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前景探讨(一)
西藏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西藏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西藏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增加,西藏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西藏地区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生态旅游业西藏地区拥有世界级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业成为该地区的经济支柱。
目前,西藏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不断增长,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 牧业和农业西藏地区以牧业为主,城乡居民的生计主要依靠牦牛养殖和高原农业。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农牧业的技术改进力度,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了农牧业的产出,并推动了农牧民收入的提升。
3. 矿产资源西藏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铜、锌、铅、金、稀土等。
近年来,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规划和整合,并吸引了一批大型矿业企业落户西藏,为地方经济增加了新的发展动力。
4. 科技创新西藏地区依托高原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目前,西藏在气候变化、高原农牧业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未来趋势1. 提升生态旅游业质量西藏地区将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业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出更多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 发展特色农牧业未来,西藏地区将注重培育特色农牧业品牌,加强对传统农牧业的改良和创新,推广现代农牧业技术,提高农牧民的生产效益和收入水平。
3. 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西藏地区将继续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引进先进的矿业技术和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水平,并加强对矿业环境保护的监管。
4. 推动科技创新西藏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培育高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加强与内地和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吸引更多高水平科学家和科技创新人才,提升西藏的科技创新能力。
青藏高原夏秋季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化前景探讨

青藏高原夏秋季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化前景探讨高淑敏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野生所食用菌研究室青藏高原夏秋季食用菌生产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效益农业,并已逐步成为青海省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为我省农业发展中潜力巨大、市场稳定、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
本文指出了青藏高原发展特色经济食用菌产业是将高海拔冷凉气候的劣势因素变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因素及青藏高原夏秋季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前景等。
对目前青海省食用菌产业生产现状、发展优势、产业化前景、存在问题及今后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1.青海省食用菌产业现状1.1地域与气候现状:青藏高原为世界屋脊的边缘地带,高海拔、低温冷凉、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恶劣的生态条件使多数农作物不能正常成熟,农业生产力水平有限, 基础落后,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受高海拔生态气候及各种自然灾害制约因素较多,增值空间十分有限。
生态气候条件较好的东部农业区每年只能种植一季春小麦、春油菜、马铃薯等生育期短的农作物,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生产只能是靠天吃饭,粮食生产处于十年五不熟的现状。
而夏秋季的高海拔、低温冷凉等气候特点又潜在着诸多经济发展空间及重要的农业生态学特征和开发意义。
其中,夏季低温冷凉的气候对发展特色夏秋季食用菌产业已经在全国凸显出了不可替代的、独有的优势。
加之青藏高原工业少、环境污染相对较少,干燥低温的气候条件抑制了多数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生产的食用菌产品几乎没有农药污染等特点,受到国内外客商青睐,逐渐成为我国夏秋季中低温型食用菌生长的自然生态条件极少数地区之一。
青海省食用菌主产区年均气温在2.2℃~8.9℃之间,海拔在1650米-4630米之间。
产菇期长(4~10月份)、产量高、品质优良,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无公害产品,青藏高原夏秋季食用菌产业在我国食用菌生产中已逐步彰显出独特的特殊地位。
1.2食用菌产业现状: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政策及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政策的重大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西藏产业调研报告

西藏产业调研报告西藏是中国的五个省级行政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上,具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最长的江河。
西藏的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农业主要以高寒作物和畜牧业为主,同时也有一些传统的工艺品制造业。
在近年来,西藏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西藏的产业进行调研,并就这些产业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西藏的农牧业一直是该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农牧业发展相对较为困难。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扶持,农牧业开始向现代化发展。
西藏的牛羊养殖业规模庞大,以林芝地区为代表的橙子种植业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此外,西藏的高原农田也适合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这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领域。
除了传统的农牧业,西藏还发展了一些特色产业。
藏红花种植业是其中之一,这些花朵是西藏的特色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此外,西藏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锂、铜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将为西藏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然而,西藏的产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西藏的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其次,人力资源的匮乏也是一个问题,由于地理条件恶劣,西藏的人口密度较低,特别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此外,初步调查显示,西藏的产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资金短缺问题。
这些挑战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相关产业的合作才能解决。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认为西藏的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机会。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西藏产业的扶持力度,向农牧民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同时鼓励企业投资到西藏的产业中。
同时,西藏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提高交通和通信的便利性,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游客。
此外,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也是西藏产业发展的关键。
综上所述,西藏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只有通过政府和产业的合力,加大对西藏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解决面临的问题,才能实现西藏的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青海藏区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大型藏区,一直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青海藏区经济迅速发展,各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本文将介绍青海藏区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
一、青海藏区的基本行业1、能源开发:青藏高原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矿藏资源,因此能源开发是青海藏区的优势产业。
青海藏区已经建成多个电站,可以满足当地能源需求。
2、畜牧业:青海藏区的高原环境适宜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产业。
青海藏区的畜牧业以牦牛、羊、马为主,也有一些养鸡、鹅、鸭等家禽。
3、矿产资源开发:青海藏区拥有大量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如铜、铅、锌、银、金等。
同时还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这些资源为藏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4、旅游业:青海藏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业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当地的美景和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二、青海藏区的区位研究1、东西地理区位:青海藏区的纵向跨越了青藏高原的全长,东部接近青岛,西部则毗邻新疆。
由于青海藏区地处靠近腹地和海岸线之间的较高地带,很少会受到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影响。
2、南北地理区位:青海藏区南北互相贯通,南北分布两个较大的地质单元:青藏高原北缘地区和青藏高原南缘地区,南缘地区包括青海湖和茶卡盐湖等。
3、自然环境区位:青藏高原作为世界最大的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高寒少氧、冰川积雪,是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
同时,青藏高原还是重要的水源保护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当前全球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4、民族文化区位:藏区是中国重要的民族文化区,以著名的拉萨为中心向四周发散,涉及到多个民族聚居区,涵盖了宗教、古迹、民俗、传统村寨和手工艺等方面。
三、结论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以能源、畜牧、矿产和旅游业为主,其中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具有优势。
青海藏区的区位研究与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密切相关,既有东西、南北方向的区位优势,也有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民族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地区。
关于藏区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藏区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进入21世纪以来,藏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旅游业旅游业是藏区现在的主导产业,该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风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据统计,2019年西藏自治区接待游客超过40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超过300亿元。
与此同时,旅游业也带动了其他服务业和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然而,由于旅游业季节性强,且受政策和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需要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的持续化和稳定化发展。
二、生态农业藏区因其高海拔、寒冷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以及传统素食文化的影响,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如今,藏区的卫藏高原有机大米、青稞、藏鸡、藏香猪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产品受到了市场的关注。
同时,政府积极推动生态种养殖业的发展,通过补贴和标准化等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民族工艺品藏区有丰富的手工艺品生产技术和文化遗产资源,特别是藏毯、唐卡、羊绒制品、银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随着市场开放和旅游的发展,民族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逐渐得到提升。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民族工艺品的培训和保护工作,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价值。
四、非常规能源藏区具有丰富的非常规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能够为地区的能源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政府加大对非常规能源的投资和推广,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建立了一些样板工程,促进非常规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总之,藏区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其产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产业链尚未完全构建,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瓶颈和难点,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协同推进,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双赢。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

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及其区位研究青海藏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藏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经济区域。
在青海藏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行业主要包括农业、畜牧业、采矿业和旅游业。
这些行业在青海藏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基本行业及其区位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农业青海藏区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农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和地理条件也为该地区的特色农业种植提供了条件。
青海藏区主要的农业作物包括青稞、小麦、油菜籽等,这些作物适应性强,能够在高原环境下生长,并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和生计来源。
在区位方面,青海藏区的农业基地分布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和湖泊周围的平原地区,如青海湖、茶卡盐湖周边等地。
这些地区因为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种植。
这些地区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农业产区,为青海藏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地和条件。
二、畜牧业青海藏区地广人稀,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区域。
青海藏区的畜牧业主要以牦牛、绵羊、藏毛牛等为主要畜牧种类,畜产品主要包括肉、毛、毛皮等。
由于青藏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畜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牲畜饲养、放牧管理、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和资源都相对落后。
青海藏区的畜牧业主要位于大部分地势较平坦的地区,如青海湖周边地区,祁连山脉周边地区等。
这些地区气候条件相对温和,适合牲畜饲养和放牧,是青海藏区畜牧业的主要基地。
三、采矿业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
青海藏区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有色金属矿、煤炭、盐湖等。
有色金属矿资源主要集中在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地,煤炭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和青海东部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盐湖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周边地区。
青海藏区的矿产资源位于地势复杂,气候恶劣的高原地区,存在着采矿环境恶劣,交通困难等问题。
由于矿产资源丰富,青海藏区的采矿业发展仍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前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之一。
高原上的生态系统不仅对于当地的自然、人类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也对于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研究者们对青藏高原各种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生态学特性、功能和服务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它让我们对高原上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它们所提供的重要生态服务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比如,青藏高原的湖泊和河流是重要的水源地、渔业资源和旅游景点,草地则是畜牧业的主要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集中区。
其次,研究者们还对青藏高原上的土壤、水文循环和大气、地表以及生物界之间的交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青藏高原上的生态过程,以及它们对于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比如,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上的冰川融化和湖泊扩张等过程会对全球的海平面和水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研究者还积极开展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让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了解高原上各种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变化。
比如,研究者们通过监测和评估青藏高原上的水资源、草地和冰川等生态系统,发现高原上的水文循环发生了重要变化,湖泊面积和冰川融化速度都在加快,这些都对高原上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研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需要加强对青藏高原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高原上的各种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因此,只有深刻理解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预测和管理高原上的生态过程。
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前景探讨(一)

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前景探讨(一)【标题】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前景探讨【英文标题】AstudyonprospectofindustrialdevelopmentintheQinghai-TibetPlateauZHAOJian-an(InstituteofGeo 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内容提要】论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提出高原产业调整与增长应立足资源优势,以重点地区资源开发基地建设为主要方向,确立21世纪的高原产业发展战略,并相应提出了主要产业调整与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建立以“大粮食”为核心的大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各具特色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全力将旅游业培育成高原的支柱产业,加快基础设施与中心城镇的建设步伐。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主要包括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和川滇藏接壤地区。
【英文摘要】ThispaperanalyzesthehistoryandsituationofindustrialdevelopmentintheQinghai-Tibetplateau.Inlig htwith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ndgrowthoftheplateau,theauthorputsforwardthattheplateausho uldtakeadvantagesofnaturalre-sourcesandestablishindustrialdevelopmentstrategyinthenewcentu ry.Meanwhile,thepaperalsoindicatesthe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directionsfortheleadingi ndustries.Themaincontentsincludetosetuplargeagro-industrialsystemwith\principalgraincrops\ast hecore,constructdevelopingbasesofhydraulicpowerandmineralresources,fosterthenewpillarindust rieswithtourismindustry,andspeedsupthepa-ceofconstructinginfrastructureandcentraltownsandci tie-sintheQinghai-Tibetplateau.Ofwhich,thebasicconstructionofresourcesexploitationisthemainde velopingdirectioninthekeyregions.ThesekeyregionsincludetheHe-Huangvalley,theQaidamBasin,riv ervalleysinsouthernQinghai-Tibetplat-eauandthecontiguousareaSichuan-Yunnan-Tibet.【关键词】青藏高原/产业结构调整与增长/前景Qinghai-TibetPlateau/industrialstructuretransformationandgrowth/perspective【正文】青藏高原不仅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屋脊”和地球的第三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前景探讨(一)【标题】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前景探讨【英文标题】AstudyonprospectofindustrialdevelopmentintheQinghai-TibetPlateauZHAOJian-an(InstituteofGeo 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内容提要】论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提出高原产业调整与增长应立足资源优势,以重点地区资源开发基地建设为主要方向,确立21世纪的高原产业发展战略,并相应提出了主要产业调整与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建立以“大粮食”为核心的大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各具特色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全力将旅游业培育成高原的支柱产业,加快基础设施与中心城镇的建设步伐。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主要包括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和川滇藏接壤地区。
【英文摘要】ThispaperanalyzesthehistoryandsituationofindustrialdevelopmentintheQinghai-Tibetplateau.Inlig htwith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ndgrowthoftheplateau,theauthorputsforwardthattheplateausho uldtakeadvantagesofnaturalre-sourcesandestablishindustrialdevelopmentstrategyinthenewcentu ry.Meanwhile,thepaperalsoindicatesthe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directionsfortheleadingi ndustries.Themaincontentsincludetosetuplargeagro-industrialsystemwith\principalgraincrops\ast hecore,constructdevelopingbasesofhydraulicpowerandmineralresources,fosterthenewpillarindust rieswithtourismindustry,andspeedsupthepa-ceofconstructinginfrastructureandcentraltownsandci tie-sintheQinghai-Tibetplateau.Ofwhich,thebasicconstructionofresourcesexploitationisthemainde velopingdirectioninthekeyregions.ThesekeyregionsincludetheHe-Huangvalley,theQaidamBasin,riv ervalleysinsouthernQinghai-Tibetplat-eauandthecontiguousareaSichuan-Yunnan-Tibet.【关键词】青藏高原/产业结构调整与增长/前景Qinghai-TibetPlateau/industrialstructuretransformationandgrowth/perspective【正文】青藏高原不仅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屋脊”和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地域广阔,面积约225×104]km2],占全国陆地面积1/4;人口仅占全国总量的0.8%,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为全国密度的3.0%;同时,青藏高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敏感区6];在地缘政治格局上,高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分析高原地区的产业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无疑是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产业发展与状况1.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初级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这一结论已在青藏高原的专项研究中得到明确,但高原却是世界人类早期活动与多种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之一。
历史上,高原一度因吐蕃王国的兴起,使得传统产业及整个地区经济得到较大规模的增长。
只不过这种兴盛与繁荣很快在历史的延伸中淹没。
可以认为,高原已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与现代产业,这些产业在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近20年的增长,使高原经济进入了发展较快的历史时期,平均年增长率超过了6.5%,其成就令人瞩目。
但即使在今天,如果以严格的现代产业经济观去衡量高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现状,高原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依然较低5]。
1998年,高原国内生产总值(GDP)合计为390.02×108]元,仅占全国总量的0.49%,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9.6%(表1);同时,高原内部地区差距十分明显,青海省的发展水平明显较高,占整个高原GDP总量的56.4%,人均GDP也是高原平均的115.0%。
如果考虑到中央长期以来给予的巨大财政补贴和全国其他省区的援助与支持,西藏自治区至今仍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与产业劳动力结构看,青藏高原的工业化水平相当低。
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占25.9%,从业人员比重占70.2%(表1、表2)。
从产业增加值结构看,呈现为“三、二、一”结构;从就业结构看,是典型的“一、三、二”结构。
可以说,目前高原的产业结构仍是一个依赖农耕业的产业结构。
表1青藏高原三次产业结构比较(1998年)Table1Comparisonofindustralstructureofprimary,secondaryandtertiaryindustriesintheQinghai-TibetPlateauin1998GDP(108]元)地区人均GDP(元/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国79395.714599.638691.826104.36404青海220.241.688.490.14378西藏91.231.320.239.63618青藏高原合计390.0101.0133.7155.43816注:数据来源于文献1、2、3、4。
表2青藏高原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1998年)Table2Structureofemployeesintheprimary,secondaryandtertiaryindustriesoftheQinghai-TibetPlateauin1998地区合计(104]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比全国69957.034838.016440.019679.049.8:23.5:28.1青海230.4141.134.954.161.3:15.2:23.5西藏118.490.36.721.576.3:5.7:18.2青藏高原合计495.1347.549.897.670.2:10.1:19.7注:数据来源于文献1、2、3、4。
从空间分布上,因自然地理条件所限,高原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和川滇藏接壤地区4个区域。
这4个区域集中了高原人口的80%以上和经济总量的90%以上,而其行政地域面积只占高原的1/3左右(如按居民主要活动面积计算,估计只有15.0%~20.0%)。
在地理单元上,呈现为较典型的河谷形城镇与河谷农业及农牧交错区。
1.2工业结构较为单一青藏高原的工业生产水平虽然较低,但国有成分高,大多为中央、省(区)支援落后地区而形成的“嵌入式”项目。
除青海省拥有规模较小的炼钢、石油天然气采选及加工、盐化工外,整个高原的工业主要集中在矿产采选业、木材采运业及水力发电业3个部门,且工业经济绩效水平低。
以高原工业生产水平较高的青海省为例,1998年全省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7.51%(全国平均为90.95%),列倒数第二位(倒数第一位为西藏自治区)1]。
1.3农业总体生产水平较低农业在青藏高原的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高原自古以来就是农牧业并举的地区。
以青海和西藏为例,1998年,两省区的农业总产值结构中,种植业分别占51.9%和52.5%;畜牧业占46.3%和45.3%。
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规模上较为接近。
同时,高原是我国主要畜牧业区,整个高原的大牲畜头数占全国总量的10.0%左右1、4、6]。
虽然种植业和畜牧业一直是高原的传统产业,但在总体发展水平上并不高,主要与高原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生产受到传统习惯和传统意识的影响和作用较大。
如高原的畜牧业至今仍以放牧生产方式为主,生产者的财富观念大多停留在以牲畜的数量多少来衡量,导致生产结构失衡,草场超载,进而影响到高原的生态平衡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原种植业具有多样性,水稻、小麦、玉米、青稞等各种粮食作物均能获得适宜的栽培地。
尤其是在高原东部的川滇藏接壤地区,能够种植从稻谷到只适应高原生长条件的青稞,如甘孜州的泸定大渡河谷地、迪庆州的中甸金沙江谷地,是稻谷的主要种植区。
但青稞仍是高原的主要粮食品种,在高原的粮食作物产量中占粮食总产量的50%以上7]。
由于高原耕地资源有限,且生产水平较低,导致粮食生产总量不能满足区域内部需求,每年缺口总量在80~100×104]t;同时,因粮食生产结构问题,带来了高原粮食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不对称。
如西藏自治区城镇所需消费的粮食品种和数量,在自治区及整个高原也无法得到满足,需要大量从内地调入。
此外,因高原地域广阔,农牧区之间交通和信息往来不畅,致使粮食的交易渠道也不十分畅通,部分农区的青稞大量在农户家中积压。
1.4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青藏高原的现代交通运输业开始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才逐步形成和得到发展。
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公路、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和通讯为主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以水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开发已初步满足高原的需求。
尤其是近20年来,以光纤、光缆和移动通讯设施建设为主体的现代通讯业获得巨大发展。
但在总体发展水平上,高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城镇体系尚未形成。
如高原的公路等级较低,等外级公路仍占1/3左右,铁路只开通和运营了青藏线西宁—格尔木段,航空运输只有西宁、格尔木、拉萨贡嘎、昌都邦达等航站和少数航线等等。
1.5社会进步得到历史性的发展,但仍然有待提升自50年代中后期的区域内民主改革以来,国家为促进青藏高原居民的观念转变与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尊重民族习惯、风俗的基础上,从人、财、物各个方面进行了持续性的投入,致力于教育、科技、民族文化、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广播电视等诸多方面的投入,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与进步。
但由于历史性的落后形态、人类生存自然环境较差、深居内陆、地广人稀等因素影响,高原的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如区域文盲率平均水平仍高达30%以上,科技研发能力弱,人才资源短缺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