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应用效果论文

合集下载

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

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

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本次试验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160例母婴患者为试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母婴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对照组母婴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母婴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经过临床护理,试验组母婴在新生儿护理机能掌握效果、健康育儿知识的正确率以及产妇及其家属的满意率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两组母婴的试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母婴床旁护理应用于产科病房能够显著提高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使产妇掌握正确的新生儿护理方法,提高产妇育儿知识的掌握程度,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标签:母婴床旁护理;产科病房;母婴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8—0079—02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护理模式的逐渐转变,产科护理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逐渐树立了以健康为导向的产科护理模式。

孕产妇在住院待产期间,护理人员除了要为其提供正常的照顾以外,还要注意为产妇及其家属提供咨询和健康教育服务,提高其育儿能力,使其为新生儿提供更好的照顾,学会承担全新的家庭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临床护理模式,并逐渐成为了产科护理的核心内容。

笔者所在医院自2010年起,在产科病房实施了母婴床旁护理,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现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160例母婴患者为试验对象,产妇年龄23~33岁,平均(28.3±0.5)岁。

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且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并对护理过程完全知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并保证两组患者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冉莉【摘要】目的:分析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本研究共选取我院2022年5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76例产妇为对象,入组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干预方案,比较两组产妇对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产科护理中增加母婴床旁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提高产妇的护理技巧,还能够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临床借鉴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常规护理;妇产科护理;应用效果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护理服务的不断优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逐渐应用于临床,该护理模式实现了对产妇和新生儿全面而优质护理的目标。

本研究探究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用于产科护理中应用效果,试图为婴儿、产妇及家庭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现对本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做如下回顾和分析。

1.2方法1.2.1对照组38例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了健康宣教、产妇护理、婴儿护理等方面的内容。

1.2.2观察组38例产妇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强化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定期组织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执业技能与素养,使护理人员的行为与要求相符。

妇产科还应围绕母婴床旁护理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强化母婴床旁护理的实施效果。

第二,护理人员需定期对产妇进行健康宣教,包括了产前指导、产程指导、产后指导以及婴儿护理等,提高产妇和婴儿的舒适感。

在床旁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始终坚持以产妇和婴儿为中心,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实现针对性护理,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第三,优化护理环节,确保产妇获得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的护理服务,在护理时,应充分征求和询问产妇及家属的意见,并及时为新生儿做好疾病筛查和预防接种等工作,并在产后叮嘱产妇做好自我保洁工作,为其提供运动指导和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应在床旁为产妇进行细节化的护理,对剖宫产产妇要制定区别化的饮食计划和运动指导,为产妇提供适合的护理干预。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在产科病房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带来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21年9月至2020年7月的初产妇4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产科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通过两组基本资料的分析了解护理效果。

结果: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观察组产妇对于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高达86.95%,高出同期对照组65.21%(P<0.05),且观察组的产妇和家属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

结论:在产科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够从全面的指导中提升产妇的新生儿知识掌握能力,也能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产科护理;应用效果;分析研究前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对护理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下为了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产科病房中也实施了母婴床旁护理模式。

该护理模式就是对产妇、围产期内产妇、新生儿等同时实施护理以及保健工作,并带领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常见生理问题、处理措施、乳房护理方法、母乳喂养技巧等有关产妇和新生儿知识进行学习。

由于这种护理模式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升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能,所以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产妇46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

对照组产妇年龄22~30岁,平均年龄(25.12±1.3)岁,入院周期35~38周,平均周期(37.44±2.6)。

观察组患者年龄21~31岁,平均龄在(26.5±3.6)岁,入院周期36~38周,平均周期(36.56±2.5)。

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的基本情况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有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的母婴产妇实施常规护理方式,工作内容是护理人员将新生儿送到护理处为其展开沐浴、抚触以及脐带消毒等工作,这些工作完成之后要在专门的治疗室对新生儿进行接种和对产妇实施集体健康教育知识讲解。

课题研究论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效果评价

课题研究论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效果评价

临床医学论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效果评价方法:从20xx年6月至12月期间在本院产科分娩的产妇中选取130例,在获得产妇同意后,将其分为两组,各65例。

实验组运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则沿用常规的护理模式。

护理一段时间后,了解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调查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产妇能比较熟练地开展新生儿护理工作,而对照组产妇对相关技能掌握得不够熟练。

实验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都很高,和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性(P<0.01)。

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帮助产妇及其家属熟练掌握相关育儿知识,有效保证了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值得在产科护理中推广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xx年6月至12月在本产科分娩的13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护理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从20xx年6月至12月期间在本产科分娩的产妇中选取130对母婴作为研究对象。

产妇年龄范围在21-38岁,平均年龄约为25.7岁。

然后,从中随机选取65对作为实验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其余65对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两组产妇的年龄、分娩方式、孕周、住院天数等并无较大差异,P>0.05,因此,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属于足月初产妇;②母婴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或心、脑、肾等脏器性疾病;③产妇意识清醒,能与人良好的沟通;④产妇及其家属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母婴护理措施。

每天都要开展新生儿沐浴、抚触、脐带消毒等工作 [2]。

上述工作由护理人员在婴儿沐浴室内完成。

另外,还应在治疗室为新生儿预防接种。

每天定时开展健康教育,利用视频、示范等方式向产妇介绍常用的母婴护理知识。

1.3.2 实验组。

本组使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即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工作在产妇床旁完成。

主要的护理工作有:新生儿沐浴、臀部护理、换尿布、脐部护理。

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目的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将我院分娩的100对母婴随机分为两个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母婴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即是在产妇床边安排专业护理人员,保证一切护理活动均在产妇床旁进行,一段时间后,将两组产妇以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以及掌握母婴护理方法的熟练程度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相比较,观察组的效果明显好于对比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产科护理中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具有明显的效果,可以有效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同时使产妇以及家属能够很好的掌握相关的护理技能。

研究表明此种方式具有现实操作意义,可以有效提高产科的竞争力。

标签:产科护理;母婴床旁护理;应用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为了更好的验证此次实验的目的,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3年10月的100例产妇。

均为初产妇,同时身体健康,没有精神或者躯体方面的疾病。

在征得产妇以及家属同意的后,随机将这100名产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结果产生影响,两组产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年龄、文化背景以及住院时间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

1.2方法1.2.1对照组作为和观察组进行对比的设置组,该组所有母婴护理模式均采用传统护理方法。

具体方法为:相关护理人员需要通知家属,并保证家属将婴孩带到专门的新生儿沐浴抚触室进行沐浴,中间不会出现遗漏的情况;为了保证婴孩的健康成长,在沐浴结束之后,需要对婴孩进行脐带消毒,以免出现感染或者其他情况;脐带消毒之后需要进行抚触按摩,这是为了帮助婴孩活动;该步骤结束之后,需要对婴孩进行预防接种,当然预防接种也需要在专门的治疗室内进行。

因为护理人员不可能长时间对某一个婴孩进行护理,因此需要对产妇和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并保证其掌握相应方法;责任护士在早晚交班之后需要对病房进行巡视,对婴孩的健康情况进行观察,对于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分析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母婴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床旁护理,对比两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以及相关技巧的掌握。

结果:观察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达到97%,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结论: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当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提升产妇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产妇家属对于产妇及新生儿护理的满意程度可推广。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产科护理;新生儿护理前言:新生儿护理需要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常来说生产之后的产妇身体较为虚弱,采取婴儿集中护理的方法更有利于对产妇的照顾,但是临床当中我们发现,如果将母婴分离则影响综合护理的效果,因此为了追求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产妇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将母婴床旁护理。

坚信整体性建设能够体现以患者为主导为患者服务的综合理念,采取产科床旁母婴护理具有显著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母婴,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人。

两组母婴在生产方式、生产周数、新生儿评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为产妇及家属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对新生儿基本在婴儿室完成护理,向产妇讲解喂养知识,并发放相关资料。

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母婴床旁护理。

母婴同时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会协助护理,对新生儿的所有干预均在产妇床旁完成,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注意与产妇和家属的沟通,为产妇本人制定良好的饮食摄入方式,指导产妇存在的一些错误喂养方式,并叮嘱产妇及新生儿做好卫生清洁工作。

及时开展知识宣传和教育,向产妇本人进行知识宣解,提醒产妇在新生儿护理方面的一些操作方式和操作事项。

例如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如何喂养,如何进行洗澡,如何保暖等一系列的措施,可邀请产妇一同对新生儿进行实际的护理,也可以边吃饭边讲解对存在的一些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100例产妇随机数字法分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性产科病房护理,观察组采用基础性产科病房护理联合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护理服务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产妇在新生儿抚触、新生儿哺乳、新生儿沐浴、新生儿肺部护理知识掌握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可提高产妇的新生儿护理能力和护理服务满意度,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十分理想,推荐使用。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科病房;应用效果产科病房护理是母婴护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居于核心地位,对改善新生儿护理状况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产科病房护理技术落后的时期,基础性产科病房护理为主流护理模式,专注于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护理,而忽略了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的作用[1-2]。

目前,母婴床旁护理的应用率越来越高,进一步提高了新生儿护理效果,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100例产妇为试验对象,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00例产妇(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单胎分娩的初产妇,排除有重大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产妇)随机数字法分组各50例,选取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观察组年龄23~28(25.63±2.33)岁;对照组年龄22~29(25.25±3.42)岁。

一般资料差异(P>0.05)。

1.2操作方法对照组行基础性产科病房护理:产后根据产妇恢复情况制定饮食护理和康复护理策略,监测新生儿生长情况,进行抚触、沐浴,集中为产妇讲解哺乳方式和技巧,尽早进行母婴接触。

观察组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病房内完成相关的母婴护理措施,针对新生儿臀部护理、换尿布、脐部护理、哺乳、抚触、沐浴、肺部护理等项目,和产妇一同完成,采取“一对一”指导护理模式,一边演示各项护理项目的操作过程,一边向产妇说明护理要点,讲解新生儿常出现的生理状况和处理方法。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应用在产科病房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分娩的106例母婴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记录两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产妇在沐浴、臀部护理、脐部护理和抚触的掌握合格率上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婴儿体重增加量、身长增加率和头围增加量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母婴床旁护理应用在产科病房中可以提高产妇照顾婴儿的能力,同时也会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产科病房效果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4.36.60作者单位:277599,山东省滕州市,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作者简介:赵忠菊(1972—),女,滨州医学院大学本科,滕州市中医医院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产科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产科护理正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模式,在孕妇住院期间除了为产妇提供日常活动照顾,产科护理更注重为产妇提供产科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向产妇传授育婴知识与技能,让产妇能够更快的接纳新生儿[1-2]。

母婴床旁护理是近年来新兴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的实质是在住院期间让母婴享受护理服务并在产妇的床边进行,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满足产妇、新生儿和家庭等多方面的护理需求,让产妇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下度过分娩引发的生理与心理上的不适感[3-4]。

我院开展了母婴床旁护理应用在产科病房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月-2014年8月我院分娩的产妇106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

其中观察组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6.97±2.05)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8.97±0.12)周;对照组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6.64±2.12)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23±0.15)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中图分类号】r1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10-01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病房床旁沐浴、抚触与封闭式沐浴、抚触工作时间及效果比较。

方法:将2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

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抚触,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封闭式护理模式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抚触。

比较两组新生儿平均沐浴抚触消耗时间及产妇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新生儿平均沐浴抚触消耗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床旁进行沐浴、抚触后产妇满意度提高,产科新生儿差错事故发生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母婴护理模式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抚触与传统封闭式护理模式消耗时间大致相同,因此在护理人力资源相对缺少的基层医院产科病房同样可以实施。

实施母婴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产妇满意度,大大降低产科新生儿差错事故发生率,是提高产科质量的新型护理模式。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沐浴;抚触;工作时间;满意度;产科病房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产科服务模式,是以健康行为“知、信、行”模式及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是一个程序化,针对性强、连续的护理过程[1]。

可提供母亲、婴儿和整个家庭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2]。

此种护理模式在国内陆续开展,我院
于2010年9月在产科普通病房开展床旁新生儿沐浴、抚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产妇200例,平均年龄24.5±
2.1岁,平均孕周为38.1±1.41周,其中自然分娩为130例,剖宫产为70例。

均无妊娠合并症等病理情况。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
1.2方法对照组为以往传统封闭式护理模式,由一名专门负责转运的护士到产科病房床头与每位产妇一一交接新生儿的脚腕标识带及胸牌后,将新生儿抱放至专门婴儿转运车中后再统一推送至专用的婴儿沐浴室。

由三名专业护士为新生儿准备好衣物及沐浴用水后一一进行沐浴、抚触。

然后再由之前专门负责转运的护士推送新生儿至产科病房与每一位产妇交接送回其手中,最后由一名专业护士负责沐浴用品及沐浴打包台面的终末消毒处置。

观察组为母婴床旁护理新模式,四名专业护士准备好床旁护理车,消毒物品,水温计等分别直接下至产科病房。

由产妇或其家属准备好沐浴用水、沐浴盆、新生儿衣物,沐浴水温专业护士测试后使用。

在产妇本人病床上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抚触。

在操作过程中与产妇交流新生儿的喂养及大小便、睡眠情况,指导其新生儿脐部的护理方法注意要点、新生儿沐浴、抚触的方法及意义等健康教育。

1.3评价指标
1.3.1消耗时间及新生儿等待时间指标同为工作满6年的4名
护师为200名新生儿用传统封闭及母婴床旁护理为其进行沐浴、抚触。

观察组为专业护士推车入病房至操作结束至工作人员出病房时间。

对照组为婴儿转运车下病房至操作结束至用物总消毒时间;观察组因操作在床旁进行而无等待时间。

对照组为沐浴、抚触需求新生儿与母婴分离时间减去沐浴抚触时间即新生儿等待时间。

1.3.2产妇满意度指标出院前给产妇以匿名的方式填写自制满意度调查表,以百分制计算,大于或等于95%为满意,94-90%为较满意,小于或等于89%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