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效果

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效果

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产妇及家属的影响,以指导产科护理工作。

方法:将120对产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60对,对照组按传统护理模式护理,而实验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各项护理操作及健康教育由专科护士在床旁完成)。

出院前统计两组产妇健康教育知识、护理技能掌握情况,调查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产妇健康教育知识达标率及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实验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婴儿的一般治疗及护理工作都安排在病房完成。

护理包括:新生儿洗浴、抚触、脐部护理、更换尿布、皮肤护理、预防接种等在产妇病房完成,采取个体一对一的护理及健康教育,专业护士边操作边讲解,要求产妇及家属均参与;健康教育指导采取示范、讲解、书面资料及多媒体播放等形式,内容包括:乳房护理方法、母乳喂养优点及技巧、饮食搭配、产妇合理活动和休息、产褥期常见症状处理方法、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的观察及处理方法、新生儿预防接种、抚触、脐带护理、大小便的处理、产后复查、计划生育知识等。

1.2.2 对照组采取产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模式:对产妇进常规的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实验组相同,采取发放资料、多媒体播放和集中集体讲解形式,如产妇遇到具体问题后再行指导。

1.3 判定标准:①知识达标:自行设计问卷共40个条目,涉及健康教育的所有内容,每一条目回答正确得1分,部分正确得0.5分,错误0分,总分40分,如≥30分为达标,≤29分为未达标。

②护理技能掌握:包括产妇护理技能(正确喂养、会阴护理)及新生儿护理(洗浴、抚触、脐部护理、皮肤护理),出院前由产妇操作,家属协助完成,专业护士采用产妇护理技能评分表测评,总分100分,≥75分为掌握,60~74分为部分掌握,≤59分为未掌握。

③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护理人员的态度、耐心、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及时处理产妇需求、技术熟练程度、对护士的工作是否信任及满意等。

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用论文

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用论文

产科护理中的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用【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产科护理中的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展开分析讨论。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所收治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母婴床旁护理,对两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的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观察组对该组产妇在产后给予母婴床旁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即新生儿在出生后,其臀部护理、尿布的更换、脐部护理、早期预防接种、抚触以及新生儿的沐浴等工作均在病房中完成,对产妇以及新生儿进行“一对一”单独护理。

同时,还必须安排专业的护理人员来对产妇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

在对产妇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在产妇的床旁边操作边向产妇及其家属进行讲解,并让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在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讲解的内容主要有新生的尿布更换、脐带护理、新生儿的抚触、产后复查与避孕、新生儿的预防接种、新生儿的主要生理现象及其处理措施、产褥期的常见症状处理方式、产后的营养供给、乳房的护理方法、母乳喂养的技巧以及优点。

观察组产妇以及新生儿在住院期间每天进行1次床旁护理,每次护理的时间为30分钟左右。

1.2.2 对照组对该组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即在新生儿出生后,每天由护理人员将新生儿抱到婴幼儿专用沐浴间来对其进行抚触、脐带消毒以及集中洗浴,并在治疗室中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

对该组产妇的健康教育采用集体讲解以及录像播放的方式进行宣讲,即产妇在产后的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将其集中大房间中,对其进行集体健康教育,讲述的内容与观察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利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来对两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率为100%。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指将产妇和新生儿放在同一个房间中,使产妇和新生儿保持密切接触,增进亲子关系,提高产妇的自信心和亲子抚养能力。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够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在传统模式下,产妇和新生儿通常是分开住院的,产妇需要按时喂奶,但却无法准确了解新生儿的吃饱与否。

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下,产妇可以时刻观察新生儿的吃饱与否,并及时作出反应。

这种密切的接触和沟通有助于产妇更好地了解和满足新生儿的需求。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够提高产妇的自信心和亲子抚养能力。

在传统模式下,产妇和新生儿的接触时间较短,产妇缺乏对新生儿照顾的经验和信心。

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下,产妇可以在产科护士的指导和帮助下,亲自照料新生儿的饮食和个人卫生,提高了产妇的抚养能力,增强了她们对新生儿的信心,从而更好地适应母亲的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还可以帮助提高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

在传统模式下,新生儿和产妇分开住院,产妇对新生儿的照顾主要依赖护士。

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下,产妇可以亲自照顾新生儿的饮食、换尿布等日常生活起居,提供新生儿需要的关爱和保健。

这种亲子关系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还可以降低医疗费用。

在传统模式下,产妇和新生儿住在不同的房间里,需要增加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增加医疗费用。

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下,产妇和新生儿住在同一个房间内,可以共享一些医疗资源和设备,降低了医疗费用。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具有很多优势。

它能够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产妇的自信心和亲子抚养能力,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降低医疗费用等。

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种护理模式,为每对产妇和新生儿提供更好的服务。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母婴护理中的应用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母婴护理中的应用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母婴护理中的应用【摘要】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母婴护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提供母亲和婴儿之间更密切的接触和照顾,有助于促进母婴健康。

本文首先介绍了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概念,然后探讨了其优势和实施方式。

接着分析了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医院和家庭中的应用情况。

最后总结了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意义,展望了其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对母婴健康的促进作用。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为母婴提供了更亲近的护理环境,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婴儿早期发展,减少感染风险等。

在母婴护理中广泛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将对母婴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母婴护理、优势、实施方式、医院、家庭、意义、发展前景、健康促进、母婴健康1. 引言1.1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母婴护理中的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母婴护理中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方式,旨在提高母婴的医疗质量和护理效果。

通过在母婴床边进行全面、专业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可以有效地保障母婴的健康和安全,促进母婴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

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下,护士和医生可以密切观察母婴的身体状况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问题。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母婴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满足不同母婴的需求,提高护理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2. 正文2.1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概念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指在母婴护理中,将母亲和新生儿放在同一房间或同一床上进行护理的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了母婴之间的亲密联系和互动,有利于建立亲子关系和促进母乳喂养。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概念是源于对母婴之间亲密关系的重视和尊重。

这种护理模式认为母亲是新生儿最好的监护人,母亲和新生儿应该保持密切的接触和互动,有助于满足新生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促进新生儿的健康发展。

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中,医护人员也会给予母亲一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她正确护理新生儿并解决护理中遇到的问题。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还重视母亲对新生儿的观察和了解,让母亲更加了解新生儿的需求和行为,从而更好地照顾孩子。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现代护理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护理过程中更加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人的需要。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本科护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运用〔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

方法将240例母婴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研究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两组母婴保健知识、护理技巧的掌握程度及对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研究组对母婴保健知识、护理技巧的掌握程度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再将外套管送入血管中,通过左手把留置针外套管固定住,在用右手把针心拔出来,最后用透明的敷贴规定留置针的时间,采用正确的封管操作能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封管工作中首先要注意一定是采用正压封管,将封管液3-5m从肝素帽的处的输液针头内缓慢推注2-3m,再边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管腔呈现一个充满的状态。

最后留置针保留的时间是4d左右。

在留置针工作结束后,护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关系着患儿是否会引起并发症和感染的现象发生,所以在护理工作中要使用无菌操作,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果发生红肿、干燥、渗出的情况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3结果经过对比发现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效果较好,最后通过患儿家属对两种护理方式进行评分,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得到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实验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的低于对照组。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节省成本,减少患儿的疼痛,并且穿刺的成功率较高,所以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效果更为理想。

4讨论在儿科护理中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效果明显比常规的穿刺要好的,但是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要加强预防和消毒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防止出现感染、堵管的现象发生,发生堵管的现象多数是因为血液把留置针堵塞了,最终药物没有办法进入到体内中,静脉炎很容以导致患者的血管脆弱,所以密切的观察和护理对患儿的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静脉留置针护理工作中,要选择和患儿符合的穿刺部位和型号,工作人员的手法尽量要熟练,这样能够充分的减少患儿的痛苦,在穿刺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保证针头无菌和对皮肤的消毒,在留置工作结束后要观察患者的病情现象,充分的预防并发症现象的发生,只有把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做好,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静脉留置针的临床价值。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究在产科护理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筛选2020年8月——2022年12月以来,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78例为课题研究参与对象。

以随机抽取的方式作为分组标准,将其进行均等分组,其中一组选用常规护理模式,为参照组(39例),另外一组选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为研究组(39例)。

统计两种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并对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护理后组间比较,研究组产妇的不良心态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母乳喂养成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母婴床旁护理的实施,可在明显改善产妇不良心态的同时,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提升,有助于新生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产科护理;临床效果分娩是多数女性必须经历的生理过程中,产科护理不仅关系到产妇的身体恢复,还会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常规产科护理,是由多名护理人员协作完成的护理服务模式。

护理人员需要在产妇与新生儿分开的状态下,分别对其展开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而导致产妇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角色变化,最终影响到恢复效果。

母婴床旁护理则是一种基于家庭的干预模式,通过引导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参与度,而帮助产妇尽快进入母亲角色,积极参与对新生儿的照护。

母婴床旁护理对于产妇身心康复、新生儿成长发育及母乳喂养成功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特针对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讨,详情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2020年8月——2022年12月以来,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78例为课题研究样本。

以随机抽取的方式作为分组标准,将其均等分为参照组(39例)与研究组(39例)。

参照组产妇年龄介于24周岁与39周岁之间,均值约为(29.12±2.67)岁,初产妇与经产妇分别为27例、12例,为其选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产妇年龄介于24周岁与38周岁之间,均值约为(29.08±2.75)岁,初产妇与经产妇分别为28例、11例,为其选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应用和效果观察论文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应用和效果观察论文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和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目前我国医院产科护理中的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方法选取本院产科在2009年3月——2010年4月分娩的50例产妇,并将这5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25例,对照组产妇25例。

观察组的产妇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的产妇进行普通的护理模式,对两组产妇进行护理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观察组产妇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度在92%,对照组产妇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在56%,观察组产妇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在96%,对照组产妇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在77%。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健康知识的掌握度和护理的满意度上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

结论在产科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经过观察,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产科;效果观察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02-01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护理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特别是在产科。

产科护理与母婴的健康息息相关,初为人母对于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并不十分了解,经常会发生新生儿护理不到位。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护理模式诞生,就是母婴床旁护理模式。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主要是指在围产期实施母婴同室保健,促进母亲与新生儿健康、保健教育的实施办法。

因此,产科护理人员除了提供日常生活照顾,还要对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指导和产妇一起担负起母亲的角色[1]。

为了对该种护理模式进行了解,将选取本院产科在2009年3月——2010年4月分娩的50例产妇,并将这5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详细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产科在2009年3月——2010年4月分娩的50例产妇,年龄在19-30岁,孕周期在(18周±40周),选取标准:①产妇身心健康,不伴合并症的初产妇;②进行母婴床旁护理,征得产妇的同意;③产妇的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上[2]。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母婴保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产科护理中,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了提升母婴护理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一种以母婴为中心,将母婴床边视为一个整体的护理理念和模式。

本文将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母婴护理的影响。

一、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基本理念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以母婴为中心,将母婴床边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融合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实现对母婴的全方位、连续的护理。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一种符合现代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及人本关怀理念的全新护理模式,它突破了传统分床分护、母子分护的护理模式,实现了母婴的整体化护理,强调了母婴之间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爱。

1. 初产妇的床旁护理对于初产的产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母婴之间的交流和亲子关爱。

在进行初产妇的床旁护理时,护士可以通过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哺乳姿势、教育产妇进行产后恢复的锻炼等方式,全面关注产妇的身心健康。

护士还可以协助产妇进行早期婴儿抚触和早期哺乳,帮助建立母婴之间的亲密联系。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产妇身心健康的恢复,也有利于新生儿健康的成长。

对于早产儿的床旁护理,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护士可以在床旁进行早产儿的呵护,协助早产儿进行早期皮肤接触、早期触觉刺激等,有利于早产儿的早期生长发育。

护士还可以对早产儿进行特殊护理,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产后床旁护理是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进行产后母婴床旁护理时,护士可以对产妇进行产后恢复和营养指导,帮助产妇尽快恢复身体健康。

护士还可以对新生儿进行新生儿照护和早期喂养指导,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通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产后母婴的健康。

1. 促进产妇和新生儿之间的亲子关爱2. 提高母乳喂养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高母乳喂养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部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92例产妇及婴儿为观察对象,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母婴床旁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46例,将两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指导临床护理实践。

结果母婴床旁护理的产妇及新生儿在婴儿生长发育、产妇情况等方面好于常规护理,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母婴床旁护理概述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突出产妇及其家庭成员的知情同意、选择、参与及个性化高质量护理的产科新型服务模式。

其秉承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fcmc模式),将母婴护理场所移至母婴床旁。

由一定护理经验的护士实施面对面的床旁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换尿布、脐部护理、臀部护理、婴儿喂养指导、出院指导、母婴健康宣教等个性化护理支持与服务[1]。

1.3 方法
1.3.1 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孕妇新生儿护理,主要包括加强基础护理,密切观察孕妇情况,防止母婴感染,注意保暖,进行针对性的发育支持护理(具体略)。

1.3.2 观察组进行以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为重点的全方位护理,具体为:
1.3.
2.1 宣传教育告知孕妇及分娩后的生理心理反应,介绍院
内环境布局,对新生儿可能的并发症情况进行阐述,取得孕妇配合和信任。

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来降低产妇产后的各种不良情绪,多鼓励产妇与婴儿进行接触,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日常护理。

1.3.
2.2 床旁护理采取言传身教的方法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日常护理,包括洗澡、抚触、换尿布,同时还对孕妇的家属进行指导。

期间对产妇讲解婴儿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尔后对婴儿做抚触按摩并对孕妇进行指导,一般先为产妇进行2遍示范,之后指导产妇进行抚触护理,护理人员则在一旁对产妇存在不足的地方予以纠正。

1.3.
2.3 查房措施查房由护士长带领,要求夜班护士、护理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参加。

查房在孕妇床旁进行,凡涉及患者隐私及保护性医疗问题时不在患者床边讨论,了解母婴床旁护理落实情况,询问孕妇对护理及其他方面的要求。

1.3.
2.4 其他措施孕妇产后心情复杂,对于一些有产后抑郁症倾向的孕妇加强孕产期健康保健,关注产褥早期产妇身心变化,适时实施产后辅导,及时处理先兆症状。

通常情况下,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时要多和产妇进行沟通,去分析产妇心理变化情况,同时以温柔平和的语气指导产妇如何进行心态的调整。

1.4 疗效评定 6周后对所有孕妇及新生儿进行跟踪随访并结合住院资料进行统计,观察护理效果。

孕妇进行hamd评定,新生儿进行体重增长、神经运动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χ±s 表示,且进行t,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母婴护理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传统的母婴护理模式是母婴分开护理,大部分婴儿护理活动都不在母亲床旁,从人性化及情感精神角度来看,不能满足产妇需求,也易加重产妇心理变化。

而母婴床旁护理实现了住院期间母婴全程不分离,护理人员在为婴儿进行专业护理的同时,将育儿常识、育儿技巧传输给产妇及家属,既增进了母婴间的交流,也为产妇喂养好新生儿树立了信心[2],减少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同时笔者认为,开展有效的母婴床旁护理不仅仅只是临床护理的一种模式,它还是一种对婴儿进行的早期教育,与社会一些孕婴教育相比,我部的床旁护理也具有显著的教育性,我部通过对进行床旁护理的母婴进行随访调查发现,婴儿早期智力发育情况要显著优于未采取该项护理的婴儿,而且母婴的亲密关系也更好。

因此这对于对提高整体护理质量,贯彻优质护理,改善护患关系等有着实践指导作用。

母婴床旁护理并不是简单的在床边进行护理,它实质是人性化护理的延伸,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全方位护理,包括新生儿沐浴、游泳、抚触、预防接种、疾病筛查、听力筛查等,均由护理人员在产妇床旁进行,目的是对孕妇产后情况的及时监测,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产后母婴亲情交流,支持母乳喂养,减少产后抑郁的不安和焦虑。


者通过与产妇进行沟通交流,获知所有产妇均对床旁护理给予一致认可,她们认为这种护理模式可以让自己获得更为直观的护理经验,对出院后进行婴儿护理起到有效帮助。

此外,产妇在住院期间享受到专人、全程、个性化优质服务,在出院前还能得到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指导,一方面提高了自身婴儿护理经验,另一方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护理技能,提升护理质量起到推动作用。

综上,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有利于保障母婴安全,促进母婴健康,增进母婴感情,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广隽.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与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6):2793.
[2] 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97-10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