于社会知觉,人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 觉为基础。
社会知觉的四种偏差

社会知觉的四种偏差
社会知觉的四种偏差包括:
1. 归因偏差: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过分强调个人特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因素。
例如,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我们可能会归因于他的能力和努力,而忽视了运气和机遇的影响。
2. 众生相偏差:指人们倾向于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对他人进行评价和判断。
这种偏差导致了对他人的过度一致性的看法,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
例如,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与自己相似时,会认为他们与自己有相同的特点和态度。
3. 选择性感知偏差:指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观点和偏好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之相反的信息。
这种偏差导致了信息获取的局限性,可能会导致思维的狭隘和偏执。
4. 非理性乐观偏差:指人们对自己未来的情况和结果过于乐观的倾向。
这种偏差使人们对风险和挑战的评估存在偏差,可能导致冒险行为和错误的决策。
例如,人们可能低估自己面临的困难和障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机会。
社会知觉、印象、信息整合与归因

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的经验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3、认知者的情绪图式:人脑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
其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与印像管理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比后来印象影响更大。
不熟悉的人近因效应:最新信息比原先信息影响更大。
熟悉的亲密的人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以偏概全三、刻板印象:通过经验对某类人或是的固定看法。
(具有社会适应意义,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4、中心品质模式印象管理(印象整饰、印象控制):个体对自我形象控制,通过一定方法影响别人对自己印象的形成,是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太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其所好。
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行为原因的分类:1、内因与外因;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3、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控制点理论:(美)罗特——1、外控者:(不符合社会期待)2、内控者:(符合社会期待)归因原则:1、不变性原则(海德,归因思想创始人);2、折扣原则(凯利);3、协变原则(凯利)个体归因时需要考虑的三种信息:1、特异性信息 2、共同性信息3、一致性信息若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外归因;若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内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组织学社会归因分析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 社会的复杂性 ● 社会知识水平 ● 社会经验和阅历 ● 社会观察能力 ● 观察问题的角度 ● 认知心理因素
2.能力━━
●能力: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是完成某种活动, 解决某个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人的能力是一个人
依靠自己的力量照顾自己的生活和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的可能性。
意志力
●
豪杰之与庸人,有倔强之志力而已。 大凡恒情,每当衰败穷蹙之时,则不免志消气沮,若
豪杰则愈衰愈振. (潘博 )
●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 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
此不足谓勇也。古之有大勇者, 猝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持者甚大, 其志甚远
●与工作相关的能力:各种职业能力倾向、实践 智力、情绪智力、管理能力和创造力。
2.能力━━
● 人的能力构成:由一个人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能力 等)、知识、实际技能和体力所构成。
● 管理者能力:业务能力、人际能力、分析决断 ● 低层→47:35:18 ● 中层→ 27:42:31 ● 高层→18 :35:47
2.能力━━
●智商、情商、胆商、法商与社会需求
● 影响能力的因素: ● 知识积累 实践经验 工作方法 心理素质 主观努力
3. 人格━━
●人格: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 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是由先后天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 因为人格直接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和对事物的判断认知,所以考察员工的人格特点是组织管理的 重要内容
●三种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及时的填充强化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用于
组织行为学讲义-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节知觉:信息处理模型一、信息处理模型阶段1:选择性注意/理解人们经常受到周围环境中的物理和社会因素的干扰。
由于人们没有心智能力完全理解所有这种信息,因此,会选择性地感知周围环境中的部分信息。
在此,是注意力在起作用。
注意力(attention)是开始自觉意识到某事或某人的过程。
注意力可以集中环境或记忆中的信息。
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对那些明显(salient ['seiljənt])的刺激。
当某事从环境中凸现出来时,它就是明显的:✓异常:种族、性别、头发颜色或年龄等方面,一个人与众不同✓明亮:黄色的衬衫✓处于反常态:比如有恐高症的人爬陡峭的山峰✓与社会地位不符:比如一个公司总裁骑摩托车上班✓与常人不同:在时速100英里的道路上以时速20英里的速度开车✓极端的积极(声誉卓著的名人)或极端的消极(恶性交通事故的罹难者)✓可视场合占主导地位:坐在首席的位置一个人的需要和目标经常决定哪种刺激是显眼的。
此外,研究还表明,人们往往更多关注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信息,这会导致消极的偏见。
阶段2:编码和简化观察到的信息不是以本原形式储存在记忆里的。
编码是必要的。
原始信息被解释或翻译成心智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reprizen'teiʃən]),为完成这一过程,知觉者把信息片段分配到认知范畴(cognitive ['kɔgnitiv] categories ['kætigəri])中。
人们将人、事和物的特征与映像中包含的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对这三者做出解释和评价。
映像(schema)代表一个人对特定事件或刺激类型的心智画像或者概括。
通过各种认知范畴的标签可使映像具有意义。
人们通过编码来解释和评估周围的环境。
有意思的是,这一过程可以导致对同一或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估。
第一、人们用不同的映像信息作出解释。
最近的研究表明关于什么样的行为构成性骚扰,男人和女人对此有不同的观点。
社会知觉与归因

四、印象管理 1、概念:个体以一定方式影响他人对自 己的印象。 2、作用: 3、常用策略: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 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投人所好
一、归因的定义: 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与外因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三、控制点理论:罗特 内控者: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 控制,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 外控者:个体认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所不 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控制点在个体的 外部。 控制点来源不同导致个体对待事物的因素 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情境性
4、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群体或人物所 持有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和印象。 形成途径:一是直接与某个群体接触, 从而将知觉对象的一些特点固定化、扩 大化;另一种是根据间接的资料或信息 来了解,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传播媒 介的描述(电影、电视、书刊、杂志等) 而获得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 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加以平均。 2、平均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 中,我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 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3、加权平均模型:按照这个模型,人们形 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 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中心品质模式:真诚、热情与虚伪、冷 酷
表2-1为什么学生在我的课上睡觉?
共同性信息
一致性信息
特异性信息
归因维度
情境1 情境2 情境3
(低)其他人没睡觉 (高)学生们都睡觉 (低)其他人没睡觉
(高)该生以前也睡觉 (高)该生以前也睡觉 (低)该生以前没睡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性的诱惑还是思考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 1、内因与外因 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格、品质、 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人特征,称 为内归因或本性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背景、机遇、 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等外部条件,可称之为外 归因或情境归因;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 并非由内因和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 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人格特点、能力,工 作性质与任务难度是相对稳定的原因;人的情绪、 气候条件等是易于变化的原因
❖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情绪、努力程度等 为可控原因;智力、工作难度为不Leabharlann 控原因附加资料:韦纳归因理论
稳定性
内因
外因
动机激发
不稳定因素
努力程度
(宜失败归因)
稳定因素
虚假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实例 我职称高是因为我用功 我收入低是因为社会不公
我比我其他人对父母好
即便是80%的丈夫不忠, 我丈夫他不会 我相信韩国的妇女和我一 样每个都做了整容
自我服务偏见可以保持良好感受,如正向错觉一样有利于心理平衡
附加资料:社会偏见
❖ 偏见:是仅仅单独根据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而 对其成员形成的一种态度
对自己归因
成功 失败
内控 者
努力 程度 能力
外控 者
命运 机遇
对他人归因 成功 失败
努力 程度 能力
命运 机遇
行为
积极努力 符合社会
期待
消极放弃 寻求救援 赌博碰运
附加资料: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 将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 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为运 气和外在因素 与他人相比,认为自己更 好 盲目乐观
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 一、基本概念 ❖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3、认知者的情绪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信息出现的顺序) 首因:最初的信息,不熟悉、少见的人之间 近因:最近的信息,熟悉的、亲密的人之间
❖ 1、加法模式 ❖ 2、平均模式 ❖ 3、加权平均模式 ❖ 4、中心品质模式 ;该模式更接近大多数人日常生
活中的实际情况
四、印象管理
❖ 1、印象管理的概念 ❖ 亦称印象整饰。即个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
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 印象整饰与印象形成的区别 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
能力
(宜成功归因)
机遇
有激励
任务难度 无激励
三、控制点理论 ——罗特[美·心]
❖ 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归因倾向不同,一些 人认为内部力量的作用,称为内控者,这类人相信自己的努 力可以改变事情,所以积极努力面对困难;一部分人认为是 外部力量的作用,这类人认为个人努力无济于事,所以放弃 责任,寻求救助被动面对困难,称为外控者。
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是对 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 2、印象管理的作用 ❖ 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 成功的印象整饰基础 正确理解情境、他人、角色的社会期 待
四、印象管理
❖ 3、印象管理的策略 ❖ 按社会常模。人的外表最容易为他人所知觉。因而个体往往
留意修饰外表,尤其是在异性面前 ❖ 隐藏自我 个体的真实自我也许不受他人和公众欢迎,为使
专栏2-6 中国人的面子
❖ 好面子 中国人文化特征,太好面子使行为依 存他人,人格成长困难
❖ 杨国枢观点 中国人重视“重要他人”(家 人、亲友),在“重要他人”面前注意维护 形象,反之不在乎他人看法。西方人重视 “概念化他人”(一般人),均有影响
❖ 黄国光观点 面子与尊严、地位紧密相连
第三单元 归 因
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常常把 真实自我隐藏起来,好比戴上一付“面具”; ❖ 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 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例如,教 师在学生面前作出符合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行动; ❖ 投人所好 个体为了得到他人的好评,形成良好印象,往往 投其所好,采取自我暴露、附和、谄媚、施惠等手段。
❖ 偏见:不宽容的表现,否定的感情和情绪,歧视是 偏见的行为表现
❖ 偏见为何持久:贬损我们不喜欢的群体可以提高我 们的自尊水平,这种刻板印象可以节省我们的认知 能量
❖ 偏见的产生:社会学习、分类与归因错误、刻板印 象
❖ 减少偏见的方法:学会不要仇视、多接触、重新划 分我们—你们的界限、学会向刻板说不、社会影响
❖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一种普 遍需要。因而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看作成业余 心理学家,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 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 法和观念。
附加资料: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痛苦的婚姻:他迟到是因为他不在乎我 ❖ 幸福的婚姻:他迟到是因为堵车 ❖ 有研究发现:西方男性比女性更喜欢将
❖ 个体归因常存在偏差
❖ 偏差之一是个体对于他人的成功易归因为外因,如运气好等, 对于他人的失败易归因为内因,如个人能力差,不努力等
❖ 偏差之二是个体对于自己的成功易归因为内因,如有能力和 很努力等,对于自己的失败易归因为外因,如运气差等
❖ 这种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保护
三、控制点理论 ——罗特[美·心]
❖ 一、归因的概念
❖ 四、归因原则
❖ 二、行为归因的分类 1、不变性原则
1、内因与外因
2、折扣原则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 3、协变原则
性原因
❖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 控性原因
❖ 三、控制点理论
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一、归因的概念
❖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 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 程。
❖ 2、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认知者好恶评价) 最初的好恶评价像一个光环,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 3、刻版印象(已有经验) 以经验归类看法,可以简化社会知觉,以偏概全,容易 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性别刻板影响最多、最强烈:女性数学不行;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 在印象形成中,所选择的信息总是针对认知对象的 各个具体特征,但最终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 征上面。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时,保持逻辑 与情感的一致性,形成一个总体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