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论文

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部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92例产妇及婴儿为观察对象,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母婴床旁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46例,将两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指导临床护理实践。
结果母婴床旁护理的产妇及新生儿在婴儿生长发育、产妇情况等方面好于常规护理,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母婴床旁护理概述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突出产妇及其家庭成员的知情同意、选择、参与及个性化高质量护理的产科新型服务模式。
其秉承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fcmc模式),将母婴护理场所移至母婴床旁。
由一定护理经验的护士实施面对面的床旁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换尿布、脐部护理、臀部护理、婴儿喂养指导、出院指导、母婴健康宣教等个性化护理支持与服务[1]。
1.3 方法1.3.1 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孕妇新生儿护理,主要包括加强基础护理,密切观察孕妇情况,防止母婴感染,注意保暖,进行针对性的发育支持护理(具体略)。
1.3.2 观察组进行以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为重点的全方位护理,具体为:1.3.2.1 宣传教育告知孕妇及分娩后的生理心理反应,介绍院内环境布局,对新生儿可能的并发症情况进行阐述,取得孕妇配合和信任。
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来降低产妇产后的各种不良情绪,多鼓励产妇与婴儿进行接触,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日常护理。
1.3.2.2 床旁护理采取言传身教的方法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日常护理,包括洗澡、抚触、换尿布,同时还对孕妇的家属进行指导。
期间对产妇讲解婴儿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尔后对婴儿做抚触按摩并对孕妇进行指导,一般先为产妇进行2遍示范,之后指导产妇进行抚触护理,护理人员则在一旁对产妇存在不足的地方予以纠正。
1.3.2.3 查房措施查房由护士长带领,要求夜班护士、护理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参加。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临床效果观察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1月本院收治入院的单胎初产妇9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分别对两组产妇的满意度及对新生儿护理操作技能掌握率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96例产妇均顺利分娩,母婴健康状况良好。
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满意度分别为95.83%和8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新生儿抚触、沐浴掌握率、脐部护理及臀部护理掌握率分别为89.58%、93.75%、87.50%和83.33%,对照组分别为62.50%、70.83%、60.41%和60.42%,观察组对新生儿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可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对新生儿护理操作技能掌握率,有利于临床推广使用。
母婴床旁护理是建立以“以家庭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它指在母婴同室内为围产期的产妇,婴儿及家庭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是推动产科护理新模式实施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1]。
本院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48例产妇进行干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1月本院产科收治的单胎初产妇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
观察组:年龄21~39岁,平均(27.12±6.95)岁,孕周36~41周,平均(37.12±1.95)周;对照组:年龄20~38岁,平均(26.78±3.81)岁;孕周37~40周,平均(38.09±2.17)周。
所有患者均无产科合并症及内科并发症。
既往无家族病史及或智力水平低下。
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母婴护理中的应用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母婴护理中的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一种在母婴护理中广泛应用的护理方式。
该模式强调在母婴床旁进行护理,打破了传统医疗模式中医护分离的局面。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充分发挥了家庭护理和医护结合的优势,促进了母婴双方的身心健康。
一、提高了母婴护理的效果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下,母亲和护士可以在紧密联系的情况下协同工作,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母亲在旁边观察护理过程,积累宝贵的育儿经验,并能及时反馈宝宝的表现,面对问题及时解决。
护士在上班时间内负责病情观察、排除并发症等专业工作,而妈妈则在常态下照顾宝宝。
两者互相补充,协作无间,能够最大化地提高母婴护理效果。
二、富有温情、人性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倡导将医疗服务再回归到温情、人性化本质,建立更加快乐、舒适的医疗环境。
在这个模式下,母婴可以随时互动,增强母婴之间的感情维系。
护士跟妈妈的相互加强也可创造更亲密、信赖的士气关系,这能使宝宝在病痛中获得舒适的安慰和爱,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和心智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三、安全问题得到更有效的控制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下的母婴护理使得母婴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检测身体状况和治疗情况的便利性大大提高。
母亲在床边的时候,能够较好地感知宝宝的“肢体语言”,比如宝宝的呼吸、尿不湿的情况、皮肤颜色和体温等变化。
护士也可以就在身边直接评估治疗的效果,以及定期监视依从性。
这种密切配合,有助于提高母婴安全性和质量。
四、促进母乳喂养和育儿知识的传递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也有助于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和新妈妈们分享关于母乳喂养和育儿方面的知识。
新手妈妈可以随时提问,得到专业护士的回答和指导,这也有助于培养新妈妈的自信心,使她们更有信心地照顾自己的宝宝。
妈妈们也可以交流育儿经验,互相学习,有益于母婴关系的各方面发展。
总之,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护理方式,为母婴护理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方式。
这种理念和方式既能够满足母婴的生理需求,也能够满足母婴的心理需求,增强母婴之间的纽带,并能够更好地提高其生活质量。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在产科病房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带来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21年9月至2020年7月的初产妇4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产科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通过两组基本资料的分析了解护理效果。
结果: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观察组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高达86.95%,高出同期对照组65.21%(P<0.05),且观察组的产妇和家属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
结论:在产科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够从全面的指导中提升产妇的新生儿知识掌握能力,也能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产科护理;应用效果;分析研究前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对护理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下为了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产科病房中也实施了母婴床旁护理模式。
该护理模式就是对产妇、围产期内产妇、新生儿等同时实施护理以及保健工作,并带领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常见生理问题、处理措施、乳房护理方法、母乳喂养技巧等有关产妇和新生儿知识进行学习。
由于这种护理模式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升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能,所以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产妇46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
对照组产妇年龄22~30岁,平均年龄(25.12±1.3)岁,入院周期35~38周,平均周期(37.44±2.6)。
观察组患者年龄21~31岁,平均龄在(26.5±3.6)岁,入院周期36~38周,平均周期(36.56±2.5)。
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的基本情况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有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的母婴产妇实施常规护理方式,工作内容是护理人员将新生儿送到护理处为其展开沐浴、抚触以及脐带消毒等工作,这些工作完成之后要在专门的治疗室对新生儿进行接种和对产妇实施集体健康教育知识讲解。
课题研究论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效果评价

临床医学论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效果评价方法:从20xx年6月至12月期间在本院产科分娩的产妇中选取130例,在获得产妇同意后,将其分为两组,各65例。
实验组运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则沿用常规的护理模式。
护理一段时间后,了解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调查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产妇能比较熟练地开展新生儿护理工作,而对照组产妇对相关技能掌握得不够熟练。
实验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都很高,和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性(P<0.01)。
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帮助产妇及其家属熟练掌握相关育儿知识,有效保证了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值得在产科护理中推广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xx年6月至12月在本产科分娩的13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护理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从20xx年6月至12月期间在本产科分娩的产妇中选取130对母婴作为研究对象。
产妇年龄范围在21-38岁,平均年龄约为25.7岁。
然后,从中随机选取65对作为实验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其余65对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两组产妇的年龄、分娩方式、孕周、住院天数等并无较大差异,P>0.05,因此,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属于足月初产妇;②母婴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或心、脑、肾等脏器性疾病;③产妇意识清醒,能与人良好的沟通;④产妇及其家属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母婴护理措施。
每天都要开展新生儿沐浴、抚触、脐带消毒等工作 [2]。
上述工作由护理人员在婴儿沐浴室内完成。
另外,还应在治疗室为新生儿预防接种。
每天定时开展健康教育,利用视频、示范等方式向产妇介绍常用的母婴护理知识。
1.3.2 实验组。
本组使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即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工作在产妇床旁完成。
主要的护理工作有:新生儿沐浴、臀部护理、换尿布、脐部护理。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效果评价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效果评价【摘要】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一种注重家庭参与、强调连续性护理的新型护理模式。
本文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分析了该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了其优势和局限性。
探讨了影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效果的因素。
结论部分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效果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研究表明,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该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价方法,以提升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科病房、效果评价、优势、局限性、因素、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母婴健康的重视以及产科医疗水平的提高,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指通过将母亲和新生儿的床位相连或靠近,促进母婴之间的密切亲子关系和有效护理。
传统的产科病房中,母婴往往被分开独立护理,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提出,为促进母婴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母婴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通过改进护理模式,提高母婴护理质量和效果。
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效果评价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该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为产科医护人员提供指导,促进母婴健康的提升,提高产科护理服务的质量,符合现代医疗服务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效果,探讨其对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通过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旨在了解该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实际效果,总结其优势和局限性,并探讨影响其效果的因素,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本研究旨在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产科护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提升。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入住我院分娩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母婴床护理)与对照组(传统护理模式),每组60例。
比较两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知识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
结果观察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知识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都比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有利于产妇及家属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及新生儿护理技能,提升产妇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标签:母婴床旁护理;产科护理;应用在卫生医疗事业中,护理人员必须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1]。
现今产科护理服务的质量在社会各界很受关注,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逐渐转变,产科护理模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产科护理模式,它的服务理念为“以人为本,以家庭为中心”。
母婴床旁护理为一对一护理,所有的护理操作都在产妇床旁进行,产妇及家属可共同参与母婴护理,便于产后母婴健康指导及新生儿护理技能教育工作顺利进行,还可帮助婴儿父母更快的适应角色[2]。
本文将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入住院我院分娩的初产产妇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母婴床护理)与对照组(传统护理模式),每组60例。
所选产妇均无其他疾病且了解情况并同意;产妇年龄<40岁,单胎;两组家庭基本情况、学历、年龄、孕周、分娩方式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对象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1.2.1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即对新生儿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实行“一对一”形式且均安排在病房完成。
护理人员在病房边操作边讲解,产妇及其家属可共同参与。
讲解内容包括母乳喂养的优点与技巧、乳房护理方法、产褥期常见症状的处理、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及其处理方法、新生儿的护理等。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130例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入院登记时间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母婴床旁护理。
分析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母乳喂养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81.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2.3%)高于对照组(8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产妇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为(79.8±4.3)分;观察组产妇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为(90.3±3.5)分,观察组产妇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产科护理中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可显著提升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母乳喂养率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科;母婴床旁护理;母乳喂养;临床效果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理念也在不断的贴近“以人为本”。
母婴床旁护理是产科护理中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是在产妇住院过程中,在病房中对产妇及新生儿进行护理,帮助产妇恢复及教导产妇及其家属如何正确护理新生儿,有效提高产妇在院的护理效果。
本文以在本院分娩的65例产妇为研究对象,给予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130例产妇,按入院登记时间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5例。
对照组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28.5±2.2)岁;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8.6±1.2)周。
观察组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7.8±2.4)岁;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8.8±1.1)周。
所有产妇均排除精神方面的疾病及严重肝肾器官损伤疾病等;所有产妇及家属均对本次实验知晓,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部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92例产妇及婴儿为观察对象,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母婴床旁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46例,将两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指导临床护理实践。
结果母婴床旁护理的产妇及新生儿在婴儿生长发育、产妇情况等方面好于常规护理,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母婴床旁护理概述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突出产妇及其家庭成员的知情同意、选择、参与及个性化高质量护理的产科新型服务模式。
其秉承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fcmc模式),将母婴护理场所移至母婴床旁。
由一定护理经验的护士实施面对面的床旁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换尿布、脐部护理、臀部护理、婴儿喂养指导、出院指导、母婴健康宣教等个性化护理支持与服务[1]。
1.3 方法
1.3.1 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孕妇新生儿护理,主要包括加强基础护理,密切观察孕妇情况,防止母婴感染,注意保暖,进行针对性的发育支持护理(具体略)。
1.3.2 观察组进行以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为重点的全方位护理,具体为:
1.3.
2.1 宣传教育告知孕妇及分娩后的生理心理反应,介绍院内环境布局,对新生儿可能的并发症情况进行阐述,取得孕妇配合和信任。
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来降低产妇产后的各种不良情绪,多鼓励产妇与婴儿进行接触,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日常护理。
1.3.
2.2 床旁护理采取言传身教的方法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日常护理,包括洗澡、抚触、换尿布,同时还对孕妇的家属进行指导。
期间对产妇讲解婴儿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尔后对婴儿做抚触按摩并对孕妇进行指导,一般先为产妇进行2遍示范,之后指导产妇进行抚触护理,护理人员则在一旁对产妇存在不足的地方予以纠正。
1.3.
2.3 查房措施查房由护士长带领,要求夜班护士、护理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参加。
查房在孕妇床旁进行,凡涉及患者隐私及保护性医疗问题时不在患者床边讨论,了解母婴床旁护理落实情况,询问孕妇对护理及其他方面的要求。
1.3.
2.4 其他措施孕妇产后心情复杂,对于一些有产后抑郁症倾向的孕妇加强孕产期健康保健,关注产褥早期产妇身心变化,适时实施产后辅导,及时处理先兆症状。
通常情况下,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时要多和产妇进行沟通,去分析产妇心理变化情况,同时以温柔平和的语气指导产妇如何进行心态的调整。
1.4 疗效评定 6周后对所有孕妇及新生儿进行跟踪随访并结合
住院资料进行统计,观察护理效果。
孕妇进行hamd评定,新生儿进行体重增长、神经运动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χ±s 表示,且进行t,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母婴护理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传统的母婴护理模式是母婴分开护理,大部分婴儿护理活动都不在母亲床旁,从人性化及情感精神角度来看,不能满足产妇需求,也易加重产妇心理变化。
而母婴床旁护理实现了住院期间母婴全程不分离,护理人员在为婴儿进行专业护理的同时,将育儿常识、育儿技巧传输给产妇及家属,既增进了母婴间的交流,也为产妇喂养好新生儿树立了信心[2],减少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同时笔者认为,开展有效的母婴床旁护理不仅仅只是临床护理的一种模式,它还是一种对婴儿进行的早期教育,与社会一些孕婴教育相比,我部的床旁护理也具有显著的教育性,我部通过对进行床旁护理的母婴进行随访调查发现,婴儿早期智力发育情况要显著优于未采取该项护理的婴儿,而且母婴的亲密关系也更好。
因此这对于对提高整体护理质量,贯彻优质护理,改善护患关系等有着实践指导作用。
母婴床旁护理并不是简单的在床边进行护理,它实质是人性化护理的延伸,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全方位护理,包括新生儿沐浴、游
泳、抚触、预防接种、疾病筛查、听力筛查等,均由护理人员在产妇床旁进行,目的是对孕妇产后情况的及时监测,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产后母婴亲情交流,支持母乳喂养,减少产后抑郁的不安和焦虑。
笔者通过与产妇进行沟通交流,获知所有产妇均对床旁护理给予一致认可,她们认为这种护理模式可以让自己获得更为直观的护理经验,对出院后进行婴儿护理起到有效帮助。
此外,产妇在住院期间享受到专人、全程、个性化优质服务,在出院前还能得到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指导,一方面提高了自身婴儿护理经验,另一方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护理技能,提升护理质量起到推动作用。
综上,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有利于保障母婴安全,促进母婴健康,增进母婴感情,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广隽.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与管理[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6):2793.
[2] 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97-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