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本

合集下载

文化遗存调研报告

文化遗存调研报告

文化遗存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文化遗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传承。

为了了解某一地区的文化遗存情况,本次调研选择了中国的河南省作为文化遗存调研对象。

2. 调研目的通过对河南省的文化遗存调研,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的措施及效果,以及河南省文化遗存对于公众的影响。

3.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参观、访谈和文献研究。

调研时间为两个月,从xx年xx月到xx年xx月。

调研范围主要包括河南省内的著名文化遗存,如郑州博物馆、洛阳龙门石窟、开封庙会等。

4. 调研结果4.1 历史文化底蕴经调研了解,河南省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代中国的五个古都之一就位于河南省,这使得该地区拥有了许多著名的文化遗存。

洛阳龙门石窟、开封庙会以及郑州的博物馆等,都是该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4.2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在对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访谈和实地参观后,我们发现河南省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成果。

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加强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使得许多文化遗存能够保留下来并得到合理的利用。

4.3 文化遗存保护措施和效果调研中了解到,河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文化遗存,如修复工程、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和组织文化遗产展览等。

这些措施对于文化遗存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文化遗存得以保存和传承。

4.4 文化遗存对公众的影响通过访谈和调研,我们了解到河南省的文化遗存对公众影响深远。

一方面,文化遗存的存在使得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另一方面,文化遗存也为河南省带来了旅游收入和知名度提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认为河南省的文化遗存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文化遗存保护的资金投入还不够,加强投入是保护文化遗存的关键。

郑州黄河文化调研报告

郑州黄河文化调研报告

郑州黄河文化调研报告黄河文化调研报告黄河,中国母亲河,流经我国11个省市,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郑州,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背景。

为了更好地了解郑州的黄河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我们来到了黄河博物院。

这是一座集黄河文化、自然地理和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大量的文物和古代生活用品,展示了黄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看到了许多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遗址和古代艺术品。

比如商代青铜器、西周青铜器、秦汉砖雕等。

这些文物展示了黄河文化的卓越成就和丰富内涵。

除了文物,黄河博物院还有丰富的科学展示内容。

比如模拟黄河的冲淤过程、介绍黄河水利工程等。

通过这些展示,我们深入了解了黄河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黄河流域的冲淤过程对于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和发源地的伟大力量。

接下来,我们去了郑州的世纪博物馆。

这是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博物馆,致力于展示中华文明。

在馆内,我们看到了大量关于黄河文化的展品。

比如黄河流域的古代工具、陶器、雕塑等。

这些展品生动地展示了古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

世纪博物馆还有一座黄河文化展示区,展示了黄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我们了解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通过参观世纪博物馆,我们对黄河文化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最后,我们在郑州市区的黄河风景区进行了实地调研。

黄河风景区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景点之一,拥有壮丽的河道风光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通过游览黄河风景区,我们亲身体验到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浩渺气势。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黄河的水不仅滋润着中华大地,也浇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郑州的黄河文化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郑州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本(doc 14页)

郑州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本(doc 14页)

郑州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本(doc 14页)郑州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来源:商都网文化频道时间:2009-11-18 11:23:21 Tag:核心提示: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郑州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在此地域积淀形成的姓氏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客家文化、象棋文化、河洛文化、豫商文化、冶铁文化、石窟文化、古县衙文化、唐宋文化、汉文化等影响深远。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辖6区5市1县和郑东新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82.0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724.3万,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1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2.4亿元,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和27个省会城市中分别排名第18位和第10位。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

是我国公、铁、航、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通信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早在3600年前,郑州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

曾有夏、商、管、郑、韩5次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

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

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族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位于郑州市境内的新郑。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郑州市登封),悠久的历史和多年来的建设发展,在郑州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为了摸清郑州市文化资源的状况,我们在全市开展了文化资源的调查,初步摸清了郑州市文化资源的现状,为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社会增长的需求,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文化资源调查报告文化资源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和目的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国文化资源的现状和问题,为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和样本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00份。

样本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地区和教育程度的人群,以保证调查结果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1. 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对文化资源有一定的了解,其中约50%的人对文化资源的定义和范围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然而,仍有一部分受访者对文化资源的概念存在模糊和片面的认知。

2. 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是重要的,超过70%的人支持政府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然而,也有一些受访者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表示不满意,认为政府在保护方面还需加强。

3. 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同时,也有一部分受访者担心文化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可能会导致其本身的价值被削弱。

4. 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和网络化已成为文化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受访者认为数字化和网络化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也有一些受访者担心数字化和网络化可能会导致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性受到影响。

四、调查结论和建议1. 加强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加深对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的理解。

2. 政府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和监管。

3. 推动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鼓励各界人士和机构积极探索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影响力。

郑州 调研报告

郑州 调研报告

郑州调研报告郑州市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郑州市位于中国中部,是河南省省会和其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内陆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近年来,郑州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原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郑州市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了解和推动该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1. 城市概况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总面积7476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2个市辖区和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人口约为1283万人。

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是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2. 经济发展近年来,郑州市的经济发展迅猛。

2019年,郑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99.8亿元,居全国城市GDP排名第14位。

郑州市的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其中制造业、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业是三大支柱产业。

郑州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拥有多个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区,如金水商圈、二七商圈等。

3. 城市规划和建设为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郑州市积极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市内已建成多个现代化的商务区和住宅区,如CBD中央商务区、郑东新区等。

郑州市还拥有多个重点建设项目,如郑州东站、郑州新机场等,这些项目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社会文化郑州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

市内有多个历史文化名胜,如少林寺、嵩山风景名胜区等。

郑州市也是一个教育中心,聚集了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学习。

此外,郑州市还是豫剧、河南话、豫菜等的发源地,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三、调研结果通过对郑州市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郑州市的经济发展迅猛,制造业、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业是主要支撑产业。

2. 城市规划和建设得到重视,已有多个现代化商务区和住宅区建成。

3. 郑州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四、调研建议基于对郑州市的了解,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发展。

郑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问题研究

郑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问题研究

郑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问题研究文化遗产是人类了解自身发展的重要线索和物证,是我们今天可以触摸的记忆、可以交流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巨大财富。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起源地,郑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文化遗产是郑州城市记忆的延续,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保护利用好这些遗产是郑州市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做好保护利用和传承创新工作,真正发挥独有的资源优势,使其在郑州都市区乃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得以传承和创新,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下面从郑州市文化遗产概况、特点、保护利用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传承创新的措施和方法等方面加以研究。

一郑州市文化遗产资源概述(一)优势突出的文化遗产资源郑州位居中华民族腹心重地,处“天地之中”。

在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天地之中心则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郑州登封,因而郑州地区成为华夏文明发祥的核心地区,成为国家文明诞生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中国几大主流文明——儒、释、道都在这里建立了弘扬传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这里也成为人们测天量地的中心,这一历史背景使得郑州地区汇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目前,郑州各类文物古迹达1031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9处,无论是文物古迹的总量,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不仅在河南远远排在第一,而且在全国也位居前列,与西安比肩。

在全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9个项目中,郑州占了5个;全国“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150处大遗址中,郑州占了6处,为国家文物局重点支持的全国六大片区之一。

中国最早的新石器遗址在此,中国最早的城池在此,中国最早的都城在此,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在此。

因此,郑州被确立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八大古都”之一。

(二)特点突出的文化遗产资源郑州地处中原腹地,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条件,使得人类发展和文明进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都集中在今郑州区域内,因此郑州市文物资源所呈现的自身特点,也恰恰能够反映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人类发展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新郑文化调研报告

新郑文化调研报告

新郑文化调研报告新郑市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下辖,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

通过对新郑市的文化调研,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潜力,以下是关于新郑市文化调研的报告。

首先,新郑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新郑作为河南省的文化重镇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

在新郑市的多个地方遗址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存,如新郑历史博物馆中展示的出土的古代器物和文物,反映了新郑市在古代时期繁荣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

其次,新郑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在新郑市的乡村和农田中,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

例如,在农历春节期间,新郑市的各个村庄都会举办烟花表演、舞狮和舞龙等传统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与者。

此外,新郑市还有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制作,如面塑、剪纸和陶艺等,这些传统技艺在新郑市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再次,新郑市注重文化创意发展。

新郑市政府在文化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在新郑市的各个街区和商场中,可以看到许多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点和展示区域,如手工艺品、文化衍生品和特色美食等。

这些文化创意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和消费方式。

最后,新郑市也注重文化教育和旅游推广。

新郑市设立了多个文化教育机构和旅游景点,如新郑市图书馆、音乐学院和文化广场等。

这些文化教育机构和旅游景点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学习和娱乐的场所,推动了文化教育和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新郑市还举办了多个文化节庆活动和旅游推广活动,如新郑古城文化旅游节和新郑国际马拉松比赛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与者,提升了新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新郑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重视文化创意发展以及注重文化教育和旅游推广等特点。

这些文化特点为新郑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也为新郑市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新郑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动新郑市的全面发展。

郑州文旅调研报告

郑州文旅调研报告

郑州文旅调研报告
郑州位于中国中部,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郑州吸引着大量游客。

为了更好地了解郑州的文旅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在郑州,我们首先参观了城市的主要景点之一——郑州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历史藏品。

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郑州作为一个历史名城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的展品包括了各个时期的文物,从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到现代的艺术品,让人们对郑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博物馆,我们还参观了嵩山少林寺,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

这里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以其特有的少林功夫而闻名。

参观嵩山少林寺,我们不仅了解了佛教文化的精髓,还体验了传统的武术表演。

这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当然,除了传统文化之外,郑州也注重现代化建设和文旅融合。

我们参观了郑州新东方智慧园区,这是一个集教育、科技和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

来到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创新的科技产品和教育资源,这些为郑州的文旅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郑州的美食文化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我们尝试了当地的经典美食,如烩面和烤鸡焖面,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口感让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郑州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满足了各种口味的需求。

总的来说,郑州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吸引了大量游客。

博物馆、少林寺和新东方智慧园区为游客提供了不同的文化体验,而美食文化则满足了游客的口腹之欲。

同时,郑州注重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创新,为文旅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来源:商都网文化频道时间:2009-11-18 11:23:21 Tag:核心提示: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郑州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在此地域积淀形成的姓氏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客家文化、象棋文化、河洛文化、豫商文化、冶铁文化、石窟文化、古县衙文化、唐宋文化、汉文化等影响深远。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辖6区5市1县和郑东新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82.0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724.3万,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1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2.4亿元,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和27个省会城市中分别排名第18位和第10位。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

是我国公、铁、航、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通信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早在3600年前,郑州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

曾有夏、商、管、郑、韩5次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

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

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族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位于郑州市境内的新郑。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郑州市登封),悠久的历史和多年来的建设发展,在郑州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为了摸清郑州市文化资源的状况,我们在全市开展了文化资源的调查,初步摸清了郑州市文化资源的现状,为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社会增长的需求,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文化资源情况(一)文化遗产资源1、物质文化遗存及保护类资源情况。

全市有历史遗址279个,墓葬129个,石窟、石刻60个;陵园12个,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

全市博物馆馆藏藏品2万多件,其中一级品6百多件。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织机洞洞穴遗址、裴李岗遗址、唐户遗址、大河村遗址、西山遗址、新砦遗址、古城寨、王城岗及阳城遗址、大师姑遗址、郑州商代遗址、小双桥遗址、郑韩故城、韩王陵、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打虎台汉墓、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嵩岳寺塔、刘碑寺造像碑、巩义瓷窑遗址、荥阳故城、巩义石窟、法王寺塔、永泰寺塔、净藏禅师塔、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大周封祀坛碑记、黄冶唐三彩窑址、后周皇陵、北宋皇陵、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会善寺、李诫墓、欧阳修墓及祠、观星台、中岳庙、郑州轩辕庙、康百万庄园、郑州二七纪念塔及纪念堂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省级非物质遗产分别是少林功夫、黄河澄泥砚、超化吹歌、豫西狮舞、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岳古庙会、苌家拳。

其中,少林功夫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州历史悠久,这里产生的文化名人灿若星辰,他们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比较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治水英雄大禹、隐士鼻祖许由、春秋政治家管仲、春秋思想家邓析、春秋政治家子产、战国政治家申不害、战国水利专家郑国、战国思想家列御寇、战国思想家韩非、秦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晋文学家潘岳、世界文化名人诗圣杜甫、唐代杰出诗人白居易、李商隐、李颀、杜审言、北宋建筑家李诫、元代理学家许衡、明代思想家高拱等。

郑州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很多,大禹治水、楚河汉界、达摩面壁、武则天册封嵩山、官渡之战等脍炙人口。

郑州拥有各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其中最富特色的就是豫剧,产生了现代豫剧大师常香玉,代表了豫剧的最高水平。

郑州杂技独具魅力,郑州杂技团的诸多节目在国内外赛场上屡获殊荣,并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南斯拉夫、冰岛、丹麦、挪威、日本、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阿联酋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演出。

郑州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在此地域积淀形成的姓氏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客家文化、象棋文化、河洛文化、豫商文化、冶铁文化、石窟文化、古县衙文化、唐宋文化、汉文化等影响深远。

(1)姓氏文化资源。

郑州是郑氏、潘氏、许氏、侯氏的发源地。

其中:郑氏、潘氏发源于荥阳,许氏发源于登封市,侯氏发源于新密市。

韩氏、孔氏、杜氏、左氏、周氏、高氏、冯氏、史氏、常氏、熊氏、龚氏等发源或其中的一支发源于新郑市,密氏、郐氏等或其中的一支发源于新密市。

(2)黄帝文化资源。

新郑市是人文始祖黄帝的诞生地,5000年前人文始祖黄帝就诞生并建都于此。

近年来,郑州市共举办了15届炎黄文化节和2006年“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007年“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新郑的寻根文化推向高潮。

(3)黄河文化资源。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郑州处于黄河文明的核心位置,发扬光大黄河文化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4)嵩山文化资源。

嵩山及其周边时代久远、文化绵延、数量与类型众多的遗址构成了围绕嵩山的嵩山文化圈。

在这个文化圈中有着孕育中原文化的山、水、土、生(物)、气(候)、位(置)古环境“六要素”的最佳组合。

表明了嵩山文化圈在中原文化、华夏文化的核心地位,也是郑州发展文化产业的独有优势。

(5)少林文化资源。

少林文化根在登封,源出少林寺,是嵩山文化的重要元素,是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少林文化的主体是禅宗和武术。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中岳嵩山腹地,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

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少林文化包括少林禅宗文化、少林武术文化、少林医学文化、少林艺术文化、少林历史文化及和少林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等。

(6)商都文化资源。

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商代都城的遗址,1955年发现并开始发掘。

1961年国务院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建立的一座都城,至今已有3600年历史,其建筑规模之大,规划布局之严整,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当时世界之最。

郑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古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探索夏、商、周三代文明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004年,郑州被中国古都学会确定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7)客家文化资源。

郑州是客家文化的祖根地。

客家文化的前身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产生于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

客家人遍布于今日粤、桂、台、闽、赣及海外,演变、递嬗了的中原文化,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

从文化渊源上,它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资料来源和活化石。

郑州正建设世界客家文化中心。

(8)河洛文化资源。

郑州的巩义是洛河和黄河的交汇处,两河相交形成的漩涡触发了古人创造太极八卦的灵感,这里因此成为“河图洛书”的发源地。

在这一地区长期积淀形成的区域性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源泉之一。

(9)象棋文化资源。

荥阳是中国象棋的策源地,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就出自荥阳,荥阳市广武镇至今还保存着汉霸二王城即鸿沟的古迹。

为进一步拓展象棋文化内涵,荥阳市成立象棋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建设了可同时容纳350人进行比赛和训练的象棋馆,建造了占地2万多平方M的象棋广场,内有长88M、宽80M的超大棋盘,设著名残局“骐骥一跃”。

成功举办了上万人参加的首届中国象棋文化节。

(二)自然遗产资源全市有1个世界级地质公园,即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登封市,面积464平方公里,包括安坡山、马鞍山、挡阳山、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岭诸峰等。

被地质工作者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和“地学百科全书”。

2001年6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1个国家地质公园,即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8月通过国务院评审。

全市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嵩山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风景名胜区。

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森林公园18处,主要分布在登封、荥阳、新密、巩义、新郑、管城、二七7个县(市)、区,经营面积4.5万公顷,占我市国土面积的6%。

2006年,全市森林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377.2万人次,旅游经营收入14144万元。

国家级森林公园有郑州国家森林公园、登封嵩山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国家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有中牟森林公园、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龙山森林公园、河南省桃花峪森林公园、河南省南河渡森林公园、河南省神仙洞森林公园、登封市大熊山森林公园、河南省环翠峪森林公园、香山森林公园、黄河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10处,市级森林公园有老龙窝森林公园、古城森林公园、潮湖森林公园、尖岗森林公园、朝阳沟森林公园5处。

到2006年底,郑州市共建成城市公园广场28处,占地面积达到373.75公顷,从业人员达到1523人。

其中占地面积超过10公顷的有碧沙岗公园、紫荆山公园、人民公园、西流湖、郑州市动物园、郑州市世纪游乐园、郑州市金水区郑花公园、郑州市绿城广场、郑州市五一公园、郑州市二七区嵩岳公园自然保护区1处,即河南郑州黄河湿地保护区,面积38007公顷,保护区分布到巩义市、荥阳市、中牟县、金水区、惠济区,是我省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带,湿地内物种繁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是河流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觅食地区。

(三)文学艺术资源郑州市的小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

不仅有以发表小小说而驰名文坛的《百花园》文学月刊和转载精选小小说作品的《小小说选刊》,还有以杨晓敏为代表的一批从事小小说理论研究和推进小小说繁荣的作家、理论家和文学编辑。

郑州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共有11个艺术家协会,即书协、美协、作协、摄协、音协、剧协、影视协、民协、曲协、杂协、舞协。

全市有艺术家协会会员近3000人,其中国家级会员270多人,省级会员900多人。

会员们经常参加全国性展览、省级书法展览,同时每年举办60次以上各类书法展览;每年组织60次以上艺术活动;每年组织40次以上摄影艺术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影视活动60次以上。

全市艺术表演团体19个,从业人员1699人;2006年收入8149万元,其中演出收入2565万元,国内演出3672万人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