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关于社区文化资源和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以南京市部分社区为例

[ 3 ] 张改侠 . 现代酒 店财务管 理的 问题及对 策分析 [ J ] . 时代 金融 ,2 0 1 6
( 3 ) : 2 4 7 、2 5 1 .
购的成 本 ,也要 对人工成 本进行 有效管控 ,建立一套 有效 的管 控措施 ,
来对冗 余人 员进 行控 制 ,来有效降 低有人 资成本 。最 后 ,要对 酒店中容
2 0 1 6 . ( 5 ) : 4 1 — 4 2 .
5 . 有 效 的成 本控 制 手段
成本控 制是酒 店财务管理的核心 ,是提升酒店竞争 力的关键 。首先 , 提升普 通员 工的成本控 制意识 ,培 养 员工 节约成本 的思想 ,并将 成本管 理与 员工的绩效 考核相 挂钩 ,其次 ,成本管 控的全面 化 ,不单 单针对采
易发 生 的 事 情 ,做 好 预 案 ,有效 降 低 成 本 。
[ 4 】 刘凤 华 . 关于现 代酒店 财务管理 现状和 发展探析 [ J ] . 新经 济 , 2 0 1 4
( 7 ) : 9 6 . 【 5 ] 汤文 华 . 提 高 酒 店 财 务 管理 水 平 的 几种 有 效 方 法 [ J ] . 会计 之 友, 2 0 1 3 . f 8 ) : 3 8 - 4 0 .
C o mp l e x综合
要 任人唯 亲 ,并且 要重视财 务部门 负责人在酒 店 中的重要地位 ,让 其可
以为酒店 的整体规 划提 出自己 的意 见。其次 ,在 招聘财 务人员时 ,要 求 相 关人 员必须具 备财务管理 知识和职 业素养 ,并考取职 业资格证 书 ,同 时酒店还要 定期 的对财务人 员进行培 训 ,不断提 高财务 人员的知识 水平
完善健康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让酒店更好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并潮
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
滹沱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贯穿了东西,孕育着两岸的儿女,创造了历史文明,遗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距今有7000余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在遗址底层和故城遗址、南乐乡遗址出土的轮制圜底,红地红彩的陶钵等器物上得到了印证。
目前,我市现有省保古文化遗址7处,市保古文化遗址3处。
商代遗址:是市西1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
遗址以三个高大土台为中心,分别为西台、南台、北台,由墓葬和居住遗址构成,总面积约十X大字,阴面刻有中共市委、市政府敬辞“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十X大特色文化。
镇村民间故事:村民间口头文化源远流长,共有4000多篇故事,45位民间故事家,其中,老人能讲550个故事,其他故事家也能讲几百个故事不等。
村故事函盖神话、人物、地方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土特产、中医药故事、动植物故事、笑话等。
已成为口头文学宝库。
从年到现在,共三次进村进行普查、采录、挖掘、整理村故事。
先后出版了内部卷本《村故事百家》五部,公开出版了《村民间文学论稿》和部分大故事家专集,《靳正祥故事百篇》、《花灯疑案》、《兰桥断》、《卧牛山恩仇》、《秀姑》等。
年又编纂16开精装本3卷450万字的《村民间文化大观》,在全国发行,影响国内外。
年10月,在
- 1 -。
屯溪老街调研报告

20
chapter2
屯 溪 老 街 的 历 史 脉 络
老街变迁: 老街的魅力倾倒了影视界,至今已有百余部影视作品是在 老街拍摄,业内人士称之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
21
Back to Contents
chapter2
屯 溪 老 街 的 历 史 脉 络
老街变迁: 古老的建筑和现代的商品像我们倾诉着历史的变迁。
28
chapter3
屯溪老街交通布局及整体规划
屯 溪 老 街 的 历 史 脉 络
老街变迁: 街道两旁店家鳞 次栉比,多为双层砖 木结构,清一色的徽 派建筑风格,透溢出 一股浓郁的古风神韵 。 屯溪老街是伴随 着徽商的发展而兴起 的。早在上世纪二三 十年代,已有“沪杭 大商埠之风”,盛极 一时。
18
chapter2
屯 溪 老 街 的 历 史 脉 络
Back to Contents
chapter1
概 述
保护: 20世纪80年代初,在委托清华大学编制屯溪老街保护规划的基础上,黄山市人民政 府制定并颁布了《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老街专门管理机构, 实施各种保护措施和优惠政策。屯溪老街实施依法保护,旅游、经营、生活等管理井然 有序。1997年,屯溪老街成为建设部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保护管理综合试点单位。①设立 屯溪老街保护管理委员会,对老街的日常管理、社区建设和资产经营。②重新修编《屯 溪老街保护整治更新规划》,明确保护目标、整治措施,还扩大了街区保护的范围。③ 修订《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管理部门的职能,以 及保护对象的范围、分类和保护要求;规范危房改造、基础设施改造和各项管理程序与 要求。④开展一系列整治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老街3条横街和18条巷道的改造 工程,改造地下综合管线、石板路面、排污管道、垃圾转运站和旅游公厕,增设了路灯 和环境小品等。对老街东西入口、老大桥及滨江驳岸等重点地段进行整治和改造。⑤强 化消防安全,增设消防栓。 屯溪老街1986年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995年国家建设部城市 规划司将屯溪老街作为全国惟一的历史文化区的保护规划、管理综合试点,2008年9月被 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列为中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9
街道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街道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街道文化建设是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的
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们街道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下面,我将就街道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街道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社区文艺表演、书画展览、
文化讲座等,吸引了广大居民的参与。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发展。
其次,街道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艺术展览馆等文
化设施得到了加强和改善。
这些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学习、娱乐、休闲的场所,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社区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街道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团队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广,为社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街道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存在
着不够连续和持续的问题,需要更加系统和长期的规划和安排。
其次,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吸引力和便利性,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人才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产业链条的完善。
总的来说,街道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和合作,共同推动街道文化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街道文化建设的未来将更加美好,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为社区居民打造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文化环境。
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中国的街道文化产业发展曾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街道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是城市化给街道文化产业带来了压力。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传统街道文化元素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一些历史街区逐渐失去了特色,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破坏和消失的风险。
二是街道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
一些大城市和旅游城市的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而一些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街道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弱,受限于资源和市场等因素。
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够成熟。
街道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文化创意产业,然而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创意产业链条不完善,缺乏优秀的设计师和创意人才,限制了街道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是市场需求不足。
虽然街道文化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但与大众生活相比,街道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
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的市场需求较少,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推动街道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加强街道文化保护和传承。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推动传统街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加大对街道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投入。
政府可以提供财政扶持和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进入街道文化产业,推动其发展。
三是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培养和引进。
加强对设计师和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街道文化产业的创新创意力量,提升街道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创新街道文化产品和服务。
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街道文化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总之,街道文化产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街道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街道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文化资源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资源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文化资源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随着新时代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中国经济中地位愈发重要。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的支持和优势,本文主要从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着手,通过一个实证案例,探索文化资源优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1.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是指古代历史、文化遗址、文物、历史悠久的古镇、古村落、传统节日、文学艺术作品等,具有广泛的含义。
文化产业是指创作、生产、传播、销售文化产品服务的产业,如电影、音乐、出版、广告、设计等。
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产业则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价值的实现。
2. 文化资源优势文化资源具有以下优势:其一,无物资成本,以无形资产为主;其二,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具有传承性和传播性;其三,具有文化认同性与独特性,能够增强地域品牌的文化认同度;其四,具有广泛的艺术品位,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竞争优势。
3.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国家的相关政策扶持下得到快速发展。
中国的文化产业在运作方式不断创新并且各大类别之间产生互动之后,逐渐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行业之一。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了3.83%。
行业方面,传媒影视、文化旅游和设计创意等领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4. 实证案例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浙江省属于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二者兼备的地区。
文化资源优势虽不能像故宫、长城与上海等地具有切除生命的历史和文化城堡,但是其文化资源的特别之处在于,呈现出了文化资源与经济文化的交融、文化产品与现代服务的创新、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人的认知逻辑等特质。
而浙江的文化产业发展也非常成功,排除了房地产等非文化产业的影响后,文化产业占全省经济比重从2005年的1.81%上升到2015年的3.5%。
5. 结论与建议在文化资源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文化资源对于文化产业的有重要影响,文化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离不开绝佳的文化资源支撑。
乌镇文化调研报告

乌镇文化调研报告乌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独特的古镇风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
为了深入了解乌镇的文化特色,进行了一次文化调研。
乌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千年历史而闻名于世。
在调研中,我们首先参观了古镇的风貌区,步行在古镇的街道上,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古镇中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古老的宅院、庙宇和店铺。
古镇中的街巷纵横交错,石板路两旁是小桥流水人家,令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氛围。
此外,古镇中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如南校场、西校场、乌镇博物馆等,这些地方展示了乌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古镇的建筑风格以江南水乡特色为主,古建筑多为传统的四合院式,而且有着精湛的木工和石雕工艺。
在乌镇的一些富贵人家,还可以看到别出心裁的装饰和雕刻,展示了当时乡村富豪的财富和地位。
而在民居中,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红砖瓦房,这些房屋既具有美观的外观,又有着良好的隔热和保温效果。
乌镇的传统手工艺也是其文化的一部分,调研中我们还参观了一些手工艺作坊。
我们参观了一家传统的织锦作坊,了解到织锦是乌镇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
织锦工艺以复杂的织造工序和精美的图案而闻名,乌镇的织锦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一家传统的漆器作坊,了解到漆器是乌镇的另一项传统手工艺,乌镇的漆器工艺精湛,色彩丰富,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乌镇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
调研中我们发现,乌镇有许多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灯会、船灯游玩等。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游客,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乡村文化的机会。
此外,乌镇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且把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这些努力,乌镇成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旅游目的地,并且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高度赞誉。
总的来说,乌镇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古镇,其独特的风貌和传统手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和赞赏。
乌镇通过保护和发展自身的文化特色,成功地创建了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旅游目的地,并且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镇调研文化工作情况汇报

镇调研文化工作情况汇报近期,我对本镇文化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一、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本镇文化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包括图书馆、文化广场、博物馆等,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娱乐场所。
但在部分乡镇和村庄,文化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本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书画展、戏曲表演、文学讲座等,受到了居民的欢迎。
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文化活动开展不够充分,需要加大力度,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三、文化队伍建设情况。
本镇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文化队伍,包括书法、舞蹈、音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但在一些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强培训和引进人才。
四、文化传统保护情况。
本镇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如非遗项目保护、古建筑修缮等。
但在现代社会影响下,一些传统文化逐渐失传,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
五、文化工作宣传情况。
本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工作宣传活动,如文化广场宣传、微信公众号推送等,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但在一些农村地区,宣传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
六、文化工作管理情况。
本镇建立了健全的文化工作管理体系,包括文化工作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等方面。
但在一些细节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本镇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的投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文化工作宣传,加强文化工作管理,努力提升全镇文化工作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供专业的word版文档,优质的服务,希望对您有帮助/双击去除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让湘楚文化重现学院街—关于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工作组下到**社区后,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此地文化资源蕴藏之丰富,意识到保护好此片地区文化资源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天心的重要意义,于是结合下基层活动,对学院街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对街道区域内文化资源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形成简要调研报告如下:
一、原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概貌:
学院街地区南接城南路,东靠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至解放西路,西临湘江风光带。
辖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占地0.45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19000余人,街巷76条。
据街志记载,学院街地区的历史开始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学院街也因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在此设提督学院而得名。
历朝借设官在此征钦。
历经七个朝代2000多年风雨沧桑,逐步繁衍成商贾云集、居民集居之所,成为古城长沙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也造就了学院街地区璀璨的历史文明。
原学院街地区文化资源主要有四个特点:
1、庙宇众多。
据历史记载,此地区曾为城南风水之地,由于历代封建王朝迷信风水,商贾市民祈求平安富庶,遂大兴土木,建设庙宇。
各朝均有增加,至民国初期,此不足0.45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建成各种规模庙宇达5处之多,分别有建于秦时的娘娘庙,建于宋朝的西文庙,建于清初的天妃宫,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屈子祠,华光庙等,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有3处,当时香火极盛,成为学院街地区一大盛况。
目前,这些庙宇或毁于“文夕”大火,或被拆除,或已迁往别处,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2、古井密集。
学院街紧邻湘江,井水水质甜美如饴。
学院街的古井,培育了当地的市井文化,也养育了许多名人。
随着历朝人口的增长,古井越来越多。
但后来由于自来水的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街道范围仅保留古井10余口,但
在长沙相当面积的地区来说,已非常鲜见了。
其中,有遐龄井、白鹤井、古石井、文星井、泉嘶井、金砂井、陈家井、华光庙前古井、娘娘庙内古井等,不少古井都有优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仍有3口古井在使用。
3、街巷凝香。
旧时作为提督学院所在地的学院街,在这片并不算宽的地方,留下了一串串精典的名称,形成独特的老街文化。
街道范围共有街巷76条,60%以上还沿用旧时的名称,如凤栖园巷、墙畔祠巷、**、百花村巷等,这些街道名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古代长沙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状况,而且表现出使人赏心悦目的文学韵味、高雅的艺术特质,体现了长沙人性格“清慧而文”的一面。
4、住宅古旧。
学院街地区属于长沙古城中心之西南,半湘街、南墙湾即为古城墙。
旧时此处居民稠密,住房鳞次栉比,而结构大都为秦砖汉瓦、木板平房,也有少数木板二层楼房。
这些建筑体现独特的历史人文特征,充分反映出旧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民族习俗等。
近年来虽然全市上下大兴土木,但作为老城中心区的学院街,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原因,还有幸较好的保留了原有风貌,古旧建筑达到街道建筑面积的70%以上。
二、对学院街地区历
史文化资源的思考: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就是文化。
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历史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宝贵财富。
长沙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
天心区作为长沙的南大门,具有文化名区的美誉,在打造经济强区的同时,充分保护和改造现有的文化资源,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用文化的繁荣来促进和引导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目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院街地区以北正在进行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建设和太平街历史文化街规划,以西已建成园林式湘江风光带,以东已建成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而去年又对该地区内的古潭街进行了改造,恢复了古潭街清朝建筑风格,可以说,这片地区正处在开发建设和文化改造的中心地带。
学院街地区曾是古城长沙的南部区域,也是长沙文明重要的发源地。
虽然目前该地区不少历史资源已遭破坏,许多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但鉴于它所处的特有位置和目前尚存的部分资源,对这片地区进行整体改造和开发,重新展示它的历史感和特有的文化魅力,使其成为北部文化组团的一个重要版块,将北部文化资源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大的文化区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