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北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的调查报告
调研河北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调研河北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一、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而河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本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河北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探究传统文化的现状和问题,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走访河北省的传统文化村落、古迹和民俗活动,以及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收集了大量的实证数据。
同时,我们还结合了文献资料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
三、河北传统文化的现状1. 传统村落河北省境内分布着大量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例如潭南村、仙河村等,这些村落保留了丰富的传统建筑和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 古迹和遗迹河北省拥有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物遗址,如慕田峪长城、古冶遗址等,这些古迹和遗迹见证了河北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3. 民俗活动河北省各地举办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传统戏曲等,这些活动丰富多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
四、河北传统文化的问题1.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足目前,一些传统村落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建筑物的破坏和乡村人口的外流导致了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2. 古迹和遗迹的保护困境囿于资金和保护意识的不足,一些古迹和遗迹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毁,导致文物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
3. 传统民俗活动的传承困难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传统民俗活动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淡化,致使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了难题。
五、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管理。
2. 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共同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中。
固安县民间艺术调查

关于固安县的民间艺术的调查报告一.导语:暑假,是大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大好时机。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在暑假中更多的参加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增长才干。
通过磨砺自己是自己更好的认识社会。
对事物有更加清晰、准确、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社会的调查,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为此在这个暑假里,我在我的家乡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做了关于《固安县民间艺术的调查》报告。
(1)报告主题:管线民间艺术的报告调查地点:以固安县为主,采取分区采样的办法,令在文教局和固安县史进行调查调查时间:7月20日~~8月10日调查形式:随机访问、通过拜访老艺术家、通过文教局相关单位、通过关县史以及固安县门户网站等(2)实践目的:通过社会实践的调查了解固安县的民间艺术,调查家乡人民对家乡民间艺术的了解程度,同时在调查中为大家普及家乡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
二.调查内容:1.焦氏脸谱分布区域:河北省固安县宫村镇北马村及固安县城和城区附近村街。
1、基本特征:(1)底蕴深厚,制作古朴。
每一个脸谱都是一个历史的缩影,都是一个历史的特写镜头,都是一个历尽沧桑的历史故事。
刘关张的义载千秋,孙悟空的智勇绝伦,窦尔墩的英雄霸气,穆桂英的统帅风度,杨玉环的美艳无双,通过反朴归真的艺术手法,再现于当今。
(2)画工精细,推陈出新。
在脸谱的制作中,画笔所起的作用至少要占总成果的1/3 。
这是因为,原型只是毛坯,艺术的展现基本上靠画笔来完成。
这既需要传统的美术功底,需要脸谱绘画的基本手法,又需要大胆的创新精神。
精雕细刻,新颖迷人。
焦氏脸谱更注重每一个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和风格,人们看到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历史故事,都是一段中国的历史。
(3)今古结合,融会贯通。
焦氏脸谱在古老的传统上,登堂入室,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么也不会有当今的成果。
摄影和电脑,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原本与脸谱无关,却被焦氏脸谱率先巧妙地利用了。
地方文化调研报告保定

地方文化调研报告保定
保定地处华北平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北国佳丽图”。
通过对保定地方文化的调研,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保定作为华北地区的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景观,如清西陵、白洋淀、莲池、卫星城汉墓等,这些古建筑和遗址见证了保定的发展历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其二,保定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这里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如舞狮、放风筝、走山、过年等,在这些传统活动中体现了保定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保定的传统舞龙舞狮表演,以其精彩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
其三,保定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里,保定市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希望通过文化产业的兴起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经济实力。
目前,保定已经形成了以电影产业、影视拍摄基地、旅游文化等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体系,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保定地方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和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
这些特点不仅为保定提供了独特的吸引力,也为我们深入了解保定的历史和文化奠定了基础。
保定民俗风情调研报告

保定民俗风情调研报告保定市位于中国河北省中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风情的城市。
在近期的调研中,我对保定市的民俗风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以下是我的调研报告。
保定市的民俗风情非常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习惯和民俗建筑等方面。
首先,保定市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被视为家庭聚会的时刻,人们会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如贴春联、踩高跷、包饺子、赏月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团圆的时刻,也是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次,保定市具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
其中,皇城相卖是保定市的一项独特传统,是指通过各种表演形式来宣传和推销商品。
这一传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购物者。
此外,保定市还有蓝印花布、剪纸、泥塑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也是人们展示技艺和创造力的窗口。
另外,保定市的民俗习惯也非常独特。
在保定市,有许多习俗和传统被人们长期遵循和传承。
例如,在新婚夜,新娘要在婚房门槛上放一个红箩箩,用来象征幸福和喜庆,寓意“步步高升”。
又如,在百年婚礼中,人们会选择一个好日子,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以庆祝结婚的重要意义。
这些传统习俗传递着保定市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最后,保定市还有许多具有民俗特色的建筑,如古老的城门、牌楼、祠堂等等。
这些建筑物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城市的象征。
人们在这些建筑物中举办各种传统活动,如焚香祭祀、举行庆典和展览等等。
这些建筑物不仅展示了保定市的传统建筑风格,也是人们追求传统文化的场所。
综上所述,保定市的民俗风情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习惯和民俗建筑等方面。
这些民俗风情不仅是保定市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次调研,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保定市的民俗风情,并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城市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希望保定市能够进一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保定市的魅力。
河北省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书

河北省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2009年8月25日目录一前言 (3)二正文(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三宝)1.1 威武迅猛之“国魂”:藤甲阵1.1.1 历史渊源 (4)1.1.2 简述藤甲阵 (4)1.1.3 保护与发展 (4)2 中国武术的“活化石”:梅花拳2.1.1 底蕴梅花拳 (6)2.1.2 武道梅花拳 (6)2.1.3 开发与保护 (7)3 稀有的民族瑰宝:秧歌戏3.1.1 民俗秧歌戏 (8)3.1.2 抢救与发掘 (8)三结束语 (9)四参考文献 (10)前言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
纷纭复杂,据说英语中就有两百多中。
一般而言。
文化所反映的本质是特定环境下人类群体生活的体验,是人类代代相传的生活积淀,是过去和现在之间联系的纽带。
当文化的结晶以固定物质方式留存下来的时候,人们可以用博物馆的手段加以保存,以物质的方式,永久的留住过去的物质文化;而文化以非物质的方式,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
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在自生自灭的生态环境下留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常常会随着这种文化的载体,也就是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悄悄改变甚至消失。
这种非物质文化常常体现了人类某个民族或社区的群体意识,并成为这个群体身份的证明。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大程度上就是保存那些通过文化多样性所体现出来的。
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具有珍贵价值的传统方式和群体意识。
清风楼、开元寺、扁鹊庙,这些本地著名景点一到节假日便摩肩接踵,无论是常住邢台的人,还是匆匆忙忙的过客,似乎都已经习惯了将这些当作了邢台历史的全部承载。
然而与清风楼、开元寺等有形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线的活遗产,更注重的是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蕴含着民族民间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邯郸地区文化调研报告

邯郸地区文化调研报告邯郸地区文化调研报告邯郸地区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邯郸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进行研究。
在传统文化方面,邯郸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
在古代,邯郸地区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这里是春秋时期的韩国都城,也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
因此,邯郸地区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诸多不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筚路蓝缕,以至于斯”的精神。
这是一个将坚韧不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方特色。
在邯郸地区,人们对待工作、生活都充满了激情和热情,他们不仅注重技术和劳动,还注重道德和感恩。
这种传统文化在当代邯郸仍然保持着影响力。
当代文化方面,邯郸地区也有自己的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邯郸地区的文化也在逐渐变化。
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新事物和新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发生了变化。
在当代邯郸地区,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他们更加开放和自由。
同时,邯郸地区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文艺作品、传统手工艺品和旅游等行业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不仅丰富了邯郸地区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邯郸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和艺术形式正在逐渐消失。
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比较低。
另一方面,邯郸地区的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的规模不大、市场不广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引进更多的创新人才,提升邯郸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邯郸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当代文化。
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邯郸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未来,邯郸地区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
河北邢台文化调研报告格式

河北邢台文化调研报告格式标题:河北邢台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邢台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
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邢台文化的特点和状况,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邢台文化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参观、访谈、问卷调查等。
通过对邢台市内的文化古迹、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进行观察和了解,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三、邢台文化特点1. 建筑文化:邢台拥有众多古建筑,如南湖文庙、威县西山故城等,这些建筑体现了邢台的历史底蕴和建筑风格。
2. 传统节日:邢台的传统节日包括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是邢台人民世代相传的重要文化活动。
3. 艺术形式:邢台传统的艺术形式有锣鼓、杂技、皮影戏等,这些艺术形式在当地长期以来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
4. 风俗习惯:邢台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纳寒衣节、纳暑衣节等,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邢台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四、邢台文化的现状1. 文化传承:尽管邢台的文化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传统技艺传承困难、文化活动市场化程度不高等。
2. 文化保护:邢台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保护工作,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力度,但目前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3. 文化创新:邢台在文化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等活动,激发了人民的创作热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五、建议1. 加强文化传承:邢台应鼓励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提高传统技艺的传承能力。
2. 提高文化保护意识: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
3. 加大文化创新力度:继续举办文化节、艺术展等活动,促进当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增加人们对文化的参与度。
六、结论邢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邢台文化的特点和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为邢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邯郸民俗研究报告范文

邯郸民俗研究报告范文引言邯郸位于中国河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邯郸的民俗文化是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邯郸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邯郸的民俗研究,了解邯郸的传统文化,探讨民俗的演变和保护措施,提高社会对邯郸民俗的认识和重视。
一、邯郸的民俗概述邯郸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丰富多样的节日庆典、民间习俗、传统艺术等。
邯郸的民俗凝聚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历史的沉淀和社会的变迁。
值得关注的民俗包括: 1. 庙会:邯郸的庙会是传统的节日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光和交流。
其中,每年正月初一的白马庙会最为盛大,各类表演和展览活动让人耳目一新。
2. 婚俗:邯郸的婚俗传统独特,婚礼程序繁琐,婚前婚后各有各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在邯郸地区,新娘要在婚前向丈夫家的祖先祭拜,而婚后丈夫要牵着新娘踏入新房,寓意着夫妻共同步入幸福的生活。
3. 饮食习俗:邯郸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例如,当地人常在春节期间吃饺子,寓意着一家人圆满团聚。
还有传统的美食如糖炒栗子、擂茶等,是当地人民珍爱的美食文化。
4. 传统艺术:邯郸的传统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绘画等。
其中,邯郸的坠子戏是当地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深受人们喜爱。
二、邯郸民俗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邯郸的民俗也在不断演变。
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和文化冲击对于邯郸的传统民俗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传统的习俗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例如,一些庙会的规模变小,一些传统的节日庆典不再举行。
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民俗也在不断涌现,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创新理念。
例如,一些新型的婚庆活动和庙会活动与时俱进,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三、保护和传承民俗的措施为了保护邯郸的民俗文化并使其得到传承,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文化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邯郸的民俗文化,提高公众对民俗价值的认识和重视。
2. 建设相关设施:在邯郸的旅游景点设立相关的民俗展示馆和交流中心,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河北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的调查报告主题:河北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时间:2012.2.1~2012.2.8活动内容:通过网络、相关书籍、走访民间艺人等方式,搜集河北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相关内容,并做整理和总结调查目的: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增强对家乡的热爱,立志为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
调查结果:一、河北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简介河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兼有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湖泊和海滨的省份。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
河北民间艺术的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乡村古乐、民间美术、特色工艺、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河北省区域内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从总体来看,有着北方汉民族粗犷、豪放、淳朴、自然、优美的特征。
如:(一)戏曲。
戏曲艺术是融唱腔、表演、舞蹈、身段、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河北的地方戏种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如:保定老调、哈哈腔、安国老调、平调落子、横歧调、新颖调、四股弦剧、唐剧、唐山皮影、保定皮影等,但总体还是以河北梆子和评剧最为著名。
这些剧种多以河北地方语言为基础,加之河北地方的民间审美方式,在经过数代人的不断加工改良后,形成完整而成熟的艺术形式。
但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戏曲艺术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适应市场经济,不失原汁原味的同时,进行加工、改良和革新,赋予其时代感,增强其吸引力,已是其问题的重中之重。
比如,目前京剧与通俗歌曲之间的结合便是一种尝试,从而使京剧这门珍贵的民间艺术形式得以繁衍、传承,生生不息。
(二)民间舞蹈。
河北省的民间舞蹈可以说是多姿多彩,被称为北方汉民族歌舞之乡,它以其优美和极富特色的舞姿和韵律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上独放异彩。
其类型主要有秧歌、狮舞和龙舞,具体主要有井陉拉花、昌黎跑驴、沧州落子舞、唐山地秧歌、盐山武术扇、邯郸永年小曲、曲周花车、邢台秧歌鼓、保定狮子舞、寸跷、地平跷和花鼓落子、张家口插花落子、二人台,承德春鼓和棒棒舞等。
在这些舞蹈形式中,主要以秧歌舞最具舞蹈韵味,其主要特点是节奏与动作统一,表演各异,舞姿简洁,舒展、健美,边走边扭。
民间舞蹈均具有舞蹈画面的灵动性,有些秧歌舞还具有典型的戏剧性和人物性格,肩部与腰部扭动和双手摇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多数民间舞蹈手持扇面,脚下微颤,扇花舞动灵活、上下翻飞、肩部与腰部扭动,双手摇摆,就好象凤摆杨柳一般,给人以清新飘洒的美感。
(三)民歌。
河北民歌从其类别上一般可分为:吹歌、山歌、小调。
1、吹歌:又名“响器班”,是一种以吹管乐器为主的器乐演奏形式。
演奏乐器主要以唢呐为主,板胡、笙、管子、笛等加之鼓、锣、钹等打击乐加以伴奏。
从地域上可分为冀中、冀南和冀东三个区域流派,这三个流派与地方方言及当地的戏曲唱腔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2、山歌:主要流行于北部燕山山脉和西部太行山区等地,由于地域、地理位置和审美习性等原因,河北的山歌除与晋西北的小调、内蒙古的爬山调、陕北的信天游在形式和风格上有类似之处外,更具风格粗犷,高亢质朴、热情奔放的特质。
3、小调:又称小曲,曲式多样,内容有反抗阶级压迫及外族侵略的民歌,也有表现节日喜庆、轻快活泼的歌曲,还有委婉、细腻的抒情歌曲等,象《小白菜》、《回娘家》、《茉莉花》等都属河北民歌,而且都是旋律优美特色鲜明易于传唱的小调。
(四)除此上述民间艺术形式之外,还有宣传宗教文化的乡村古乐,他们流传年代久远,但至今一直以古朴、优雅、独特的风格活跃于河北乡村,比如说保存较为完好的涞水县南高洛村的古乐就多次吸引世界各国的音乐专家前去学习、拜访。
二、河北部分特色民间艺术(一)藁城吹糖人吹糖人是旧时的一个行业,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
这玩艺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去要钱,实在没钱的也不肯离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
有的小孩图快,就付钱买一个现成的;有的则指定形状要求现做。
这时,小贩就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
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
糖人有各种形状,什么小鹿、金鱼、耗子、灯笼等,最惹孩子喜爱的是孙猴。
孙猴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入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则连糖人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
这套玩艺儿称为猴拉稀,最受孩子们欢迎。
(二)乐亭皮影乐亭县是乐亭皮影的发详地。
乐亭话俗称老呔话,所以乐亭皮影又俗称老呔影。
乐亭皮影是如何起源发展的呢?在这点上,乐亭流传着两个传说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汉武帝时期李夫人的故事。
第二个传说是观音大士的故事。
关于李夫人的故事,相传汉武帝失去李夫人后朝思暮想,寝食不安。
大臣们为了安慰汉武帝,就做了一个方型的帐篷,又做了一个酷似李夫人的影人,然后告诉汉武帝他们能请人把李夫人的魂拾回来。
汉武帝信以为真,就按大臣们的安排,端坐在方型幔帐中等待李夫人,大臣们就拿着做成的影人在幔帐外晃动,并掐着嗓子装出李夫人的声音。
这个故事流传到乐亭以后,促进了乐亭皮影的发展。
现在乐亭皮影在演唱中还大多掐嗓子呢。
关于第二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南海观音菩萨带领徒弟韦驮和红孩儿到北方宣卷讲经,讲完经义,留下了经卷返回南海。
以后人们用素纸刻制了观音菩萨、韦驮和红孩儿的影像,操纵着三个影人维续宣卷讲经。
由此产生了乐亭影。
到现在,乐亭皮影的剧本仍然叫"卷",唱影叫"宣卷",演出的油灯叫"海灯",皮影演员称"师父",皮影影人的造型脱胎于座堂的佛像。
这些都是乐亭皮影渊源的传说。
实际上,乐亭皮影的产生,跟其它文化艺术形式的产生有很多相似之处。
乐亭皮影产生于乐亭县,是乐亭人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是皮影艺术在长期皮影演出过程中不断继承、改革、创新、提高、升华的结晶。
乐亭皮影的雕刻和影人的造型上,主要源于乐亭古老的剪纸艺术和座堂泥塑,乐亭皮影的操纵主要吸取了木偶戏的表现手法。
乐亭皮影的唱腔源于境内的民歌和民谣、俚曲等乡土咏唱。
乐亭皮影的剧本,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新中国成立后也编排了大量的现代戏。
乐亭皮影剧目很多,具不完全统计,先后有500多个长、中、短剧目公开上演。
这些剧目分传统剧和现代剧目。
而传统剧目就占400余个。
乐亭皮影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通过幕上活动的人物来演绎故事,展开情节,刻划人物的内在性格。
正因如此,乐亭皮影讲究外型构造和脸谱程式,这就涉及到了影人的雕刻,基本要求是"忠良者雕以正貌,奸邪者雕以丑形"。
乐亭皮影是以表演人物活动为主的动画性戏曲。
影幕上出现的各种角色都是影子人。
要让他表达人物感情,推进故事情节,就必须有人操纵,使其动起来,使没有生命的驴皮影子成为有生命的灵魂。
在操纵上,以精细取胜,以灵巧感人。
乐亭皮影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四胡,这是皮影的主导乐器。
配以扬琴、二胡、笛子、大阮等辅助乐器,使音乐更丰满,更厚实。
打击乐器有鼓、板、钹、大锣、小锣等,以满足情节、唱腔、场面的需要。
(三)景泰蓝水晶画景泰蓝水晶画工艺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1450~1483年),属我国传统工艺。
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蓝色(孔雀蓝和宝石蓝)为主,古称为景泰蓝。
在明、清时代曾一度作为贡品,专属皇室贵族所拥有。
被世人视为华贵、显富的象征,成为友谊和和平的使者。
现在景泰蓝已变成了一种工艺品名称,而不是指单纯的颜色了。
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制品已经被大众所熟知,并以其精彩绝伦的设计及其富丽堂皇的色彩,在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盛誉。
经过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在借鉴景泰蓝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工艺技术研发出了新型的景泰蓝制品——景泰蓝文化工艺礼品。
它的质地精良,用料考究,给人更直观的动态效果。
在色彩上,画面完全是各种天然彩石本身的颜色,无须添加后天的任何人工色素,而天然彩石在我国极为稀少,价值很高,代表着吉祥和幸福,故用此制作的水晶画,就是它本身的价值所在。
在图案风格上,既可制作抽象的画面,也可制作写实的画面,山水、人物、花鸟、动物、中国画、西方油画等不同风格的作品都能用该技术制做出来,每根金属丝都要一丝不苟地粘贴。
表现每一图案轮廓的每一细节,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画面非常的精细、准确、到位!因此,画面的艺术效果浑厚庄重、图案线条精细清晰、豪华典雅,既有东方韵致,又具有现代风采,是传统和现代工艺加艺术的完美结合。
该画的制作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油画、国画、玻璃壁画等平面画,能给人们更直观的动态艺术效果。
同时它融合了国画、油画、白描等纯画技法,是一种集装饰、艺术欣赏、收藏价值于一体的工艺品。
并可根据画面不同部分和表达意思的不同来选择大小不同的颗粒,使画面既能表现出其粗犷、原始、古朴、奔放的效果又可表现出其细腻的产品风格。
(四)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梆子腔的一种(梆子腔:戏曲声腔之一,因用梆子加强节奏得名。
)解放前,它有许多名称,在河北本地叫直隶梆子、河北梆子、梆子腔;外地人称之为京梆、笛棒子、反调等;此外,也有人称它为卫梆子或山西梆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2年统一称为河北梆子。
除北京、天津、河北广大乡镇以外,河北梆子还流传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武汉以及内蒙古等地。
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
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
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崴(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
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河北梆子才莸得新生,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500多个,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有的反映阶级压迫,有的歌颂抗击侵略战争的英雄人物,有的赞美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有的反映农村生活的风趣……在反映当代生活方面,自1890到1937年,河北梆子编演了150多个时装戏。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
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