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助产技术基本标准模板

合集下载

助产技术流程及考核标准

助产技术流程及考核标准

助产技术流程及考核标准英文回答:Midwifery techniques involve a series of steps and procedures that are followed by midwives during the childbirth process. These techniques are essential in ensuring the safety and well-being of both the mother and the baby. In this response, I will outline the general flow of midwifery techniques and discuss the assessment criteria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ficiency of midwives.The first step in the midwifery process is the initial assessment of the pregnant woman. This involves gather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woman's medical history, conducting physical examinations, and assessing the progress of the pregnancy. The midwife will also discuss the birth plan and any specific preferences or concerns the woman may have.Next, the midwife will provide prenatal care to the pregnant woman. This includes regular check-ups, monitoringthe baby'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viding guidance on nutrition and exercise. The midwife will also educate the woman about the various stages of labor and what to expect during childbirth.As the due date approaches, the midwife will assist the woman during labor and delivery. This includes providing emotional support, pain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monitoring the progress of labor. The midwife will also ensure that the delivery environment is safe and sterile.Once the baby is born, the midwife will provide immediate postpartum care to both the mother and the baby. This includes assessing the baby's vital signs, ensuring proper breastfeeding techniques, and monitoring the mother for any signs of complications. The midwife will also provide guidance on postpartum recovery and newborn care.In terms of assessment criteria, midwives a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ir knowledge, skills, and ability to provide safe and effective care. Some common criteria include:1. Knowledge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 Midwives should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fet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ges of labor.2. Communication skills: Midwives need to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with pregnant women, their families, and othe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his includes active listening, empathy, and clear explanations of medical procedures.3. Clinical skills: Midwives should be proficient in conducting physical examinations, assessing fetal well-being, and performing emergency procedures if necessary.4.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Midwives need to be able to quickly assess and respond to changes in the mother's condition or any complications during labor.5. Cultural sensitivity: Midwives should be respectful of the diverse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beliefs of their patients, and adapt their care accordingly.中文回答:助产技术涉及一系列步骤和程序,助产士在分娩过程中会按照这些技术进行操作。

助产技术服务人员标准(护士版)

助产技术服务人员标准(护士版)

助产技术服务人员标准(护士版)一、基本资格要求(一)具有执业护士资格。

(二)在医疗机构产房工作满一年。

其中,毕业前在产房的临床实习时间可认定为工作时间。

二、基本素质要求(一)具有法律意识,严格依法执业。

(二)尊重生命,坚持安全优先。

(三)重视医学心理及伦理问题,尊重孕产妇的文化、信仰和隐私,关爱孕产妇。

(四)具有与其他医务人员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能力。

(五)具有自主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六)具有一定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具有运用循证医学原理指导临床实践的意识。

三、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要求(一)掌握产科基础医学理论及知识。

(二)熟悉孕产期保健和妊娠风险筛查评估知识。

(三)掌握妊娠期常见并发症与合并症的临床表现、识别要点及处理原则。

(四)掌握有关正常分娩的理论及知识。

(五)掌握阴道分娩助产的理论及知识。

(六)熟悉异常产程识别。

(七)掌握产时并发症识别和处理的相关理论及知识。

(八)掌握产程中危急重症早期识别紧急处理及转诊的相关知识。

(九)熟悉产科常用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用药注意事项。

(十)了解孕产期常用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

(十一)熟悉分娩镇痛的理论及知识。

(十二)熟悉新生儿特点及常见异常情况处理的相关知识。

(十三)熟悉产褥期保健知识。

(十四)熟悉产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其处理原则。

(十五)掌握促进母乳喂养相关理论及知识。

(十六)熟悉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等疾病母婴传播的知识。

(十七)熟悉产后避孕等生殖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相关知识。

(十八)掌握国家母婴保健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相关要求。

四、基本技能要求(一)具有与孕产妇、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二)具有全面、系统、正确采集病例信息,规范书写产科护理文书的能力。

(三)具有产科相关的专科体检及基本操作技能。

(四)具有产科常用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的基本能力。

(五)具有评估孕产妇营养及胎儿发育状况,提供营养指导与咨询的基本能力。

助产操作技术规范

助产操作技术规范

助产操作技术规范一、通风消毒助产操作前应确保助产室的空气流通,并进行适当的消毒。

助产师应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套,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二、人员安排助产师应确保助产室内只有必要的人员参与操作,以减少干扰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助产师应与产妇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确保他们理解和尊重助产操作的需要。

三、产妇诊断助产师应仔细观察产妇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妊娠期和分娩过程的评估,准确判断产妇的病情和分娩进展情况。

助产师应根据产妇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四、助产工具准备助产师应确保助产工具和设备的准备充足。

这包括但不限于产钳、胎头吸引器、剖宫产器械等。

助产师在使用这些工具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产妇和胎儿的安全。

五、分娩操作助产师应根据产妇的分娩进展情况,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和操作方法。

在进行分娩操作时,助产师应保持手部清洁,正确使用助产工具,遵循无痛分娩的原则,并做好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六、产科紧急情况处理助产师应定期接受产科紧急情况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在处理产科紧急情况时,助产师应迅速、果断地采取措施,例如进行心肺复苏、紧急剖宫产等,以保证产妇和胎儿的安全。

七、产后护理助产师应在产妇分娩后进行适当的产后护理。

这包括观察、评估产妇的恶露、子宫收缩、乳房充盈情况,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产妇恢复健康。

八、记录和报告助产师应准确记录产妇的病历和操作过程,包括分娩进展、产妇的症状和体征、所用的助产工具和药物等。

助产师应及时向上级报告重大和不良事件,并与其他医疗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以上是助产操作技术规范的一些关键点。

助产师应遵守这些规范和原则,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助产服务。

助产操作技术规范的制定和遵守不仅能够保证产妇和胎儿的安全,也是提高助产师职业声誉和提升助产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助产技术常规

助产技术常规

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标准(一级)一级助产技术包括正常分娩服务,不应开展剖宫产术、产钳术、臀位接生、内倒转术、毁胎术等技术。

因交通不便无法转诊的个别情况除外。

乡镇卫生院原则上为一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条件较好的中心卫生院经验收合格后可为二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

(一)业务用房1、产科门诊。

有妇产科门诊诊断室、妇科检查室各一间,面积不少于25M2。

2、分娩区:分娩区总面积应在40M2以上,相对独立,远离污染源,分娩区与外界之间应有缓冲区,缓冲区内有更衣、换鞋处。

分娩区内应设有待产室和分娩室。

待产室应设待产床1张。

分娩室面积不少于12M2,地面、墙壁天花板应便于清洁和消毒,光线充足,室内应有调温设备,应设电源接口和流水洗手设施。

3、母婴同室区:每组母婴床使用面积不少于5M2,有调温设备,室内安静,清洁,通风,日照好,温度适宜。

4、孕期保健室:在门诊至少设置一间孕期保健宣教室,有1名从事妇女保健工作的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悬挂孕产期保健和科学育儿的彩图,备有宣传资料。

(二)必备设备1、基本设施:检查床、待产床、照明灯、敷料灯、器械台推车、(担架)、急救药品柜(内放急救设备药品)、紫外线灯,常规消毒设备,刷手与污物处理设备,污物桶、调温设备。

2 、诊断测量用具类:体重计、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婴儿磅秤、软尺、盆测量器、多普勒胎心仪(或筒式、额头式听诊器)、集血器、量杯、磅秤、时钟、消毒手套。

3、治疗器械类:注射器、开口器、舌垫(压舌板)、电动吸引器、胎头吸引器、产包、导尿包、侧切缝合包、刮宫包、内诊包、氧源及吸氧装置、新生儿气管导管、吸痰管、新生儿复苏囊、新生儿保温用品、给氧面罩、新生儿喉镜、输液器、输液架、沙袋、上下叶拉钩、宫颈钳、卵圆钳、刮匙。

4、其它设备:医院(卫生院)应具备B超、心电图机、X光机、健康教育基本设备和材料,应能开展血、尿、便常规、乙肝五项、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等检查,应有测定血型条件。

助产技术服务指导准则

助产技术服务指导准则

助产技术服务指导准则一、引言助产技术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由专业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协助孕妇平安顺利地完成分娩过程的一种技术服务。

为了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分娩质量,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规定,特制定本指导准则。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准则适用于我国各类医疗机构提供的助产技术服务,包括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三、服务原则1. 尊重孕妇意愿:在提供助产技术服务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孕妇及家属的意愿,遵循自愿、平等、知情、同意的原则。

2. 科学评估:对孕妇进行全面、细致的产前检查,评估孕妇及胎儿健康状况,为孕妇提供合适的助产技术服务。

3. 严谨操作:助产技术人员应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母婴安全。

4. 人文关怀:关注孕妇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缓解孕妇紧张情绪,提高分娩满意度。

5. 连续服务:为孕妇提供全程、连续的助产技术服务,包括产前、产时、产后各阶段。

四、服务内容1. 产前服务:- 开展孕期健康教育,普及孕期知识,提高孕妇自我保健能力。

-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孕妇及胎儿健康状况。

- 评估孕妇分娩风险,制定个性化的分娩计划。

2. 产时服务:- 协助孕妇进行自然分娩,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技术帮助。

- 针对孕妇具体情况,提供适宜的助产技术,如会阴切开、产钳助产等。

- 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处理产程中的异常情况。

3. 产后服务:- 观察孕妇产后恢复情况,提供产后护理指导。

- 指导孕妇进行新生儿护理,普及新生儿喂养和健康成长知识。

- 开展产后访视,了解孕妇产后生活和健康状况,提供相应指导。

五、服务质量控制1. 建立健全助产技术服务管理制度,确保服务流程和质量。

2. 加强助产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 加强设备设施建设,保障助产技术服务安全。

4. 定期对助产技术服务质量进行评估,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六、法律责任1. 助产技术人员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规操作。

助产技术考试操作技能评分表【范本模板】

助产技术考试操作技能评分表【范本模板】
助产技术考试操作技能评分表
操作技能题目:详述接产步骤,掌握接产准 Nhomakorabea、接产要领及脐带绕颈的处理
单位:姓名:总得分:
项目
操作程序
分值
减分
备注
素质要求
规定服装、仪表、动作、举止等方面
5
操作步骤
开始
具体操作步骤
1、接产准备初产妇宫口开全、经产妇宫口扩张4cm且宫缩规律有力时,应将产妇送至产室作好接产准备工作。(2分)让产妇仰卧于产床或坐于特制产椅上行坐位分娩),两腿屈曲分开露出外阴部,在臀下放便盆或塑料布,用消毒纱球蘸肥皂水擦洗外阴部顺序是大阴唇、小阴唇、阴阜、大腿内上1/3、会阴及肛门周围.然后用温开水冲掉肥皂水。用消毒干纱球盖住阴道口,防止冲洗液流入阴道。最后以0.1%苯扎溴铵(benzalkoniumbromide)液冲洗或涂以聚维酮碘(povi-don eiodine)(碘伏)消毒,取下阴道口纱球和臀下便盆或塑料布,铺以消毒巾于臀下。接产者准备接产:(8分)
30
结束
-
熟练程度
5
主考官签字:考官签字:核分人员签字:监督人员签字:
40
3、接产步骤:接产者站在产妇右侧,当胎头拨露使阴唇后联合紧张时,开始保护会阴。方法是:在会阴部盖消毒巾,接产者右肘支在产床,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利用手掌大鱼际肌顶住会阴部。每当宫缩时应向上内方托压,同时左手应下压胎头枕部,协助胎头俯屈和使胎头缓慢下降.宫缩间歇时,保护会阴的右手稍放松,以免压迫过久引起会阴水肿。当胎头枕部在耻骨弓下露出时,左手应按分娩机制协助胎头仰伸。此时若宫缩强,应嘱产妇呼气消除腹压,让产妇在宫缩间歇时稍向下屏气,使胎头缓慢娩出。当胎头娩出见有脐带绕颈一周且较松时,可用手将脐带顺胎肩推上或从胎头退下。(30分)若脐带绕颈过紧或绕颈2周或2周以上,用两把血管钳将其一段夹住从中间剪断脐带,注意勿伤及胎儿颈部.(10分)

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标准 一级

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标准 一级

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标准一级
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标准一级
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标准(一级)
1、基本设施:检查床、待产床、照明灯、药剂灯、器械台手推车、(救护车)、救
护药品柜(内摆救护设备药品)、紫外线灯,常规消毒设备,医美与污物处置设备,污物桶、孔曜设备。

2、诊断测量用具类:体重计、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婴儿磅秤、软尺、盆测量器、多普勒胎心仪(或筒式、额头式听诊器)、集血器、量杯、磅秤、时钟、消毒手套。

3、化疗器械类:注射器、开口器、舌垫(压舌板)、电动迎合器、胎头迎合器、产包、灌洗纸盒、两端乌包扎纸盒、刮宫纸盒、内诊纸盒、氧源及输液装置、新生儿气管导管、吸痰管、新生儿衰退囊、新生儿保温用品、给氧面罩、新生儿喉镜、输液器、输液架、沙袋、上下叶拉钩、宫颈钳、卵圆钳子、刮匙。

4、其它设备:医院(卫生院)应具备b超、心电图机、x光机、健康教育基本设备和材料,应能开展血、尿、便常规、乙肝五项、血小板、红细胞压积、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
能等检查,应有测定血型条件。

以上设备必须定时检查修理,应当确保在功能状态,必须随时可及、随时能资金投入
救治。

XX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标准

XX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标准

XX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标准为加强助产技术服务质量管理,保障母婴安全,提高人口素质,依据《母婴保健法》及《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完善、优化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准入标准,特修订XX省助产技术服务基本标准。

一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孕前、孕产期保健和正常分娩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

原则上县(市、区)所辖乡镇可设置一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城区内不再新设一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

一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年分娩量应达到50人以上,个别山区等交通不便地区可根据需要、不受分娩量限制。

一、职责任务(一)开设普通产科。

接收正常孕妇住院分娩,依法开展助产技术服务。

(二)承担孕产妇系统管理,建立孕妇保健手册,开展围产保健技术服务,识别高危孕产妇,并负责高危孕产妇转诊。

(三)创建爱婴医院(卫生院),实行母乳喂养。

为孕产妇提供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医学指导与咨询。

(四)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标本采集)和听力筛查。

(五)负责本机构或本区域孕产妇和围产儿保健相关资料的收集、统计和上报工作。

(六)承担本机构或本区域村级(街道)孕产妇保健指导及技术人员培训、监督管理;(七)开展孕产期保健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八)按时参加上级工作例会。

(九)承担卫健行政部门下达的指令性工作。

二、机构条件(一)符合区域卫生规划。

(二)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设有妇产科或产科专业。

(三)取得助产技术项目《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四)机构资质按期校验。

三、人员条件配备2名以上具备下列条件的助产技术人员,其中,至少1名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

同时应配备一名经过培训的内儿科医师或全科医师。

(一)助产技术人员应具有国家认可的中专及以上医学专业学历,每年接受助产技术业务培训不少于20学时。

(二)取得妇产科专业执业医师资格、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执业护士资格,注册在本医疗机构。

(三)取得助产技术项目《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四、房屋条件产科门诊、产房和病房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布局和流程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标准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助产技术基本标准 一、机构职责 (一)负责正常生产开展的手术助产和孕产妇基本抢救工作,掌握《黑龙江省助产技术准入基本标准》要求的各项技术; (二)建立院级高危孕产妇抢救小组,相关科室要密切配合,实施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制定抢救预案,做好平时的培训和演练; (三)成立以产科医护人员为主,新生儿科、内科、外科、麻醉科、检验、血库等有关人员参加的孕产妇抢救小组,并充分发挥作用。没有内科、外科的助产技术单位要建立与综合医院的的技术协作关系,根据需要由协作单位选派内、外科专家给予临床会诊或技术指导。 (四)院内成立孕产妇、新生儿死亡评审组织,按《黑龙江省孕产妇、新生儿死亡评审方案》要求进行评审,并逐级上报。 (五)组织本单位助产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承担对下级助产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六)根据本地行政区域划分,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对下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的业务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 (七)承担有关助产技术的科研工作,促进助产技术的发展。 (八)为育龄妇女及家属提供有关助产技术和生殖健康的咨询服务; (九)执行各项妇幼卫生工作要求的登记和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各种登记本、卡、册,专人负责与助产工作有关的资料登记、统计,按要求如实向有关部门上报有关信息; (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出生医学证明的签发及管理工作; (十一)严格执行《黑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血片采集及送检、新生儿听力初筛及复筛工作,新生儿血片采集率≥95%。 (十二)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上级妇幼保健机构的质量管理。 二、房屋面积 (一)产前检查区 1、诊室面积每间不少于15平方米。 2、宣教与咨询室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 (二)分娩区、手术区 1、待产室:待产室、隔离待产室面积均不少于15平方米。 2、分娩室: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隔离分娩室不少于20平方米。 3、手术室:手术间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 (三)休养区 1、母婴同室每床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2、监护室、抢救室,每室面积不少于16平方米。 3、医护办公室等休养区内的各室,按《医疗机构设置标准》执行。 4、晾衣间不少于12平方米。 (四)辅助科室 1、B(彩)超室、心电室、麻醉科、检验科、供应室等,按照《医疗机构设置标准》要求,符合卫生学布局及流程。 2、设有输血科或血库,保证临床用血。 四、科室设置及要求 (一)产前检查区 设候诊室、产前诊室、高危妊娠诊室、宣教与咨询室等。 (二)分娩区、手术区 1、待产室: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应与分娩室、隔离分娩室相邻。 2、分娩室:分设更鞋处、更衣室、卫生间、分娩室、隔离分娩室、器械敷料准备室、污物处理室及通道,符合院内感染控制规范。分娩区的门应设自动或自由式里外开双扇门,便于推车出入。内墙面、地面要有防水处理,便于清扫,门窗严密,有调温设备和上、下水。分娩室、隔离分娩室与手术室相邻。 3、手术室:符合卫生部《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分设更鞋处、更衣室、沐浴室、卫生间、器械敷料准备间、麻醉准备间、污物存放处理间及通道。院内综合手术室内应设产科专用手术间和产后观察床。 4、有各种记录、登记簿。 (三)休养区 1、设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值班室、处置室、检查室、抢救室、新生儿处置室、婴儿沐浴室、母婴休养室、隔离休养室、B超室。 2、开展母乳喂养(按母乳喂养标准执行)。 3、设有母乳喂养、孕产期保健和新生儿保健的固定宣传板。 4、积极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按新生儿疾病筛查标准执行)。 5、有各种记录、登记簿。 (四)院内辅助科室 配备符合《医疗机构设置标准》要求的辅助检查仪器,保持工作状态,能开展临床检验、全生化、凝血试验、乙肝分析及HIV等免疫实验检查等。 五、设备配备 (一)产前检查区 1、候诊区:坐椅、饮水设备、母乳喂养和孕产期保健宣传板(画),环境整洁,色调温馨。 2、产前检查:桌、椅、检查床、截石位检查床、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体重秤、皮尺、骨盆测量器、多普勒听诊器、妊高病监测系统或围产保健仪、电脑多参胎儿监护仪、产科专用B超或彩色超声设备等。 3、宣教与咨询室:坐椅(数量根据人数而定)、电视、DVD、娃娃模型、生殖器(男、女)模型、固定宣传板、展柜、宣传资料(母乳喂养、孕期教育、育儿教育、婴儿抚触等书刊及光碟)、示教有关教具等。 (二)分娩区、手术区 1、待产室: 待产床2张以上、胎心监护仪或中心监护系统、灌肠器、导尿包、器械台及其它必备医疗器械等。 2、分娩室: (1)一般设备:氧源、血压计、听诊器、无影地灯、应急灯、器械柜、 器械台、无菌柜、导尿包、贮槽、计时钟、空调等。 (2)接产设备:多功能产床2张以上、产后观察床、产包、难产包、电脑多参胎儿监护仪或中心监护系统、多参监护仪或分娩监护仪、胎头吸引器、产钳、吸痰器、量血器、担架车等。 (3)新生儿设备:新生儿抢救台、新生儿秤、新生儿身长卷尺、吸痰管、胎粪吸入管、新生儿复苏囊、面罩、各种型号新生儿喉镜、0号、1号气管插管各1个、蓝光箱、保温箱、输液泵(微量)、婴儿血压计、新生儿监护仪或心电监护仪、冰箱等。 (4)抢救设备:静脉切开包、子痫抢救盘、喉镜、面罩、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机、多参血压监护仪、新生儿呼吸机、静脉输液器。 3、手术室: (1)一般设备:氧源、计时钟、手术台、器械台、器械柜、无菌柜、麻醉机、血压监护仪、无影吊灯、应急灯、剖宫产包、子宫切除包、吸引器、空调、消毒设备、输血输液器、担架车。 (2)抢救设备:婴儿辐射台、吸痰器、微量输液泵、多参监护仪、喉镜(成人、婴儿)、气管插管(成人、婴儿)、面罩(成人、婴儿)、呼吸机、静脉输液器等。 (3)母婴抢救药品。 (4)分娩室、手术室设备及药品以壁式存放为佳。 4、消毒设备: (1) 常用消毒设备:紫外线灯、洗手消毒、污物处理设备等。 (2) 各科消毒设备符合院内感染控制规范,要有消毒使用登记。 5、配备担架车或轮椅等设备。 (三)休养区 1、母婴休养室:设有产妇床、婴儿床、氧源、床头呼叫器、床头柜、窗帘、空调、消毒设备等,设置应温馨、舒适、家庭化。 2、抢救室或监护室:抢救床、氧源、吸痰气、开口器、舌钳、灌肠器、口腔护理盘、监护仪、除颤器等。 3、配备担架车或轮椅等设备。 六、药品配备 抢救药品:25%葡萄糖、50%葡萄糖、0.9%生理盐水、l0%葡萄糖酸钙、5%碳酸氢钠、低分子右旋糖肝、代血浆、缩宫素、麦角新碱、维生素C、维生素K、止血芳酸、鲁米那、地西洋、非那根、硫酸镁、利多卡因、阿拉明、多巴胺、甘露醇、呋塞米、氨茶碱、西地兰、麻黄素、杜冷丁、阿托品、肾上腺素、氢化考地松、地塞米松、肝素等。 七、人员配备 (一)在职在编的医师级以上人员不得少于8人,责任主治医生与住院医生比为3:5。 (二)产科负责人必须具备高年资副主任医师资格,有10年以上产科临床经验,3年内到省级或以上医疗单位参观、进修学习6个月-1年的经历,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三)从事助产技术的医师(应具备本科以上医学专业学历)和助产士(应具备中专以上医学专业学历),必须取得《医师资格证书》或《执业护士证》以及《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方可开展工作。 (四)产科门诊要有一名高年资医师负责,高危门诊必须有专职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出诊。 (五)从事助产技术的人员每年至少培训、复训一次。 (六)宣教与咨询室要有专(兼)人负责。 (七)从事助产技术的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努力钻研业务,为孕产妇提供优质服务。 (八)应接收并处理下级助产技术服务机构的转诊病人,并参加下级机构的会诊。除了掌握产前检查及正常分娩的处理技术、正确绘制产程图、产程中母婴监测技术、正确的消毒技术、病情交待和咨询指导技术外,还能熟练掌握以下技术: 1、各种难产诊疗技术:头盆不称和产程异常的诊断、鉴别诊断技术、人工剥离胎盘术、胎盘残留刮宫术、会阴/阴道(Ⅱ°以上)或宫颈复杂裂伤修补术、异位妊娠手术、胎头吸引术、产钳术、内倒转术、臀位牵引术、剖宫产术、穿颅术、人工破膜、静脉切开术、子宫次全切或全切术等技术;严格依据适应证实施各项助产技术; 2、各种催、引产手术的技术、方法和并发症的处理; 3、高危妊娠和高危新生儿的诊断、鉴别诊断、监测及处理; 4、基础心肺复苏; 5、新生儿窒息复苏(含气管插管)及并发症的抢救和转诊; 6、孕产妇危重急症的早期识别、快速诊断、初步抢救技术以及转诊;如,心肺脑复苏、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抢救、呼吸、肝脏和肾脏衰竭的抢救、各种休克抢救、子痫的抢救、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诊治、羊水栓塞急救、肺栓塞急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与诊治等; 7、对于不能处理的产科病人,应及时请上级会诊或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应掌握转诊前的处理和转诊过程中的陪护。 8、各种麻醉技术及麻醉意外处理等。 八、工作制度 (一)建立健全各项产科工作制度,包括:门诊和分娩区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差错防范制度,急救药品管理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病历书写规范和质量检查制度,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接受转诊和反馈转诊病人情况的制度,登记统计制度,孕产妇、围产儿死亡讨论及报告制度,人员业务培训制度。 (二)建立有关诊疗常规及操作规范,规定各级医务人员的职责。 (三)建立产科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定期组织产科医护人员查阅接诊记录、转诊记录、会诊记录、产科抢救记录、查房记录及病历讨论记录等,总结经验和问题所在,定期进行危重孕产妇及围产儿病例讨论。 (四)剖宫产术前讨论,术后审核制度。 (五)产科三级查房制度。 (六)产科抢救用血管理制度。 (七)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八)对下级助产机构的指导、培训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